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合作
投稿指南
旧版入口
联系我们
交流园地
.
大家都来交流新技术哦
常用软件及单据下载
《植物保护》投稿格式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专家审稿方法
火狐中国版 2010.9免费下载
期刊订阅
植物保护淘宝
植物保护微店
信息公告
关于开通万方论文重合率自查的通知
《植物保护》复合影响因子3.563
《植物保护》获201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暨第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学科排名第1位,再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植物保护》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QI区
《植物保护》刊出的“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植物保护》启用电子发票
《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投稿时防止误入假冒网站提醒
更多
站内检索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到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浏览排行
.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
昆虫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植物保护》征稿简约(20
.
生防芽胞杆菌脂肽抗生素研究
.
检疫性实蝇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
期刊界
勤云公司
本期封面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类刊物。曾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科技类)、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等十余项奖励。2015-2017年受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资助。主要刊登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杂草学等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领域原创性科研论文和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
最新一期目录 2023年第4期
合并选项
专论与综述
火龙果溃疡病研究进展
2023 Vol.49(4) 1-5
[摘要]
(284)
[PDF
2656k] (225)
姚姿婷, 贤小勇, 李瑞芳, 韦小妹, 朱桂宁*
2022年上海市稻田杂草大发生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
2023 Vol.49(4) 6-12
[摘要]
(135)
[PDF
1628k] (147)
田志慧, 袁国徽, 高原, 房加鹏, 沈国辉*
研究报告
新疆同域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发生与分布研究
2023 Vol.49(4) 13-20
[摘要]
(210)
[PDF
3579k] (177)
丁新华1, 2#, 汪洋洲3#, 贾尊尊2, 王小武4, 付开赟2, 郭文超2*, 刘小侠1*
草地贪夜蛾对水稻的取食选择性、适合度及其与叶片生化物质含量的关系
2023 Vol.49(4) 21-28
[摘要]
(193)
[PDF
2482k] (143)
王召1, 2, 朱环1, 黄近1, 金道超2*, 杨洪2, 3
利用吸虫塔监测吉林省迁飞性有翅蚜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23 Vol.49(4) 29-40
[摘要]
(160)
[PDF
5266k] (142)
潘艺元1#, 孙嵬2#, 高悦3, 苏前富2, 张秀华1, 周佳春2, 时丰敏4, 赵洪文5, 马洪亮6, 高月波2*
智能聪配施壳寡糖和褐藻寡糖对烟草生长和病毒抗性的影响
2023 Vol.49(4) 41-46
[摘要]
(150)
[PDF
8590k] (157)
张晓英1, 2, 王胜2, 王洪凤2, 王珊珊2, 王庆彬2, 石磊1*
木霉生物合成纳米铜条件优化及其对甜瓜枯萎病防效的研究
2023 Vol.49(4) 47-54
[摘要]
(164)
[PDF
8246k] (143)
崔晓慧1, 钟震1, 姚薇1, 刘限1*, 高增贵2*
微生物菌剂处理增加了生姜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
2023 Vol.49(4) 55-66
[摘要]
(154)
[PDF
5677k] (133)
张大琪1, 任立瑞1, 杜洪志4, 刘元强5, 靳茜3, 陈娟4*, 方文生1, 颜冬冬1, 李园1, 王秋霞1, 何林2*, 曹坳程1*
外源ACC通过激活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诱导小豆抗锈性
2023 Vol.49(4) 67-74
[摘要]
(131)
[PDF
5771k] (122)
章国庆, 殷丽华, 孙治国, 何蕊, 郭永霞, 左豫虎*, 柯希望*
陕西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基因间隔区缺失突变体的鉴定与不同分离物间群体进化研究
2023 Vol.49(4) 75-83
[摘要]
(100)
[PDF
57599k] (108)
潘嵩1, 魏佩瑶1, 刘晨1, 杨艺炜1, 李晓东2, 蔡义勇2, 陈志杰1, 李英梅1*
广西柑橘衰退病和黄脉病调查及其病原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3 Vol.49(4) 84-91
[摘要]
(116)
[PDF
4689k] (129)
耿雪欣1, 2, 高方栏1, 2, 梁文馨1, 梁洲勇1, 2, 何新华1, 2, 邹承武1, 2*
基于优化MaxEnt模型的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在中国适生区预测与分析
2023 Vol.49(4) 92-100
[摘要]
(130)
[PDF
4903k] (111)
林思亮, 姚丹丹, 姜洪雪, 冯志勇*
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小火蚁在我国的适生区
2023 Vol.49(4) 101-107
[摘要]
(155)
[PDF
6637k] (103)
徐强1, 2, 顾渝娟2, 李盼畔2, 武目涛2, 魏霜2, 刘海军2*, 马骏2*
我国松毛虫发生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023 Vol.49(4) 108-114
[摘要]
(93)
[PDF
6966k] (104)
李晨阳, 蒙凤群*
贵州魔芋软腐病菌多基因分子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2023 Vol.49(4) 115-124
[摘要]
(120)
[PDF
17505k] (116)
黄露1, 周兵正2, 安星宇1, 王莉爽1, 姚令3, 陈小均1, 何海永1, 吴石平1*
一株拮抗4种马铃薯病原真菌的拟康宁木霉的分离鉴定
2023 Vol.49(4) 125-130
[摘要]
(129)
[PDF
30162k] (152)
魏琪1, 郭梅1*, 邵红涛2, 吕军2, 王文重1, 杨帅1, 毛彦芝1, 董学志1, 张抒1, 闵凡祥1
一株侵染棕榈象甲幼虫的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
2023 Vol.49(4) 131-139
[摘要]
(136)
[PDF
7817k] (108)
薛锐, 陈杰, 付玉飞, 孙淦琳, 何艳艳, 王广, 陈斌*, 杜广祖*
两个地理种群蠋蝽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比较
2023 Vol.49(4) 140-145
[摘要]
(123)
[PDF
4805k] (99)
贺玮玮1, 2, 周磊1, 2, 张茂森1, 李玉艳1, 张礼生1*
不同贮藏条件下龙葵种子的季节性休眠特性
2023 Vol.49(4) 146-151
[摘要]
(126)
[PDF
2384k] (103)
马子晴, 黄红娟, 黄兆峰, 张亚丽, 陈召霞, 陈露, 魏守辉*
木醋液处理对绿豆萌发及抗蚜作用初步研究
2023 Vol.49(4) 152-157
[摘要]
(105)
[PDF
2913k] (103)
张海燕1, 2*, 王震刚1, 赵长江1, 2, 王超1, 刘婷1, 崔浩然1, 王强1, 匡悦1
利用意大利蜜蜂蛹为替代寄主繁育两种肿腿蜂
2023 Vol.49(4) 158-162
[摘要]
(98)
[PDF
2751k] (93)
唐艳龙1, 王丽娜1, 郑云霄1, 陈开琴1, 杨忠岐2, 魏可2*
皖北高粱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特征分析
2023 Vol.49(4) 163-170
[摘要]
(100)
[PDF
1716k] (104)
许锦程1, 许孟桃2, 俞少祥2, 汪子豪2, 王行军3, 毕亚玲2*
不同辣木种质资源对辣木瑙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023 Vol.49(4) 171-177
[摘要]
(106)
[PDF
1652k] (87)
桂华敏1, 2, 方雪峰3, 张祖兵1*, 高熹2*, 吴国星2
苹果轮纹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Cytb基因序列分析
2023 Vol.49(4) 178-184
[摘要]
(125)
[PDF
2107k] (95)
王丽, 侯珲, 朱佳红, 黄天祥, 袁梦佳, 袁洪波*, 涂洪涛*
4种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对赤拟谷盗的生物活性
2023 Vol.49(4) 185-194
[摘要]
(108)
[PDF
2460k] (95)
刘晶1, 蒋超2*, 刘鼎阔3, 刘芳3, 张文娟1, 于晓雪1, 尤春雪1*
捕食小贯小绿叶蝉的茶园游猎蛛的种间竞争作用研究
2023 Vol.49(4) 195-203
[摘要]
(120)
[PDF
2695k] (89)
陈诗燕1, 程鸿浩1, 吴筱萌1, 2, 徐悦1, 邹运鼎2, 毕守东1*
冷冻豆蚜为猎物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023 Vol.49(4) 204-210
[摘要]
(118)
[PDF
2536k] (93)
韩明港1, 刘倩宇2, 赵洪洋1, 陈科1, 何运转1, 刘顺1*, 秦秋菊1*
温度对益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3 Vol.49(4) 211-215
[摘要]
(94)
[PDF
2673k] (98)
王燕1, 2, 张红梅2, 刘莹2, 李向永2, 尹艳琼2, 赵雪晴2, 谌爱东2, 陈福寿2*, 陈斌1*
实验方法与技术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柑橘中的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残留
