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合作
投稿指南
旧版入口
联系我们
交流园地
.
大家都来交流新技术哦
常用软件及单据下载
火狐中国版 2010.9免费下载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专家审稿方法
期刊订阅
植物保护淘宝
植物保护微店
信息公告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普法宣传活动
全国农技中心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普法宣传发函通知
《植物保护》学科排名第1位,再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植物保护》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QI区
《植物保护》刊出的“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植物保护》启用电子发票
《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投稿时防止误入假冒网站提醒
《植物保护》网络首发录用稿公告
更多
站内检索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到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浏览排行
.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
《植物保护》征稿简约(20
.
昆虫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生防芽胞杆菌脂肽抗生素研究
.
检疫性实蝇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
期刊界
勤云公司
本期封面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类刊物。曾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科技类)、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等十余项奖励。2015-2017年受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资助。主要刊登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杂草学等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领域原创性科研论文和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
最新一期目录 2021年第2期
合并选项
专论与综述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传递和累积农药的研究进展
2021 Vol.47(2) 1-5
[摘要]
(123)
[PDF
3315k] (92)
娄权1, 董丰收2*, 徐军2, 刘新刚2, 吴小虎2, 郑永权2
近年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疫情新发形势分析
2021 Vol.47(2) 6-10
[摘要]
(90)
[PDF
1457k] (150)
王晓亮1, 2, 姜培2, 闫硕1, 冯晓东2*
寄生蜂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2021 Vol.47(2) 11-19
[摘要]
(89)
[PDF
1544k] (86)
刘敏, 刘爱萍*, 韩海斌
研究报告
荧光蛋白mNeonGreen、mKOk作为FRET传能对在研究植物蛋白质互作中的应用分析
2021 Vol.47(2) 20-27
[摘要]
(75)
[PDF
11756k] (58)
王亚琴1*, 李宗迪1, 李晨羊1, 李云琴2, 胡涛1, 谢礼2, 周雪平1, 3
黄瓜白粉病菌在不同抗性黄瓜材料上的侵染过程
2021 Vol.47(2) 28-36
[摘要]
(82)
[PDF
35004k] (80)
高启帆, 孙敬贤, 王刚, 何欢乐, 蔡润, 潘俊松*
FK506结合蛋白FKBP52对金龟子绿僵菌侵染东亚飞蝗的影响
2021 Vol.47(2) 37-45
[摘要]
(69)
[PDF
3092k] (137)
田野1, 2, 李贝贝2, 3, 李霜2, 3, 农向群2, 3, 张泽华2, 3, 刘廷辉1*, 王广君2, 3*
大丽轮枝菌及激素处理后棉花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
2021 Vol.47(2) 46-55
[摘要]
(85)
[PDF
10282k] (52)
许艳1#, 李冉2#, 宋健2, 王丹2, 周雷2, 李俊娇2, 张丹丹2, 陈捷胤2, 戴小枫2*, 杨星勇1*
宁夏马铃薯僵顶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2021 Vol.47(2) 56-61
[摘要]
(73)
[PDF
5502k] (92)
李正男1, 马强1, 张磊1, 孙平平1, 赵文军2, 周洪友1*
可可毛色二孢效应子LT_397基因的克隆及转录分析
2021 Vol.47(2) 62-69
[摘要]
(65)
[PDF
4791k] (51)
曹阳1, 邢启凯2, 李铃仙2, 徐品三1*
滇朴丛芽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2021 Vol.47(2) 70-77
