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合作
投稿指南
旧版入口
联系我们
交流园地
.
大家都来交流新技术哦
常用软件及单据下载
《植物保护》投稿格式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专家审稿方法
火狐中国版 2010.9免费下载
期刊订阅
植物保护淘宝
植物保护微店
信息公告
关于开通万方论文重合率自查的通知
《植物保护》复合影响因子3.563
《植物保护》获201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暨第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学科排名第1位,再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植物保护》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QI区
《植物保护》刊出的“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植物保护》启用电子发票
《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投稿时防止误入假冒网站提醒
更多
站内检索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到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浏览排行
.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
昆虫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植物保护》征稿简约(20
.
生防芽胞杆菌脂肽抗生素研究
.
检疫性实蝇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
期刊界
勤云公司
本期封面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类刊物。曾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科技类)、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等十余项奖励。2015-2017年受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资助。主要刊登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杂草学等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领域原创性科研论文和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
最新一期目录 2023年第6期
合并选项
专论与综述
郁金香和百合主要病害、病原及鉴定方法
2023 Vol.49(6) 1-9
[摘要]
(45)
[PDF
1574k] (40)
廖天蓝1, 罗金燕2, 陈 磊2, 朱 洁3, 李 斌1, 安千里1*
西红花球茎腐烂病发生及综合防控对策
2023 Vol.49(6) 10-15
[摘要]
(26)
[PDF
3872k] (29)
李 军1, 高广春2*, 李 白3, 朱志明4
研究报告
大麦条纹病菌基因Pgr03902致病功能研究
2023 Vol.49(6) 16-22
[摘要]
(28)
[PDF
7310k] (19)
祁天涛1, 2, 司二静1, 2, 郭 铭1, 2, 孟亚雄1, 2*, 姚立蓉1, 2, 汪军成1, 2, 马小乐1, 2, 李葆春1, 3, 杨轲1, 2, 尚勋武2, 王化俊1, 2
分子对接阐明草甘膦与水稻醛酮还原酶(OsALR2)的作用及OsALR2的表达纯化
2023 Vol.49(6) 23-31
[摘要]
(24)
[PDF
14684k] (31)
孙 跃1, 2, 刘 蓉1, 王思威1, 徐汉虹1*, 吴鹰花2
梨园气溶胶中梨火疫病菌的定量检测
2023 Vol.49(6) 32-39
[摘要]
(29)
[PDF
13900k] (20)
荆 珺1, 王杰花2, 韩丽丽1, 陈卫民1*, 吴品珊3, 雷 荣3
茶树叶片理化性质对茶蚜取食选择性的影响
2023 Vol.49(6) 40-46
[摘要]
(29)
[PDF
4925k] (32)
欧阳玉婷1, 田 森2, 胡 蕾1, 赵德刚3, 陈正武3, 何应琴1*, 徐富林4
成株抗性与全生育期抗性基因聚合培育抗条锈性小麦新品种
2023 Vol.49(6) 47-54
[摘要]
(26)
[PDF
8238k] (23)
白 斌1, 杜久元1*, 何 瑞1, 杜晓霖1, 2, 郭 莹1
斑翅果蝇对寄主果实及其挥发物嗅觉趋性的研究
2023 Vol.49(6) 55-62
[摘要]
(26)
[PDF
3139k] (23)
陈晓旭1, 王 珏2, 晏文峰2, 李 斌3, 周 倩3, 郑雅楠2*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主要病毒检测及番茄斑萎病毒鉴定
2023 Vol.49(6) 63-69
[摘要]
(24)
[PDF
15997k] (14)
郑宽瑜1, 熊智琦1, 2, 魏治镭3, 吴 阔1, 王茂森1, 2, 苏晓霞1, 巴 宗3, 次仁措姆3, 王田田1, 张仲凯1*
基于室内土柱模拟的5种土壤熏蒸剂散发特征
2023 Vol.49(6) 70-78
[摘要]
(25)
[PDF
5123k] (26)
郝宝强1, 2, 张大琪1, 张 毅1, 李青杰1, 吴佳佳1, 颜冬冬1, 李 园1, 曹坳程1, 王秋霞1*, 欧阳灿彬1*
四川大白菜细菌性软腐病新病原菌Pectobacterium versatile的鉴定
2023 Vol.49(6) 79-86
[摘要]
(30)
[PDF
11383k] (27)
韩 帅1, 2, 张河庆1, 2, 吴 婕1, 2, 席亚东1, 2*
安徽省首次发现肾形肾状线虫危害瓜蒌
2023 Vol.49(6) 87-94
[摘要]
(23)
[PDF
35467k] (25)
方 圆1, 朱 衎1, 吴慧平1, 彭德良2, 王行军3, 严 丽1, 潘月敏1, 鞠玉亮1*
中国南方稻田及其周边环境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2023 Vol.49(6) 95-103
[摘要]
(31)
[PDF
24179k] (26)
徐 幸1, 卓富彦2, 杨 芳1, 袁 斌3, 彭云良1, 郭 荣2*, 姬红丽1*
基于有效积温模型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分析
2023 Vol.49(6) 104-114
[摘要]
(35)
[PDF
3215k] (36)
王文荟1, 黄运新1*, 周华众2, 杨俊杰2, 万 鹏3, 封洪强4, 彭 宇1
灰葡萄孢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检测及敏感性降低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
2023 Vol.49(6) 115-121
[摘要]
(28)
[PDF
5326k] (31)
王晓辉1, 向礼波2, 刘美玲2, 杨立军2*, 龚双军2*
辣椒中L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CaLecRKs鉴定及其对辣椒疫霉的响应
2023 Vol.49(6) 122-130
[摘要]
(25)
[PDF
6349k] (24)
金庆敏, 徐小万, 衡 周, 王恒明, 徐晓美*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生防效果及发酵条件优化
2023 Vol.49(6) 131-138
[摘要]
(30)
[PDF
2276k] (26)
王书翰1, 谢学文1, 李 磊1, 孙炳学1, 2, 朱广雪1, 2, 柴阿丽1, 范腾飞1, 李宝聚1*, 石延霞1, 2*
蜡蚧轮枝菌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枸杞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2023 Vol.49(6) 139-146
[摘要]
(34)
[PDF
3174k] (29)
郭佳茹1, 蒲占悦1, 柴军发1, 王小龙1, 洪 波1, 王 芳2, 贾彦霞1*
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作用及两者在桑树上的分布
2023 Vol.49(6) 147-154
[摘要]
(31)
[PDF
1988k] (29)
胡昌雄, 刘增虎, 杨伟克, 李琼艳, 李 涛, 董占鹏*
喷雾助剂对不同剂型吡虫啉药液理化性能与沉积的影响
2023 Vol.49(6) 155-163
[摘要]
(29)
[PDF
2346k] (27)
张红艳1, 洪 波1, 李 凯1, 张暄翊1, 毕建宇1, 王 芳2*, 贾彦霞1*
实验方法与技术
多重RT-PCR同时检测6种马铃薯病毒及1种类病毒
2023 Vol.49(6) 164-170
[摘要]
(23)
[PDF
6451k] (31)
邹 莹1, 2, 杨立杰1, 谢 锦1, 赵 冀3, 毕恒翊1, 陈火云2, 宋波涛1, 马 恢3, 聂碧华1*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溴虫氟苯双酰胺及其两种代谢物在辣椒上的残留
2023 Vol.49(6) 171-177
[摘要]
(26)
[PDF
2523k] (24)
李 诗1, 2, 程有普1*, 潘兴鲁2*, 董丰收2, 吴小虎2, 徐 军2, 郑永权2
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残留与膳食风险评估
2023 Vol.49(6) 178-184
[摘要]
(21)
[PDF
1758k] (22)
郎 乾1, 2, 郭 庆2, 张利辉1*, 吴小虎2*, 徐 军2, 潘兴鲁2, 董丰收2, 郑永权2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023 Vol.49(6) 185-193
[摘要]
(20)
[PDF
4164k] (19)
李献锋1, 于 璇1, 冯黎霞1, 于 翠2, 丁 钿3, 徐 强1, 赵菊鹏1, 马 骏1, 武目涛1, 魏 霜1*
菠萝泛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023 Vol.49(6) 194-200
[摘要]
(21)
[PDF
7644k] (21)
徐会永, 杨 雪, 臧昊昱, 潘 锐, 谷春艳*
樱桃小果病毒1号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研发与应用
2023 Vol.49(6) 201-207
[摘要]
(22)
[PDF
7347k] (17)
郭静静1, 田利光3, 陈呈涛4, 赵怡琳1, 迟胜起1, 原雪峰2*, 曹欣然1, 5, 6*
南美红辣椒脉斑驳病毒RT-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2023 Vol.49(6) 208-216
[摘要]
(15)
[PDF
15496k] (17)
张俊蕾1, 2, 盖晓彤1, 赵正婷3, 刘 弟4, 陈 敏5, 姜 宁1*, 刘雅婷4*
小麦白粉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2023 Vol.49(6) 217-222
[摘要]
(19)
[PDF
7803k] (21)
向礼波#, 袁 斌#, 薛敏峰, 史文琦, 曾凡松, 杨立军*, 龚双军*
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
2023 Vol.49(6) 223-230
[摘要]
(17)
[PDF