2023 Vol.49(4) 216-223
[摘要]
(110)
[PDF
3139k] (108)
张梦娜1, 2, 杨云2, 王立平1*, 潘兴鲁2*, 徐军2, 吴小虎2, 王宽2, 董丰收2, 郑永权2
长孢轮枝菌Taq〖KG-*4〗Man-MGB探针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
2023 Vol.49(4) 224-232
[摘要]
(86)
[PDF
4989k] (88)
段维军1, 2*, 李雪莲1, 2, 吕燕1, 3, 张晓梅4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湖南油菜根肿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2023 Vol.49(4) 233-238
[摘要]
(110)
[PDF
4090k] (92)
周游1, 谢芳玲1, 肖蓉2, 张政兵3, 周鑫钰1, 朱宏建1*
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和穗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方法的比较
2023 Vol.49(4) 239-244
[摘要]
(105)
[PDF
2915k] (94)
张海东, 董怀玉*, 王丽娟, 刘可杰, 杨蕾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啶菌噁唑及其降解产物在土壤和水中的残留
2023 Vol.49(4) 245-255
[摘要]
(91)
[PDF
4127k] (95)
左晗瑜, 焦斌, 徐军*, 董丰收, 潘兴鲁, 吴小虎, 郑永权
一种新发生的玉米细菌性叶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2023 Vol.49(4) 256-262
[摘要]
(177)
[PDF
10840k] (137)
王春明, 郭成*, 周天旺, 洪流
基础知识
台湾新发生重大外来入侵物种——虎纹非洲大蜗牛的检疫鉴定
2023 Vol.49(4) 263-268
[摘要]
(106)
[PDF
10397k] (96)
胡美玲1, 王沛1, 杨海芳2, 李建宇3, 刘若思4, 徐淼锋5, 陈晟6*, 周卫川1*
调查研究
白及锈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2023 Vol.49(4) 269-275
[摘要]
(152)
[PDF
15156k] (136)
徐明玥1, 江健伟1, 刘艮森1, 2, 何小行1, 马东方1, 2*, 周燚1*
北疆棉花黄萎病发病率调查及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与种群类型分析
2023 Vol.49(4) 276-283
[摘要]
(141)
[PDF
8286k] (118)
刘海洋, 王伟, 张仁福, 姚举*
稻粉虱的发生及其化学防治药剂筛选
2023 Vol.49(4) 284-292
[摘要]
(136)
[PDF
20210k] (131)
魏琪, 何佳春, 赖凤香, 王渭霞, 万品俊, 傅强*
87种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2023 Vol.49(4) 293-301
[摘要]
(118)
[PDF
36749k] (119)
王彩霞1, 兰妍彦1, 孟衍朴1, 王志颖1, 封英建1, 钟明娟2, 马树杰1*, 张利辉1, 董金皋1
蒜和葱上二斑叶螨的发生为害及其抗药性监测
2023 Vol.49(4) 302-308
[摘要]
(94)
[PDF
4721k] (104)
田甜1, 2, 张妍2, 张友军2, 苏奇1, 王少丽2*
2021年黄淮地区夏玉米南方锈病流行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
2023 Vol.49(4) 309-311
[摘要]
(104)
[PDF
3149k] (143)
施艳, 袁虹霞, 李庆伦, 史亚娟, 杨雪, 李洪连*
基于原噬菌体类型的广西柑橘黄龙病菌种群分析
2023 Vol.49(4) 312-317
[摘要]
(100)
[PDF
4829k] (102)
李战彪1#, 林林2#, 陈锦清1#, 谢慧婷1, 崔丽贤1, 莫翠萍1, 刘丽辉1, 秦碧霞1, 蔡健和1*
技术与应用
不同诱杀剂和诱捕器防治橘小实蝇效果及成本评价
2023 Vol.49(4) 318-327
[摘要]
(164)
[PDF
12030k] (130)
宫庆涛1, 郑晓明2, 徐加琳2, 郭红伟3, 朱腾飞4, 王振铎2, 张坤鹏1, 牛庆霖1, 张安宁1*
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控制效果
2023 Vol.49(4) 328-333
[摘要]
(95)
[PDF
1621k] (92)
谷春艳, 潘锐, 徐会永, 臧昊昱, 董旭, 杨雪*
矿物油和维生素B1对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效研究
2023 Vol.49(4) 334-340
[摘要]
(112)
[PDF
2900k] (104)
范奕1, 2, 毕恒翊1, 谢锦1, 史明会3, 李亚杰2, 马恢4, 聂碧华1*
不同杀菌剂对当归主要病害的防效及经济效益比较
2023 Vol.49(4) 341-348
[摘要]
(95)
[PDF
2540k] (97)
王霞1, 杨少杰1, 晋小军1*, 蒙俊杰2
植保无人飞机低容量喷雾在山东设施茶园防治半翅目害虫的应用研究
2023 Vol.49(4) 349-356
[摘要]
(171)
[PDF
4370k] (130)
张瑞瑞, 郝岩岩, 张瑜, 伦晓月, 单顺利, 张正群*
防治草地贪夜蛾玉米种衣剂配方的筛选研究
2023 Vol.49(4) 357-361
[摘要]
(136)
[PDF
3069k] (112)
任学祥, 苏贤岩, 迟雨, 徐丽娜, 陈浩梁, 钟永志, 叶正和*
4种除草剂与助剂安融乐协同防除紫花苜蓿田马唐的研究
2023 Vol.49(4) 362-368
[摘要]
(114)
[PDF
1639k] (114)
苏旺苍1, 李东梅2, 冯长松3, 徐洪乐1, 孙兰兰1, 吴仁海1, 杨共强1*
4种农药对呼和浩特市榆绿毛萤叶甲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评价
2023 Vol.49(4) 369-372
[摘要]
(134)
[PDF
1599k] (110)
王树娟1, 斯琴1, 张丽莹2, 花甫春3, 刘义龙1, 李艳艳4*
技术与应用
火龙果溃疡病研究进展
2023 Vol.49(4) 1-5
[摘要]
(284)
[PDF
2656k] (225)
姚姿婷, 贤小勇, 李瑞芳, 韦小妹, 朱桂宁*
火龙果溃疡病是火龙果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 对我国火龙果产业构成严重威胁?目前, 我国对火龙果溃疡病及其抗病育种的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本文介绍了火龙果溃疡病发病症状?病原学研究?流行规律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为溃疡病的发生机制研究?病害防治及抗性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2022年上海市稻田杂草大发生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
2023 Vol.49(4) 6-12
[摘要]
(135)
[PDF
1628k] (147)
田志慧, 袁国徽, 高原, 房加鹏, 沈国辉*
在对稻田杂草发生危害长期跟踪监测和调查走访的基础上, 从主观?客观和管理层面的10个方面, 对2022年上海市稻田杂草大发生原因进行了剖析, 并针对当前稻田杂草防除中存在的问题, 从政策引导?技术支撑?组织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新疆同域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发生与分布研究
2023 Vol.49(4) 13-20
[摘要]
(210)
[PDF
3579k] (177)
丁新华1, 2#, 汪洋洲3#, 贾尊尊2, 王小武4, 付开赟2, 郭文超2*, 刘小侠1*
中国新疆伊犁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唯一一处已知的亚洲玉米螟和欧洲玉米螟同域混生区?本文通过调查这一混生区玉米螟的野外主要寄主种类及其玉米螟群体组成和混生杂交情况, 为后续开展同域近缘种种间竞争?群体进化和杂交等研究提供本底数据?在田间寄主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利用mtCOⅠ基因测序和OR4基因酶切法对混生区内4个主要县市5种寄主上的986个疑似玉米螟样本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新疆伊犁混生区内玉米螟的野外寄主主要是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 偶见苍耳?大麻?反枝苋等?942个样本被鉴定为亚洲玉米螟, 相似性为99.02%~100%; 44个样本被鉴定为欧洲玉米螟, 相似性为99.24%~100%?亚洲玉米螟在混生区内所有调查地内均有分布, 且比欧洲玉米螟具有更广泛的寄主范围, 其主要取食并分布在玉米?高粱?稗草?狗尾草和苘麻上, 混生比例依次为73.33%~100%?100%?88.89%~100%?95.00%~100%?100%?欧洲玉米螟分布则极为有限, 目前仅主要分布在紧邻中亚哈萨克斯坦的霍尔果斯市和伊犁河谷最东部?西天山腹地新源县的极少数区域, 所占比例较低, 且主要取食玉米, 偶见取食稗草?狗尾草, 在3种寄主上的混生比例依次为0~26.67%?0~11.11%?0~5.00%?所有样本未发现杂合个体, 均为纯合体?综上, 亚洲玉米螟目前已在混生区内所有主要寄主植物上均成功取代欧洲玉米螟, 成为混生区绝对优势种?
草地贪夜蛾对水稻的取食选择性、适合度及其与叶片生化物质含量的关系
2023 Vol.49(4) 21-28
[摘要]
(193)
[PDF
2482k] (143)
王召1, 2, 朱环1, 黄近1, 金道超2*, 杨洪2, 3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对我国不同水稻品种存在的潜在威胁, 本研究采用自由选择法比较了草地贪夜蛾1龄和3龄幼虫对11个水稻品种的取食选择性, 测定了6个水稻品种叶片的生化物质含量, 并分析了该害虫取食选择与叶片生化物质含量的相关性, 进一步研究了草地贪夜蛾在6个水稻品种上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草地贪夜蛾幼虫对11个水稻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存在显著差异, 对‘N5Y306’‘XY66’和‘ZZYH7’表现出较高的取食选择率, 而对‘KY21’‘TY390’和‘TXY’的取食选择率较低?相关分析表明, 1龄幼虫的取食选择率与可溶性糖含量表现为显著正相关, 3龄幼虫的取食选择率与总酚含量表现为显著负相关?取食6个水稻品种的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繁殖存在差异, 以取食‘N5Y306’的幼虫历期最短(14.75 d)?化蛹率最高(88.65%)?单雌产卵量最多(537.56粒), 而取食‘TXY’的幼虫历期最长(18.38 d)?化蛹率最低(67.38%)?单雌产卵量最少(227.68粒)?综合表明,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水稻品种上均能够完成生长发育并实现种群繁殖, 其在‘N5Y306’上的种群适合度最高?
