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合作
投稿指南
旧版入口
联系我们
交流园地
.
大家都来交流新技术哦
常用软件及单据下载
火狐中国版 2010.9免费下载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专家审稿方法
期刊订阅
植物保护淘宝
植物保护微店
信息公告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普法宣传活动
全国农技中心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普法宣传发函通知
《植物保护》学科排名第1位,再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植物保护》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QI区
《植物保护》刊出的“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植物保护》启用电子发票
《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投稿时防止误入假冒网站提醒
《植物保护》网络首发录用稿公告
更多
站内检索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到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浏览排行
.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
《植物保护》征稿简约(20
.
昆虫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生防芽胞杆菌脂肽抗生素研究
.
检疫性实蝇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
期刊界
勤云公司
本期封面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类刊物。曾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科技类)、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等十余项奖励。2015-2017年受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资助。主要刊登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杂草学等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领域原创性科研论文和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
最新一期目录 2021年第1期
合并选项
特约稿件
“十三五”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成效与标志性成果
2021 Vol.47(1) 1-7
[摘要]
(241)
[PDF
879k] (119)
张 凯1, 陈彦宾1, 张 昭1, 冯推紫2, 杨礼胜1*
专论与综述
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研究进展
2021 Vol.47(1) 8-14
[摘要]
(141)
[PDF
498k] (56)
龚培盼1, 2, 李新安2, 王 超2, 李祥瑞2, 张云慧2, 李建洪1*, 朱 勋2*
杂草对激素类除草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2021 Vol.47(1) 15-26
[摘要]
(116)
[PDF
3352k] (61)
谷 涛, 李永丰*, 张自常, 杨 霞, 曹晶晶, 杨 倩
锦紫苏类病毒研究进展
2021 Vol.47(1) 27-30
[摘要]
(115)
[PDF
3151k] (53)
姜冬梅1, 张志想2, 李世访2*
研究报告
蛋白激发子PevD1诱导本生烟植保素辣椒醇的产生和积累
2021 Vol.47(1) 31-39
[摘要]
(130)
[PDF
2850k] (63)
李 泽1, 梁颖博1, 段佳琪1, 曾洪梅1, 李广悦1, 赵国存2, 杨秀芬1*
芽胞杆菌BvR001对大丽轮枝菌抑制效果研究
2021 Vol.47(1) 40-47
[摘要]
(155)
[PDF
5727k] (57)
纪晓彬1, 3, 王 丹2, 刘 政3, 李 冉2, 宋 健2, 张丹丹2, 陈捷胤2, 戴小枫2, 林克剑1, 2, 3*
苹果蠹蛾瞬时感受器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及温度胁迫表达分析
2021 Vol.47(1) 48-54
[摘要]
(105)
[PDF
5847k] (54)
梁 林1, 2, 吕志创2, 武 强2, 刘 怀1, 刘万学2, 万方浩2*
白背飞虱VAMP7和Vti1a蛋白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及应用
2021 Vol.47(1) 55-60
[摘要]
(105)
[PDF
4892k] (51)
张潇婉, 张 璐, 刘文文, 李 莉*, 王锡锋
我国草地贪夜蛾年发生世代区划分
2021 Vol.47(1) 61-67
[摘要]
(138)
[PDF
2715k] (69)
谢殿杰1#, 唐继洪2#, 张 蕾1, 程云霞1, 江幸福1
冠层推拨装置对喷杆喷雾机雾滴飘失与沉积特性的影响
2021 Vol.47(1) 68-73
[摘要]
(96)
[PDF
3687k] (53)
王士林1, 2, 李 雪1, 2, 雷哓晖1, 顾 炀1, HERBST Andreas3, BONDS Jane4, 吕晓兰1, 2*
拟康宁木霉T-51菌株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
2021 Vol.47(1) 74-78
[摘要]
(100)
[PDF
4963k] (47)
尤佳琪1, 李国庆2*
香附子为耕葵粉蚧的新寄主
2021 Vol.47(1) 79-83
[摘要]
(93)
[PDF
20256k] (43)
赵 曼, 王高平, 李为争, 董少奇, 王鑫辉, 汤金荣, 郭线茹*
基于MaxEnt模型的柑橘木虱在西南地区潜在分布模拟
2021 Vol.47(1) 84-90
[摘要]
(94)
[PDF
2890k] (39)
王茹琳1, 2, 3, 王闫利2, 陈东东4, 郭 翔4, 李 庆3, 王明田5, 6*
棉铃虫唾液凝集素的初步研究
2021 Vol.47(1) 91-96
[摘要]
(99)
[PDF
5813k] (45)
王雄雅1, 2, 李 星1, 白素芬1, 李 欣1*
不同真菌和植物种类对苜蓿滑刃线虫繁殖的影响
2021 Vol.47(1) 97-102
[摘要]
(94)
[PDF
10003k] (40)
王 珍1, 李 冉1, 李红梅1*, 范钧星1, 2, 王 暄1
不同诱捕器和不同波段LED灯对美国白蛾的引诱效果
2021 Vol.47(1) 103-107
[摘要]
(98)
[PDF
1432k] (34)
万 霞1, 邓建宇2, 王义平1*
飞防助剂对植保无人飞机喷施除草剂雾滴分布的影响
2021 Vol.47(1) 108-116
[摘要]
(112)
[PDF
2082k] (45)
陶 波*, 张宇航, 田丽娟, 郑彩月, 李松宇, 孔令伟
草地贪夜蛾对田间禾本科杂草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
2021 Vol.47(1) 117-122
[摘要]
(113)
[PDF
1009k] (60)
张云慧1, 张 智2, 刘 杰3, 姜玉英3, 李祥瑞1, 巴吐西1, 陈智勇1, 林培炯1, 黄红娟1*
不同品种烟草对斜纹夜蛾生活史和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2021 Vol.47(1) 123-127
[摘要]
(94)
[PDF
1368k] (62)
李晓红1*, 黄志友1, 杨贤均1, 伍绍龙2, 3
外源茉莉酸诱导对油菜防御酶活性和4种物质含量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2021 Vol.47(1) 128-134
[摘要]
(100)
[PDF
1395k] (44)
冯建雄, 常 静, 李海平*, 杨 凡, 李 妍
短时高低温胁迫对南亚实蝇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2021 Vol.47(1) 135-142
[摘要]
(109)
[PDF
1364k] (46)
黄禹禹1, 顾祥鹏1, 彭孝琴1, 陈国华1, 齐国君2, 张晓明1*, 陶 玫1*
安徽省茶树细菌性梢枯病病原鉴定
2021 Vol.47(1) 143-147
[摘要]
(91)
[PDF
8231k] (53)
张 雷, 汪 霞, 李相汉, 贡长怡, 张立新*
益害比及花粉存在对江原钝绥螨和柑橘全爪螨种群动态的影响
2021 Vol.47(1) 148-152
[摘要]
(97)
[PDF
1238k] (38)
赵文娟#, 夏 爽#, 郑薇薇*, 张宏宇*
实验方法与技术
不同方法对14个苜蓿品种抗蚜评价分析
2021 Vol.47(1) 153-159
[摘要]
(103)
[PDF
1535k] (33)
潘 凡1#, 杜桂林2#, 赵 莉3, 王卓谦3, 乔茗瑛3, 李金星3, 綦家欣3, 涂雄兵1*, 张泽华1*
葡萄白粉病抗性鉴定方法优化及品种抗性评价
2021 Vol.47(1) 160-164
[摘要]
(91)
[PDF
12273k] (42)
贾静怡1, 2, 张 玮1, 2, 燕继晔1, 2, 徐海英3, 孙 磊3, 李兴红1, 2*
小麦网腥黑穗病温室内人工接种方法的探索
2021 Vol.47(1) 165-168
[摘要]
(81)
[PDF
7626k] (45)
秦丹丹1, 王 俊2, 高海峰3, 李宁静2, 吴 伟4, 刘太国1, 陈万权1, 高 利1*
江原钝绥螨低温贮藏技术
2021 Vol.47(1) 169-175
[摘要]
(79)
[PDF
893k] (44)
张栩浩#, 张 贝#, 郑薇薇*, 张宏宇*
研究简报
草地贪夜蛾耐低温能力研究
2021 Vol.47(1) 176-181
[摘要]
(99)
[PDF
2058k] (51)
张同强, 张 蕾, 程云霞, 江幸福*
茚嗪氟草胺及其代谢物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2021 Vol.47(1) 182-187
[摘要]
(81)
[PDF
586k] (35)
刘金胜2#, 湛 优1#, 蔡志敏2, 李治军2, 刘祥英1*
调查研究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的影响
2021 Vol.47(1) 188-191
[摘要]
(99)
[PDF
567k] (38)
唐 蓓1, 2, 王东伟2, 王 剑3, 何清聪1, 2, 刘 勇1, 2, 张德咏1, 2*, 成飞雪1, 2*