4828k] (16)
孙 静1#, 谢淑娜1#, 李保叶1, 钱 蕾2, 茹艳艳1, 刘桂珍3*, 郝俊杰1*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大豆植株及土壤中烟嘧磺隆、莠去津及其代谢物残留
2023 Vol.49(6) 231-237
[摘要]
(19)
[PDF
3625k] (34)
王 宽1, 魏龙兵1, 任业双2, 潘兴鲁1, 吴小虎1, 徐 军1, 董丰收1*, 郑永权1
研究简报
广西澳洲坚果干花病病原菌鉴定
2023 Vol.49(6) 238-241
[摘要]
(25)
[PDF
11138k] (26)
王彤彤, 蒋 婷, 谭德锦*, 王晓宇, 卢艳春, 杨志强, 徐冬英
草地贪夜蛾病原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力研究
2023 Vol.49(6) 242-246
[摘要]
(21)
[PDF
6094k] (26)
邹春华1, 刘继辉2, 吴 伟3, 徐勋志1*, 谢秀菊1
利用高通量测序检测新疆野苹果上的病毒
2023 Vol.49(6) 247-252
[摘要]
(20)
[PDF
3356k] (25)
米美璇1, 2, 张志想2, 李世访2, 战斌慧2, 麦合木提江·米吉提1, 3*
调查研究
腐烂茎线虫在马铃薯不同组织中的数量动态
2023 Vol.49(6) 253-257
[摘要]
(22)
[PDF
9519k] (21)
吴 锦1, 徐鹏刚1, 刘永刚2, 倪春辉1, 张 洁1, 李惠霞1*
云南省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发生动态分析
2023 Vol.49(6) 258-266
[摘要]
(23)
[PDF
39674k] (21)
潘 悦1, 杨贵钗2, 陈婉东3, 刘建福3, 王俊威4, 王 娟1*
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对茎基腐病抗性鉴定及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2023 Vol.49(6) 267-271
[摘要]
(26)
[PDF
2880k] (30)
吴玉星1, 韩 森1, 王亚娇1, 张巧丽2, 高建海2, 栗秋生1, 孔令晓1*
李小食心虫生物学特征研究
2023 Vol.49(6) 272-275
[摘要]
(25)
[PDF
2745k] (26)
徐兵强1, 张齐武2, 宋 博1, 吾尔肯·叶尔肯1, 3, 艾合买提·沙吾提1, 3, 杨 森1, 朱晓锋1*
54个小麦品种(系)抗赤霉病评价与农艺性状调查
2023 Vol.49(6) 276-283
[摘要]
(21)
[PDF
3212k] (23)
张 彬, 李金秀, 王 震, 石利朝, 李金榜*
36个小麦审定和区试品种(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2023 Vol.49(6) 284-291
[摘要]
(21)
[PDF
4933k] (23)
张 成1, 2#, 李松杰1, 3#, 贾云梦1, 2, 张美惠2, 王 贵2, 单鼎城1, 2, 范洁茹2, 袁军海1*, 刘 伟2*, 周益林2
鲜食玉米品种心叶期对草地贪夜蛾抗性评价及不同品种受害后的产量损失
2023 Vol.49(6) 292-298
[摘要]
(23)
[PDF
1540k] (30)
张 楠, 李小凤, 李余良, 刘建华, 李 武, 李高科*
西藏麦类作物对恶性杂草白茅抑制作用分析
2023 Vol.49(6) 299-302
[摘要]
(22)
[PDF
2001k] (30)
赵 远1, 2, 陈新兰1, 2, 央 金1, 雷雪萍1, 2, 姚小波1, 2*
宁夏稻田稗草对氰氟草酯抗药性及多抗性与交互抗性研究
2023 Vol.49(6) 303-309
[摘要]
(22)
[PDF
1529k] (22)
李金辉1, 魏守辉1, 黄兆峰1, 张毅笑1, 陈 露1, 张 怡2, 黄红娟1*
技术与应用
东亚小花蝽携带绿僵菌防控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效果评价
2023 Vol.49(6) 310-316
[摘要]
(21)
[PDF
2689k] (27)
刘俊秀, 朱正阳, 田丽霞, 王 杰, 王 甦, 张 帆, 邸 宁*
不同引诱剂与诱捕器对苹毛丽金龟的诱集效果
2023 Vol.49(6) 317-322
[摘要]
(27)
[PDF
1903k] (23)
阎雄飞1*, 白晓蕊1, 杨 涛2, 刘永华1, 李 刚1
20种杀虫剂对不同龄期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2023 Vol.49(6) 323-331
[摘要]
(47)
[PDF
2701k] (47)
黄伟玲1, 王芹芹1, 任学祥2, 芮昌辉1, 杨代斌1, 袁会珠1, 崔 丽1*
金银花田东方绢金龟成虫和幼虫药剂敏感性差异及生物农药筛选
2023 Vol.49(6) 332-337
[摘要]
(23)
[PDF
1523k] (21)
安静杰, 宋 健, 郭江龙, 党志红, 高占林, 李耀发*
哈尔滨地区不同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效果研究
2023 Vol.49(6) 338-342
[摘要]
(24)
[PDF
3179k] (30)
王 宇, 王克勤, 王晓曦, 刘兴龙*, 王 春
10种杀虫剂对4种蓟马的毒力及对西花蓟马的田间药效评价
2023 Vol.49(6) 343-349
[摘要]
(24)
[PDF
1549k] (31)
钱康华, 袁江江, 王 京, 郑晓斌, 刘 航, 吴青君*
技术与应用
郁金香和百合主要病害、病原及鉴定方法
2023 Vol.49(6) 1-9
[摘要]
(45)
[PDF
1574k] (40)
廖天蓝1, 罗金燕2, 陈 磊2, 朱 洁3, 李 斌1, 安千里1*
郁金香和百合是最重要的百合科球根花卉。病害是制约郁金香和百合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介绍了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害和病原。国内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主要病原真菌有镰刀菌、灰霉和炭疽菌;主要病原细菌有萎蔫短小杆菌、果胶杆菌属和迪基氏属软腐细菌; 主要病毒有郁金香碎色病毒、百合斑驳病毒、百合无症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等RNA病毒。主要植物病原线虫有短体线虫、茎线虫和滑刃线虫。线虫取食伤害郁金香和百合的根、鳞茎和芽, 促进病原真菌和细菌对植物的复合侵染; 毛刺属和拟毛刺属线虫除侵害郁金香和百合,还作为介体向植物传播烟草脆裂病毒。为害郁金香和百合的线虫,南芥菜花叶病毒、草莓潜隐环斑病毒和番茄环斑病毒等RNA病毒是与郁金香和百合相关的主要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本文也介绍了鉴定这些病原的常规方法和新方法, 为建立郁金香和百合主要病原的检测检疫体系提供技术理论支持。
西红花球茎腐烂病发生及综合防控对策
2023 Vol.49(6) 10-15
[摘要]
(26)
[PDF
3872k] (29)
李 军1, 高广春2*, 李 白3, 朱志明4
西红花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和香料, 具有预防和治疗脑血栓、抗癌等功效。球茎腐烂病是西红花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 由致病尖镰孢等多种真菌引起, 严重影响西红花的品质和产量。本文系统总结了西红花球茎腐烂病的致病菌鉴定、生物防治、农业防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为建立西红花球茎腐烂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和制定西红花生产技术规范提供参考。
大麦条纹病菌基因Pgr03902致病功能研究
2023 Vol.49(6) 16-22
[摘要]
(28)
[PDF
7310k] (19)
祁天涛1, 2, 司二静1, 2, 郭 铭1, 2, 孟亚雄1, 2*, 姚立蓉1, 2, 汪军成1, 2, 马小乐1, 2, 李葆春1, 3, 杨轲1, 2, 尚勋武2, 王化俊1, 2
为明确基因Pgr03902(序列号:OP999070)是否参与调控大麦条纹病菌的致病性, 为大麦条纹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运用生物信息学、亚细胞定位和基因干扰技术初步研究了该基因功能。结果表明, Pgr03902基因开放阅读框大小为348 bp, 编码116个氨基酸, 编码蛋白二级结构中无规则卷曲较多, 编码蛋白具有酸性、不稳定性、亲水性、无信号肽结构等特性; 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 Pgr03902基因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上均有表达; 采用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法获得了1个干扰菌株ΔPgr03902, RT-qPCR结果表明, ΔPgr03902中Pgr03902基因表达量较野生型菌株QWC下降了60.79%(P<0.05), 对干扰菌株的营养生长、菌丝形态观察以及致病性研究结果显示, ΔPgr03902生长速率和致病力均显著低于野生型菌株QWC(P<0.05)。以上结果表明, Pgr03902参与该菌的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本研究初步明确了Pgr03902基因在大麦条纹病菌侵染过程中的功能, 为进一步研究大麦条纹病菌与寄主之间互作奠定了基础。
分子对接阐明草甘膦与水稻醛酮还原酶(OsALR2)的作用及OsALR2的表达纯化
2023 Vol.49(6) 23-31
[摘要]
(24)
[PDF
14684k] (31)
孙 跃1, 2, 刘 蓉1, 王思威1, 徐汉虹1*, 吴鹰花2
草甘膦是一种广谱高效的有机磷类除草剂, 因其对水稻等禾本科作物缺乏选择性, 导致其在水稻田中的应用受到限制。杂草中醛酮还原酶(aldo-keto reductase, AKR)具有降解小分子农药草甘膦的功能, 但是水稻响应草甘膦的作用机制未知。本文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对接研究草甘膦与其在水稻中的靶标AKR蛋白OsALR2的互作机制。采用TMHMM 2.0和DiANNA 1.1 web server 等在线软件对 OsALR2 蛋白的跨膜特性和二硫键含量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OsALR2分子量为 35 kD, 等电点为 5.89; OsALR2不是膜蛋白, 但是含有3组二硫键。使用AlphaFold 预测OsALR2 蛋白的三级结构, 并利用Auto Dock Vina将草甘膦与OsALR2进行分子对接, 结果显示, 最低结合能为 -13.4 kcal/mol, 草甘膦与OsALR2的结合主要通过氢键作用。通过Ramachandran图, ERRAT和Verify 3D证明对接获得的三维结构是合理的。进一步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表达载体 pET-32a-OsALR2 并进行原核表达, 结果显示OsALR2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 对包涵体进行变复性后, 蛋白表现出酶活性且蛋白结构有较好的均一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助于阐明草甘膦与水稻蛋白互作的分子机制, 为研发抗草甘膦水稻新品种和新型小分子农药提供理论指导。
梨园气溶胶中梨火疫病菌的定量检测