利用吸虫塔监测吉林省迁飞性有翅蚜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23 Vol.49(4) 29-40
[摘要]
(160)
[PDF
5266k] (142)
潘艺元1#, 孙嵬2#, 高悦3, 苏前富2, 张秀华1, 周佳春2, 时丰敏4, 赵洪文5, 马洪亮6, 高月波2*
为明确吉林省有翅蚜种类?迁飞动态及群落结构, 丰富蚜虫多样性研究资料, 并为蚜类害虫的监测预警工作提供支持, 本研究于2019年-2021年利用吸虫塔在吉林省4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对有翅蚜进行了吸捕, 并对55 334头有翅蚜进行了鉴定, 结果表明, 这些有翅蚜分属于9科61种, 其中8种主要为害禾本科及豆科作物, 本文明确了这8种蚜虫的种群动态?风场分析显示, 迁入期风速小于5 m/s时蚜虫的吸捕量较多, 风向对蚜虫在各监测地区之间迁移的影响没有规律性?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显示, 5月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低, 7月最高?9月为有翅蚜主要迁出期, 种类丰富度相对较高, 群落多样性水平低?4个地区5月优势种均为荻草谷网蚜Sitobion miscanthi (Takahashi), 9月优势种均为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 (Linnaeus)?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 各地5月群落与6月-9月群落相似性水平低, 分布在0.16~0.48, 处于极不相似及中等不相似?西部平原地区群落间相似性水平高于东部山区?本研究提供了吉林省有翅蚜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基本信息, 为科学制定蚜虫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智能聪配施壳寡糖和褐藻寡糖对烟草生长和病毒抗性的影响
2023 Vol.49(4) 41-46
[摘要]
(150)
[PDF
8590k] (157)
张晓英1, 2, 王胜2, 王洪凤2, 王珊珊2, 王庆彬2, 石磊1*
智能聪(ZNC)是宛氏拟青霉Paecilomyces variotii的提取物, 前期研究证明其具有促进植物生长, 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和抗病的能力?为了进一步提高产品应用效果, 本研究将智能聪分别与壳寡糖和褐藻寡糖复配, 评价其对烟草生长和病毒病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智能聪与壳寡糖或褐藻寡糖复配后的促生效果和对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的抑制作用优于单剂, 其中促生效果最佳的为0.05 μg/mL智能聪与12 μg/mL褐藻寡糖复配, 处理后烟草株高?根长?侧根数?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单施褐藻寡糖增加26.31%?20.41%?23.20%?23.60%和31.03%; 对PVX病毒抑制作用最好的是0.05 μg/mL智能聪与30 μg/mL壳寡糖复配, 对PVX抑制率为71.26%?研究结果可为防治烟草花叶病的药剂复配选择提供依据?
木霉生物合成纳米铜条件优化及其对甜瓜枯萎病防效的研究
2023 Vol.49(4) 47-54
[摘要]
(164)
[PDF
8246k] (143)
崔晓慧1, 钟震1, 姚薇1, 刘限1*, 高增贵2*
纳米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纳米材料在提高作物产量和控制病虫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探究了木霉发酵液与CuSO4生物合成Cu-NPs的较优反应条件, 对合成的Cu-NPs颗粒进行了表征分析, 并研究了Cu-NPs对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生长的抑制作用和对甜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木霉发酵液和CuSO4溶液反应可有效合成Cu-NPs, 其较优合成条件是:15 mmol/L硫酸铜, pH 7, 温度35℃?UV-Vis显示合成的Cu-NPs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发生在325~425 nm, 吸收峰最高; 透射电镜分析表明, 较优条件下合成的Cu-NPs粒子是分散的, 平均粒径为2.45 nm; XRD证明Cu-NPs高度结晶, 呈面心立方结构; FTIR分析显示, Cu-NPs富含多种官能团, 起到稳定Cu-NPs的作用?Cu-NPs对尖镰孢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造成菌落稀疏?菌丝纤细和产孢量下降, 可有效降低甜瓜枯萎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木霉生物合成Cu-NPs为甜瓜枯萎病的防治和新型生防制剂的研制提供了新材料和新思路?
微生物菌剂处理增加了生姜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相对丰度
2023 Vol.49(4) 55-66
[摘要]
(154)
[PDF
5677k] (133)
张大琪1, 任立瑞1, 杜洪志4, 刘元强5, 靳茜3, 陈娟4*, 方文生1, 颜冬冬1, 李园1, 王秋霞1, 何林2*, 曹坳程1*
作物连作易导致土壤中病原菌大量积累, 促使土传病害频发, 影响作物生长?本试验采用微生物菌剂(富含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rzianum TH7?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PL22以及高效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处理具有多年生姜种植历史的地块, 并采用分离培养法和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处理后土壤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明确微生物菌剂对生姜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对照相比, 微生物菌剂处理后, 土壤中细菌属和种的数量增加, 而真菌属和种的数量减少?从微生物菌剂处理后的土壤中分离出3个门水平, 24个属水平和42个种水平细菌, 以及3个门水平, 20个属水平和24个种水平真菌, 其中分离频率较高的细菌和真菌种分别为温哥华假单胞菌Pseudomonas vancouverensis和Musidium stromaticum?从未经微生物菌剂处理的土壤(对照)中分离出导致生姜茎基腐病的病原菌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和腐皮镰孢 F. solani?宏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 微生物菌剂处理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大于对细菌?与对照相比, 微生物菌剂处理提高了土壤中根瘤菌属Rhizobium?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芽胞杆菌属Bacillus等细菌属及Musid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等真菌属物种的相对丰度?综上, 微生物菌剂处理增加了生姜土壤中细菌属和种的数量, 增加了土壤中与有益微生物相关的细菌和真菌的相对丰度, 并且抑制了病原菌的生长?
外源ACC通过激活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诱导小豆抗锈性
2023 Vol.49(4) 67-74
[摘要]
(131)
[PDF
5771k] (122)
章国庆, 殷丽华, 孙治国, 何蕊, 郭永霞, 左豫虎*, 柯希望*
大量研究表明, 乙烯可激发植物对死体营养型真菌的抗性, 但我们前期研究发现, 乙烯合成前体ACC可提高小豆对活体营养型真菌——锈菌的抗性, 为初步明确其机制, 本研究分析了ACC处理对小豆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的影响, 结果表明, ACC处理显著提高了乙烯合成基因VaACS1及信号通路关键基因VaEIN2?VaEIN3?VaERF5的表达水平?此外, ACC处理后再接种锈菌, 小豆锈病的发病程度显著降低?对接种锈菌后不同时间VaPR2和VaPR4的表达分析表明, 相比ACC处理后不接种对照, ACC处理后再接种锈菌的处理, 接种后1~5 d这两个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 与水处理不接种锈菌相比, 水处理接种锈菌5~8 d后VaPR2和VaPR4的表达量虽显著上调, 但应答时间较ACC处理滞后, 且总体表达水平低, 表明ACC激活乙烯通路进而诱导防卫反应基因上调表达是其诱导小豆抗锈性的关键?
陕西省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基因间隔区缺失突变体的鉴定与不同分离物间群体进化研究
2023 Vol.49(4) 75-83
[摘要]
(100)
[PDF
57599k] (108)
潘嵩1, 魏佩瑶1, 刘晨1, 杨艺炜1, 李晓东2, 蔡义勇2, 陈志杰1, 李英梅1*
为明确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 TYLCV)基因组的变异情况, 分别从陕西省杨凌区?泾阳县?大荔县和阎良区采集了表现为番茄黄化曲叶病症状的抗病品种番茄样品20份以及感病品种番茄样品4份?经TYLCV特异性引物检测, 24个样品均为阳性?通过全长扩增测序获得了15个TYLCV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显示, 其中7个分离物基因组大小为正常的2 781 bp, 而有8个TYLCV分离物基因组大小为2 768 bp?与正常基因组相比, 这8个分离物在基因间隔区(intergenic region, IR)的TATA-box与保守9核苷酸序列之间发生了13个核苷酸的缺失?对我国不同地区TYLCV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进行变异分析, 发现IR区域是发生核苷酸变异最大的区域?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本研究分离到的15个TYLCV分离物均属于TYLCV-Israel进化分支下的中国亚群, 其中8个TYLCV IR缺失突变体与国内已报道的IR缺失突变体BJ04和BJ06亲缘关系较远, 而与本研究中分离得到的正常TYLCV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 疑似为陕西地区出现的一类新TYLCV IR缺失突变体?本研究首次对我国不同地区多个TYLCV分离物出现IR区缺失现象进行了报道?
广西柑橘衰退病和黄脉病调查及其病原病毒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023 Vol.49(4) 84-91
[摘要]
(116)
[PDF
4689k] (129)
耿雪欣1, 2, 高方栏1, 2, 梁文馨1, 梁洲勇1, 2, 何新华1, 2, 邹承武1, 2*
为明确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 CTV)和柑橘黄脉病毒(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 CYVCV)在广西柑橘上的发生?分布及其遗传变异情况, 于2020年至2021年对百色?北海?崇左?贵港?桂林?河池?贺州?来宾?柳州?南宁?梧州和玉林等12个柑橘产区进行了病毒病调查?采用RT-PCR对采集样品进行了病毒检测, 并基于病毒分离物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 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采集的737份柑橘样品中, CTV的检出率为20.62%, CYVCV检出率为18.32%, CTV的检出率略高于CYVCV?病毒复合侵染的现象在采集的柑橘样品中普遍存在, CTV和CYVCV复合侵染率高达34.50%?对RT-PCR产物测序共获得12个CTV分离物和6个CYVCV分离物的CP基因序列?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 CTV和CYVCV的CP基因序列都较保守, CTV分离物的遗传进化与地理来源?寄主来源均没有明显相关性, 但CYVCV分离物的遗传进化与地理位置具有相关性, 而与寄主来源无明显相关性?上述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CTV和CYVCV在广西的流行情况以及柑橘病毒病的检疫和防控提供参考?