白背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在云南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的发生特征
2021 Vol.47(1) 192-198
[摘要]
(76)
[PDF
2269k] (38)
尹艳琼1, 齐国君2, 李向永1, 赵雪晴1, 谌爱东1*
山东广翅蜡蝉在青岛地区的发生规律及产卵习性
2021 Vol.47(1) 199-202
[摘要]
(83)
[PDF
953k] (40)
孙丽娟1, 衣维贤2, 王思芳1, 郑长英1*
长江中下游小麦田杂草发生组成及群落特征
2021 Vol.47(1) 203-211
[摘要]
(91)
[PDF
744k] (51)
黄红娟1, 黄兆峰1, 姜翠兰1, 张朝贤1, 李儒海2, 周振荣3, 李 贵4, 周凤艳5, 朱文达2*, 魏守辉1*
我国草地贪夜蛾冬繁区和越冬区调查
2021 Vol.47(1) 212-217
[摘要]
(96)
[PDF
1745k] (52)
姜玉英1*, 刘 杰1, 吴秋琳2, 次仁卓嘎3, 曾 娟1
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
2021 Vol.47(1) 218-221
[摘要]
(100)
[PDF
3572k] (56)
黄建荣1#, 刘 彬1#, 田彩红1, 黄 博1, 赵文新2, 吕国强2, 李国平1*, 封洪强1*
2019年性诱监测草地贪夜蛾在山东省的分布与发生动态
2021 Vol.47(1) 222-226
[摘要]
(96)
[PDF
3018k] (42)
张晴晴1, 2, 3, 李丽莉1, 曲明静4, 赵 鸣5, 王丽丽6, 丁 荔7, 王付彬8, 李付军9, 李 顺10, 曲诚怀11, 曹洪建7, 薛 超5, 曲在亮11, 李 超1, 卢增斌12, 于 毅1, 门兴元1*
吉林省黄芪害虫种类调查
2021 Vol.47(1) 227-232
[摘要]
(96)
[PDF
46022k] (44)
孙艳梅, 张忠宝, 崔 娟*
技术与应用
玉米田两种阔叶杂草藜及苍耳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测定
2021 Vol.47(1) 233-240
[摘要]
(87)
[PDF
1037k] (35)
贾 芳, 崔海兰, 李香菊, 于惠林*
4种种衣剂防治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效果及经济效益比较
2021 Vol.47(1) 241-247
[摘要]
(92)
[PDF
1679k] (41)
李 进1, 张军高1, 刘鹏飞2, 周小云1, 杜鹏程1, 3, 刘梦丽1, 3, 雷 斌1*
98%棉隆颗粒剂土壤处理对甘肃陇南低海拔川道区小麦田有害生物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2021 Vol.47(1) 248-252
[摘要]
(87)
[PDF
574k] (31)
曹世勤1, 2, 3, 王万军4, 贾秋珍1, 2, 3, 曹辛未5, 封继红5, 王晓明1, 2, 3, 孙振宇1, 2, 3
4种杀鼠剂对高原鼠兔适口性及防控效果
2021 Vol.47(1) 253-258
[摘要]
(85)
[PDF
560k] (35)
根呷羊批1, 周 俗2*, 杨 孔1* , 扎 德3, 李开章3 , 严 林4 , 杨树晶4
几种杀菌剂防控小麦赤霉病穗腐及籽粒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的评价
2021 Vol.47(1) 259-264
[摘要]
(85)
[PDF
704k] (39)
张海艳1, 段云辉1, 韩 敏1, 洪爱梅1, 孙国俊1, 2*, 杨荣明3, 吴佳文3, 杨国华4
避雨栽培葡萄上蓟马发生动态及常用杀虫剂对优势种的毒力测定
2021 Vol.47(1) 265-272
[摘要]
(99)
[PDF
736k] (40)
段 盼1#, 杜 飞1#, 胡昌雄1, 赵艳芳2, 陈国华1, 张晓明1, 3*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
2021 Vol.47(1) 273-276
[摘要]
(102)
[PDF
400k] (53)
孙海燕1, 原 征1, 2, 疏 燕1, 张 兴1, 张爱香1, 陈怀谷1*
3种植物次生物质对金银花蚜虫的活性测定及防效评价
2021 Vol.47(1) 277-281
[摘要]
(83)
[PDF
831k] (36)
孙盼盼, 李 敏, 罗孟雄, 鞠龙泰, 吴雨蒙, 李 佳*
滴灌施药对覆膜玉米茎腐病防效及产量影响
2021 Vol.47(1) 282-286
[摘要]
(83)
[PDF
546k] (42)
李 颖1, 2, 王耀生1, 3, 杨 宁1, 2*, 冯良山2, 邹晓锦4, 龚道枝1, 3, 张 哲2, 赵凤艳2
农用有机硅对五氟磺草胺防治稗草的增效作用
2021 Vol.47(1) 287-291
[摘要]
(81)
[PDF
612k] (41)
雷 楠1#, 顾里阳1#, 曹小红1, 张致谦1, 王彦辉2, 李静波1*, 金晨钟1, 刘 秀1
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Ha1对玉米田杂草的室内除草活性测定
2021 Vol.47(1) 292-296
[摘要]
(80)
[PDF
587k] (37)
李 鑫1, 乔 欣1, 杨 娟2, 杨毅清1, 马树杰1, 张利辉1*, 董金皋1
6种病毒抑制剂对西藏青稞上大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2021 Vol.47(1) 297-302
[摘要]
(91)
[PDF
624k] (46)
刘何春1, 2, 姚小波1, 2*, 李 杨1, 2, 雷雪萍1, 2, 王文峰2, 3
复合型助剂对不同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2021 Vol.47(1) 303-308
[摘要]
(90)
[PDF
862k] (50)
姚中统, 陶 波*, 李松宇
技术与应用
“十三五”化学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成效与标志性成果
2021 Vol.47(1) 1-7
[摘要]
(241)
[PDF
879k] (119)
张 凯1, 陈彦宾1, 张 昭1, 冯推紫2, 杨礼胜1*
“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研发”试点专项实施以来, 综合考虑现阶段我国农业科研体系构架和资源分布情况, 全面启动了3大领域12项任务49个项目, 涉及18个交叉学科领域的5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36个各类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34支课题层面研究团队, 汇聚了国内相关学科领域80%的一流科学家, 形成了“上中下游无缝对接?政产学研推一体化”的专业研发团队, 对推动我国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农药学?植物检疫与农业生态健康?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植物营养生理与遗传?养分资源再利用与污染控制等相关学科发展起到了凝聚科研队伍?培养创新人才?优化结构布局?促进交叉融合?推动成果转化的作用?本文综述了化学农药减施增效中基础理论领域?共性关键技术领域的部分实施进展和标志性成果, 以期帮助相关研究人员横向了解专项进展和实施成效, 促进不同板块?不同项目?不同课题间研发团队的纵向交流?横向沟通, 形成合力?
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研究进展
2021 Vol.47(1) 8-14
[摘要]
(141)
[PDF
498k] (56)
龚培盼1, 2, 李新安2, 王 超2, 李祥瑞2, 张云慧2, 李建洪1*, 朱 勋2*
麦蚜是为害小麦的一类重要害虫, 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小麦种植区?2016年-2018年我国麦蚜总体偏重发生, 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杀虫剂类型之一, 但由于化学农药的长期使用, 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本文综述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作用机制?麦蚜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以及近年来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性机制研究的主要进展?
杂草对激素类除草剂抗药性研究进展
2021 Vol.47(1) 15-26
[摘要]
(116)
[PDF
3352k] (61)
谷 涛, 李永丰*, 张自常, 杨 霞, 曹晶晶, 杨 倩
农田杂草严重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对除草剂的过度依赖和长期使用, 使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已有262种杂草(152种双子叶和110种单子叶)的512个生物型对23类中的167个除草剂产生抗性?激素类除草剂作为除草剂的重要成员, 为禾谷类作物田的杂草防除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使用了几十年后, 44种杂草对此类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本文对激素类除草剂的分类应用?除草机理?抗性现状?抗性机理等进行了综述, 以期为激素类除草剂的应用和抗激素类除草剂杂草的防除提供参考?
锦紫苏类病毒研究进展
2021 Vol.47(1) 27-30
[摘要]
(115)
[PDF
3151k] (53)
姜冬梅1, 张志想2, 李世访2*
锦紫苏又名彩叶草, 是一种草本观赏植物, 可以被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科锦紫苏类病毒属的类病毒侵染?目前为止, 共发现了6种锦紫苏类病毒, 分别为锦紫苏类病毒-1~锦紫苏类病毒-6(CbVd-1~CbVd-6), 它们具有共同的中央保守区(CCR), 存在广泛的分子间重组, 其嵌合体的发现为研究类病毒RNA重组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试验材料?本文系统综述了锦紫苏类病毒的分类地位及分子特征?检测方法?与寄主互作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并对锦紫苏类病毒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展望?