[摘要]
(70)
[PDF
19634k] (61)
陈健鑫1, 张宏雁1, 魏玉倩1, 洪英娣1, 马焕成2, 伍建榕1, 2*
室内条件下向日葵列当和弯管列当在三种不同寄主上寄生能力的比较
2021 Vol.47(2) 78-82
[摘要]
(75)
[PDF
13646k] (51)
柳慧卿1#, 刘志达1#, 王娜1, 石胜华2, 张键1, 赵君1*
柑橘矢尖蚧发生期预测回归方程研究
2021 Vol.47(2) 83-87
[摘要]
(76)
[PDF
1811k] (86)
李鸿筠, 刘浩强, 姚廷山, 冉春, 胡军华
枸杞褐斑病菌Stigmella lycii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1 Vol.47(2) 88-94
[摘要]
(70)
[PDF
6810k] (62)
王艳1, 2, 晋玲1*, 申培增3, 吕娇娇1
小麦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2021 Vol.47(2) 95-102
[摘要]
(86)
[PDF
2436k] (60)
聂晓1, 2, 刘伟1, 范洁茹1, 胡小平2*, 周益林1*
噻酮·异噁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
2021 Vol.47(2) 103-108
[摘要]
(83)
[PDF
2064k] (66)
滕春红1, 王博1, 刘志华2, 岳建超1, 冯曦茹1, 马艺倩1, 顾元琳1, 陶波1*
施氮对苜蓿根茎叶光合产物分配及抗蓟马的影响
2021 Vol.47(2) 109-115
[摘要]
(61)
[PDF
1761k] (59)
曾文芳, 李亚姝, 崔晓宁, 刘艳君, 胡桂馨*
玉米及玉米田3种杂草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产卵的影响
2021 Vol.47(2) 116-121
[摘要]
(100)
[PDF
2768k] (59)
吴道慧1#, 李宜儒1#, 王思勤1, 陈国华1, 齐国君2, 陈婷2, 柳青3, 张晓明1*
两种药剂亚致死浓度对麦长管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影响
2021 Vol.47(2) 122-127
[摘要]
(69)
[PDF
2152k] (50)
李叶, 宋维虎, 李鸿雁, 刘长仲*
不同种衣剂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2021 Vol.47(2) 128-134
[摘要]
(69)
[PDF
1942k] (63)
任美凤1, 董晋明1, 李大琪1, 畅建武2, 郝晓娟1, 陆俊姣1*
10份小麦持久抗性资源和6份新品系抗条锈病的遗传特点分析
2021 Vol.47(2) 135-141
[摘要]
(55)
[PDF
2197k] (44)
魏婷1, 2, 5, 朱孟杰2, 3, 郎晓威2, 王震2, 3, 顾紫琼2, 3, 潘伟頔2, 3, 王科宇2, 4, 贾湘2, 6, 冯晶2, 王凤涛2, 郭青云1, 5*, 蔺瑞明2*
木霉不同施用方式对黄瓜膜脂过氧化作用、保护性酶活性及枯萎病防效的影响
2021 Vol.47(2) 142-149
[摘要]
(74)
[PDF
4590k] (72)
宿畅1, 廉华1*, 马光恕1*, 李梅2, 高玉刚1
不同培养基对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的复壮研究
2021 Vol.47(2) 150-155
[摘要]
(65)
[PDF
1550k] (78)
郭恒, 赵义涛, 郑海霞, 张仙红*
实验方法与技术
应用微滴数字PCR同时检测瓜类种子携带果斑病菌和角斑病菌
2021 Vol.47(2) 156-163
[摘要]
(64)
[PDF
2624k] (63)
赵子婧1, 芦钰2, 田文1, 王玉玺1, 温常龙2, 李健强1, 徐秀兰2*, 罗来鑫1*
UPLC-MS/MS法检测麦穗中氟唑菌酰羟胺的残留和消解动态
2021 Vol.47(2) 164-168
[摘要]
(66)
[PDF
380k] (48)
吴琴燕1, 5, 陈宏州1, 李冬冬2, 张文文3, 杨红福1, 庄义庆1, 4*
基础知识
关于JMPR植物源产品残留定义中含有代谢产物的农药在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时残留数据计算的介绍
2021 Vol.47(2) 169-178
[摘要]
(77)
[PDF
2646k] (53)
郭亚歌, 徐军*, 董丰收, 刘新刚, 吴小虎, 郑永权
勇斧螳室内生物学习性及饲养研究
2021 Vol.47(2) 179-184
[摘要]
(65)
[PDF
22855k] (59)
王勇强, 王英鉴, 杨琳, 陈祥盛*
研究简报
辽宁省北镇市葡萄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2021 Vol.47(2) 185-188
[摘要]
(74)
[PDF
7835k] (72)
刘梅, 王彩霞, 燕继晔, 贾静怡, 李兴红*
一种茶尺蠖产卵条
2021 Vol.47(2) 189-192
[摘要]
(63)
[PDF
5402k] (47)
李红1, 3, 郭华伟1, 2, 肖强1, 2, 殷坤山1, 唐美君1, 2*
调查研究
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溃疡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2021 Vol.47(2) 193-199
[摘要]
(68)
[PDF
4419k] (44)
温欣1, 秦红艳1, 艾军1, 2*, 王月1, 韩先焱1, 李昌禹1
云南省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与危害调查分析