基于优化MaxEnt模型的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在中国适生区预测与分析
2023 Vol.49(4) 92-100
[摘要]
(130)
[PDF
4903k] (111)
林思亮, 姚丹丹, 姜洪雪, 冯志勇*
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对农作物危害极大, 传播多种人兽共患疾病且扩散能力强?及时掌握板齿鼠种群动态及其分布区动态, 对其监测?预警及防控具有参考意义?本文对板齿鼠分布数据的筛选方法和MaxEnt模型参数的设置进行优化, 使用R软件的ENMeval程序包对48个参数组合进行测试, 筛选出构建MaxEnt模型的最优参数?基于板齿鼠分布数据和参数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板齿鼠在中国适生区的分布, 结果表明, 板齿鼠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于广东?广西?台湾?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江西?海南?西藏?浙江等, 总面积为68.6万km2, 占研究区面积的7.23%左右?最暖季降水量?等温性和年均温是影响板齿鼠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本研究不仅模拟了板齿鼠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更为该鼠的分布与环境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基于最大熵模型预测小火蚁在我国的适生区
2023 Vol.49(4) 101-107
[摘要]
(155)
[PDF
6637k] (103)
徐强1, 2, 顾渝娟2, 李盼畔2, 武目涛2, 魏霜2, 刘海军2*, 马骏2*
小火蚁是中国大陆新发现的重要外来入侵害虫, 目前对该虫的传入来源和在我国的适生区范围尚不明确?为明确我国小火蚁适生区范围, 有效防控该虫在我国的扩散和蔓延, 本研究通过该虫全球已有的分布数据, 采用最大熵模型对其适生区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 最大熵模型预测小火蚁适生区精度较高?预测结果显示, 我国小火蚁的潜在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南方, 其中, 高适生区分布在台湾?海南?云南南部边境?广西西南局部?福建西南部?广东南部及其沿海地区?预测结果与该物种现有地理范围的生态条件一致?年降水量对小火蚁的适生性影响最大, 理论年降水量为2 040 mm时小火蚁分布的概率最高?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未来我国小火蚁的适生区有向北扩大的趋势, 但主要适生区还是以南方为主?
我国松毛虫发生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023 Vol.49(4) 108-114
[摘要]
(93)
[PDF
6966k] (104)
李晨阳, 蒙凤群*
了解我国松毛虫发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对松毛虫暴发的预防?控制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我国各行政区2004年-2012年间每年松毛虫发生面积及其寄主植物面积, 使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气候因子是否以及如何驱动我国松毛虫发生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全国尺度上, 最暖季降水量是松毛虫发生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 松毛虫平均发生率与最暖季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在最暖季降水量的作用下, 我国松毛虫的发生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布格局, 最暖季降水量较高的南方和北方部分地区松毛虫发生率较高, 而降水量较低的西北和青藏地区松毛虫发生率较低?我们的研究结果可为松毛虫暴发的预防和管理工作提供指导?
贵州魔芋软腐病菌多基因分子鉴定及其致病力分析
2023 Vol.49(4) 115-124
[摘要]
(120)
[PDF
17505k] (116)
黄露1, 周兵正2, 安星宇1, 王莉爽1, 姚令3, 陈小均1, 何海永1, 吴石平1*
为明确贵州魔芋软腐病菌种类?致病力及分布特点,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贵州主要魔芋种植区软腐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 对icdA, mdh, mtlD, proA, rpoS 等5个管家基因进行了扩增?序列测定, 分别用单基因和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对病菌进行鉴定, 同时采用组织块接种方法测定了不同菌株的致病力?通过组织分离法共分离魔芋软腐病菌株47株; 采用5个管家基因进行分子鉴定, 将病菌分别鉴定为海芋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roidearum?胡萝卜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和方中达迪基氏菌Dickeya fangzhongdai 3个种, 其中海芋果胶杆菌P.aroidearum为贵州魔芋软腐病主要致病菌, 占分离菌株的70%, 广泛分布在多个地区; 其次为方中达迪基氏菌D. fangzhongdai, 占分离菌株的28%, 也普遍存在于贵州各魔芋种植区; 胡萝卜果胶杆菌P. carotovorum最少, 占分离菌株的2%?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 菌株间致病力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中海芋果胶杆菌不同菌株之间致病力差异较大, 低?中?高致病力菌株都有, 方中达迪基氏菌差异较小, 仅有中?高致病力菌株?本研究确定了贵州魔芋软腐病菌种类?致病力及在贵州的分布特点, 首次报道了海芋果胶杆菌?方中达迪基氏菌是贵州魔芋软腐病的主要病原菌, 进一步加深了对魔芋软腐病及其发生流行的认识, 为软腐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株拮抗4种马铃薯病原真菌的拟康宁木霉的分离鉴定
2023 Vol.49(4) 125-130
[摘要]
(129)
[PDF
30162k] (152)
魏琪1, 郭梅1*, 邵红涛2, 吕军2, 王文重1, 杨帅1, 毛彦芝1, 董学志1, 张抒1, 闵凡祥1
本研究从黑龙江省土壤中分离获得一株木霉, 运用生物学特征和ITS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其鉴定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薯块活体抑菌测定表明, 该木霉对接骨木镰孢Fusarium sambucinum?马铃薯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AG3和AG5)等病原真菌引起的马铃薯病害具有抑制作用?对峙培养试验结果显示, 该木霉对上述病原菌的生长具有拮抗作用, 平均抑制率均超过50%, 且该木霉生长速度快于上述病原真菌, 以竞争生长方式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 该木霉可通过缠绕或并行生长等方式寄生在上述病原真菌菌丝上?以上结果表明, 从土壤中分离获得的拟康宁木霉具备良好的生防潜力, 可为马铃薯种植中多种真菌病害的统防统治提供良好的生防菌株?
一株侵染棕榈象甲幼虫的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
2023 Vol.49(4) 131-139
[摘要]
(136)
[PDF
7817k] (108)
薛锐, 陈杰, 付玉飞, 孙淦琳, 何艳艳, 王广, 陈斌*, 杜广祖*
对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侵染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幼虫的真菌进行了分离培养, 采用形态学特征及ITS-rDNA序列对该菌株进行种类鉴定?在不同培养基?不同条件下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其对红棕象甲不同龄期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 根据形态学特征及ITS-rDNA序列特征, 侵染红棕象甲幼虫的菌株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菌株编号为KMND202111?该菌株在PDA培养基上, 30℃, L∥D=0 h∥24 h条件下生长良好, 菌落日生长速率为4.67 mm/d, 培养至第12天菌落单位面积产孢量为9.09×109个/mm2?该菌株对红棕象甲3龄及6龄幼虫毒力较强, 108个/mL孢子悬浮液接种后第10天, 3龄和6龄幼虫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和76.4%, 致死中时分别为4.88 d和7.64 d?球孢白僵菌KMND202111易于培养, 对红棕象甲3龄及6龄幼虫具有良好的毒力, 具有开发为红棕象甲生防制剂的良好潜力?
两个地理种群蠋蝽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比较
2023 Vol.49(4) 140-145
[摘要]
(123)
[PDF
4805k] (99)
贺玮玮1, 2, 周磊1, 2, 张茂森1, 李玉艳1, 张礼生1*
蠋蝽Arma chinensis Fallou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在多种农林害虫的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不同地理来源的蠋蝽种群的生物学特征, 指导蠋蝽的扩繁及在不同地区的释放应用, 本研究测定并比较了河北廊坊和贵州六盘水两个地区蠋蝽种群的表观形态?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繁殖能力等生物学指标?结果表明, 贵州六盘水蠋蝽种群的体型显著大于河北廊坊种群; 河北廊坊蠋蝽种群的若虫期虽长于贵州六盘水种群, 但二者无显著差异; 河北廊坊种群配对饲养的雄虫和单雌饲养的雌虫其寿命显著长于贵州六盘水种群, 配对饲养的雌虫寿命两种群间无显著差异; 两个种群蠋蝽雌虫均在羽化后5~8 d进入产卵高峰期, 贵州六盘水种群的产卵前期较短, 且配对饲养条件下其单雌产卵量显著高于河北廊坊种群?
不同贮藏条件下龙葵种子的季节性休眠特性
2023 Vol.49(4) 146-151
[摘要]
(126)
[PDF
2384k] (103)
马子晴, 黄红娟, 黄兆峰, 张亚丽, 陈召霞, 陈露, 魏守辉*
龙葵是农田恶性杂草?为明确龙葵种子休眠与季节温度的关系, 研究了室内和室外不同贮藏条件下其种子萌发对温度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 室外贮藏条件下的龙葵种子萌发呈季节性变化, 从10月到翌年5月, 龙葵种子萌发率均在95%以上, 随着夏季温度的升高, 萌发率从6月开始下降, 9月达到最低值(25.4%), 由此进行年际间休眠和非休眠周期的循环?夏季6月-9月的高温可诱导龙葵种子进入休眠状态, 而秋冬季的相对低温有利于解除种子休眠, 使种子恢复萌发状态?龙葵种子休眠和非休眠状态之间的切换受季节性温度变化的影响?室内贮藏的种子, 由于环境温度较为稳定, 其萌发率年际变化较小, 在20%~50%之间?本文明确了龙葵种子休眠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有助于精准预测其出苗时间, 研究结果可为阐明龙葵种子休眠萌发机制和制订基于萌发调控的绿色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木醋液处理对绿豆萌发及抗蚜作用初步研究
2023 Vol.49(4) 152-157
[摘要]
(105)
[PDF
2913k] (103)
张海燕1, 2*, 王震刚1, 赵长江1, 2, 王超1, 刘婷1, 崔浩然1, 王强1, 匡悦1
为明确木醋液对绿豆萌发及寄主抗蚜作用的影响, 探讨木醋液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生物源农药的应用潜力, 本试验将木醋液原液稀释为500?1 000?2 000?3 000倍和5 000倍5个浓度, 通过浸种催芽法分析木醋液对绿豆种子萌发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同时用不同浓度木醋液浸泡的脱脂棉包裹绿豆苗根部模仿灌根, 在培养皿中接种蚜虫, 分析蚜虫繁殖力和存活率等抗虫指标?结果表明, 5 000倍稀释液能显著促进绿豆苗芽和根的生长, 处理后7 d, 根长和芽长较未处理对照显著增加19.65%和33.74%, 500?1 000?2 000倍稀释液处理的种子其发芽率?发芽势?芽长和根长与未处理对照相比显著降低?经5 000倍稀释液浸种和包裹根部的幼苗第二对真叶展开时, 叶片中的CAT活性显著增加了11.54%, MDA的含量显著减少了54.19%, 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了14.40%?500倍稀释液处理5 d的蚜虫存活率与对照相比显著降低了33.33%; 2 000倍稀释液处理后蚜虫7 d内繁殖力显著提高了41.53%; 5 000倍稀释液对蚜虫存活率?繁殖力无显著影响?综上, 较高浓度的木醋液处理的绿豆苗喂食蚜虫可降低蚜虫存活率和繁殖力, 但同时也抑制绿豆的萌发和幼苗生长, 较低浓度木醋液促进绿豆萌发和幼苗生长, 但是对寄主抗蚜性影响不显著?