蛋白激发子PevD1诱导本生烟植保素辣椒醇的产生和积累
2021 Vol.47(1) 31-39
[摘要]
(130)
[PDF
2850k] (63)
李 泽1, 梁颖博1, 段佳琪1, 曾洪梅1, 李广悦1, 赵国存2, 杨秀芬1*
诱导抗病性是实现植物病害绿色防控的重要途径, 大丽轮枝菌蛋白激发子PevD1能激活植物免疫系统, 提高本生烟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和烟草野火病病原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abaci?棉花对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抗病性, 但分子机制不清晰?前期转录组测序(RNA-Seq)分析结果显示, 本生烟响应PevD1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在倍半萜烯和三萜烯的合成途径中?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 并通过测定倍半萜植保素辣椒醇合成关键基因EAS 和 EAH的转录表达水平和辣椒醇积累量, 证明PevD1能诱导本生烟产生植保素辣椒醇, 明确了PevD1诱导植保素辣椒醇的产生是提高植物抗病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芽胞杆菌BvR001对大丽轮枝菌抑制效果研究
2021 Vol.47(1) 40-47
[摘要]
(155)
[PDF
5727k] (57)
纪晓彬1, 3, 王 丹2, 刘 政3, 李 冉2, 宋 健2, 张丹丹2, 陈捷胤2, 戴小枫2, 林克剑1, 2, 3*
为研发绿色?安全?高效的作物黄萎病生物防治产品, 本研究以生防菌株BvR001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黄萎病菌的抑菌效果测定?可湿性粉剂研制?在寄主根际的定殖能力与防效测定, 明确该菌株对黄萎病具有防控效果?gyrB序列检测和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表明, 该菌株属于芽胞杆菌属, 并且与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进化关系最近, 推测其可能是贝莱斯芽胞杆菌; 平板对峙试验表明, 该菌对2种基因型(落叶型和非落叶型)大丽轮枝菌Vd991和D08047菌落扩展的抑制率分别为78.6%和85%; 研发了该菌的可湿性粉剂配方(WPBvR001):吸附量为1.2 L/kg的发酵液-硅藻土母粉87%?十二烷基磺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5%?羧甲基纤维素钠2%?维生素C 1%, 该配方得到的制剂活芽胞量为7.65×108 cfu/g?润湿时间38 s?悬浮率为62.16%?杂菌率为0?pH 6.89±0.02?细度通过率(≤45 μm)99.99%?干燥减量0.67%; 利用烟草和棉花测试发现, 该菌剂对寄主植物安全无毒, 且能有效定殖于寄主根际, 显著降低了黄萎病菌繁殖扩展, 对黄萎病具有良好的防效?
苹果蠹蛾瞬时感受器离子通道基因的克隆及温度胁迫表达分析
2021 Vol.47(1) 48-54
[摘要]
(105)
[PDF
5847k] (54)
梁 林1, 2, 吕志创2, 武 强2, 刘 怀1, 刘万学2, 万方浩2*
瞬时感受器离子通道(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TRP)是影响昆虫温度感知系统的关键组成?为探讨苹果蠹蛾温度感知和温度适应的机理, 本研究以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为研究对象, 通过分子克隆获得TRPA家族中的CpPainless和CpWater_witch基因, 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 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靶基因在高低温胁迫后的表达?结果表明, CpPainless基因编码938个氨基酸, N端有8个锚蛋白重复序列?CpWater_witch基因编码980个氨基酸, N端有10个锚蛋白重复序列, 二者编码产物均有6个跨膜结构, 具瞬时感受器离子通道家族成员结构典型特征?表达分析结果显示, 和对照26℃相比, 高低温胁迫1 h后, CpPainless在5龄幼虫雌虫体内的表达量显著下调, 而5龄幼虫雄虫经低温胁迫1 h后CpPainless表达量显著上调, 但高温胁迫1 h后表达差异不显著; CpWater_witch在雌雄虫体内均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研究瞬时感受器离子通道在苹果蠹蛾温度感知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白背飞虱VAMP7和Vti1a蛋白的原核表达、抗体制备及应用
2021 Vol.47(1) 55-60
[摘要]
(105)
[PDF
4892k] (51)
张潇婉, 张 璐, 刘文文, 李 莉*, 王锡锋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囊泡相关膜蛋白7(VAMP7)和囊泡转运蛋白(Vti1a)隶属于SNARE(soluble N-ethylmaleimide-sensitive factor attachment protein receptor)家族, 该家族蛋白主要参与生物体中关键的膜转运过程?前期研究发现这两种蛋白分别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 (SRBSDV)的主要外层衣壳蛋白P10存在显著互作, 推测可能协助病毒粒体在介体白背飞虱内的转运和扩散?为了进一步利用血清学技术研究VAMP7和Vti1a在传毒过程中的功能, 本研究克隆了白背飞虱编码这两种蛋白的基因, 成功构建了VAMP7和Vti1a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 并将载体分别转入大肠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 得到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蛋白?在蛋白纯化后, 将纯化蛋白注射于新西兰大白兔体内进行免疫, 分别制备得到VAMP7和Vti1a的抗体?两种抗体经Western blot检测发现, 均可分别与白背飞虱体内的VAMP7和Vti1a特异性结合?利用制备的抗体对白背飞虱的肠道进行免疫标记,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所制备抗体能够在白背飞虱中肠上皮细胞的胞质中特异性标记到VAMP7和Vti1a, 表明制备的抗体能够成功用于这两种蛋白的体内外检测, 为阐明这两种蛋白参与传播SRBSDV的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我国草地贪夜蛾年发生世代区划分
2021 Vol.47(1) 61-67
[摘要]
(138)
[PDF
2715k] (69)
谢殿杰1#, 唐继洪2#, 张 蕾1, 程云霞1, 江幸福1
为明确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发生世代数, 为提高其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采用不同恒温(20?24?28?32?36℃)条件, 以玉米苗为幼虫食物测定了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及全世代的发育历期, 计算出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在此基础上, 结合1985年-2014年30年全国605个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预测了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年发生世代数, 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其年发生世代区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卵?1~6龄幼虫?蛹?雌成虫和雄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20?9.63?13.03?12.88?11.09?13.04?10.73?13.90?13.98℃和16.68℃, 有效积温分别为41.32?41.32?18.71?28.23?45.87?60.33?55.90?90.97?166.86日·度和121.90日·度; 全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2.6℃, 有效积温为584.0日·度?根据全国不同地区气象数据推测草地贪夜蛾在我国的理论年平均发生世代数在0~7.41代之间, 总体上发生世代数随纬度和海拔的升高而减少?我国1月份12.6℃等温线以南地区全年最低温度高于草地贪夜蛾发育起点温度, 为周年繁殖区域, 主要位于云南南部(全年发生世代数最高可超过5代)?广西南部?广东中部以南?福建东南部(全年世代数最高可超过6代)?台湾大部(全年世代数最高可超过7代)以及海南省全境(全年可发生7代以上)?江南和江淮迁飞过渡区主要为4~5代区和3~4代区?黄淮海及北方重点防范区主要为2~3代区和1~2代区, 部分为3~4代区?
冠层推拨装置对喷杆喷雾机雾滴飘失与沉积特性的影响
2021 Vol.47(1) 68-73
[摘要]
(96)
[PDF
3687k] (53)
王士林1, 2, 李 雪1, 2, 雷哓晖1, 顾 炀1, HERBST Andreas3, BONDS Jane4, 吕晓兰1, 2*
喷杆喷雾机具有作业效率高?雾滴覆盖率高?沉积分布均匀?防治效果好等优点, 是目前大田作物最主要的施药机具?但受作物冠层遮挡和侧风等气象条件的影响, 导致喷杆喷雾机作业时雾滴难以穿透到植株中下部并伴随飘失?为改善喷杆喷雾机喷雾雾滴在作物冠层的穿透性并降低飘移量, 本文优化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大田作物的喷杆喷雾机冠层推拨装置?并分别使用两种喷头(标准扇形雾喷头ST110-02?射流喷头IDK120-02)对该装置的减飘性和在小麦上的沉积特性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该冠层推拨装置对标准扇形雾喷头ST110-02的减飘效果强于射流喷头IDK120-02, 其减飘效果分别为59.0%和9.5%; 冠层推拨装置可以提高药液的沉积率, 对于ST110-02喷头可增加18.0%, IDK120-02喷头增加了8.6%; 同时该推拨装置对小麦植株的推拨作用增加了雾滴向冠层中下方的穿透效果, 有利于药液在植株上的均匀沉积?
拟康宁木霉T-51菌株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
2021 Vol.47(1) 74-78
[摘要]
(100)
[PDF
4963k] (47)
尤佳琪1, 李国庆2*
拟康宁木霉菌株T-51是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一株优秀生防菌株, 在前期的研究与应用中表现出对番茄灰霉病的良好防效?本文研究了T-51菌株的PDB发酵液对灰葡萄孢的抑菌活性, 结果表明T-51发酵液在0.5%的低浓度下的抑菌率达到52.1%, 与高浓度(10%)发酵液的抑菌率(59.7%)没有显著差异?当发酵液浓度下降为0.05%时失去抑菌活性?T-51摇培至第5天时的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稳定?T-51发酵液中的抑菌物质对高温不敏感, 沸水浴处理10 min后抑菌活性没有明显降低?T-51发酵液pH为3.3, 呈酸性, 当调节pH至7时, 发酵液抑菌活性从57.89%下降到46.61%?T-51发酵液能够显著抑制灰葡萄孢侵染番茄叶片后产生的病斑大小, 接种后叶片病斑直径比对照减小53.9%?
香附子为耕葵粉蚧的新寄主
2021 Vol.47(1) 79-83
[摘要]
(93)
[PDF
20256k] (43)
赵 曼, 王高平, 李为争, 董少奇, 王鑫辉, 汤金荣, 郭线茹*
2019年7月在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教学试验场夏玉米田发现耕葵粉蚧为害香附子, 这是该种昆虫在田间取食香附子的首次报道?本文简要描述了耕葵粉蚧在香附子上的取食特点, 为进一步研究其生态学特性及防治技术提供了重要基础?