2023 Vol.49(6) 32-39
[摘要]
(29)
[PDF
13900k] (20)
荆 珺1, 王杰花2, 韩丽丽1, 陈卫民1*, 吴品珊3, 雷 荣3
为系统研究梨园气溶胶中梨火疫病菌的含量, 本研究于2019年-2021年在新疆库尔勒市人和农场梨园, 利用病原菌孢子捕捉器在每年春季(4月下旬)、夏季(6月中旬)、秋季(9月中旬)收集梨园气溶胶, 检测梨火疫病菌。结果显示, 健康梨园气溶胶中未检测到梨火疫病菌, 不同发病程度的梨园气溶胶中均能检测到梨火疫病菌, 携菌量均值在102 cfu/(24cm2·h)以上, 其中, 气溶胶中梨火疫病菌含量最高值为2.81×104 cfu/(24cm2·h), 最低值为8.50×102 cfu/(24cm2·h); 重度、中度、轻度发病果园收集的气溶胶中含梨火疫病菌总菌落数均值分别为8.74×103、4.55×103、2.36×103 cfu/(24cm2·h)。此外, 在同一高度收集的气溶胶中, 梨火疫病菌菌落数随收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季节气溶胶携菌量检测结果表明, 秋季发病梨园中气溶胶携菌量明显高于夏季和春季, 与梨园梨火疫病发病规律相符。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 气溶胶中分离的梨火疫病菌具有致病性。
茶树叶片理化性质对茶蚜取食选择性的影响
2023 Vol.49(6) 40-46
[摘要]
(29)
[PDF
4925k] (32)
欧阳玉婷1, 田 森2, 胡 蕾1, 赵德刚3, 陈正武3, 何应琴1*, 徐富林4
为明确茶蚜Toxoptera aurantii Boyer de Fonscolombe寄主选择行为机理, 通过自由选择法研究有翅成蚜对7个茶树品种的取食选择性, 利用蚜量比值法对供试茶树品种进行抗性鉴定, 并进一步分析茶蚜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物理性状及主要生化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有翅成蚜对7个茶树品种的取食选择性存在差异, 其中对‘黄金芽’的选择性最强, 而对‘黔茶1号’和‘黔茶10号’的选择性最弱。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茶树品种中, ‘黔茶1号’‘黔茶10号’为抗虫品种; ‘福鼎大白茶’‘龙井43’‘黔茶8号’为中抗品种; ‘黔湄601’为感虫品种; ‘黄金芽’为高感品种。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 茶蚜取食选择性与茶树叶片总厚度(r=-0.84)、下表皮厚度(r=-0.78)、栅栏组织厚度(r=-0.94)、咖啡碱含量(r=-0.91)、茶多酚含量(r=-0.94)呈显著负相关, 与气孔密度(r=0.93)、游离氨基酸含量(r=0.94)呈显著正相关, 而与海绵组织厚度(r=-0.27)、可溶性糖含量(r=0.75)无显著相关性。本研究可为我国抗蚜种质资源鉴选及利用、茶蚜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成株抗性与全生育期抗性基因聚合培育抗条锈性小麦新品种
2023 Vol.49(6) 47-54
[摘要]
(26)
[PDF
8238k] (23)
白 斌1, 杜久元1*, 何 瑞1, 杜晓霖1, 2, 郭 莹1
聚合成株期抗性基因和全生育期抗病基因是小麦条锈病菌源越夏区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中重要的育种策略, 可以减轻致病性小种定向选择压力、兼顾苗期抗病性和成株抗病性及提高品种抗病持久性。本研究利用常规育种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以抗病品种‘兰天15号’‘兰天26号’和品系‘C69-17-13-14-15-6-1’作为抗病基因供体亲本, 聚合成株期抗性基因Yr30/Lr27/Sr2, 全生育期抗病基因Yr9、Yr37/Lr17/Sr38和YrZH84, 对杂交组合‘兰天26号’ב兰天15号’和‘C69-17-13-14-15-6-1’ב兰天26’的后代进行抗性鉴定与目标基因分子检测, 育成了适宜在条锈病越夏核心菌源区甘肃陇南山旱地推广种植的冬小麦新品种‘兰天132’(Yr9+Lr37/Yr17/Sr38+Yr30/Lr27/Sr2+YrZH84)和‘兰天196’(Yr9+Lr37/Yr17/Sr38+Yr30/Lr27/Sr2), 其苗期均对主要流行小种CYR33免疫, 对CYR34感病, 田间成株期对混合菌(CYR32、CYR33、CYR34、Gui22-1、ZS等重要流行小种)高抗至免疫, 并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和丰产性。基因聚合新品种‘兰天132’和‘兰天196’有望成为我国条锈病西北越夏核心菌源区陇南小麦生产中持久抗性新品种。
斑翅果蝇对寄主果实及其挥发物嗅觉趋性的研究
2023 Vol.49(6) 55-62
[摘要]
(26)
[PDF
3139k] (23)
陈晓旭1, 王 珏2, 晏文峰2, 李 斌3, 周 倩3, 郑雅楠2*
斑翅果蝇是一种主要为害软皮水果的害虫, 诱捕剂诱捕是防治该害虫的重要手段。为明确斑翅果蝇对寄主果实及其挥发性物质的趋性, 进而研发植物源引诱剂, 本研究利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斑翅果蝇成虫对不同种类(葡萄、树莓、杨梅、蓝莓、樱桃和草莓)和不同成熟程度鲜果的趋性, 并分析了寄主果实挥发物成分。结果表明:1)斑翅果蝇成虫对过熟鲜果的趋性最强, 其次为成熟鲜果和未熟的鲜果; 2)成虫对葡萄的趋性最强, 其次分别为树莓、杨梅、蓝莓、樱桃和草莓; 3)葡萄挥发物中含量最高的成分为反式-2-己烯醛, 樱桃和树莓中为苯甲醇, 蓝莓中为乙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发高效的斑翅果蝇植物源引诱剂奠定了基础。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主要病毒检测及番茄斑萎病毒鉴定
2023 Vol.49(6) 63-69
[摘要]
(24)
[PDF
15997k] (14)
郑宽瑜1, 熊智琦1, 2, 魏治镭3, 吴 阔1, 王茂森1, 2, 苏晓霞1, 巴 宗3, 次仁措姆3, 王田田1, 张仲凯1*
为明确西藏昌都市卡若区高原条件下的蔬菜主要病毒种类, 对温室、大棚和露地栽培的主要蔬菜进行了病毒病调查, 采集典型病毒病症状样品进行ELISA检测, 明确病毒种类; 并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 RT-PCR扩增克隆与测序分析对主要病毒进行鉴定分析。ELISA检测结果表明, 西藏昌都市卡若区温室及大棚栽培的番茄、辣椒和莴苣上的主要病毒有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及凤果花叶病毒(pepino mosaic virus, PepMV)。其中TSWV检出率最高, 为45%。进一步对检出TSWV的蔬菜样品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 发现其中含有典型的正番茄斑萎病毒属Orthotospovirus病毒粒体, 应用TSWV-N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克隆和序列分析, 发现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感染的TSWV与云南TSWV分离株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结果明确了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的主要病毒种类。综合抗体检测、病毒粒体形态观察与分类相关基因的克隆测序结果, 明确了西藏昌都市卡若区蔬菜感染的主要病毒为TSWV。这也是TSWV在西藏的首次报道, 为了解TSWV的发生分布及其防控提供了依据。
基于室内土柱模拟的5种土壤熏蒸剂散发特征
2023 Vol.49(6) 70-78
[摘要]
(25)
[PDF
5123k] (26)
郝宝强1, 2, 张大琪1, 张 毅1, 李青杰1, 吴佳佳1, 颜冬冬1, 李 园1, 曹坳程1, 王秋霞1*, 欧阳灿彬1*
土壤熏蒸是防治土传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熏蒸剂在土壤中的散发直接影响其对土壤有害生物的防治效果。为明确二甲基二硫、顺式-1, 3-二氯丙烯、反式-1,3-二氯丙烯、异硫氰酸烯丙酯, 以及棉隆和威百亩的前体异硫氰酸甲酯等5种常用熏蒸剂在土壤中的散发情况, 本研究以北京顺义采集的沙壤土为材料, 按100 mg/kg剂量添加熏蒸剂, 在室内模拟田间熏蒸剂在土壤内的散发, 并在不同温度(15、25、35℃)和不同土壤含水量(6%、10%、15%)等条件下分别对5种熏蒸剂的散发进行监测。同时拟合出5种熏蒸剂的累计散发量随时间变化的Logistic模型, R2均高于0.98, 拟合度较好。本研究为熏蒸剂的合理化利用、减少农药滥用、减轻环境压力提供一定参考。
四川大白菜细菌性软腐病新病原菌Pectobacterium versatile的鉴定
2023 Vol.49(6) 79-86
[摘要]
(30)
[PDF
11383k] (27)
韩 帅1, 2, 张河庆1, 2, 吴 婕1, 2, 席亚东1, 2*
为明确引起四川理县大白菜软腐病的病原菌种类, 从理县梭罗沟村田间采集具有典型软腐症状的大白菜病样, 采用组织分离、致病力测定、生理生化分析、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分离获得的5株细菌在NA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呈圆形、半透明、乳白色、中心突起、边缘平滑, 在半选择性培养基CVP上培养48 h后产生凹陷。5株菌均能使大白菜、胡萝卜、马铃薯和芹菜的离体组织腐烂, 接种于白菜苗后叶片呈湿腐萎蔫症状。通过大白菜叶柄接种部位形成的病斑长径来比较菌株致病力强弱, 各菌株的致病力有显著差异。基于看家基因pgi、rpoS、mdh、proA、mtlD 和icdA(NCBI登录号为OL963562~OL963571)的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 分离菌株与Pectobacterium versatile聚为一簇, dnaX-leuS-recA(NCBI登录号为OL963572~OL963576)的多位点序列分析(MLSA)进一步支持以上结果, 且准确性更高。分离菌株的生理生化特征与P.versatile模式菌株一致, 综上将其鉴定为P.versatile。这是我国首次报道P.versatile引起大白菜软腐病。
安徽省首次发现肾形肾状线虫危害瓜蒌
2023 Vol.49(6) 87-94
[摘要]
(23)
[PDF
35467k] (25)
方 圆1, 朱 衎1, 吴慧平1, 彭德良2, 王行军3, 严 丽1, 潘月敏1, 鞠玉亮1*
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Linford & Oliveira是作物根部半内寄生植物线虫, 被列为危害最严重的十大植物线虫之一。本文对安徽省新发生瓜蒌肾形线虫病的病原进行鉴定并对其生活史进行初步研究。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将病原线虫鉴定为肾形肾状线虫R.reniformis,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其属于A型。肾形肾状线虫在瓜蒌根部完成生活史需要24 d, 每条雌虫平均产卵64粒, 繁殖系数R=(11.12±0.62)。本文系首次报道肾形肾状线虫在安徽省发生危害, 瓜蒌为肾形肾状线虫的新寄主。本研究为进一步掌握肾形肾状线虫的分布区域及潜在寄主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国南方稻田及其周边环境根结线虫种类鉴定