利用意大利蜜蜂蛹为替代寄主繁育两种肿腿蜂
2023 Vol.49(4) 158-162
[摘要]
(98)
[PDF
2751k] (93)
唐艳龙1, 王丽娜1, 郑云霄1, 陈开琴1, 杨忠岐2, 魏可2*
白蜡吉丁肿腿蜂Sclerodermus pupariae和松褐天牛肿腿蜂S.alternatusi是天牛和吉丁类害虫的重要天敌?本试验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蛹为替代寄主, 研究了两种肿腿蜂寄生意大利蜜蜂蛹时其子代的发育过程和数量?结果表明, 利用意大利蜜蜂蛹能成功繁育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松褐天牛肿腿蜂?白蜡吉丁肿腿蜂对蛹的寄生率和羽化出蜂的寄主比例与松褐天牛肿腿蜂无显著差异?以意大利蜜蜂蛹为寄主时, 两种肿腿蜂的产卵前期?卵期?幼虫期?蛹期和卵-成蜂发育历期均无显著差异?单头肿腿蜂雌蜂寄生1头蛹时, 松褐天牛肿腿蜂的子代雌蜂数(17.61头/窝)和子代总数(18.83头/窝)均显著低于白蜡吉丁肿腿蜂的子代雌蜂数(25.10头/窝)和子代总数(26.52头/窝)?两种肿腿蜂的子代性比均具有显著的偏雌特征, 松褐天牛肿腿蜂和白蜡吉丁肿腿蜂子代雄性比分别为6.83%和6.35%, 其子代雄蜂数和雄性比例均无显著差异?综上所述, 意大利蜜蜂蛹可作为白蜡吉丁肿腿蜂和松褐天牛肿腿蜂人工繁育的替代寄主, 这为两种肿腿蜂的规模化繁育提供了参考?
皖北高粱田杂草种类及群落特征分析
2023 Vol.49(4) 163-170
[摘要]
(100)
[PDF
1716k] (104)
许锦程1, 许孟桃2, 俞少祥2, 汪子豪2, 王行军3, 毕亚玲2*
为明确皖北高粱Sorghum bicolor田杂草发生现状, 于2020年-2021年采用倒置“W”九点取样法对皖北6市52个乡镇田间杂草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皖北高粱田共有杂草36种, 属17科, 其中禾本科?菊科?苋科种类最多?优势杂草为稗Echinochloa crus-galli?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牛筋草Eleusine indica?狗尾草Setaria viridis等4种, 区域性优势杂草4种, 常见杂草13种, 一般杂草15种?阜阳市杂草的优势度指数最高, Berger-Parker指数为4.89, 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均高于其他5市, 优势杂草以稗?马唐?牛筋草?狗尾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苋Amaranthus tricolor为主; 亳州市杂草的优势度仅次于阜阳市, 以稗?马唐?牛筋草?狗尾草和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为主?淮北市杂草的丰富度指数最高, Margalef指数为3.16, 以稗?牛筋草?狗尾草?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为主?此外, 青葙Celosia argentea?金色狗尾草Setaria pumila?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及碎米莎草Cyperus iria等5种杂草在部分区域内优势度较高?经聚类分析, 皖北杂草群落分为两组, 阜阳?亳州及宿州3市的杂草聚为第1组, 淮南?淮北市及蚌埠3市的杂草聚为第2组?造成各地市杂草群落差异较大的原因与当地农田管理水平?用药习惯和种植制度等因素关系密切?
不同辣木种质资源对辣木瑙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023 Vol.49(4) 171-177
[摘要]
(106)
[PDF
1652k] (87)
桂华敏1, 2, 方雪峰3, 张祖兵1*, 高熹2*, 吴国星2
为明确辣木瑙螟Noorda blitealis对不同辣木资源的为害情况, 本研究在温度(28±1)℃, 相对湿度(75±10)%, 光周期L∥D=14 h∥10 h的条件下, 通过辣木瑙螟在6种辣木资源(‘中古2号’?北方辣木?狭瓣辣木?‘中古1号’‘PKM1’?多油辣木)上的生长发育情况, 建立种群生命表, 评价其在6种辣木资源上的生存适合度?结果表明, 取食6种辣木资源的辣木瑙螟均能完成世代发育, 其中取食多油辣木时平均世代周期最短, 为24.8 d, 取食其余资源的辣木瑙螟平均世代周期为26.3~27.0 d; 取食多油辣木的辣木瑙螟净增长率最高, 为97.24, 其次是取食‘PKM1’, 为50.25, 取食北方辣木时净增长率最低, 为42.55; 取食6种辣木资源的辣木瑙螟周限增长率都大于1, 表明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长, 其中取食多油辣木时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最高?从幼虫发育历期?预蛹期?蛹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单雌产卵量?蛹重?性比等数据综合来看, 辣木瑙螟在多油辣木上具有更高的生存适合度?
苹果轮纹病菌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及Cytb基因序列分析
2023 Vol.49(4) 178-184
[摘要]
(125)
[PDF
2107k] (95)
王丽, 侯珲, 朱佳红, 黄天祥, 袁梦佳, 袁洪波*, 涂洪涛*
为了明确苹果轮纹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和吡唑醚菌酯的靶标基因序列,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水杨肟酸对B. dothidea 菌丝生长的作用, 探讨了添加或不添加水杨肟酸的情况下病原菌对吡唑醚菌酯敏感性的变化; 并测定了不同产区的80株B. dothidea 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以及440株B. dothidea 对吡唑醚菌酯的抗性; 然后, 扩增并分析了具有不同敏感性的菌株的细胞色素b基因 (Cytb) 序列?结果表明:不同浓度水杨肟酸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添加40 μg/mL水杨肟酸不影响吡唑醚菌酯的EC50?菌株的敏感性频率符合近似正态分布, 各产区菌株对吡唑醚菌酯的敏感性没有显著差异, 吡唑醚菌酯平均EC50为(2.95±2.11) μg/mL, 没有检测到抗性菌株?靶标基因序列分析表明, Cytb基因在F129?G137和G143位密码子上没有产生点突变, 首次发现在143位密码子后有内含子插入?
4种植物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及其对赤拟谷盗的生物活性
2023 Vol.49(4) 185-194
[摘要]
(108)
[PDF
2460k] (95)
刘晶1, 蒋超2*, 刘鼎阔3, 刘芳3, 张文娟1, 于晓雪1, 尤春雪1*
本试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飞机草?假蒟?紫穗槐和毛麝香4种植物的挥发油, 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组成, 采用触杀和驱避活性测试评价以上植物挥发油对赤拟谷盗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 从上述植物挥发油中共鉴定出100种成分, 其中, 飞机草轻油和飞机草重油主要含有肉豆蔻醚(34.32%, 46.58%)和β-石竹烯(22.35%, 17.98%), 假蒟挥发油中主要含有β-胡椒烯(18.23%)和β-石竹烯(14.60%), 紫穗槐挥发油主要含有α-蒎烯(26.31%), 毛麝香挥发油主要含有γ-松油烯(24.90%)和环葑莰烯(16.59%)?此外, 飞机草轻油和重油?假蒟?紫穗槐和毛麝香挥发油对赤拟谷盗具有一定的触杀活性, 其24 h的LD50分别为58.83?62.73?51.94?44.08 μg/头和51.69 μg/头, 其中, 紫穗槐挥发油的触杀活性最强?同时, 上述植物挥发油对赤拟谷盗均具有一定的驱避活性, 其相对关联度ri分别为0.340 6?0.647 4?0.561 2?0.523 5和0.657 2, 其中, 毛麝香挥发油的驱避活性最强(ri =0.657 2)?因此, 紫穗槐和毛麝香挥发油在仓储害虫防治方面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
捕食小贯小绿叶蝉的茶园游猎蛛的种间竞争作用研究
2023 Vol.49(4) 195-203
[摘要]
(120)
[PDF
2695k] (89)
陈诗燕1, 程鸿浩1, 吴筱萌1, 2, 徐悦1, 邹运鼎2, 毕守东1*
为了探究捕食小贯小绿叶蝉Empoasca onukii的游猎蛛的种间竞争作用, 调查2021年‘平阳特早’‘乌牛早’‘龙井43’‘农抗早’‘安吉白茶’和‘黄山大叶种’6个茶园盛发期小贯小绿叶蝉与其天敌游猎蛛的种群动态, 运用通径分析法?灰色关联度法和竞争系数法分析不同游猎蛛之间竞争作用并得出竞争力最强的游猎蛛, 再将灰色关联度与竞争系数相结合引申出竞争强度指数的概念以验证所得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 取食高峰日小贯小绿叶蝉时, 黑色蝇虎Plexippus paykulli和斑管巢蛛Clubiona deletrix竞争力最强, 条纹蝇虎Plexippus setipes竞争力最弱?研究结果为合理保护和利用游猎蛛防治小贯小绿叶蝉提供科学依据?