基于MaxEnt模型的柑橘木虱在西南地区潜在分布模拟
2021 Vol.47(1) 84-90
[摘要]
(94)
[PDF
2890k] (39)
王茹琳1, 2, 3, 王闫利2, 陈东东4, 郭 翔4, 李 庆3, 王明田5, 6*
本研究应用生态位软件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预测柑橘木虱在西南地区的潜在地理分布范围, 筛选影响柑橘木虱分布的关键变量?结果表明柑橘木虱在西南地区高适生区主要位于西藏东南部?四川中东部?重庆大部?贵州大部和云南中北部, 总面积为52.03万km2, 占西南地区总面积的23.89%?影响柑橘木虱分布的关键变量为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季度平均温度?最湿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平均温度和最暖月最高温度?本研究不仅模拟了柑橘木虱在西南地区的潜在地理分布, 更为该虫的分布与环境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棉铃虫唾液凝集素的初步研究
2021 Vol.47(1) 91-96
[摘要]
(99)
[PDF
5813k] (45)
王雄雅1, 2, 李 星1, 白素芬1, 李 欣1*
昆虫唾液在成功取食寄主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有关植食性昆虫唾液(反吐液)的研究多集中在与寄主植物的互作关系上, 鲜有涉及唾液免疫因子的研究?凝集素作为模式识别受体, 在病原物的识别中发挥重要作用, 是昆虫重要的免疫因子?棉铃虫幼虫血淋巴中已报道的凝集素种类至少有8种, 但其唾液中是否存在凝集素却未见报道?本文通过与鸡血红细胞的血凝反应检测到棉铃虫幼虫唾液中含有凝〖JP+1〗集活性物质, 凝集效价高达29?显微观察显示, 唾液对鸡血红细胞具有明显的凝集作用?经35%和45%硫酸铵盐析沉淀获得的组分具有明显凝集活性, 表明唾液中的凝集活性物质为蛋白质?通过糖抑制试验, 发现棉铃虫唾液凝集素与其血淋巴凝集素的糖结合谱存在差异, 表明他们是不同的凝集素种类?棉铃虫唾液凝集素的揭示为理解植食性昆虫唾液的免疫功能提供了新的证据?
不同真菌和植物种类对苜蓿滑刃线虫繁殖的影响
2021 Vol.47(1) 97-102
[摘要]
(94)
[PDF
10003k] (40)
王 珍1, 李 冉1, 李红梅1*, 范钧星1, 2, 王 暄1
为探究美国进境苜蓿滑刃线虫对真菌的取食特性以及对植物的寄生性, 通过接种试验观察该线虫在链格孢?灰葡萄孢?禾谷镰刀菌?拟盘多毛孢和核盘菌等5种真菌, 以及在菊花?大豆?苜蓿和三叶草等4种植物8个品种上的繁殖情况?结果表明, 苜蓿滑刃线虫能取食5种真菌的菌丝体, 但是在各真菌上的繁殖系数(Rf)有明显差异, 在链格孢和拟盘多毛孢上能快速繁殖且数量很高, 在灰葡萄孢上繁殖速度稍慢, 但存活时间较长?接种苜蓿滑刃线虫后, 大豆品种新叶出现轻微畸形或褐色病斑, 苜蓿品种新叶出现畸形萎缩, 而菊花和三叶草叶片没有症状; 该线虫在各植物上的Rf值均低于1, 表明这些植物不是合适的寄主?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口岸实施外来植物线虫的检疫措施提供参考?
不同诱捕器和不同波段LED灯对美国白蛾的引诱效果
2021 Vol.47(1) 103-107
[摘要]
(98)
[PDF
1432k] (34)
万 霞1, 邓建宇2, 王义平1*
为提高现有诱捕器及灯光诱捕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的诱捕效果, 本研究对目前应用的6种美国白蛾诱捕器进行筛选, 以明确对美国白蛾诱捕效果最佳的诱捕器及LED波段; 同时对美国白蛾日节律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 桶形诱捕器对美国白蛾的诱捕效果最好, 平均每个7.1头, 显著高于其他诱捕器; 灯光诱捕美国白蛾成虫效果最好的波段为360~365 nm; 性信息素协同360~365 nm LED灯的诱捕效果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美国白蛾昼伏夜出的特性明显, 试验结果表明该虫在凌晨02:00-04:00和晚上18:00-20:00的活跃度最高?本研究为性信息素诱捕器及LED灯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美国白蛾监测与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飞防助剂对植保无人飞机喷施除草剂雾滴分布的影响
2021 Vol.47(1) 108-116
[摘要]
(112)
[PDF
2082k] (45)
陶 波*, 张宇航, 田丽娟, 郑彩月, 李松宇, 孔令伟
通过仪器分析结合田间试验方法, 研究了不同飞防助剂对3种剂型除草剂沉积率?雾滴粒径?物理指标及田间药效, 系统地分析飞防助剂对植保无人飞机喷施除草剂的增效作用及增效机理?结果表明, 4种飞防助剂均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其中迪翔对3种除草剂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 可降低雾滴谱相对宽度至0.62, 使雾滴均匀分布; 增加沉积率, 可最多增加32.2百分点; 同时可显著降低3种除草剂的药液表面张力, 增加药液黏度及扩展直径, 延长其干燥时间?迈飞对乳油作用效果较好, 在增加药液扩展直径方面优于其他3种飞防助剂?总体比较4种飞防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大小依次为迪翔>迈飞>烈鹰>Greenwet 3710; 3种剂型除草剂中, 飞防助剂对乳油增效作用最显著, 增效可达23百分点?
草地贪夜蛾对田间禾本科杂草的产卵和取食选择性
2021 Vol.47(1) 117-122
[摘要]
(113)
[PDF
1009k] (60)
张云慧1, 张 智2, 刘 杰3, 姜玉英3, 李祥瑞1, 巴吐西1, 陈智勇1, 林培炯1, 黄红娟1*
明确草地贪夜蛾的寄主偏好性有利于更好地掌握其田间种群发生动态, 指导农业防控?本文分别以玉米?小麦及其田间常见的禾本科杂草为测试对象, 研究草地贪夜蛾成虫?幼虫对嗜食寄主及禾本科杂草的选择性和初孵幼虫取食不同植物的存活率?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成虫产卵具有明显的选择性, 在玉米上日均产卵量为(315.59±49.87)粒, 占在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71.17%, 显著高于其在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日均产卵量, 其在玉米田不同种类杂草上的产卵量差异不显著?草地贪夜蛾成虫在小麦上的日均产卵量为(243.40±18.24)粒, 占所有供试植物上总产卵数量的46.98%, 且显著高于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的产卵量?1~2龄幼虫对玉米和马唐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玉米田其他杂草; 1~3龄幼虫对小麦和节节麦的取食选择率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麦田其他杂草; 对供试杂草的取食选择率随龄期增高逐渐降低, 对玉米和小麦的选择性随龄期增加而增强; 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在玉米及玉米田禾本科杂草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 最低为95.89%; 在小麦及麦田禾本科杂草上, 以雀麦上的成活率最低, 为85.22%, 显著低于小麦和其他禾本科杂草?
不同品种烟草对斜纹夜蛾生活史和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2021 Vol.47(1) 123-127
[摘要]
(94)
[PDF
1368k] (62)
李晓红1*, 黄志友1, 杨贤均1, 伍绍龙2, 3
为探明不同品种烟草对斜纹夜蛾生活史和产卵选择行为的影响, 随机选取了选育品种‘中烟100’和‘湘烟5号’, 地方品种‘双管晒烟’和‘梁桥晒烟’, 野生种‘八旦野生烟’和‘长花烟草’, 测试斜纹夜蛾幼虫取食不同品种烟草后的生活史参数及成虫的产卵选择行为?结果表明, 不同品种烟草对斜纹夜蛾的死亡率?发育历期?蛹重?蛹期?羽化率?成虫体重都有显著影响?按斜纹夜蛾的蛹重?羽化率和成虫干重从大到小对其所取食的烟草品种类型排序, 依次为选育品种>地方品种>野生种; 死亡率?蛹期和发育历期, 从大到小依次为野生种>地方品种>选育品种?斜纹夜蛾对不同烟草品种的产卵选择偏好性存在差异, 其中最偏好在选育品种上产卵, 其次为地方品种, 最不喜野生种?研究表明野生种烟草相对选育和地方品种而言对斜纹夜蛾抗性更高?
外源茉莉酸诱导对油菜防御酶活性和4种物质含量及植株生长的影响
2021 Vol.47(1) 128-134
[摘要]
(100)
[PDF
1395k] (44)
冯建雄, 常 静, 李海平*, 杨 凡, 李 妍
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近10年来油菜虫害呈重发态势, 而茉莉酸可以诱导植物产生抗虫性?本研究测定了外源茉莉酸处理对‘大黄’油菜幼苗中防御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叶绿素?单宁含量及植株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 以100 μmol/L茉莉酸处理后, 油菜叶片中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较对照均有提高?其中对PAL影响最大, 48 h时上升为对照的2.36倍; POD和PPO活性均在12 h后达到最高, 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3.46%和49.21%; 对SOD活性在处理后24 h比对照增加了14.93%; 胰蛋白酶抑制剂(TI)活性在茉莉酸处理后48 h达到最大, 比对照提高了38.37%, 之后逐渐下降, 至120 h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CI)活性在茉莉酸诱导后一直增加, 120 h时是对照的1.78倍?可溶性糖和叶绿素含量在处理120 h均降到最低, 分别比对照降低了38.70%和17.83%?可溶性蛋白含量则先降低后升高, 在处理48 h后最低, 比对照降低47.98%?可溶性单宁在茉莉酸诱导后含量持续升高, 在120 h时上升为对照的2.03倍?油菜根长在茉莉酸处理后28 d和35 d显著长于对照; 株高和干重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说明适当剂量的外源茉莉酸诱导可激活油菜的防御体系, 增强其抗虫性, 且不影响油菜的生长?