2021 Vol.47(2) 200-206
[摘要]
(80)
[PDF
1489k] (49)
赵彬1, 刘霞1, 丰加文2, 陈吉3, 斯纳七皮4, 张宽华5, 杨雄6, 李贵吉7, 杨俐8, 和平根9, 卢春玲10, 杨艳丽1*
2018年我国农业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情况分析
2021 Vol.47(2) 207-213
[摘要]
(72)
[PDF
1466k] (90)
王晓亮1, 2, 姜培2, 闫硕1, 冯晓东2*
2017年2018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2021 Vol.47(2) 214-218
[摘要]
(72)
[PDF
2412k] (52)
贾秋珍1, 2, 3*, 曹世勤1, 2, 3*, 王晓明1, 2, 3, 黄瑾1, 2, 3, 孙振宇1, 2, 3, 张勃1, 2, 3, 骆惠生1, 2, 李青青1, 2
延安地区苹果园食心虫种类及其种群消长动态调查
2021 Vol.47(2) 219-225
[摘要]
(69)
[PDF
2882k] (61)
陈秀琳1, 2, 陈玉鑫2, 包琳杰2, 康乐2, 孙勇2, 李广伟1, 2*
宁夏地区烟粉虱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2021 Vol.47(2) 226-232
[摘要]
(61)
[PDF
1496k] (63)
洪波, 曹娜, 赵小云, 马百林, 董芸, 高凯, 贾彦霞, 王新谱*
果棉间作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1 Vol.47(2) 233-238
[摘要]
(65)
[PDF
1480k] (72)
李海强1, 张建萍2, 陆宴辉3*
我国部分地区田间小菜蛾种群对8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检测
2021 Vol.47(2) 239-242
[摘要]
(68)
[PDF
1452k] (95)
徐巨龙, 李静静, 王念猛, 薛超彬*
技术与应用
9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2021 Vol.47(2) 243-248
[摘要]
(72)
[PDF
1487k] (64)
姜莉莉1, 付丽1, 薛雯2, 曲健禄1, 武海斌1, 范昆1*
植保无人飞机喷施30%苯甲·丙环唑微乳剂防治水稻主要病害
2021 Vol.47(2) 249-253
[摘要]
(62)
[PDF
2396k] (49)
李燕芳1, 周振标2, 谭耀华3, 张振飞1, 肖汉祥1*
克菌丹·啶氧菌酯对柑橘沙皮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2021 Vol.47(2) 254-257
[摘要]
(70)
[PDF
1464k] (51)
宋晓兵, 彭埃天*, 凌金锋, 崔一平, 程保平, 陈霞
几种生物源农药对高架草莓叶螨和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2021 Vol.47(2) 258-261
[摘要]
(70)
[PDF
1446k] (90)
李诗利1, 郑鑫1, 路伟1, 杨振博2, 高有华1, 张桦*
不同杀虫剂对烟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
2021 Vol.47(2) 262-266
[摘要]
(84)
[PDF
1744k] (139)
董丽娜1, 华登科2, 郑晓斌2, 张坤2, 袁江江2, 刘廷辉1*, 吴青君2*
二甲氧香酯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2021 Vol.47(2) 267-270
[摘要]
(63)
[PDF
1466k] (43)
郭富友, 周红, 刘瑾林, 马晓峰, 丁伟*
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P1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研究
2021 Vol.47(2) 271-275
[摘要]
(57)
[PDF
1489k] (68)
叶乃玮, 王承芳, 干华磊, 吴紫燕, 糜芳, 毛伟力*
几种化学药剂和微生物菌剂对腐烂茎线虫的室内触杀活性
2021 Vol.47(2) 276-283
[摘要]
(80)
[PDF
1522k] (87)
张妞1, 王东1*, 赵远征2, 邱廷艳3, 符永程1, 孟焕文1, 周洪友1*, 王新4
5种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 fraxinus的室内毒力
2021 Vol.47(2) 284-287
[摘要]
(70)
[PDF
2563k] (50)
莫夏娜1, 李菲然1, 陈敏1*, 何畅2, 赵京芬2*
洋葱茎基盘腐烂病药剂田间筛选试验
2021 Vol.47(2) 288-292
[摘要]
(79)
[PDF
1467k] (102)
张俊峰1, 张玉鑫1, 王晓巍1, 刘生民2
技术与应用
作物从土壤中吸收、传递和累积农药的研究进展
2021 Vol.47(2) 1-5
[摘要]
(123)
[PDF
3315k] (92)
娄权1, 董丰收2*, 徐军2, 刘新刚2, 吴小虎2, 郑永权2