2023 Vol.49(6) 95-103
[摘要]
(31)
[PDF
24179k] (26)
徐 幸1, 卓富彦2, 杨 芳1, 袁 斌3, 彭云良1, 郭 荣2*, 姬红丽1*
为了解根结线虫在中国南方稻区的分布和种类, 从1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采集1 181份土样, 经生物测定发现312份土样中种植的水稻或番茄幼苗根系会产生根结, 阳性总检出率为26.42%。利用线虫特异性引物从171份阳性样品中鉴定出6种根结线虫:拟禾本科根结线虫Meloidogyne graminicola、北方根结线虫M.hapla、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象耳豆根结线虫M.enterolobii和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 分别占鉴定总样品数的88.89%、41.52%、29.82%、10.53%、4.09%和3.51%。被1、2、3、4、5、6种根结线虫混合侵染的土样比例分别为42.11%、41.52%、12.87%、2.92%、0.58%和0, 其中最常见的为拟禾本科根结线虫单独侵染(34.50%)、拟禾本科根结线虫与北方根结线虫(22.81%)或花生根结线虫(13.45%)混合侵染。本研究结果将为制定相应的传播阻断策略和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基于有效积温模型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分析
2023 Vol.49(6) 104-114
[摘要]
(35)
[PDF
3215k] (36)
王文荟1, 黄运新1*, 周华众2, 杨俊杰2, 万 鹏3, 封洪强4, 彭 宇1
为了解湖北省局部地区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 采用抽样调查和模型分析相结合进行了研究。2020年玉米田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当阳、仙桃、武穴、红安4个样点的幼虫首见时间分别为6月4日、6月1日、5月27日和6月9日, 幼虫发生一直持续到10月底; 幼虫百株虫量的全年峰值发生在9月上中旬, 峰值分别为21、36、23、10头, 与基于有效积温模型的模拟结果基本吻合。模型分析显示:草地贪夜蛾全年发生4~5代; 首次见卵时间越早, 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 而初始卵密度越高, 则全年峰值越高; 温度上升幅度越高, 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峰值越高; 产卵期越集中, 则全年峰值时间越早、峰值越高。结果表明:首次见卵时间、初始卵密度、温度、产卵年龄分布均是影响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草地贪夜蛾的区域种群动态及迁飞条件对区域种群动态的影响打下基础。
灰葡萄孢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检测及敏感性降低菌株生物学性状研究
2023 Vol.49(6) 115-121
[摘要]
(28)
[PDF
5326k] (31)
王晓辉1, 向礼波2, 刘美玲2, 杨立军2*, 龚双军2*
为评价灰霉病菌对氟啶胺的敏感性及抗药性风险, 本试验于2020年-2021年在吉林、江西、湖北、山东、北京、湖南等地区的草莓、辣椒、四季豆、茄子和番茄上采集病叶、病茎、病花和病果, 经单孢分离获得117个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菌株,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氟啶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有4株灰葡萄孢BJ14、BJ45、BJ46和BJ47对氟啶胺的敏感性显著降低, EC50在0.113 7~0.394 6 μg/mL, 抗性倍数为4.7~16.3, MIC值>4 μg/mL。其余113个菌株对氟啶胺的平均EC50为0.025 1 μg/mL。敏感性降低的4个菌株继代培养10代后, 抗药性状稳定。交互抗性测定结果表明, 对氟啶胺敏感性下降的菌株对腐霉利和咯菌腈2种杀菌剂表现为敏感, 氟啶胺与腐霉利或咯菌腈没有交互抗性。生物学性状研究表明, 4株敏感性下降菌株在PDA平板上的生长速率和在番茄果实上的致病力都显著低于敏感菌株, 而菌丝生物量、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率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 田间已存在对氟啶胺敏感性降低的菌株, 鉴于灰葡萄孢属于高风险抗性菌株, 建议氟啶胺在防治灰霉病的使用中需谨慎。
辣椒中L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CaLecRKs鉴定及其对辣椒疫霉的响应
2023 Vol.49(6) 122-130
[摘要]
(25)
[PDF
6349k] (24)
金庆敏, 徐小万, 衡 周, 王恒明, 徐晓美*
L型凝集素类受体激酶(LecRKs)广泛参与植物的先天免疫过程。目前未见在辣椒Capsicum annuum中全基因组鉴定LecRKs的报道。本研究对辣椒中的CaLecRK进行了全基因组鉴定, 并在接种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条件下通过基因表达分析探究其对辣椒疫霉的响应情况, 旨在挖掘参与辣椒抗疫病防御反应的CaLecRK基因。研究结果表明, 辣椒基因组中共鉴定出24个CaLecRK, 以其构建系统发育树发现, 可将24个CaLecRK分为7个分支。基因表达分析结果显示, 有4个CaLecRK基因(CaLecRK2.2、CaLecRK3.2、CaLecRK8.1和CaLecRK10.1)受辣椒疫霉诱导, 和接菌后0 h相比, 接菌处理后12 h 或36 h基因表达差异显著, 推测其在辣椒抗疫病防御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生防效果及发酵条件优化
2023 Vol.49(6) 131-138
[摘要]
(30)
[PDF
2276k] (26)
王书翰1, 谢学文1, 李 磊1, 孙炳学1, 2, 朱广雪1, 2, 柴阿丽1, 范腾飞1, 李宝聚1*, 石延霞1, 2*
解淀粉芽胞杆菌YB114为本研究团队筛选出的一株对黄瓜棒孢叶斑病(Corynespora leaf spot)具有较高活性的生防菌株。为加快其产业化进程, 本试验研究了该菌株的生物活性及发酵条件。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100倍发酵稀释液处理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分别为85.72%和42.29%, 100倍发酵上清稀释液的治疗及预防效果分别达到74.14%和33.25%, 菌株发酵液和上清液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治疗效果好于预防效果。YB114发酵液对黄瓜植株有促生效果, 叶面喷施后黄瓜茎长、根长、叶面积及地上部生物量增加, 叶片中叶绿素、生长素和玉米核苷素含量显著增加。发酵最优培养基为10 g/L果糖、17 g/L水溶性花生饼粉、1 g/L磷酸二氢钾。最佳发酵条件为:装液量40 mL/250 mL三角瓶, 接种量6% (体积分数)、pH 7.0, 转速180 r/min, 温度32℃, 发酵时间24 h。优化发酵条件后YB114对棒孢叶斑病的防效提升了22.4%。
蜡蚧轮枝菌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枸杞棉蚜取食行为的影响
2023 Vol.49(6) 139-146
[摘要]
(34)
[PDF
3174k] (29)
郭佳茹1, 蒲占悦1, 柴军发1, 王小龙1, 洪 波1, 王 芳2, 贾彦霞1*
为探究枸杞棉蚜经2种蜡蚧轮枝菌可分散油悬浮剂处理后的取食行为差异, 本试验利用浸渍法对棉蚜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并利用刺吸电位图谱技术对棉蚜在枸杞植株上的取食行为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棉蚜的死亡率随着制剂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 处理后棉蚜的死亡率逐渐增加, 第2天2种制剂最高浓度的校正死亡率达到40%以上。5 d后2种制剂的致死作用达到最强, 其最高浓度处理下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6.97%和95.97%。2种蜡蚧轮枝菌可分散油悬浮剂3个浓度处理的棉蚜在总记录时间为8 h内均产生7种波形, 分别是非刺探波np波、路径波C波、电位下降波pd波、韧皮部分泌唾液波E1波、韧皮部被动取食波E2波、机械阻碍波F波、木质部主动取食波G波。1#制剂np波和C波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其余波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2#制剂np波和C波随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 其余波随浓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增加。棉蚜成虫拒食时间由长至短依次为2#制剂1×106 cfu/mL浓度、1#制剂4×106 cfu/mL、2#制剂4×106 cfu/mL、1#制剂1×106 cfu/mL、2#制剂2.5×105 cfu/mL和1#制剂2.5×105 cfu/mL, 2#制剂1×106 cfu/mL浓度对棉蚜的拒食作用最强。2种蜡蚧轮枝菌可分散油悬浮剂对枸杞棉蚜的取食行为都有影响, 其中2#制剂对棉蚜产生的影响最大, 可作为有效防控棉蚜种群的真菌杀虫剂。
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作用及两者在桑树上的分布
2023 Vol.49(6) 147-154
[摘要]
(31)
[PDF
1988k] (29)
胡昌雄, 刘增虎, 杨伟克, 李琼艳, 李 涛, 董占鹏*
为了明确桑蓟马Pseudodendrothrips mori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在桑树上不同部位的分布情况, 及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作用和防治潜力,本试验采用五点取样法, 使用叶片采集法对桑树上的桑蓟马和龟纹瓢虫分布进行了调查, 在室内开展了龟纹瓢虫2龄、3龄幼虫对桑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表明, 桑蓟马在桑叶背面的种群数量更高, 主要分布在第2至第5叶位上。龟纹瓢虫对桑蓟马若虫和成虫的捕食作用符合Holling Ⅱ型功能反应模型。龟纹瓢虫3龄幼虫对桑蓟马的控制能力大于2龄幼虫, 2龄幼虫对桑蓟马2龄若虫和成虫的最大理论捕食量分别为91.74头和55.56头, 3龄幼虫分别为344.83头和196.08头。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升高而下降, 龟纹瓢虫对桑蓟马的捕食数量受自身密度的影响。龟纹瓢虫在室内对桑蓟马的2龄若虫和成虫具有较强的捕食潜力, 且其在田间具有分布, 可以作为桑蓟马生物防治的潜在材料。
喷雾助剂对不同剂型吡虫啉药液理化性能与沉积的影响
2023 Vol.49(6) 155-163
[摘要]
(29)
[PDF
2346k] (27)
张红艳1, 洪 波1, 李 凯1, 张暄翊1, 毕建宇1, 王 芳2*, 贾彦霞1*