短时高低温胁迫对南亚实蝇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
2021 Vol.47(1) 135-142
[摘要]
(109)
[PDF
1364k] (46)
黄禹禹1, 顾祥鹏1, 彭孝琴1, 陈国华1, 齐国君2, 张晓明1*, 陶 玫1*
南亚实蝇Bactrocera tau (Walker)是一种重要的入侵性农业害虫?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广东?四川和河南等地, 南亚实蝇的为害严重降低了蔬菜和水果的品质?短时极端温度是影响南亚实蝇种群的重要因子?为了明确短时高低温对南亚实蝇的影响, 通过选择12 h的短时低温(-4?0?4?8℃)及12 h的短时高温(34?38?42?46℃), 在实验室条件下系统研究短时高低温胁迫对南亚实蝇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短时高/低温处理后, 南亚实蝇各虫态的存活率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降低逐渐下降; 随着处理短时高/低温的升高/降低, 南亚实蝇发育历期?产卵前期和后代性比逐渐增加; 随着短时高温处理温度的升高, 雌雄成虫的寿命先延长后缩短, 单雌产卵量逐渐减少; 随着短时低温处理温度的降低, 雌雄成虫的寿命逐渐缩短, 单雌产卵量先增加后减少?短时高温和短时低温均对南亚实蝇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不利的影响, 但一定的低温(8℃)处理后对雌成虫繁殖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安徽省茶树细菌性梢枯病病原鉴定
2021 Vol.47(1) 143-147
[摘要]
(91)
[PDF
8231k] (53)
张 雷, 汪 霞, 李相汉, 贡长怡, 张立新*
2017年-2018年在安徽省庐江?东至县茶园种植区发现一种茶树新病害——梢枯病, 发病症状表现为顶芽枯死, 嫩叶叶柄变褐, 叶片枯萎?为明确庐江?东至县茶树梢枯病的病原菌, 采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病原, 按照柯赫氏法则对病原细菌进行致病性测定, 并利用细菌的表型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 从茶树患病叶片和茎干分离到菌落形态一致的细菌菌株共16株, 选择6株代表性菌株进行回接试验, 确定获得的细菌分离物为该病害的致病菌; 通过对测试菌株的生理生化试验?16S rDNA 和16S-23S rDNA-ITS的序列分析, 以及基于16S rDNA?16S-23S rDNA-ITS序列的系统发育树分析, 将安徽省茶树梢枯病的病原菌鉴定为燕麦嗜酸菌燕麦亚种Acidovorax avenae subsp. avenae?
益害比及花粉存在对江原钝绥螨和柑橘全爪螨种群动态的影响
2021 Vol.47(1) 148-152
[摘要]
(97)
[PDF
1238k] (38)
赵文娟#, 夏 爽#, 郑薇薇*, 张宏宇*
研究了在以不同益害比释放江原钝绥螨的情况下, 益害比及花粉存在对江原钝绥螨捕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当柑橘全爪螨平均每片叶低于5头时, 按益害比1∶10和1∶20的比例释放江原钝绥螨, 当平均每片叶柑橘全爪螨多于5头时, 按益害比1∶5释放江原钝绥螨, 可将柑橘全爪螨数量控制在经济阈值以下?花粉的存在能减缓猎物密度下降对江原钝绥螨生长发育的抑制, 当主要猎物缺乏时, 花粉作为江原钝绥螨的替代食物, 对其维持种群数量有着重要作用?
不同方法对14个苜蓿品种抗蚜评价分析
2021 Vol.47(1) 153-159
[摘要]
(103)
[PDF
1535k] (33)
潘 凡1#, 杜桂林2#, 赵 莉3, 王卓谦3, 乔茗瑛3, 李金星3, 綦家欣3, 涂雄兵1*, 张泽华1*
本试验研究了抗蚜株率?感蚜指数和改进的感蚜指数3种评价方法对14个苜蓿品种抗蚜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抗蚜株率为标准, ‘甘农9号’抗性最好; 以感蚜指数为标准, ‘阿尔冈金’抗性最好?而采用改进后的感蚜指数评价方法可将14个苜蓿品种分为7个等级, 其中‘WL-319’为高感品种, ‘巨能Ⅱ’为感虫品种, ‘新牧4号’‘甘农5号’‘WL-354’‘WL-363’为低感品种, ‘新牧1号’为中间品种, ‘甘农9号’为低抗品种, ‘MF4020’为中抗品种, ‘中苜1号’‘WL-343’‘阿尔冈金’‘苜蓿王’‘SK3010’为高抗品种?改进后的感蚜指数评价方法符合“1±0.1”等差数列分级标准, 使不同抗性级别符合正态分布, 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 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天敌对蚜虫发生量的影响, 在生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葡萄白粉病抗性鉴定方法优化及品种抗性评价
2021 Vol.47(1) 160-164
[摘要]
(91)
[PDF
12273k] (42)
贾静怡1, 2, 张 玮1, 2, 燕继晔1, 2, 徐海英3, 孙 磊3, 李兴红1, 2*
本研究通过对叶盘保湿方法的改进, 不同菌源接种后发病严重度的分析, 抗?感病对照品种的确定, 建立了一种更为便捷?可靠?稳定的葡萄白粉病室内抗性鉴定方法:取葡萄藤自上而下第2~4片幼嫩叶片, 打取直径15 mm的叶盘置于1.5%水琼脂平板进行保湿, 采集田间菌源直接制备孢子浓度为2×105个/mL的孢子悬浮液接种, 选定抗?感病葡萄品种做对照, 14 d即可完成抗性鉴定?采用此方法对11个葡萄品种(品系)进行了葡萄白粉病抗性评价, 结果表明:供试的11个品种(品系)对葡萄白粉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其中高感品种为‘巨峰’‘夏黑’和‘阳光玫瑰’等, 感病品种为‘玫瑰香’和‘马瑟兰’, 抗病品种为‘瑞都科美’和‘无核翠宝’, 高抗品种为‘北冰红’?试验结果为葡萄抗病品种的选育及利用提供了方法和基础参考数据?
小麦网腥黑穗病温室内人工接种方法的探索
2021 Vol.47(1) 165-168
[摘要]
(81)
[PDF
7626k] (45)
秦丹丹1, 王 俊2, 高海峰3, 李宁静2, 吴 伟4, 刘太国1, 陈万权1, 高 利1*
小麦网腥黑穗病是由小麦网腥黑粉菌Tilletia caries引起, 会导致小麦严重减产?为了获得小麦网腥黑穗病较高的发病率, 本研究利用穗部接菌?土壤接菌?根部接菌3种方法进行温室内人工接种小麦?结果表明, 利用穗部接菌及土壤接菌发病率分别为52.5%和10%, 而根部接菌发病率仅有4%?利用穗部接菌可以获得更多的发病植株, 为更好地研究寄主与病原的互作关系奠定了基础?
江原钝绥螨低温贮藏技术
2021 Vol.47(1) 169-175
[摘要]
(79)
[PDF
893k] (44)
张栩浩#, 张 贝#, 郑薇薇*, 张宏宇*
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是湖北省柑橘园中常见害螨, 可造成柑橘树落花?落叶?落果?在生产无公害水果时利用生物防治技术来控制果园中的害虫是一项重要技术?江原钝绥螨Amblyseius eharai在湖北省柑橘园中是柑橘全爪螨的优势捕食螨?利用江原钝绥螨控制柑橘全爪螨的技术中需要考虑到江原钝绥螨的低温贮藏问题?本试验研究了低温贮藏过程中的温度和冷藏时间对江原钝绥螨的影响?结果表明, 江原钝绥螨在5?7?9℃这3种冷藏温度下存活率和7 d内产卵数量不同?冷藏5~15 d内, 不同温度冷藏后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 但用7℃冷藏可使该螨有较高的产卵量, 产卵量在17.1~18.1粒之间; 冷藏20~60 d内用5℃冷藏可使该螨有较高的存活率和较高的产卵量, 其存活率在26.7%~66.7%之间, 产卵量在13.3~17.1粒之间; 由此可见, 冷藏时间在15 d内用7℃冷藏效果最佳; 冷藏时间为20~60 d, 用5℃冷藏会使该螨的存活率和冷藏后产卵量都最佳?本研究可为江原钝绥螨低温贮藏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对害螨生物防治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草地贪夜蛾耐低温能力研究
2021 Vol.47(1) 176-181
[摘要]
(99)
[PDF
2058k] (51)
张同强, 张 蕾, 程云霞, 江幸福*
为阐明草地贪夜蛾的抗寒能力及越冬虫态, 为其越冬区划和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测定了草地贪夜蛾不同发育阶段在4种低温(-10℃?-5℃?0℃和5℃)条件下的存活率, 并通过计算机软件拟合死亡率回归方程, 计算出LT50?LT90和LT99?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种低温条件下处理2 h后各虫态存活率均随处理温度降低而显著下降(P<0.05)?在-10℃下, 除蛹外, 其他各虫态的存活率均小于60%, 其中成虫存活率最低, 仅为40.34%?在-10℃及-5℃处理温度下, 蛹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虫态(P<0.05)?对死亡率回归方程分析表明, 草地贪夜蛾同一虫态的LT50?LT90及LT99均表现为5℃>0℃>-5℃>-10℃?在相同温度条件下, 草地贪夜蛾的存活能力随着发育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不同虫态的耐低温能力依次为卵<成虫<幼虫<蛹?在所有测试温度中, 经9 d后卵的孵化率最高为1.8%?综上, 草地贪夜蛾蛹耐低温能力最强, 是草地贪夜蛾最有可能越冬的虫态?在0℃条件下, 蛹的LT99为40.27 d, 表明其在冬季温度低于0℃的时间连续超过40 d的地区不能越冬?这些结果为科学划分我国草地贪夜蛾越冬区划及监测预警提供了依据?