农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农业投入品, 施用后部分农药会沉积在土壤中, 甚至会被作物根部吸收, 进入作物体内并累积于可食部位, 从而导致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表明,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农药的辛醇-水分配系数和作物脂质含量是影响作物吸收非离子型农药的关键因素, 作物各部位的脂质含量是影响该类农药累积的关键因素, 借助蒸腾作用向上传递是作物根部吸收传导农药的主要动力。本文重点综述了农药被作物的根部吸收、传递和累积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结合植物吸收模型的发展及运用, 展望了该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为农药归趋及应用风险研究提供参考。
近年我国农业植物检疫疫情新发形势分析
2021 Vol.47(2) 6-10
[摘要]
(90)
[PDF
1457k] (150)
王晓亮1, 2, 姜培2, 闫硕1, 冯晓东2*
植物检疫的目标是控制检疫性有害生物传入、扩散和蔓延。在我国现行的农业植物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中, 疫情快报最能反映疫情新发情况。为了准确掌握我国农业植物疫情新发动态, 本文系统整理了2010年-2018年全国农业植物疫情快报数据,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我国疫情发生的严峻形势, 并分析了不同种类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发生动态, 以期为我国农业植物疫情及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研究和管控提供参考依据。
寄生蜂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2021 Vol.47(2) 11-19
[摘要]
(89)
[PDF
1544k] (86)
刘敏, 刘爱萍*, 韩海斌
寄生蜂与其寄主昆虫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制约关系, 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极为重要, 是极具开发前景的一类昆虫。转录组可以反映特定状态下基因的表达模式。转录组测序给寄生蜂等非模式生物的研究带来了机遇。本文在检索寄生蜂转录组序列文献报道的基础上, 针对寄生蜂转录组的测序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涉及寄生蜂化学感受基因的鉴定, 寄生蜂对寄主的调控机理, 寄生蜂携带病毒的研究, 寄生蜂滞育的研究与神经肽的研究。同时, 提出了加强寄生蜂转录组研究的两个展望:一是加强寄生蜂多组学结合研究; 二是探索第3代测序技术在寄生蜂中的应用研究。
荧光蛋白mNeonGreen、mKOk作为FRET传能对在研究植物蛋白质互作中的应用分析
2021 Vol.47(2) 20-27
[摘要]
(75)
[PDF
11756k] (58)
王亚琴1*, 李宗迪1, 李晨羊1, 李云琴2, 胡涛1, 谢礼2, 周雪平1, 3
蛋白质相互作用是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对解析植物病原微生物与寄主植物之间的博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作为一种新技术, 能够在活细胞的正常生理条件下进行检测, 并具有灵敏度高, 假阳性较低, 实验周期短的优势, 在研究蛋白质相互作用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研究选取了2种新型的荧光蛋白mNeonGreen/mKOk作为FRET传能对, 并与传统的传能对CFP/YFP相比较, 证实mNeonGreen/mKOk背景干扰较低。通过构建并表达荧光蛋白与目标蛋白的融合蛋白, 利用FRET技术成功地在植物细胞中验证了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本研究为FRET技术在植物细胞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借鉴。
黄瓜白粉病菌在不同抗性黄瓜材料上的侵染过程
2021 Vol.47(2) 28-36
[摘要]
(82)
[PDF
35004k] (80)
高启帆, 孙敬贤, 王刚, 何欢乐, 蔡润, 潘俊松*
白粉病是黄瓜生产中发生普遍, 危害严重的主要病害之一。pm5.1和PM5.2是黄瓜上的2个白粉病抗性位点, 本文对7份不同抗病基因型的黄瓜自交系进行了黄瓜白粉病抗性鉴定, 并开展了黄瓜白粉病菌侵染过程的研究, 对侵染后12、24、72 h的萌发率、菌丝形成率及菌落形成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pm5.2时, 黄瓜病情指数最高, 表现为高感白粉病; 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 PM5.2和pm5.1pm5.1pm5.2 pm5.2时, 表现为中感白粉病; 当基因型为pm5.1pm5.1PM5.2 PM5.2时黄瓜自交系病情指数最低, 表现为抗白粉病。分生孢子在抗、感黄瓜自交系植株叶片上均能萌发, 但只能在感病黄瓜材料上完成整个无性生长周期, 产生分生孢子。此外, 黄瓜白粉病菌分生孢子在感病材料上的萌发率、菌丝形成率及菌落形成率均高于抗病材料。
FK506结合蛋白FKBP52对金龟子绿僵菌侵染东亚飞蝗的影响
2021 Vol.47(2) 37-45
[摘要]
(69)
[PDF
3092k] (137)
田野1, 2, 李贝贝2, 3, 李霜2, 3, 农向群2, 3, 张泽华2, 3, 刘廷辉1*, 王广君2, 3*