为明确4种不同类型喷雾助剂对吡虫啉5种剂型的增效效果, 测定了助剂与农药混用后药液的表面张力、接触角、干燥时间、扩展直径与叶面持留量, 之后根据上述试验结果, 选择增效作用较好的2种助剂与吡虫啉各剂型混用, 对枸杞木虱进行大田防效试验, 最终得到喷雾助剂与农药剂型的最优搭配。试验结果表明, 添加喷雾助剂可降低药液表面张力、接触角与干燥时间, 增加药液在枸杞叶片上的扩展直径与叶面持留量。其中, 强力源对5%吡虫啉SL、70%吡虫啉WP的增效效果较好, 矿物油对5%吡虫啉SL、70%吡虫啉WG的增效效果较好, 迈润与步锐丝效果相对较差。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强力源分别与70%吡虫啉WP和5%吡虫啉SL混用防治枸杞木虱, 药后7、10 d的防效较好。表面活性剂类助剂强力源可有效改善5%吡虫啉SL、70%吡虫啉WP药液物理性能, 增加药液在叶片上的沉积量, 并有效防治枸杞木虱, 故生产上推荐使用该搭配。
多重RT-PCR同时检测6种马铃薯病毒及1种类病毒
2023 Vol.49(6) 164-170
[摘要]
(23)
[PDF
6451k] (31)
邹 莹1, 2, 杨立杰1, 谢 锦1, 赵 冀3, 毕恒翊1, 陈火云2, 宋波涛1, 马 恢3, 聂碧华1*
病毒病是限制我国马铃薯生产的重要因子之一。本研究通过引物设计和体系优化建立了一套多重RT-PCR检测方法, 可以在一个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6种马铃薯病毒和1种马铃薯类病毒以及1个马铃薯内参基因, 包括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 PVY)、马铃薯M病毒(potato virus M, PVM)、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 PVS)、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 PVX)、马铃薯A病毒(potato virus A, PVA)、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 curl virus, PLRV)、马铃薯纺锤块茎类病毒(potato spindle tuber viroid, PSTVd)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 CoxⅠ)基因的特异片段, 产物大小依次为181、226、275、565、630、681、359、500 bp, 符合理论预期。采用建立的方法以相应病毒和类病毒的质粒作模板进行检测, 其检测灵敏度在1.6×10-3~1.8×10-1 ng/μL。用该方法检测田间未知样品, 结果与DAS-ELISA检测结果高度相符, 同时PVY、PVM、PVS、PVX 4种病毒的检出率高于DAS-ELISA, 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可用于以上马铃薯主要病毒和类病毒的快速检测。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溴虫氟苯双酰胺及其两种代谢物在辣椒上的残留
2023 Vol.49(6) 171-177
[摘要]
(26)
[PDF
2523k] (24)
李 诗1, 2, 程有普1*, 潘兴鲁2*, 董丰收2, 吴小虎2, 徐 军2, 郑永权2
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同时测定辣椒中溴虫氟苯双酰胺及其代谢物DM-8007和S(PFP-OH)-8007的残留分析方法。样品经过乙腈提取, 无水硫酸镁、N-丙基乙二胺(PSA)及石墨化炭黑(GCB)净化。净化样品以甲醇和0.2%甲酸水为流动相, 采用C18色谱柱进行分离, 并通过电喷雾正离子(ESI+)扫描, 多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溴虫氟苯双酰胺及其两种代谢物在0.01~1 mg/kg范围内与目标化合物的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系数均大于0.99; 在空白辣椒基质中添加溴虫氟苯双酰胺及其两种代谢物, 在3个加标水平下回收率为90.8%~97.4%,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3%~5.7%, 定量限(LOQ)为0.01 mg/kg, 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采用该方法监测了5%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在湖南、河南、浙江3个地点的消解动态, 溴虫氟苯双酰胺在辣椒样品中的消解动态规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在3个地点的半衰期分别为7.7、4.7 d和2.8 d。
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残留与膳食风险评估
2023 Vol.49(6) 178-184
[摘要]
(21)
[PDF
1758k] (22)
郎 乾1, 2, 郭 庆2, 张利辉1*, 吴小虎2*, 徐 军2, 潘兴鲁2, 董丰收2, 郑永权2
为评价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引发的膳食风险。2016年-2018年开展了3年12地规范残留试验, 构建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残留检测方法, 并对我国一般人群进行了膳食风险评估。马铃薯样品使用2%乙酸乙腈提取, C18净化, 外标法定量, UPLC-MS/MS检测。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 吡蚜酮在马铃薯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5%~85%, 相对标准偏差为3%~8%。12地最终残留试验表明, 50%吡蚜酮水分散粒剂按有效成分 225 g/hm2施药2次, 最后1次施药后14、21 d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量分别≤0.018 mg/kg和≤0.012 mg/kg。膳食风险评估表明, 吡蚜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633 9 mg/kg, 风险商(RQ)为86.4%。马铃薯中吡蚜酮残留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造成不可接受的风险。
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aqMan荧光定量RT-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023 Vol.49(6) 185-193
[摘要]
(20)
[PDF
4164k] (19)
李献锋1, 于 璇1, 冯黎霞1, 于 翠2, 丁 钿3, 徐 强1, 赵菊鹏1, 马 骏1, 武目涛1, 魏 霜1*
为建立番茄褐色皱果病毒(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 ToBRFV) TaqMan 荧光定量RT-PCR方法, 本研究针对ToBRFV RNA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RdRP)基因序列设计了4组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 构建了标准曲线, 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实际样品的检测效率进行评估。结果显示, 该方法特异性强, 与番茄花叶病毒、番茄斑驳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番茄环斑病毒、番茄黑环病毒、辣椒轻斑驳病毒、烟草环斑病毒和凤果花叶病毒等9种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建立的标准曲线的 R2为0.999, 扩增效率为102.096%, 检测灵敏度为10 fg/μL, 与EPPO PM 7/146(1)推荐的CaTa28、CSP1325方法相当, 是常规RT-PCR的100倍; 采用该方法成功从60份番茄和辣椒叶片、种子样品中检出10份阳性样品。建立的TaqMan 荧光定量RT-PCR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适用于实际样品中ToBRFV的快速精准检测。
菠萝泛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双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023 Vol.49(6) 194-200
[摘要]
(21)
[PDF
7644k] (21)
徐会永, 杨 雪, 臧昊昱, 潘 锐, 谷春艳*
近年来水稻发生了一种由菠萝泛菌Pantoea ananatis引起的新型细菌病害, 其发生时期与白叶枯病相近,病症与白叶枯病类似。为了实现该病害与白叶枯病的快速检测, 本研究基于泛菌属看家基因acnA, 通过序列比对, 设计了22对特异性引物, 分别与已知的白叶枯病菌检测引物XOO80进行配对并筛选, 建立了一种双重PCR检测方法, 可从菠萝泛菌和白叶枯病菌中分别扩增出910 bp和162 bp的特异性条带, 而其他10种非目标细菌均未有扩增条带, 25 μL体系中可稳定地从至少1 pg/μL的基因组DNA模板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本研究建立的菠萝泛菌与水稻白叶枯病菌双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灵敏度, 为水稻细菌病害病原鉴定及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
樱桃小果病毒1号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的研发与应用
2023 Vol.49(6) 201-207
[摘要]
(22)
[PDF
7347k] (17)
郭静静1, 田利光3, 陈呈涛4, 赵怡琳1, 迟胜起1, 原雪峰2*, 曹欣然1, 5, 6*
近年来, 病毒病在甜樱桃主产区的发生呈上升趋势, 制约了甜樱桃产业升级和发展。能够侵染甜樱桃的病毒种类中, 樱桃小果病毒1号(little cherry virus 1, LChV-1)导致樱桃果实缩小, 彻底丧失经济价值, 对甜樱桃产量影响较大。LChV-1通常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 在樱桃苗期难以通过症状进行判断。同时, 多数品种对LChV-1敏感, 因此该病毒的早期检测对甜樱桃的生产尤为重要。传统的病毒检测手段需要专业仪器, 不能满足田间快速检测的需求。本研究获取了LChV-1 外壳蛋白的多克隆抗体, 并研发了一种能够准确检测LChV-1病毒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 确定了胶体金的最佳抗体标记浓度为0.24 mg/mL, 检测线最佳重组蛋白浓度为0.25 mg/mL, 质检线最佳羊抗兔IgG抗体浓度为0.04 mg/mL。运用该试纸检测只需10~15 min, 检测时间短、成本低、结果容易判断, 可用于田间快速检测。本研究为樱桃小果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了有效的监测和检测手段。
南美红辣椒脉斑驳病毒RT-LAMP检测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2023 Vol.49(6) 208-216