茚嗪氟草胺及其代谢物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2021 Vol.47(1) 182-187
[摘要]
(81)
[PDF
586k] (35)
刘金胜2#, 湛 优1#, 蔡志敏2, 李治军2, 刘祥英1*
为明确茚嗪氟草胺及其代谢物indaziflam-diaminotriazine (IND-D), indaziflam-carboxylic acid (IND-C), indaziflam-triazine-indanone (IND-T), indaziflam-hydroxyethyl (IND-H), indaziflam-olefin (IND-O)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 样品采用乙腈提取, 二氯甲烷净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检测?茚嗪氟草胺, IND-C, IND-T, IND-H和 IND-O在柑橘(果皮?果肉?全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为0.01 mg/kg, IND-D 的LOQ为0.02 mg/kg?残留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 茚嗪氟草胺在柑橘园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5.07~16.12 d, 在柑橘中的残留量低于LOQ, 其代谢物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皆低于LOQ?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 500 g/L茚嗪氟草胺悬浮剂分别按有效成分用量100 g/hm2和150 g/hm2于杂草出苗前定向封闭施药1次, 柑橘收获期(药后86 d)茚嗪氟草胺及其代谢物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量皆低于LOQ?
不同种植方式对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危害的影响
2021 Vol.47(1) 188-191
[摘要]
(99)
[PDF
567k] (38)
唐 蓓1, 2, 王东伟2, 王 剑3, 何清聪1, 2, 刘 勇1, 2, 张德咏1, 2*, 成飞雪1, 2*
水稻根结线虫病是严重危害水稻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 目前尚无成本低且安全有效的防控方法?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直播?移栽和直播前撒施0.2 kg/667 m2 10%噻唑膦颗粒剂(GR) 3种种植方式下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及危害情况?结果表明, 与直播相比, 移栽田移栽后25 d水稻根结线虫的抑制率达到94.26%, 根结指数为1.97, 与直播前撒施0.2 kg/667 m2 10%噻唑膦GR化学药剂处理组无显著差异; 移栽后55 d水稻根结线虫的抑制率为58.56%?同时, 移栽田移栽后25 d和55 d 根结线虫2龄幼虫虫口减退率分别达到77.63%和72.22%?此外, 移栽田水稻株高与根长均高于直播处理组及直播前撒施10%噻唑膦GR处理组; 产量比直播处理组增加26.34%, 直播处理组产量和直播前撒施10%噻唑膦GR处理组没有显著差异?因此, 在水稻根结线虫病发生严重的田块采用移栽方式种植, 可显著抑制根结线虫的发生为害,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防控措施?
白背飞虱及其捕食性天敌在云南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的发生特征
2021 Vol.47(1) 192-198
[摘要]
(76)
[PDF
2269k] (38)
尹艳琼1, 齐国君2, 李向永1, 赵雪晴1, 谌爱东1*
为研究云南稻区香型软米水稻品种对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Horváth)及其主要捕食性天敌黑肩绿盲蝽Cyrtorhinus lividipennis和蜘蛛发生动态的影响, 以地方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云恢290’‘文稻11号’‘红香软7号’为供试品种, ‘Taichung Native 1’(TN1)为感虫对照, 系统调查了白背飞虱?黑肩绿盲蝽和蜘蛛种群田间发生量?结果表明:大田期3个香型软米水稻品种上田间虫量均略超过‘TN1’, 表现为感虫; 水稻分蘖期白背飞虱的峰期虫量2 500~3 863头/百丛, 其中低龄若虫占80%以上?捕食性天敌田间种群数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 黑肩绿盲蝽发生高峰期比白背飞虱滞后1周, 而蜘蛛田间种群数量随生育期逐渐上升, 在水稻成熟期达最大值?在白背飞虱发生高峰期, 益害比接近1∶40?分蘖期低龄若虫对后期的发生量有重要影响, 是防治关键期; 水稻拔节期至蜡熟期可充分利用黑肩绿盲蝽?蜘蛛等天敌对白背飞虱的控制作用?
山东广翅蜡蝉在青岛地区的发生规律及产卵习性
2021 Vol.47(1) 199-202
[摘要]
(83)
[PDF
953k] (40)
孙丽娟1, 衣维贤2, 王思芳1, 郑长英1*
为明确山东广翅蜡蝉Ricania shantungensis Chou et Lu在青岛地区的发生情况, 于2017年4月至2018年12月, 采用踏查法调查该虫在山东省青岛市的寄主范围, 并采用套网袋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其年生活史及成虫产卵习性?结果表明, 山东广翅蜡蝉在青岛地区的寄主有27种, 其中木本植物25种, 草本植物2种?山东广翅蜡蝉在青岛地区1年发生2代, 以卵越冬, 翌年春天5月初孵化, 越冬代成虫发生期为7月1日至8月10日; 第1代成虫发生期为9月23日至12月4日?第1?2代卵的高峰期分别出现于7月25日和10月30日?成虫产卵对黄栌Cotinus coggygria Scop.具有明显的嗜好性, 且喜将越冬卵产在东向和南向枝条上, 不仅可产卵于新生嫩枝, 也可以产卵于叶片主脉?本研究结果可以为青岛乃至山东地区山东广翅蜡蝉防治提供依据?
长江中下游小麦田杂草发生组成及群落特征
2021 Vol.47(1) 203-211
[摘要]
(91)
[PDF
744k] (51)
黄红娟1, 黄兆峰1, 姜翠兰1, 张朝贤1, 李儒海2, 周振荣3, 李 贵4, 周凤艳5, 朱文达2*, 魏守辉1*
为明确我国长江流域冬小麦田杂草发生情况, 采用倒置“W”方法取样对江苏?安徽和湖北省945个冬小麦田杂草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长江流域冬小麦田共发现杂草93种(变种), 隶属于28科72属, 其中禾本科杂草最多, 有15种; 其次是菊科杂草有12种; 蓼科杂草9种; 十字花科7种; 豆科和车前科各6种; 石竹科5种?其中优势杂草有猪殃殃?日本看麦娘?看麦娘?菵草?野老鹳草?牛繁缕6种; 区域性优势杂草有17种, 常见杂草有12种, 一般杂草有58种?根据物种多样性指数?辛普森指数及均匀度指数分析, 孝感?阜阳?襄阳和宿州地区小麦田杂草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高, 宣城地区多样性最低?Sorensen’s相似度指数聚类结果发现, 江苏北部地区麦区杂草组成与安徽北部相似?各地小麦田杂草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差异与气候条件?种植模式及除草剂应用等有关?
我国草地贪夜蛾冬繁区和越冬区调查
2021 Vol.47(1) 212-217
[摘要]
(96)
[PDF
1745k] (52)
姜玉英1*, 刘 杰1, 吴秋琳2, 次仁卓嘎3, 曾 娟1
2019年12月-2020年3月初调查结果显示, 草地贪夜蛾在我国云南?广东?海南?四川?广西?福建?贵州7省(区)的47个市(州)183个县(市?区)发生, 玉米是其冬季主要寄主作物, 局部地区可见为害小麦和甘蔗; 福建?广东?广西?贵州在幼虫冬繁区以外地区诱到成虫?浙江?湖南?江西?重庆等4省(市)的16个市27个县(市?区)在30个点查到活虫(蛹)?验证了我国草地贪夜蛾冬繁区即周年繁殖区位于28°N以南, 即1月份平均温度10℃等温线以南区域; 越冬区在28°N-31°N 之间, 即1月份平均温度6℃等温线到10℃等温线之间?
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
2021 Vol.47(1) 218-221
[摘要]
(100)
[PDF
3572k] (56)
黄建荣1#, 刘 彬1#, 田彩红1, 黄 博1, 赵文新2, 吕国强2, 李国平1*, 封洪强1*
本研究调查了草地贪夜蛾卵块在田间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 发现草地贪夜蛾卵块主要分布于植株中部, 即玉米小喇叭口期倒3叶与倒4叶?吐丝期倒5叶与倒6叶上卵块最多, 在小喇叭口期主要分布在叶正面, 吐丝期主要分布于叶背面, 距叶尖平均距离分别为23.4 cm和35.2 cm?为玉米上草地贪夜蛾卵的调查和防治提供了参考?