为了明确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免疫相关FK506结合蛋白(FK506 binding protein, FKBP)的功能, 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FKBP52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以及不同龄期中肠中的表达量; 克隆并表达了FKBP52基因, 纯化获得目的蛋白; 测定了FKBP52蛋白对金龟子绿僵菌IMI330189侵染东亚飞蝗及东亚飞蝗体内保护酶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FKBP52基因在成虫不同组织中均有表达, 中肠中相对表达量最高; 在不同龄期的中肠中, 以卵期和成虫期的相对表达量较高。FKBP52基因全长1 242 bp, 编码蛋白分子量为46 kDa。生测及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 金龟子绿僵菌IMI330189与FKBP52混合处理时, 东亚飞蝗第10天累计死亡率显著提高到93.33%, 东亚飞蝗体内的保护酶活力均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 FKBP52基因能够通过抑制东亚飞蝗体内保护酶活性, 促进金龟子绿僵菌IMI330189的侵染。
大丽轮枝菌及激素处理后棉花酵母双杂交文库的构建
2021 Vol.47(2) 46-55
[摘要]
(85)
[PDF
10282k] (52)
许艳1#, 李冉2#, 宋健2, 王丹2, 周雷2, 李俊娇2, 张丹丹2, 陈捷胤2, 戴小枫2*, 杨星勇1*
大丽轮枝菌是引起棉花、马铃薯等重要作物黄萎病的土传病原真菌, 其分泌的胞外蛋白是侵染寄主的重要毒力因子, 因此研究胞外蛋白与寄主的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构建高效的棉花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 并通过已知大丽轮枝菌效应子VCR1互作蛋白的筛选来评价构建文库的质量。分别采用大丽轮枝菌及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乙烯处理海岛棉‘海7124’以诱导其抗病基因表达, 混合RNA样品构建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 文库滴度达1.18×108 cfu/mL, 检测重组率100%, 插入片段在300~2 000 bp之间。以效应子VCR1为诱饵筛选获得27个潜在互作蛋白, 并进一步确证了1个与VCR1互作的靶标蛋白。本研究构建的酵母双杂交文库将为筛选与大丽轮枝菌效应子互作的蛋白及后续互作机理研究提供重要的研究基础。
宁夏马铃薯僵顶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2021 Vol.47(2) 56-61
[摘要]
(73)
[PDF
5502k] (92)
李正男1, 马强1, 张磊1, 孙平平1, 赵文军2, 周洪友1*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彭阳县红河镇采集的表现叶片上卷、红叶、气生薯症状的马铃薯样品叶脉韧皮部筛管细胞内观察到大量直径为500~700 nm的球形植原体粒子。以提取的感病和健康马铃薯叶片总DNA为模板, 应用植原体16S rRNA基因和rp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扩增, 从感病样品中扩增得到了长度均约为1.2 kb的片段。对获得基因核酸一致性比较分析表明, 马铃薯僵顶植原体宁夏株系16S rRNA基因与‘Candidatus Phytoplasma fragariae’槭树株系(MK501642)16S rRNA基因核酸一致性最高, 为99.7%, rp基因与‘Ca. P. fragariae’云南马铃薯YN-2G株系(KJ144889)rp基因核酸一致性最高,为100%; 基于16S rRNA基因和rp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 马铃薯僵顶植原体宁夏株系与16SrⅫ-E亚组成员聚在一起。基于透射电镜观察和基因序列比较分析, 证明宁夏发生的马铃薯僵顶病与植原体侵染相关, 该植原体在分类地位上属于植原体16SrⅫ-E亚组。
可可毛色二孢效应子LT_397基因的克隆及转录分析
2021 Vol.47(2) 62-69
[摘要]
(65)
[PDF
4791k] (51)
曹阳1, 邢启凯2, 李铃仙2, 徐品三1*
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是引起葡萄溃疡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病原菌会分泌许多效应子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本试验对可可毛色二孢特有的效应子LT_397基因进行克隆, 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 ORF)全长1 140 bp, 含有11个半胱氨酸。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显示:效应子LT_397信号肽为位于N端的1~16个氨基酸。qRT-PCR结果表明:LT_397受可可毛色二孢诱导下, 在侵染24 h的基因相对转录水平最高; 在逆境胁迫处理方面:LT_397在营养、氧化、离子、酸碱和UV胁迫下基因的相对转录水平都上升。烟草瞬时表达表明, 效应子LT_397可抑制水稻细菌性谷枯病菌Burkholderia glumae引发的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e response, HR)。以上结果为进一步分析效应子对寄主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滇朴丛芽病植原体的分子鉴定