冷冻豆蚜为猎物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023 Vol.49(4) 204-210
[摘要]
(118)
[PDF
2536k] (93)
韩明港1, 刘倩宇2, 赵洪洋1, 陈科1, 何运转1, 刘顺1*, 秦秋菊1*
为探究冷冻豆蚜Aphis craccivora是否适合作为异色瓢虫 Harmonia axyridis种群扩繁的饲料, 本文研究了冷冻豆蚜对异色瓢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冷冻豆蚜?交替饲喂活豆蚜与冷冻豆蚜和幼虫期饲喂冷冻豆蚜成虫期饲喂活豆蚜的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分别为19.6?18.4 d和19.3 d, 饲喂冷冻豆蚜和幼虫期饲喂冷冻豆蚜成虫期饲喂活豆蚜的异色瓢虫成虫前发育历期显著长于饲喂活豆蚜处理(16.6 d)?饲喂不同饲料处理的异色瓢虫总存活率无显著差异?饲喂冷冻豆蚜?交替饲喂活豆蚜与冷冻豆蚜和幼虫期饲喂冷冻豆蚜成虫期饲喂活豆蚜的异色瓢虫产卵前期分别为41.2?14.8 d和9.6 d, 显著长于饲喂活豆蚜(8.8 d); 单雌产卵量分别为117.8?546.2粒和564.5粒, 显著低于饲喂活豆蚜(1 221.4粒)?从幼虫发育历期?总存活率?成虫寿命等方面综合考虑, 冷冻豆蚜可以作为异色瓢虫的替代饲料?
温度对益蝽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3 Vol.49(4) 211-215
[摘要]
(94)
[PDF
2673k] (98)
王燕1, 2, 张红梅2, 刘莹2, 李向永2, 尹艳琼2, 赵雪晴2, 谌爱东2, 陈福寿2*, 陈斌1*
为明确温度对益蝽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在室内设置18?20?22?25℃和28℃温度条件, 开展了以草地贪夜蛾为食物的益蝽若虫存活率?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8~28℃范围内, 益蝽若虫在25℃条件下存活率最高(92.20%), 生长速度最快, 18℃下存活率最低(49.60%)?28℃条件下, 卵发育历期为5.5 d, 而18℃条件下, 卵发育历期为15.5 d?18℃条件下, 益蝽从卵发育至成虫需要85.0 d, 而在28℃条件下, 益蝽卵发育至成虫只需要29.8 d?22~28℃为益蝽适生温区, 在18~28℃条件下, 益蝽发育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在18~28℃内, 益蝽各个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符合线性函数模型?益蝽卵?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0℃和13.13℃, 有效积温分别为74.90日·度和427.57日·度?在18?20?22?25?28℃条件下, 雄虫和雌虫的寿命分别为10.0 d和12.8 d?27.2 d和31.8 d?41.8 d和56.8 d?35.2 d和50.0 d?28.8 d和31.8 d?其中在22℃条件下, 雄虫和雌虫寿命最长, 分别为41.8 d和56.8 d?该研究结果为益蝽的生长发育和群体饲养提供了科学依据?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柑橘中的草甘膦及其代谢物残留
2023 Vol.49(4) 216-223
[摘要]
(110)
[PDF
3139k] (108)
张梦娜1, 2, 杨云2, 王立平1*, 潘兴鲁2*, 徐军2, 吴小虎2, 王宽2, 董丰收2, 郑永权2
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一种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同时测定柑橘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N-乙酰草甘膦?氨甲基磷酸(AMPA)和N-乙酰AMPA?样品经过0.5%甲酸水提取,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C18)净化, 利用水和200 mmol/L碳酸氢铵溶液(含0.1%氨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草甘膦及其代谢物在0.05~1 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系数均大于0.99; 草甘膦及其3个代谢物在柑橘全果和果肉基质中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 70.5%~109.5%,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6%~10.1%, 定量限为0.05 mg/kg?本方法的前处理样品无需衍生, 简便?快捷?高效?准确可靠, 可用于柑橘中草甘膦及其代谢物N-乙酰草甘膦?AMPA和N-乙酰AMPA的定量检测?
长孢轮枝菌Taq〖KG-*4〗Man-MGB探针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
2023 Vol.49(4) 224-232
[摘要]
(86)
[PDF
4989k] (88)
段维军1, 2*, 李雪莲1, 2, 吕燕1, 3, 张晓梅4
长孢轮枝菌是一种在我国局部地区新近出现且危害性极大的植物病原真菌?根据长孢轮枝菌及其近似种的actin序列差异, 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 建立了长孢轮枝菌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 该检测方法能特异性检测长孢轮枝菌; 灵敏度试验结果表明, 最低检测限量为10 μL反应体系中总DNA含量10 pg; 实时荧光PCR优化反应条件为引物终浓度0.8 μmol/L, 探针终浓度0.8 μmol/L, 优化后的整个反应过程约1 h?实际样品检测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用于疑似受长孢轮枝菌侵染的萝卜样品检测与初筛?此方法快速?灵敏, 检测过程完全闭管, 无需PCR后续处理, 为早期快速检测长孢轮枝菌提供了重要参考?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在湖南油菜根肿病菌检测中的应用
2023 Vol.49(4) 233-238
[摘要]
(110)
[PDF
4090k] (92)
周游1, 谢芳玲1, 肖蓉2, 张政兵3, 周鑫钰1, 朱宏建1*
为完善湖南油菜根肿病的监测预警体系, 分析油菜根肿病的发生与芸薹根肿菌休眠孢子量的关系, 防止湖南油菜根肿病进一步蔓延?本研究依据芸薹根肿菌ITS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 通过制备标准质粒构建了快速?精准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其检测灵敏度为3×10-10 μg/μL, 比常规PCR 高100 倍; 利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了来自湖南各地土壤样品中芸薹根肿菌的休眠孢子数量, 64份土样中的休眠孢子含量基本大于104个/g, 所检测的土样中孢子含量最高为2.22×107个/g?据实地调查, 当土壤中休眠孢子数量大于 104个/g 时, 油菜发生根肿病的风险较大, 休眠孢子含量较高的田块其发病程度也较为严重?结果表明, 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能对油菜根肿病进行早期诊断, 为湖南油菜根肿病发生的监测预警提供有效技术参考?
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和穗腐病抗性鉴定接种方法的比较
2023 Vol.49(4) 239-244
[摘要]
(105)
[PDF
2915k] (94)
张海东, 董怀玉*, 王丽娟, 刘可杰, 杨蕾
田间采用不同人工接种鉴定方法对92份玉米种质同步进行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和穗腐病抗性评价与筛选, 明确了东北春玉米产区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穗腐病抗性鉴定的最佳接种方法:茎节注射法在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抗性精准鉴定中可更好地评价玉米种质的抗病性, 综合考虑接种方法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菌土覆盖法对大体量的规模化种质进行田间抗病性鉴定更具有优势; 双牙签法对玉米穗腐病抗性鉴定中在种质接种后发病的严重度?田间进行接种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等方面均优于花丝通道法?同时筛选出对玉米禾谷镰孢茎腐病抗性稳定的种质52份, 对穗腐病抗性稳定的种质66份, 对2种病害均表现稳定抗性的兼抗种质33份?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啶菌噁唑及其降解产物在土壤和水中的残留
2023 Vol.49(4) 245-255
[摘要]
(91)
[PDF
4127k] (95)
左晗瑜, 焦斌, 徐军*, 董丰收, 潘兴鲁, 吴小虎, 郑永权
本研究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同时检测土壤和水中啶菌噁唑及其8种降解产物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后, 弗罗里硅土净化; 水样品分别采用直接用0.22 μm水系滤膜过滤及乙腈提取的方式?净化后的样品采用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 以乙腈和0.2%甲酸水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 再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啶菌噁唑及其降解产物在土壤和水中的定量限分别为1.0 μg/kg和0.1 μg/L, 其在土壤和水中的标准工作曲线分别在0.05~10 μg/L和0.1~50 μg/L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 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9?啶菌噁唑及其降解产物在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1%~111%, 相对标准偏差为0.9%~10.9%; 在水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0%~111%, 相对标准偏差为0.1%~7.5%?应用该方法对北京4地的地表水进行检测, 均未检出啶菌噁唑及其降解产物?该方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 适用于啶菌噁唑及其降解产物在土壤和水中的残留检测?
一种新发生的玉米细菌性叶腐病病原菌分离鉴定
2023 Vol.49(4) 256-262
[摘要]
(177)
[PDF
10840k] (137)
王春明, 郭成*, 周天旺, 洪流
为了明确一种引起玉米叶片腐烂的细菌性病害的病原菌种类, 于2021年7月在甘肃省景泰县条山农场玉米种植区采集病样, 经稀释分离法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 并通过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观察及16S rDNA和gyrB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选取的代表性菌株B1-0和B2-1均能使玉米叶片发病, 为革兰氏阳性致病菌, 产芽胞; 该病原菌需氧性?运动性?明胶液化?接触酶试验?柠檬酸盐利用?马铃薯腐烂试验均为阳性; 甲基红试验阴性; 能利用D-甘露醇?麦芽糖和葡萄糖, 不能利用甘油和肌醇, 不能水解淀粉, 在4℃?40℃和5%NaCl条件下均能生长?构建基于16S rDNA和gyrB的系统发育树, B1-0和B2-1与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ATCC7061?BKS1-108?AUEC29?BP-hd-1?NMTD17和17)亲缘关系最近, 聚在一个分支?因此, 将该病原菌鉴定为短小芽胞杆菌B. pumilus?研究结果将为玉米细菌性叶部病害的研究和综合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台湾新发生重大外来入侵物种——虎纹非洲大蜗牛的检疫鉴定
2023 Vol.49(4) 263-268
[摘要]
(106)
[PDF
10397k] (96)
胡美玲1, 王沛1, 杨海芳2, 李建宇3, 刘若思4, 徐淼锋5, 陈晟6*, 周卫川1*
虎纹非洲大蜗牛Achatina panthera (Férussac, 1832)是近年来台湾新发生的重大外来入侵物种, 对农林生产和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中国大陆尚无分布?本文厘清了该蜗牛分类历史和系统学地位, 通过核对实物标本结合现有文献, 重新描述了虎纹非洲大蜗牛的形态特征, 并与近似种的主要形态鉴别特征进行了比对?首次测定该蜗牛的COⅠ基因序列, 并建立了分子比对鉴定方法?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检疫风险管理措施, 可为有关部门应对虎纹非洲大蜗牛的入侵提供科学依据?