2019年性诱监测草地贪夜蛾在山东省的分布与发生动态
2021 Vol.47(1) 222-226
[摘要]
(96)
[PDF
3018k] (42)
张晴晴1, 2, 3, 李丽莉1, 曲明静4, 赵 鸣5, 王丽丽6, 丁 荔7, 王付彬8, 李付军9, 李 顺10, 曲诚怀11, 曹洪建7, 薛 超5, 曲在亮11, 李 超1, 卢增斌12, 于 毅1, 门兴元1*
2018年底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入侵我国, 2019年在我国大规模迁飞扩散?山东省地处草地贪夜蛾的重点防范区, 我们在山东省的30个监测点利用性诱方法监测了草地贪夜蛾在山东省的迁飞路径?分布和发生动态?结果显示:总共诱捕到428头草地贪夜蛾, 其中97%以上个体分布在胶东地区, 推测东部沿海是其在山东省南北迁飞的主要路径; 6月20日在郯城监测点首次监测到1头草地贪夜蛾成虫,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监测到其余的427头, 在此阶段草地贪夜蛾可能有4次从南向北的迁飞?随着草地贪夜蛾在我国定殖和种群扩张, 亟需探索高效的草地贪夜蛾早期监测技术, 建立网络化监测预警体系和区域性防控体系?
吉林省黄芪害虫种类调查
2021 Vol.47(1) 227-232
[摘要]
(96)
[PDF
46022k] (44)
孙艳梅, 张忠宝, 崔 娟*
为掌握吉林省黄芪害虫种类及为害情况, 通过现场调查和人工饲养的方法历时5年时间对黄芪害虫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吉林省黄芪害虫32种, 分属于4目18科?其中20种害虫首次报道为害黄芪, 5种为吉林省新记录种?描述了豆蚜Aphis craccivora?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黄芪根瘤象Sitona simillimus?多刺鞘蛾Coleophora plurispinella?苇实夜蛾Heliothis maritima?棉双斜卷蛾Clepsis pallidana和红珠灰蝶Lycaeides argyrognomon等7种黄芪主要害虫的为害特点?形态特征及发生时间; 并配有生态图像?
玉米田两种阔叶杂草藜及苍耳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测定
2021 Vol.47(1) 233-240
[摘要]
(87)
[PDF
1037k] (35)
贾 芳, 崔海兰, 李香菊, 于惠林*
苍耳Xanthium strumarium和藜Chenopodium album是常见的两种阔叶杂草, 其在玉米田发生严重, 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和产量?本文利用整株生物测定法对我国东北及黄淮海玉米产区采集到的苍耳及藜种群对草甘膦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种子室内培养至5~6叶期, 喷施草甘膦后14 d称量鲜重, 计算抑制杂草种群50%个体生长的草甘膦剂量(GR50)?草甘膦对10个苍耳种群GR50在54.87~249.75 g/hm2, 平均值为(111.53±20.02)g/hm2, 均低于450 g/hm2(1/2倍推荐剂量), 表明10个苍耳种群均对草甘膦敏感; 草甘膦对33个藜种群GR50范围在97.05~920.86 g/hm2, 平均值为(313.88±24.70)g/hm2, 93%的种群GR50低于450 g/hm2, 表明绝大多数藜种群对草甘膦比较敏感, 仅发现一个藜种群GR50大于900 g/hm2(田间推荐剂量), 表明其对草甘膦具有一定耐受性?
4种种衣剂防治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效果及经济效益比较
2021 Vol.47(1) 241-247
[摘要]
(92)
[PDF
1679k] (41)
李 进1, 张军高1, 刘鹏飞2, 周小云1, 杜鹏程1, 3, 刘梦丽1, 3, 雷 斌1*
为明确4种复合型种衣剂对棉花苗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 以‘新陆早41号’为试材,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 研究400 g/L福美双·萎锈灵种子处理悬浮剂(FS)?26%多菌灵·福美双·甲基立枯磷FS?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FS和30%噻虫嗪·嘧菌酯·咪鲜胺FS对棉花出苗?苗期立枯病和红腐病?地下害虫?苗期蓟马?蚜虫和产量的影响, 分析其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及经济效益, 以期筛选出田间试验效果最佳的种衣剂?结果表明:播种10 d时4种种衣剂处理的出苗率显著优于对照, 较对照增加6.64%~19.23%, 播种30 d时4种种衣剂对苗期立枯病和红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30.88%~50.74%和31.13%~59.15%, 对棉花地下害虫和蓟马的防治效果分别为39.24%~69.62%和39.12%~63.04%?棉花上蚜虫发生时间推迟1~3 d?400 g/L福美双·萎锈灵FS防病效果最佳, 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FS防虫效果最佳?种衣剂处理收获株数较对照增加0.78%~1.11%, 增产量为53.70~184.40 kg/hm2, 经济效益为322.20~1 106.40元/hm2, 投入产出比为1∶5.65~1∶12.29?综合分析显示, 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FS防治苗期病虫害和增产效果较好,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98%棉隆颗粒剂土壤处理对甘肃陇南低海拔川道区小麦田有害生物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2021 Vol.47(1) 248-252
[摘要]
(87)
[PDF
574k] (31)
曹世勤1, 2, 3, 王万军4, 贾秋珍1, 2, 3, 曹辛未5, 封继红5, 王晓明1, 2, 3, 孙振宇1, 2, 3
2018年-2019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甘谷试验站, 选用土壤熏蒸剂棉隆进行土壤消毒防治小麦全蚀病?地下害虫和田间杂草?结果表明, 98%棉隆颗粒剂75~450 kg/hm2处理对麦田地下害虫的防效达到100%, 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4.71%~100%, 对小麦田杂草的鲜重防效为75.24%~89.81%, 小麦增产幅度为4.44%~15.31%?综合投资效益并结合小麦产值比, 建议选用75~225 kg/hm2施用量, 可达到较好的控害?增效作用?
4种杀鼠剂对高原鼠兔适口性及防控效果
2021 Vol.47(1) 253-258
[摘要]
(85)
[PDF
560k] (35)
根呷羊批1, 周 俗2*, 杨 孔1* , 扎 德3, 李开章3 , 严 林4 , 杨树晶4
为了筛选适用于高寒草地鼠害及鼠荒地治理的高效?安全的控鼠药剂, 本试验选用氟鼠灵(A1)?胆钙化醇(A2)?地芬诺酯·硫酸钡(A3)?D型肉毒梭菌毒素(A4)4种杀鼠剂, 在若尔盖县高寒草地典型分布区域针对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进行适口性及种群密度控制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氟鼠灵被采食的重量显著高于地芬诺酯·硫酸钡(P<0.05), 而与胆钙化醇被采食量和D型肉毒梭菌毒素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 采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氟鼠灵(92.5%)>D型肉毒梭菌毒素(88.91%)>胆钙化醇(80.00%)>地芬诺酯·硫酸钡(66.33%); 施药5 d后, D型肉毒梭菌毒素?氟鼠灵对高原鼠兔密度的控制效果相对较好; 施药2个月后, 〖JP3〗氟鼠灵和D型肉毒梭菌毒素的灭洞率仍然显著高于其他两种药剂, 灭洞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氟鼠灵(91.31%)>D型肉毒梭菌毒素(85.79%)>胆钙化醇(70.47%)>地芬诺酯·硫酸钡(56.57%)?综合分析, 氟鼠灵在适口性和防控高原鼠兔种群密度方面都优于其他3种药剂, 更具使用和推广意义?
几种杀菌剂防控小麦赤霉病穗腐及籽粒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的评价
2021 Vol.47(1) 259-264
[摘要]
(85)
[PDF
704k] (39)
张海艳1, 段云辉1, 韩 敏1, 洪爱梅1, 孙国俊1, 2*, 杨荣明3, 吴佳文3, 杨国华4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穗期的主要病害之一?化学防控一直是小麦主产区防控赤霉病的主要措施?为明确几种新型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对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的影响, 于2018年进行了氰基丙烯酸酯类和三唑类杀菌剂单剂及其复配剂对赤霉病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SC) 1 5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病穗防效达92.40%, 病指防效达93.20%, 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0.38%; 25%氰烯菌酯SC 2 000 mL/hm2处理对赤霉病的病穗防效达86.80%, 病指防效达88.78%, 小麦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降低88.19%; 48%氰烯·戊唑醇SC 900 mL/hm2和40%丙硫·戊唑醇SC 6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防效分别为77.20%?78.00%, 病指防效分别为80.27%和79.59%, 对籽粒DON毒素检出量较不用药对照分别降低73.87%和81.42%?在小麦赤霉病较重发生的情况下, 上述4种杀菌剂单剂或复配剂1次用药既能高效控制病情, 又能有效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不超标?本试验研究进一步阐明, 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杀菌剂及其复配剂均能有效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危害, 并能有效降低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 吡唑醚菌酯单剂及其复配剂虽然对小麦赤霉病的病穗和病指防效也较高, 但控制小麦籽粒DON毒素含量效果相对较差?研究结果为小麦穗期赤霉病化学防控提供了科学参考?