2021 Vol.47(2) 70-77
[摘要]
(70)
[PDF
19634k] (61)
陈健鑫1, 张宏雁1, 魏玉倩1, 洪英娣1, 马焕成2, 伍建榕1, 2*
滇朴Celtis kunmingensis Cheng et Hong是云南的乡土树种, 适宜全国大部分地区种植, 极具观赏价值, 是近年来最热门的绿化首选树种―绿化行道树, 云南部分地区滇朴近年常表现丛芽的症状。本研究采用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的方法, 对染病的幼嫩枝条进行扫描电镜(SEM)观察; 利用16S rDNA植原体通用引物P1/P7和R16F2/R16R2进行常规PCR和巢式PCR, 分别获得1.8 kb和1.2 kb的特异性基因片段, 将该特异性片段与其他已知分类地位的植原体16S rDNA片段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 同时利用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在染病的滇朴韧皮部组织中可见植原体存在, 滇朴丛芽病植原体与芝麻叶状植原体同源性高达99.40%, 通过系统发育树可进一步推测滇朴丛芽病植原体是属于16Sr Ⅰ-B亚组成员, 本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诊断与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室内条件下向日葵列当和弯管列当在三种不同寄主上寄生能力的比较
2021 Vol.47(2) 78-82
[摘要]
(75)
[PDF
13646k] (51)
柳慧卿1#, 刘志达1#, 王娜1, 石胜华2, 张键1, 赵君1*
以向日葵列当Orobanche cumana Wallr.和弯管列当O. cernua Loefl.为研究对象, 利用已有的室内寄生体系来研究两种列当在向日葵、烟草、番茄3种寄主上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 向日葵列当在室内条件下不仅能够寄生在向日葵上, 同时也可以在烟草与番茄上寄生; 但其寄生效率在上述不同的寄主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相同寄主的不同品系间没有差异。交互侵染的结果表明, 在寄主番茄上, 弯管列当平均每株寄生的瘤结数量为16.3个, 向日葵列当只有2.5个; 在寄主向日葵上, 向日葵列当的平均寄生瘤结数量为25.2个, 弯管列当为27.6个, 预示着弯管列当在番茄上寄生效率均显著高于向日葵列当, 而在寄主向日葵上, 二者寄生效率差异不显著, 均能高效寄生在向日葵根系上。上述研究结果将为向日葵列当和弯管列当发生严重地区作物轮作对象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柑橘矢尖蚧发生期预测回归方程研究
2021 Vol.47(2) 83-87
[摘要]
(76)
[PDF
1811k] (86)
李鸿筠, 刘浩强, 姚廷山, 冉春, 胡军华
矢尖蚧是危害柑橘生产的重要害虫之一, 搞好测报可以指导适时防治。笔者在重庆市北碚区柑橘园对矢尖蚧进行多年系统监测,结果表明, 矢尖蚧在该地一年发生3代, 世代重叠,第1代发生较为整齐, 便于统一防治。因此, 以2012年-2018年该虫发生前3个月的气象资料和矢尖蚧发生的田间历史数据为依据, 应用DPS软件, 分别采用简单法和多因子互作法进行逐步回归, 建立了春季矢尖蚧第1代发生期的预测回归方程。两个方程总体回归达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 两种方法建立的回归方程证明:第1代发生高峰期与发生前3个月的温度、湿度、雨日和降雨量等气象资料均有关系。将2019年数据用来进行检验, 结果表明两个回归方程结论均为“比较准确”, 均能比较准确地预测出该地矢尖蚧的发生高峰期。
枸杞褐斑病菌Stigmella lycii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1 Vol.47(2) 88-94
[摘要]
(70)
[PDF
6810k] (62)
王艳1, 2, 晋玲1*, 申培增3, 吕娇娇1
枸杞小黑梨孢褐斑病自2010年在甘肃省枸杞种植区发现以来已扩展至甘肃省各枸杞种植区, 关于其病原枸杞小黑梨孢Stigmella lycii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国内外尚属空白。本研究通过植物病理学常规方法测定了该菌的生物学特性, 结果表明, 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5℃, 最适25℃; 产孢的温度范围为20~25℃, 最适25℃; 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及最适温度分别为5~30℃(最适20℃)和0~35℃(最适25℃)。连续光照有利于菌落生长、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 光暗交替有利于子囊孢子萌发; pH 4.0~10.0范围内菌丝均可生长, 最适为pH 6.5, 产孢的pH范围为6.0~7.0, 最适6.5, pH 4.5~9.2条件下孢子均可萌发, 最适pH为7.0; 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分别在相对湿度95%和75%以上可萌发, 水中萌发最好; 枸杞叶片浸渍液、葡萄糖液等营养条件对孢子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枸杞小黑梨孢褐斑病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同时为制定枸杞褐斑病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小麦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2021 Vol.47(2) 95-102