[摘要]
(15)
[PDF
15496k] (17)
张俊蕾1, 2, 盖晓彤1, 赵正婷3, 刘 弟4, 陈 敏5, 姜 宁1*, 刘雅婷4*
南美红辣椒脉斑驳病毒(chilli veinal mottle virus, ChiVMV)是一种严重危害茄科作物的正单链RNA病毒, 也是云南烟草上的主要病毒之一。本研究采用单一变量法, 建立并优化检测ChiVMV的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T-LAMP)体系。对RT-LAMP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及体系中Mg2+、dNTPs、甜菜碱浓度和内外引物浓度比进行优化, 同时用RT-PCR对优化后的RT-LAMP检测体系进行灵敏度验证。结果表明, 最佳引物组为CH-CP-3, 在25 μL反应体系中各组分最佳加入量为:缓冲液2.5 μL, MgSO4(100 mmol/L) 0.5 μL, dNTPs (10 mmol/L) 0.5 μL, FIP/BIP (10 mmol/L) 2 μL, F3/B3 (10 mmol/L) 0.5 μL, LF/LB (10 mmol/L) 1.5 μL, 甜菜碱 (5 mmol/L) 5 μL, Bst 2.0 WarmStar DNA Polymerase (8 000 U/mL) 0.5 μL, M-MLV 酶(10 000 U/mL) 0.125 μL, RNA (≥50.7 fg) 1 μL, DEPC H2O补至25 μL; 最佳反应温度及时间为63℃ 50 min, 优化后的RT-LAMP检测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 且其灵敏度是RT-PCR的100倍。本研究建立的ChiVMV RT-LAMP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灵敏和操作简便等优点, 为开发ChiVMV RT-LAMP检测试剂盒及其实际应用提供了重要基础。
小麦白粉菌环介导等温扩增检测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
2023 Vol.49(6) 217-222
[摘要]
(19)
[PDF
7803k] (21)
向礼波#, 袁 斌#, 薛敏峰, 史文琦, 曾凡松, 杨立军*, 龚双军*
为建立简便、快速和灵敏的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sp. tritici (Bgt)分子检测技术体系,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技术, 以BGT96224V316_LOCUS1725 基因(GenBank: VCU40465.1)为靶标序列, 设计并筛选特异性引物, 建立小麦白粉菌的LAMP检测方法, 并对其特异性、灵敏度和应用效果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基于筛选出的1套特异性引物建立的LAMP方法能够从8种白粉菌属菌株和1种腐生菌中特异性地检测到小麦白粉菌; 对小麦白粉菌DNA样品的检测灵敏度可达到300 fg/μL; 对发病叶片的检测显示该LAMP方法能从人工接种的小麦叶片中准确检测出小麦白粉菌, 检出时间为接种4 h及以上。综上,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小麦白粉菌的LAMP检测方法, 具有简便快捷、灵敏度高等特点, 丰富了小麦白粉菌的检测体系。
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
2023 Vol.49(6) 223-230
[摘要]
(17)
[PDF
4828k] (16)
孙 静1#, 谢淑娜1#, 李保叶1, 钱 蕾2, 茹艳艳1, 刘桂珍3*, 郝俊杰1*
制备接种体是玉米穗腐病抗性鉴定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研究提出了一种用玉米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病粒制备接种体的简易方法, 即将上年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带菌病粒按一定重量加入无菌水洗脱制成接种体。田间接种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本方法简易制备的接种体接种后可获得与常规制备接种体相当的接种效果, 且在-18℃冻存15 d仍可达到新鲜的常规制备接种体接种后的水平。使用简易制备接种体对33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穗腐病抗性鉴定, 21个品种表现为感病或高感。与实验室常规培养制备接种体的方法相比, 本制备方法简便易操作, 用时短, 成本低, 无需专业仪器设备, 能够一次制备大量接种体, 可广泛用于玉米种质材料和新品种的拟轮枝镰孢穗腐病田间抗性鉴定及抗性材料筛选等。
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大豆植株及土壤中烟嘧磺隆、莠去津及其代谢物残留
2023 Vol.49(6) 231-237
[摘要]
(19)
[PDF
3625k] (34)
王 宽1, 魏龙兵1, 任业双2, 潘兴鲁1, 吴小虎1, 徐 军1, 董丰收1*, 郑永权1
土壤中烟嘧磺隆和莠去津的高残留往往会导致后茬大豆药害问题。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分散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检测大豆植株及土壤中烟嘧磺隆、莠去津及其代谢物残留方法。样品经含2%甲酸的乙腈提取, 经分散固相萃取净化, 以乙腈和0.2%甲酸水为流动相, 采用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梯度洗脱, 基质匹配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0.01、0.10 mg/kg和1.00 mg/kg添加水平下, 烟嘧磺隆、莠去津及其代谢物的平均回收率为70%~113%, 相对标准偏差为0.3%~11.8%, 目标化合物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之间在0.001~1 mg/k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决定系数R2≥0.984 1, 方法的定量限为0.01 mg/kg。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 适用于土壤和幼苗期至鼓粒期大豆植株中烟嘧磺隆、莠去津及其代谢物的检测。本研究为烟嘧磺隆和莠去津的科学使用及后茬作物的安全种植提供有效监测方法。
广西澳洲坚果干花病病原菌鉴定
2023 Vol.49(6) 238-241
[摘要]
(25)
[PDF
11138k] (26)
王彤彤, 蒋 婷, 谭德锦*, 王晓宇, 卢艳春, 杨志强, 徐冬英
笔者于2022年4月在广西南亚热带农业科学研究所澳洲坚果种质资源圃内发现澳洲坚果干花病, 该病害危害花序, 造成花瓣变褐、花序轴干枯甚至整个花序干枯死亡。本研究根据柯赫氏法则鉴定病原菌, 并依据其形态学特征及TEF-TUB-ITS多基因联合建树明确病原种类, 结果显示其致病菌为亚洲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asiatica与腐生新拟盘多毛孢N. saprophytica。这是亚洲新拟盘多毛孢与腐生新拟盘多毛孢造成澳洲坚果干花病的首次报道。
草地贪夜蛾病原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力研究
2023 Vol.49(6) 242-246
[摘要]
(21)
[PDF
6094k] (26)
邹春华1, 刘继辉2, 吴 伟3, 徐勋志1*, 谢秀菊1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J. E. Smith)是一种全球性重大玉米害虫, 于2019年入侵我国云南并快速蔓延, 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本研究从玉米地块自然罹病的草地贪夜蛾幼虫僵虫中分离纯化致病菌, 并回接验证, 获得一株虫生真菌菌株, 结合形态学和rDNA-ITS序列分析, 确认该菌株属于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编号为SfG01。采用浸虫法测定了该菌株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致病活性。结果表明, 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0×109个/mL时, 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第11天累计死亡率达86.67%, LC50为4.85×107个/mL, LT50为6.50 d。表现出一定的生防潜力, 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利用高通量测序检测新疆野苹果上的病毒
2023 Vol.49(6) 247-252
[摘要]
(20)
[PDF
3356k] (25)
米美璇1, 2, 张志想2, 李世访2, 战斌慧2, 麦合木提江·米吉提1, 3*
新疆野苹果Malus sieversii (Ledeb.) Roem.是苹果的祖先, 也是重要的育种遗传资源, 常用作砧木。近年来, 新疆野苹果的分布面积骤减, 对其的保护越来越重要。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对采自新疆伊犁天山野果林的26份样本进行病毒检测, 检测到苹果褪绿叶斑病毒(apple chlorotic leaf spot virus, ACLSV)和苹果茎痘病毒(apple stem pitting virus, ASPV)。通过RT-PCR检测所有样品(127份), 检测到ACLSV、ASPV和苹果茎沟病毒(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 ASGV), 检出率分别为22%、19.7%和11%。结合RACE PCR技术扩增得到ASGV新疆野苹果分离物基因组全长序列, 暂时命名为ASGV-XJ。去除3′末端poly(A)后的长度为6 506 bp, 有两个彼此重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 ORF1(47-6 364 nt)编码一个241 kD的多聚蛋白, 包含甲基转移酶(methyltransferase)、木瓜蛋白酶(papain-like-protease)、解旋酶(nucleotide triphosphate-binding helicase)、RNA 依赖的RNA聚合酶(R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和C端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等; ORF2(4 798-5 760 nt)编码一个36 kD的运动蛋白(movement protein, MP)。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分离物间没有表现出寄主专一性和地理分布规律。上述结果对新疆野苹果的保护工作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腐烂茎线虫在马铃薯不同组织中的数量动态
2023 Vol.49(6) 253-257
[摘要]
(22)
[PDF
9519k] (21)
吴 锦1, 徐鹏刚1, 刘永刚2, 倪春辉1, 张 洁1, 李惠霞1*