避雨栽培葡萄上蓟马发生动态及常用杀虫剂对优势种的毒力测定
2021 Vol.47(1) 265-272
[摘要]
(99)
[PDF
736k] (40)
段 盼1#, 杜 飞1#, 胡昌雄1, 赵艳芳2, 陈国华1, 张晓明1, 3*
为明确避雨栽培葡萄上蓟马种类?发生动态及常用杀虫剂对葡萄上优势种蓟马的毒力, 本研究采集鉴定了避雨栽培葡萄上蓟马成虫1 882头, 选用黄色和蓝色2种粘虫板监测了葡萄以及两种诱集植物黄金菊Euryops pectinatus和蓝花鼠尾草Salvia farinacea上蓟马发生动态, 并采用菜豆浸渍饲喂法测定了6种常用杀虫剂对葡萄上优势种蓟马棕榈蓟马Thrips palmi?黄蓟马Thrips flavus和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 在避雨栽培葡萄上共采集到隶属于2科4属的10种蓟马, 其中棕榈蓟马(35.97%)?黄蓟马(29.22%)和西花蓟马(24.50%)为优势种蓟马?根据四分位法得到避雨栽培葡萄上蓟马发生高峰在8月下旬至9月中下旬, 在发生早期和主要发生期葡萄树上部蓟马发生量显著高于下部?两种诱集植物均对避雨栽培葡萄上蓟马有一定的诱集作用, 且在各个发生期黄金菊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蓝花鼠尾草?6种杀虫剂对棕榈蓟马的毒力作用依次为:啶虫脒>阿维菌素>噻虫嗪>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高效氟氯氰菊酯; 对黄蓟马的毒力作用依次为:阿维菌素>啶虫脒>噻虫嗪>吡虫啉>氟啶虫胺腈>高效氟氯氰菊酯; 对西花蓟马的毒力作用依次为:阿维菌素>噻虫嗪>啶虫脒>氟啶虫胺腈>吡虫啉>高效氟氯氰菊酯?上述结果表明, 为害避雨栽培葡萄的蓟马主要为棕榈蓟马?黄蓟马和西花蓟马, 推荐使用啶虫脒?阿维菌素和噻虫嗪进行防治?同时, 可在葡萄园周围种植黄金菊和蓝花鼠尾草作为诱集植物诱集后施药防治?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
2021 Vol.47(1) 273-276
[摘要]
(102)
[PDF
400k] (53)
孙海燕1, 原 征1, 2, 疏 燕1, 张 兴1, 张爱香1, 陈怀谷1*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 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20%叶菌唑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效较好, 防效为83.54%~88.92%; 其次为400 g/L戊唑·咪鲜胺EW和430 g/L戊唑醇SC, 防效为71.87%和73.31%; 50%多菌灵WP的防效仅为58.05%?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调查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SC?40%丙硫·戊唑醇SC和430 g/L戊唑醇SC的防效较好, 防效为84.78%~88.33%; 其次275 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SE?48%氰烯·戊唑醇SC?40%叶菌·戊唑醇SC和400 g/L戊唑·咪鲜胺EW, 防效范围为79.66%~81.56%; 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和50%多菌灵WP的防效为69.36%和39.33%?从防治效果?两种病害兼防以及延缓抗药性等方面综合考虑, 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硫·戊唑醇?叶菌·戊唑醇等交替使用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比较好的策略?
3种植物次生物质对金银花蚜虫的活性测定及防效评价
2021 Vol.47(1) 277-281
[摘要]
(83)
[PDF
831k] (36)
孙盼盼, 李 敏, 罗孟雄, 鞠龙泰, 吴雨蒙, 李 佳*
为明确反式-2-己烯醛?牛至油和百里香油对金银花蚜虫的生物活性及橙皮精油?有机硅对这3种药剂杀蚜活性的增效作用, 本研究以金银花蚜虫的优势种胡萝卜微管蚜为试虫, 采用浸虫浸叶法和叶面喷雾法进行生物活性测定及防效评价?室内测定结果显示百里香油毒力最高, LC50为1.793 mg/L, 添加橙皮精油?有机硅对供试药剂杀蚜活性均有提高, 其中反式-2-己烯醛?牛至油?百里香油与有机硅组合有明显增效作用, 毒力系数为1.80?1.48?1.45?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常规施药后百里香油校正防效最高, 施药7 d后3种药剂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组; 3种药剂减量20%添加有机硅处理施药1 d后防治效果提高约10%, 施药4 d后防治效果均高于对照组, 施药14 d后防治效果达98%?综上, 百里香油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毒力和防治效果最高, 3种药剂结合有机硅使用减量增效作用明显, 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滴灌施药对覆膜玉米茎腐病防效及产量影响
2021 Vol.47(1) 282-286
[摘要]
(83)
[PDF
546k] (42)
李 颖1, 2, 王耀生1, 3, 杨 宁1, 2*, 冯良山2, 邹晓锦4, 龚道枝1, 3, 张 哲2, 赵凤艳2
在辽西风沙半干旱地区, 开展了人工接种茎腐病病原菌条件下覆膜滴灌施用多菌灵和戊唑醇防治玉米茎腐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施用50%多菌灵WP和25%戊唑醇WP对玉米茎腐病防治效果均在54%以上, 两年平均防效最高的是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140 g/667 m2滴灌处理, 达到72.60%, 平均产量为948.94 kg/667 m2, 与接种不施药处理相比显著增产59.92%,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120 g/667 m2滴灌处理防效分别为54.79%和67.99%, 平均产量分别为755.24?810.43 kg/667 m2; 不同药剂处理间玉米穗长?百粒重差异显著; 每667 m2滴灌施用多菌灵可增加收入218.68元/年?滴灌施用戊唑醇和多菌灵可有效防治玉米茎腐病, 显著提高产量和效益?
农用有机硅对五氟磺草胺防治稗草的增效作用
2021 Vol.47(1) 287-291
[摘要]
(81)
[PDF
612k] (41)
雷 楠1#, 顾里阳1#, 曹小红1, 张致谦1, 王彦辉2, 李静波1*, 金晨钟1, 刘 秀1
为明确有机硅对五氟磺草胺防治稗草的增效作用和增效机理, 本研究采用室内与田间试验测定有机硅助剂对五氟磺草胺的增效作用, 并采用滴重法和HPLC方法分别探索有机硅对五氟磺草胺药液表面张力和吸收的影响?室内生测表明, 有机硅对五氟磺草胺防治稗草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当五氟磺草胺用量为7.5 g/hm2, 有机硅添加浓度为0.04%时, 稗草的致死率和干重抑制率分别提高32.0百分点和39.6百分点; 有机硅用量与增效效果非正相关?田间试验表明, 有机硅对五氟磺草胺增效作用明显, 对五氟磺草胺低剂量的增幅优于其高剂量的增幅; 机理研究表明有机硅能够显著降低五氟磺草胺溶液的表面张力, 增强稗草叶面对五氟磺草胺的吸收?
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Ha1对玉米田杂草的室内除草活性测定
2021 Vol.47(1) 292-296
[摘要]
(80)
[PDF
587k] (37)
李 鑫1, 乔 欣1, 杨 娟2, 杨毅清1, 马树杰1, 张利辉1*, 董金皋1
为了寻找高效安全的微生物除草剂, 本研究以天然存在的黏质沙雷氏菌 Ha1菌株为试验材料, 采用发酵液喷施法和颗粒剂封闭法(填埋法和撒施法)对玉米田常见杂草进行了室内活性测定?发酵液喷施法?颗粒剂填埋法和撒施法对杂草的鲜重防效分别为47.88%, 70.63%和76.82%?发酵液喷施法和颗粒剂封闭法均能有效防除杂草, 颗粒剂封闭法优于发酵液喷施法, 颗粒剂撒施法优于填埋法?
6种病毒抑制剂对西藏青稞上大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
2021 Vol.47(1) 297-302
[摘要]
(91)
[PDF
624k] (46)
刘何春1, 2, 姚小波1, 2*, 李 杨1, 2, 雷雪萍1, 2, 王文峰2, 3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 开展了6种病毒抑制剂对西藏青稞上大麦黄矮病防治效果的研究?采用带毒蚜虫人工接种法, 于青稞起身拔节期每株接种10~15头带毒麦长管蚜, 7 d后灭蚜, 灭蚜后3 d喷施病毒抑制剂, 在成株期出现黄矮病症状后调查病株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 以及长势和产量?结果表明, 6种病毒抑制剂对青稞上大麦黄矮病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 其中6%寡糖·链蛋白WP?0.5%香菇多糖AS和8%宁南霉素AS防治效果分别为65.38%?52.41%和50.11%; 处理后的青稞有不同程度的增产, 其中6%寡糖·链蛋白WP?0.5%香菇多糖AS和40%烯·羟·吗啉胍SP处理增产率分别为78.44%?53.22%?27.42%?综合本文结果表明, 6%寡糖·链蛋白WP?0.5%香菇多糖AS对西藏大麦黄矮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和增产率?
复合型助剂对不同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2021 Vol.47(1) 303-308
[摘要]
(90)
[PDF
862k] (50)
姚中统, 陶 波*, 李松宇
本文利用田间试验及仪器分析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类型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 供试的几种助剂对草甘膦都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其增效顺序为:复合型助剂>甲酯化植物油>有机硅助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葡萄糖助剂>氮盐类助剂?复合型助剂能够明显降低草甘膦药液的表面张力及干燥时间, 降低幅度可达30%以上, 并且明显增加药液的扩展直径?黏度及其在叶片上的最大持留量, 增加率均在40%以上?因此表明复合型助剂对草甘膦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并且, 复合型助剂对烯草酮乳油及莠去津悬浮剂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株防效分别增加至少9.34%?10.41%), 并且随着助剂添加量越高, 增效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