白及锈病的病原鉴定及其田间防治药剂筛选
2023 Vol.49(4) 269-275
[摘要]
(152)
[PDF
15156k] (136)
徐明玥1, 江健伟1, 刘艮森1, 2, 何小行1, 马东方1, 2*, 周燚1*
随着对白及需求的增加, 其人工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病害也逐年加重?白及锈病常年在种植区发生, 传播能力强, 是生产上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对采集自湖北恩施来凤县的白及锈病材料进行显微观察, 发现了该病原菌的夏孢子和冬孢子, 并进行了详尽的形态描述, 同时基于夏孢子的ITS和LSU基因序列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 该病原为Coleosporium bletiae?此外, 选择5种常见药剂对该病进行田间防效试验, 结果表明, 250 g/L吡唑醚菌酯EC和12%萎锈灵WP的防效最佳, 第2次施药后14 d, 其防效分别可达(90.01±0.64)%和(87.80±0.61)%?本研究结果为白及锈病病原学及其田间防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北疆棉花黄萎病发病率调查及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与种群类型分析
2023 Vol.49(4) 276-283
[摘要]
(141)
[PDF
8286k] (118)
刘海洋, 王伟, 张仁福, 姚举*
为了解北疆棉花黄萎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病与土壤中黄萎病菌微菌核数量的关系和病原菌种群类型, 2021年对北疆石河子?奎屯?博乐等8市(县)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土壤中黄萎病菌的微菌核数量?菌株种群类型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北疆未发生棉花黄萎病的棉田占49.2%, 0%<发病率<5.0%的棉田占32.7%, 发病率≥5.0%的棉田占18%?与2013年?2015年相比, 2021年无病田率分别增加17.7和12.7百分点, 发病率≥5%的棉田分别减少15.7和21.6百分点?从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土壤中微菌核数量的关系来看, 整体上北疆棉田棉花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相关性不显著(r=0.119 1); 分区域看, 石河子-沙湾片区?奎屯-乌苏片区?精河-博乐片区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33 2?0.007 6?0.062 3, 均无显著相关性; 而呼图壁-玛纳斯片区棉田黄萎病发病率与微菌核数量的相关系数为0.635 7, 呈中度正相关?土壤中的黄萎病菌菌株以菌核型为主, 占57.9%, 菌丝型占23.2%, 中间型占18.9%?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表明, 土壤中黄萎病菌落叶型菌株占97.6%, 占绝对优势?本研究将为北疆棉区棉花黄萎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稻粉虱的发生及其化学防治药剂筛选
2023 Vol.49(4) 284-292
[摘要]
(136)
[PDF
20210k] (131)
魏琪, 何佳春, 赖凤香, 王渭霞, 万品俊, 傅强*
稻粉虱Aleurocybotus indicus David et Subramaniam, 属半翅目粉虱科, 以刺吸式口器为害水稻叶片而导致产量损失, 是我国闽?赣?浙等稻区的一种偶发性水稻害虫, 近20多年已鲜有报道, 但2019年-2021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富阳试验农场稻田暴发?本文描述了稻粉虱的为害症状和形态特征, 并配以原色照片; 克隆得到了稻粉虱线粒体DNA COⅠ基因片段, 发现其与烟粉虱Bemisia tabaci序列一致性最高(85.80%); 田间调查表明, 富阳试验农场及周边稻田稻粉虱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但前者发生量明显较高(每个分蘖最高可达251头), 推测可能与农场温室内的稻粉虱越冬虫源有关; 利用稻苗浸渍法评估了不同作用机制的7种杀虫剂对稻粉虱的毒力, 发现双丙环虫酯?氯虫苯甲酰胺?氟啶虫胺腈?氟啶虫酰胺和溴氰虫酰胺对稻粉虱成虫均有较好的杀虫活性, 其中前4种药剂推荐中剂量处理后72 h的校正死亡率均可达100%, 其LC50分别为3.028?3.769?6.405 mg/L和7.894 mg/L?本研究可为我国稻粉虱的识别诊断和化学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87种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2023 Vol.49(4) 293-301
[摘要]
(118)
[PDF
36749k] (119)
王彩霞1, 兰妍彦1, 孟衍朴1, 王志颖1, 封英建1, 钟明娟2, 马树杰1*, 张利辉1, 董金皋1
筛选和评价植物资源的抑菌活性是植物源农药研发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以46科87种药用植物为试验材料, 以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为靶标菌,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植物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 初步筛选出具有抑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测定了活性较高的植物提取物的抑菌毒力和抑菌谱, 以期为植物源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依据?结果显示, 在2 mg/mL浓度下, 厚朴Houpoea officinalis和麻叶蟛蜞菊Indocypraea montana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抑制率分别为95.80%和78.31%; 厚朴?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和乌药Lindera aggregata提取物对禾谷镰孢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 抑菌率分别为78.75%?66.52%和60.42%?进一步的毒力测定显示, 处理96 h后, 厚朴和麻叶蟛蜞菊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的EC50分别为0.10 mg/mL和1.57 mg/mL; 厚朴?乌药和麦冬提取物对禾谷镰孢的EC50分别为0.45?1.54 mg/mL和4.07 mg/mL?抑菌谱测定结果表明, 厚朴?麻叶蟛蜞菊?乌药及麦冬提取物对异旋孢腔菌Cochliobolus heterostrophus (野生型)的抑菌率以及厚朴提取物对异旋孢腔菌的抑菌效果较好, 抑菌率均达到90%以上; 厚朴?乌药和麻叶蟛蜞菊对拟轮枝镰孢Fusarium verticillioides的抑菌率在60%以上?由此可见, 厚朴和麻叶蟛蜞菊提取物对葡萄座腔菌突变体的抑菌活性较好; 厚朴?乌药和麦冬提取物对禾谷镰孢的抑菌活性较好, 且上述植物均具有较广的抑菌谱, 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蒜和葱上二斑叶螨的发生为害及其抗药性监测
2023 Vol.49(4) 302-308
[摘要]
(94)
[PDF
4721k] (104)
田甜1, 2, 张妍2, 张友军2, 苏奇1, 王少丽2*
二斑叶螨寄主植物范围极广, 但其对百合科蔬菜造成危害的研究报道极少?本研究采集了来自北京海淀百合科蔬菜蒜和葱上的2个二斑叶螨种群, 生物测定结果显示, 2个种群对阿维菌素呈现出极高水平抗性, 对哒螨灵为中等以上抗性(LC50>5 000 mg/L), 对新型药剂联苯肼酯?虫螨腈和腈吡螨酯也表现出中等到高水平抗性?抗性基因突变频率检测发现, 与阿维菌素抗性相关基因G314D和G326E位点以及和哒螨灵抗性相关基因H92R位点的突变频率均高达100%, 为纯合抗性种群?因此, 本研究所测试的2个二斑叶螨种群对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单剂的敏感性极低, 需慎重选用这2种药剂, 而3种新型杀螨剂联苯肼酯?虫螨腈和腈吡螨酯在田间需轮换使用?
2021年黄淮地区夏玉米南方锈病流行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
2023 Vol.49(4) 309-311
[摘要]
(104)
[PDF
3149k] (143)
施艳, 袁虹霞, 李庆伦, 史亚娟, 杨雪, 李洪连*
黄淮地区是我国夏玉米重要产区, 近年来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黄淮地区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2021年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黄淮玉米产区大面积暴发流行, 危害损失之严重历年罕见?本文介绍了2021年度黄淮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危害情况, 分析了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今后的防控对策?
基于原噬菌体类型的广西柑橘黄龙病菌种群分析
2023 Vol.49(4) 312-317
[摘要]
(100)
[PDF
4829k] (102)
李战彪1#, 林林2#, 陈锦清1#, 谢慧婷1, 崔丽贤1, 莫翠萍1, 刘丽辉1, 秦碧霞1, 蔡健和1*
2016年-2021年, 从广西各柑橘产区采集叶片斑驳?黄化等疑似黄龙病症状的柑橘样品, 利用黄龙病特异引物和基于原噬菌体类型的特异引物对样品进行鉴定及分析, 结果显示, 所采集的3 293份样品中有856份样品为黄龙病阳性样品, 阳性样品的检出率为25.99%, 阳性样品在广西的14个地市均有分布?基于原噬菌体类型的黄龙病菌种群分析发现, 广西存在7种类型的菌株, 分别是type 1菌株?type 2菌株?type 3菌株?type 1+type 2菌株?type 2+type 3菌株?type 1+type 2+type 3菌株及未检出任何类型菌株(none type), 其中, type 2类型原噬菌体菌株为优势种群?
不同诱杀剂和诱捕器防治橘小实蝇效果及成本评价
2023 Vol.49(4) 318-327
[摘要]
(164)
[PDF
12030k] (130)
宫庆涛1, 郑晓明2, 徐加琳2, 郭红伟3, 朱腾飞4, 王振铎2, 张坤鹏1, 牛庆霖1, 张安宁1*
比较了4种不同诱杀剂?4种诱捕器及9种常见组合对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的防治效果, 为橘小实蝇田间防控优化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1)诱杀剂聪绿处理区成虫总数和果实受害率最低, 成本低廉, 可用于桃园橘小实蝇防控?迷饵?诱尔和康碧可显著降低橘小实蝇发生数量, 可根据发生区实际情况选择或改进使用?4种诱杀剂对雌性比的影响与空白对照间无显著差异?2)甲基丁香酚油剂与诱捕器组合中, 推荐常规诱捕器和新蛾类通用诱捕器分别用于监测和防治工作, 不建议采用迷你型实蝇诱捕器+矿泉水瓶或新型飞蛾诱捕器进行监测和防治?3)常规诱捕器+甲基丁香酚油剂?专用诱捕器+食物诱杀颗粒剂?黄板2和黄球4种组合分别在各自类组中表现较好, 可根据实际生产需要选择使用?