腐烂茎线虫病是近年来我国马铃薯生产中的一种新病害, 了解腐烂茎线虫的侵染规律对该病害的预防和控制及对马铃薯产量和品质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盆栽法, 在苗期接种腐烂茎线虫, 研究该线虫在马铃薯不同组织中的数量动态及危害程度。结果显示, 在发芽-幼苗期(播种0 ~ 75 d), 母薯先受到腐烂茎线虫侵染; 在发棵期(播种75 ~ 90 d), 母薯和匍匐茎均检测到腐烂茎线虫; 在结薯期到成熟期(播种90 ~ 105 d), 线虫开始危害新生块茎, 随着块茎膨大危害逐渐加重。在马铃薯成熟期, 症状表现最明显, 新生块茎中线虫数量最多, 可达767.67条/g。不同时期的接种试验表明, 在匍匐茎形成期(播种后70 d)接种, 马铃薯受害最为严重, 发病率达100%, 块茎中线虫密度最高, 达到99.32条/g, 且块茎鲜重最低, 为14.02 g/个。本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适时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云南省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发生动态分析
2023 Vol.49(6) 258-266
[摘要]
(23)
[PDF
39674k] (21)
潘 悦1, 杨贵钗2, 陈婉东3, 刘建福3, 王俊威4, 王 娟1*
为了解云南省滇牡丹叶部病害的发生动态, 本研究开展了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周年调查及病原真菌初步鉴定, 并探讨海拔高度、温度和降雨量对滇牡丹病害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3个海拔区域滇牡丹主要叶部病害为黑斑病、红斑病和炭疽病, 病原菌分别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枝孢属Cladosporium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的真菌。其中黑斑病和炭疽病在稗子乡(2 000 m)发病较重, 其次是梁王山(2 400 m)和香格里拉(3 400 m), 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下降的趋势。此外, 稗子乡的病害发生动态与月平均温度、降雨量的变化规律基本趋于一致, 且3种病害的发病程度与月平均温度、降雨量显著相关。综上所述, 低海拔且温湿度较大的区域滇牡丹叶部病害发生较重, 本研究为滇牡丹病害防治提供了参考依据。
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对茎基腐病抗性鉴定及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
2023 Vol.49(6) 267-271
[摘要]
(26)
[PDF
2880k] (30)
吴玉星1, 韩 森1, 王亚娇1, 张巧丽2, 高建海2, 栗秋生1, 孔令晓1*
为明确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对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水平, 采用温室苗期与田间接种鉴定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20份河北省小麦主栽品种的抗病性。结果显示, ‘衡0628’苗期表现为抗病, ‘山农22’等6个品种苗期表现为中抗, ‘冀麦585’等5个品种成株期表现为中抗, ‘石麦15’和‘藁优5766’ 2个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为中抗。抗性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苗期病情指数与茎基部组织中病原菌DNA含量有极强的相关性, 成株期病情指数与白穗率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 ‘石麦15’和‘藁优5766’两个品种的抗性水平较高, 且抗性稳定, 可利用苗期茎基部组织中病原菌DNA含量及成株期白穗率分别作为评价小麦茎基腐病苗期及成株期抗性的指标之一。
李小食心虫生物学特征研究
2023 Vol.49(6) 272-275
[摘要]
(25)
[PDF
2745k] (26)
徐兵强1, 张齐武2, 宋 博1, 吾尔肯·叶尔肯1, 3, 艾合买提·沙吾提1, 3, 杨 森1, 朱晓锋1*
为了高效防控果园李小食心虫, 本文研究了李小食心虫羽化规律、化蛹场所、成虫寿命、产卵习性等生物学特征, 结果表明:在1天之中有40.39%的李小食心虫在上午8:00-12:00羽化, 羽化后第4天成虫开始产卵, 并有2个产卵高峰期, 分别在羽化后第5~6天和第8~9天; 雌成虫平均寿命为8.60~9.08 d, 雄成虫为7.40~8.11 d, 不同营养对成虫寿命无显著影响, 但对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取食10%蜂蜜水的雌成虫产卵量最高, 平均达51.56粒/雌, 与不取食的雌成虫产卵量有显著性差异; 有83.34%的卵产在果实上, 显著高于在其他部位的产卵量; 产卵后第2天便有幼虫孵化, 第3天的卵孵化率为43.81%, 显著高于其他日龄卵的孵化率; 有47.40%的幼虫在0~3 cm深土壤中化蛹, 显著高于其他场所的化蛹量; 6月之前幼虫没有滞育现象, 7月上旬有53.58%的幼虫进入滞育。
54个小麦品种(系)抗赤霉病评价与农艺性状调查
2023 Vol.49(6) 276-283
[摘要]
(21)
[PDF
3212k] (23)
张 彬, 李金秀, 王 震, 石利朝, 李金榜*
为获得抗赤霉病且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种质资源, 加快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程,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试验的方法, 于2019年-2021年, 对5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 供试小麦品种(系)存在赤霉病抗性差异, 筛选出‘华皖麦24’‘宛1204’和‘皖垦麦1708’等9个两年表现稳定的中抗品种(系), 占总数的16.67%; 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抗病组品种(系)的平均变异系数小于感病组品种(系)。其中, ‘宛1204’和‘徐麦17252’中抗赤霉病, 且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可以作为抗赤霉病育种的抗源。
36个小麦审定和区试品种(系)的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2023 Vol.49(6) 284-291
[摘要]
(21)
[PDF
4933k] (23)
张 成1, 2#, 李松杰1, 3#, 贾云梦1, 2, 张美惠2, 王 贵2, 单鼎城1, 2, 范洁茹2, 袁军海1*, 刘 伟2*, 周益林2
明确我国当前小麦审定和区试品种含有的抗白粉病基因, 可为这些品种在小麦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及品种合理布局和轮换提供依据。本研究采用24个不同毒性的小麦白粉菌菌株对36个小麦审定和区试品种(系)进行抗白粉病基因推导, 参试品种(系)与46个已知抗病基因小麦品种(系)抗谱比较的结果表明, 11个小麦审定品种中有5个品种对所有供试白粉菌菌株表现抗性, 结合亲本溯源, 推测其中有3个品种可能携有Pm21基因; 另外6个审定品种中有5个品种可能含有抗病基因Pm2, 且其对应的亲本或亲本组合中含有抗病基因Pm2。25个区试品种(系)中有3个可能含有Pm21, 10个含有Pm2, 1个含有Pm2+6,2个含有Pm4b,1个含有Pm8。另外, 参试的36个品种(系)中还有9个品种(系)和已知基因品种抗谱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 推导出已知基因的品种以含有Pm2基因的品种最多, Pm21基因的品种次之, 建议在生产上加强对Pm21基因品种(系)特别是已审定的携有Pm21基因品种的推广和应用, 应该注意一些省份在育种和生产上应慎用或少用含Pm2基因的品种(系)。
鲜食玉米品种心叶期对草地贪夜蛾抗性评价及不同品种受害后的产量损失
2023 Vol.49(6) 292-298
[摘要]
(23)
[PDF
1540k] (30)
张 楠, 李小凤, 李余良, 刘建华, 李 武, 李高科*
为初步探究鲜食玉米对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抗性水平, 在田间草地贪夜蛾自然发生条件下对28个不同类型(甜玉米10个、甜糯玉米8个、糯玉米10个)的鲜食玉米品种进行了心叶期抗虫性鉴定, 研究了不同抗性水平及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产量损失; 在室内研究了取食不同品种玉米苗对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经鉴定, 28个品种中无高抗及抗虫品种, 中抗品种12个, 感虫品种15个, 高感品种1个, 分别占鉴定资源总数的42.86%、53.57%和3.57%。28个品种的产量损失为8.30%~40.93%, 室内喂饲后幼虫的发育历期为11.29~15.31 d。不同类型鲜食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产量损失和草地贪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甜玉米、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呈正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61和0.79, 甜糯玉米的叶部受害级别与产量损失不相关。
西藏麦类作物对恶性杂草白茅抑制作用分析
2023 Vol.49(6) 299-302
[摘要]
(22)
[PDF
2001k] (30)
赵 远1, 2, 陈新兰1, 2, 央 金1, 雷雪萍1, 2, 姚小波1, 2*
以西藏青稞‘藏青2000’和小麦品种‘高原437’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西藏恶性杂草白茅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供试的青稞和小麦品种对恶性杂草白茅种群数量有显著抑制作用。不同密度的青稞对白茅种群数量和干重的抑制作用没有显著差异。随着小麦种植密度增大, 白茅种群数量差异显著, 而干重差异不显著; 当小麦种植密度达到15 kg/667m2时, 抑制白茅的作用最佳。在青稞与小麦种植密度相同时, 对白茅种群数量和干重的抑制差异极显著, 小麦的抑草效果更佳。
宁夏稻田稗草对氰氟草酯抗药性及多抗性与交互抗性研究
2023 Vol.49(6) 303-309
[摘要]
(22)
[PDF
1529k] (22)
李金辉1, 魏守辉1, 黄兆峰1, 张毅笑1, 陈 露1, 张 怡2, 黄红娟1*
为明确宁夏地区稻田稗草对乙酰辅酶A羧化酶抑制剂类除草剂氰氟草酯的抗药性水平以及对其他除草剂可能存在的交互抗性与多抗性情况,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研究了采自宁夏稻田的36个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的抗药性, 并使用单剂量法测定了各种群对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噁唑酰草胺、二氯喹啉酸和敌稗的交互抗性及多抗性。结果表明, 以氰氟草酯GR50数值最小的生物型为敏感生物型计算抗性指数(RI), 仅有1个稗草种群在推荐剂量下被完全杀死, RI≤ 3.0; 11个稗草种群的RI范围为3.3~9.4, 表现出低水平抗性, 发生频率为30.56%; 19个种群的RI范围为10.3~58.3, 表现出中等水平抗性; 发生频率为52.78%; 5个稗草种群的RI>100, 表现出高水平抗性, 占比13.89%, 其中采自银川市贺兰县立岗镇通义村的稗草种群抗性水平最高。交互抗性和多抗性研究结果表明, 在田间最高推荐剂量下氰氟草酯对稗草鲜重抑制率低于90%的种群中, 58%的稗草种群对噁唑酰草胺产生了交互抗性, 对五氟磺草胺、嘧啶肟草醚、二氯喹啉酸和敌稗产生多抗性的种群所占百分率分别为94%、100%、100%和18%。研究发现宁夏地区水稻田多数稗草种群对氰氟草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并对其他常用稻田除草剂产生了交互抗性与多抗性, 其中银北地区稗草种群抗药性水平最高, 部分地区稗草抗性已达到高抗水平, 宁夏水稻田亟须抗性稗草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
东亚小花蝽携带绿僵菌防控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效果评价
2023 Vol.49(6) 310-316
[摘要]
(21)
[PDF
2689k] (27)
刘俊秀, 朱正阳, 田丽霞, 王 杰, 王 甦, 张 帆, 邸 宁*
天敌昆虫和生防菌的联合应用对害虫防控具有潜在的增效作用。东亚小花蝽Orius sauteri是目前常用的捕食性天敌之一, 被广泛用于温室蓟马、粉虱等害虫的防治。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寄主广泛, 可有效防治多种温室害虫, 且相对安全。为探索东亚小花蝽与金龟子绿僵菌联用的控害效果, 本文在室内和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二者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协同控害作用。室内测定结果表明, 绿僵菌孢子悬浮液浓度不大于5×107孢子/mL时, 不会对东亚小花蝽5龄若虫的存活和羽化造成负面影响。室内与温室笼罩条件下, 东亚小花蝽携带绿僵菌的处理能够降低辣椒上的西花蓟马和烟粉虱发生量, 表明东亚小花蝽携带绿僵菌可提高对西花蓟马和烟粉虱的防治效果, 证明了天敌昆虫和生防菌联合应用的可行性, 为生物防治方式多元化应用与推广提供了实践指导。
不同引诱剂与诱捕器对苹毛丽金龟的诱集效果
2023 Vol.49(6) 317-322
[摘要]
(27)
[PDF
1903k] (23)
阎雄飞1*, 白晓蕊1, 杨 涛2, 刘永华1, 李 刚1
苹毛丽金龟Proagopertha lucidula是为害长柄扁桃的一种重要害虫。为了明确不同引诱剂和诱捕器对苹毛丽金龟的诱集效果, 2018年4月至2020年5月, 在陕西榆林沙区长柄扁桃栽培基地, 分别设置4种引诱剂 (A: 顺-3-己烯-1-醇; B: 丁香酚; C: 丁香酚与顺-3-己烯-1-醇体积比为1∶1; D: 丁香酚与顺-3-己烯-1-醇体积比为3∶1)、4种形状(三角形、船形、桶形和挡板形)、5种颜色(粉红色、黑色、绿色、白色和紫色)、5种悬挂高度(0.5、0.9、1.3、1.7 m和2.1 m)的诱捕器对苹毛丽金龟进行田间诱集试验。结果表明:引诱剂B、C和D日均诱捕量显著高于对照, 引诱剂D日均诱虫数量最高, 为2.12头/个, 显著高于其他3种引诱剂(P<0.05)。引诱剂A日均诱虫量和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船形和挡板诱捕器日均诱虫量2.38头/个和2.56头/个, 显著高于三角形和桶形诱捕器(P<0.05)。粉红色诱捕器对苹毛丽金龟日均诱虫量最高, 为2.24头/个, 显著高于其他3种颜色诱捕器(P<0.05)。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3 m和0.9 m时日均诱虫量为1.98头/个和1.82头/个, 显著高于其他3种悬挂高度(P<0.05)。说明引诱剂B、引诱剂C和D均有一定诱捕效果, 引诱剂D、船形和挡板形、粉红色诱捕器、悬挂高度为1.3 m和0.9 m为最佳组合, 建议应用于苹毛丽金龟的田间监测和防控中。
20种杀虫剂对不同龄期不同地理种群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测定
2023 Vol.49(6) 323-331
[摘要]
(47)
[PDF
2701k] (47)
黄伟玲1, 王芹芹1, 任学祥2, 芮昌辉1, 杨代斌1, 袁会珠1, 崔 丽1*
为有效防控新入侵的迁飞性害虫草地贪夜蛾, 指导科学用药, 本研究采用饲料表面涂药法测定了13类20种杀虫剂对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红塔种群)、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花都种群)、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钦南区(钦南种群)、云南省玉溪市华宁县(华宁种群)、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秀英种群)5个种群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 进而, 以红塔种群为相对敏感种群, 以华宁种群为抗性种群, 测定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杀铃脲、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和氟苯虫酰胺9种杀虫剂对2个种群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 20种杀虫剂对5个种群草地贪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虱螨脲、杀铃脲、氟铃脲、氯虫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多杀霉素>溴氰虫酰胺、茚虫威、唑虫酰胺>氟苯虫酰胺、联苯菊酯、甲氧虫酰肼>毒死蜱、乙酰甲胺磷>噻虫嗪>啶虫脒、甲萘威; 9种杀虫剂对2个种群草地贪夜蛾5龄幼虫的毒力大小顺序依次为: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氯虫苯甲酰胺>虱螨脲>杀铃脲>虫螨腈>高效氯氟氰菊酯、茚虫威>氟苯虫酰胺, 研究结果表明, 甲维盐、溴虫氟苯双酰胺、虱螨脲、氯虫苯甲酰胺4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3龄和5龄幼虫具有很高的活性, 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理想药剂, 该研究为合理选择有效杀虫剂进行田间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银花田东方绢金龟成虫和幼虫药剂敏感性差异及生物农药筛选
2023 Vol.49(6) 332-337
[摘要]
(23)
[PDF
1523k] (21)
安静杰, 宋 健, 郭江龙, 党志红, 高占林, 李耀发*
为了有效控制东方绢金龟对金银花的为害, 并筛选出绿色、安全的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应急性化学药剂, 本研究通过室内筛选测定了15种生物及化学农药对东方绢金龟成虫和幼虫的生物活性, 并评价了3种生物药剂对该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 东方绢金龟幼虫对多数药剂的敏感性明显高于成虫。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和苏云金杆菌G033A仅对东方绢金龟幼虫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 而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对东方绢金龟成虫和幼虫均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亿孢子/g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颗粒剂15 kg/hm2和32 000 IU/mg苏云金杆菌G033A可湿性粉剂7.5 kg/hm2处理对金银花东方绢金龟幼虫表现出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7 d防效分别达到了78.81%和68.28%。综上所述, 防治金银花东方绢金龟成虫应以辛硫磷、高效氯氟氰菊酯为主, 防治幼虫时, 可选择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或苏云金杆菌G033A等生物杀虫剂。
哈尔滨地区不同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效果研究
2023 Vol.49(6) 338-342
[摘要]
(24)
[PDF
3179k] (30)
王 宇, 王克勤, 王晓曦, 刘兴龙*, 王 春
为了探索亚洲玉米螟性诱剂在哈尔滨地区的诱捕效果, 于2019年和2020年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开展不同品牌诱芯、不同类型诱捕器及不同诱芯悬挂高度处理的亚洲玉米螟田间诱捕试验。结果表明, 3种诱芯处理对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蛾表现出不同的诱虫活性, 诱芯A诱捕到的玉米螟雄蛾数量显著高于诱芯B和诱芯C, 是诱芯B诱蛾量的1.38倍, 诱芯C诱蛾量的1.62倍; 水盆式诱捕器对玉米螟雄蛾诱捕效率明显高于倒漏斗式诱捕器, 诱捕到玉米螟雄蛾数量是倒漏斗式诱捕器的1.94倍。2019年和2020年诱芯不同悬挂高度处理诱捕到玉米螟雄蛾的数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0.8、0.4、1.3、1.8 m和0 m, 悬挂高度0.8 m处理诱捕到的玉米螟雄蛾数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以上结果, 使用水盆式诱捕器, 将诱芯A悬挂至0.8 m高度更适合哈尔滨地区田间玉米螟的防治和种群监测。
10种杀虫剂对4种蓟马的毒力及对西花蓟马的田间药效评价
2023 Vol.49(6) 343-349
[摘要]
(24)
[PDF
1549k] (31)
钱康华, 袁江江, 王 京, 郑晓斌, 刘 航, 吴青君*
蓟马对农作物的危害逐年加重, 为筛选防治蓟马的高效低毒药剂,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10种常用药剂对4种蓟马的室内毒力, 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6%乙基多杀菌素SC和10%虫螨腈SC对4种蓟马的毒力相对较高, 25%噻虫嗪WG和5%甲维盐EC的毒力较低, 西花蓟马和瓜蓟马对10种药剂的敏感性低于花蓟马和烟蓟马。田间药效结果表明, 25%噻虫嗪WG、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对西花蓟马的防效较高, 药后7 d药效最高达到90%以上。综合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推荐4.5%高效氯氰菊酯EC和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为防治蓟马的首选药剂, 可与25%噻虫嗪WG、48%多杀霉素SC、1.8%阿维菌素EC和10%吡丙醚SC等药剂轮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