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控制效果
2023 Vol.49(4) 328-333
[摘要]
(95)
[PDF
1621k] (92)
谷春艳, 潘锐, 徐会永, 臧昊昱, 董旭, 杨雪*
为探明在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新型杀菌剂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总量[包括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3-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3-A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15-ADON)]的控制效果, 2020年-2021年通过田间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发病试验的方法, 研究了小麦不同生育期施用丙硫菌唑及施用次数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 并通过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了不同处理小麦籽粒中对DON毒素总含量?结果表明, 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OD)防治2次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DON毒素的控制效果均显著高于防治1次; 防治2次时, 其首次最佳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期至扬花20%, 防效为90.25%~95.13%, 毒素控制效果为77.35%~79.97%?30%丙硫菌唑OD作为防控小麦赤霉病的新型药剂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为该药剂推广应用于小麦赤霉病及籽粒DON毒素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矿物油和维生素B1对马铃薯病毒病的防效研究
2023 Vol.49(4) 334-340
[摘要]
(112)
[PDF
2900k] (104)
范奕1, 2, 毕恒翊1, 谢锦1, 史明会3, 李亚杰2, 马恢4, 聂碧华1*
多数马铃薯病毒可以借助蚜虫传播, 并通过块茎世代积累, 导致马铃薯种性退化, 严重影响块茎的产量和品质?为了筛选新型?环保的马铃薯病毒病防治药剂, 本研究通过3个季节的田间试验, 对矿物油?维生素B1和杀虫剂吡虫啉在防治马铃薯病毒病中的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通过马铃薯出苗后间隔10 d连续3次喷施, 矿物油能够控制马铃薯卷叶病(potato leaf-roll virus, PLRV)的发生, 对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 PVM)和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 PVS)的平均防效也分别达到66.72%和70.40%, 但对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和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 PVA)在不同的年份和季节的防效不稳定, 平均防效为27.34%和65.02%?维生素B1对PLRV?PVM和PVS的防效也比较明显, 分别达83.36%?83.33%和73.32%, 而对PVY同样防效不稳定, 对PVA防效不明显?杀虫剂吡虫啉对PLRV?PVS和PVM的防效也不稳定, 且对PVY和PVA的防效均不显著?本研究中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发生频率极低, 未进行病毒病的防效比较?综上所述, 矿物油和维生素B1对马铃薯主要病毒病的综合防效较吡虫啉好, 同时它们的增产效果更明显, 产投比高于化学药剂, 值得推广?
不同杀菌剂对当归主要病害的防效及经济效益比较
2023 Vol.49(4) 341-348
[摘要]
(95)
[PDF
2540k] (97)
王霞1, 杨少杰1, 晋小军1*, 蒙俊杰2
针对甘肃当归病害逐年加重态势,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 分析比较70%噁霉灵WP?50%氯溴异氰尿酸WP和80%代森锰锌WP对当归主要病害防效及经济效益, 以期筛选出最佳防控药剂?结果表明:3种杀菌剂均能不同程度防治当归病害, 其中以50%氯溴异氰尿酸WP 1.86 g/L对褐斑病?麻口病防效最佳, 分别为70.38%~78.75%?84.48%~91.04%, 70%噁霉灵WP 0.34 g/L和80%代森锰锌WP 7.92 g/L次之, 对褐斑病防效分别为59.14%~63.72%?58.14%~62.84%, 对麻口病防效分别为78.61%~83.57%?78.97%~83.57%?50%氯溴异氰尿酸WP 1.86 g/L能很好地抑制当归抽薹, 抑制率达58.63%~63.15%?3种杀菌剂均能明显提高当归药材产量构成因子, 以80%代森锰锌WP 7.92 g/L处理增产增收效果最好, 两年平均增产量高达5 559.91 kg/hm2, 平均经济效益为194 136.65元/hm2, 但投入产出比最低, 为1∶480.63?50%氯溴异氰尿酸WP 1.86 g/L对当归病害防效及抽薹抑制率最高, 投入产出比为1∶634.02, 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病害防效和经济效益, 50%氯溴异氰尿酸WP 1.86 g/L可作为生产上防控当归主要病害的主推药剂?
植保无人飞机低容量喷雾在山东设施茶园防治半翅目害虫的应用研究
2023 Vol.49(4) 349-356
[摘要]
(171)
[PDF
4370k] (130)
张瑞瑞, 郝岩岩, 张瑜, 伦晓月, 单顺利, 张正群*
利用四旋翼植保无人飞机在山东设施茶园防治主要害虫, 研究两种类型的植保无人飞机和传统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在不同冠层茶树叶片上雾滴密度?沉积量和覆盖率分布情况以及对茶树主要半翅目害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Ⅰ型植保无人飞机?Ⅱ型植保无人飞机和背负式喷雾器在茶树叶片上平均雾滴密度分别为102.72?50.58个/cm2和29.83个/cm2, 沉积总量分别为0.175?0.371 μL/cm2和53.562 μL/cm2, 雾滴覆盖率均值分别为1.95%?2.52%和19.42%?不同施药器械对茶树各层的雾滴密度?沉积量和覆盖率有显著影响?两种类型植保无人飞机施药雾滴密度总体为茶树树冠上层>中层>底层, 正面>背面?背负式电动喷雾器施药的雾滴沉积量和覆盖率显著高于植保无人飞机, 叶片正面沉积量和覆盖率明显高于叶背面?Ⅰ型植保无人飞机喷施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40 mg/L 3 d和5 d后对黑刺粉虱的防治效果为82.20%和71.73%, 该处理对防治茶树黑刺粉虱具有速效性且持效性较好?Ⅰ型植保无人飞机喷施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240 mg/L 3 d和5 d后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效为84.44%和77.25%; Ⅱ型植保无人飞机喷施25 g/L溴氰菊酯乳油60 mg/L 3 d后对小贯小绿叶蝉的防效为98.18%, 具有较好的速效性?植保无人飞机施药对黑刺粉虱的防效优于背负式喷雾器, 但对叶蝉的防效与背负式喷雾器相当?不同施药器械不同药剂处理中瓢虫的数量没有差异?
防治草地贪夜蛾玉米种衣剂配方的筛选研究
2023 Vol.49(4) 357-361
[摘要]
(136)
[PDF
3069k] (112)
任学祥, 苏贤岩, 迟雨, 徐丽娜, 陈浩梁, 钟永志, 叶正和*
采用砂磨法, 研制了8种不同成分的种衣剂, 通过种子包衣验证其对玉米出苗的安全性及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和持效期, 并在安徽池州?云南保山?海南儋州进行了田间验证?结果表明, 选用的不同组分种衣剂药种比1∶100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发芽势?发芽率?鲜重?干重等指标, 田间试验表明20%溴氰·氯虫FSC?22%戊·溴氰·氯虫FSC?24%噻呋·戊·氯虫FSC对草地贪夜蛾显示了较好的效果, 相比于其他药剂组合, 更适合种子包衣用于防治草地贪夜蛾?
4种除草剂与助剂安融乐协同防除紫花苜蓿田马唐的研究
2023 Vol.49(4) 362-368
[摘要]
(114)
[PDF
1639k] (114)
苏旺苍1, 李东梅2, 冯长松3, 徐洪乐1, 孙兰兰1, 吴仁海1, 杨共强1*
为探究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草酮?精喹禾灵对紫花苜蓿田老根马唐的防除效果及助剂安融乐对上述4种药剂的增效作用, 在室内测定马唐幼苗和成株对4种除草剂及添加助剂的敏感性, 并在田间验证上述4种除草剂与助剂混用对老根马唐的防效?室内结果表明, 成株马唐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草酮?精喹禾灵的耐药性增加明显, 其中精喹禾灵的耐药性增加最大; 高效氟吡甲禾灵?精吡氟禾草灵?烯草酮?精喹禾灵与安融乐混配后, 成株马唐的鲜重GR50(有效成分)较单用上述除草剂分别减少16.6%?31.0%?31.5%?6.2%, 其中烯草酮与安融乐混配增效作用最为明显?田间结果表明, 安融乐的加入能提高上述4种除草剂对老根马唐的防效, 其中烯草酮和安融乐混配对老根马唐的增效最优, 株防效和鲜重防效较单用分别增加10.39和8.58百分点, 并显著提高紫花苜蓿产量?
4种农药对呼和浩特市榆绿毛萤叶甲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评价
2023 Vol.49(4) 369-372
[摘要]
(134)
[PDF
1599k] (110)
王树娟1, 斯琴1, 张丽莹2, 花甫春3, 刘义龙1, 李艳艳4*
为筛选出防治榆绿毛萤叶甲Pyrrhalta aenescens的有效药剂, 为在园林植物害虫防治中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指导?本文选用园林植物害虫防治中常用的4种杀虫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榆绿毛萤叶甲2~3龄幼虫的毒力最高, LC50为1.401 mg/L?高效氯氰菊酯次之, 印楝素的毒力最低, LC50为39.279 mg/L?田间药效试验表明, 施药3 d后, 稀释500倍的3%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和3%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的防效最好, 分别为91.22%和89.49%?施药5 d后, 4种杀虫剂对榆绿毛萤叶甲的防效为85.67%~91.97%, 无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榆绿毛萤叶甲的防治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