[摘要]
(86)
[PDF
2436k] (60)
聂晓1, 2, 刘伟1, 范洁茹1, 胡小平2*, 周益林1*
长期以来, 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导致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对我国作物生产包括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较大影响。因此, 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小麦的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方法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示范工作, 为了比较全面地评价这些集成技术的综合效益, 本研究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共11项指标的小麦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综合效益评价体系, 并使用该指标体系对长江流域、西南、北方等麦区部分化肥农药减施集成技术进行综合效益评价, 为这些集成技术在当地生产上的大面积应用提供了依据。
噻酮·异噁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
2021 Vol.47(2) 103-108
[摘要]
(83)
[PDF
2064k] (66)
滕春红1, 王博1, 刘志华2, 岳建超1, 冯曦茹1, 马艺倩1, 顾元琳1, 陶波1*
为明确噻酮·异噁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酶活性的影响,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 测定了田间推荐剂量、5倍推荐剂量和10倍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土壤封闭处理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处理后, 玉米根际微生物量碳、氮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处理后28 d, 5倍推荐剂量和10倍推荐剂量处理的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受到抑制, 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影响小, 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5倍和10倍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 但试验后期可恢复到对照水平, 5倍和10倍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对中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施药后不可恢复到对照水平。研究表明:推荐剂量的噻酮·异噁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小, 试验后期可恢复到对照水平。
施氮对苜蓿根茎叶光合产物分配及抗蓟马的影响
2021 Vol.47(2) 109-115
[摘要]
(61)
[PDF
1761k] (59)
曾文芳, 李亚姝, 崔晓宁, 刘艳君, 胡桂馨*
为了探究施氮对苜蓿抗蓟马的影响, 本试验在大田网室盆栽条件下, 以‘甘农3号’和‘甘农9号’苜蓿品种为材料, 以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为研究对象, 设4个施氮处理(N1, N2, N3, N4)和1个不施氮的对照, 评价不同施氮水平下苜蓿的受害程度, 并测定苜蓿根茎叶生物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1)施氮后2个苜蓿品种的受害指数均升高; 受牛角花齿蓟马为害7 d后, 2个苜蓿品种的受害指数均在N2处理下最高, 分别比对照高39.93%和20.06%; 受害14 d后, ‘甘农3号’的受害指数在N3处理下最大, 比对照高28.51%, ‘甘农9号’的受害指数在N1处理下最大, 比对照高23.97%; 在同一施氮水平下, ‘甘农3号’的受害指数均明显高于‘甘农9号’。2)施氮后2个苜蓿品种根茎叶的生物量增加, 但叶茎比和根冠比降低, 生物量更多向茎秆中分配, 向叶片和根系中分配较少。3)苜蓿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 而茎秆和根系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升高。施氮降低了苜蓿对牛角花齿蓟马的抗性, 促进了苜蓿根茎叶的生长, 但根冠比下降, 致使苜蓿的再生能力和耐虫性下降; 施氮后苜蓿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下降, 使叶片合成防御物质的碳源不足, 进而导致苜蓿对蓟马的抗性降低。
玉米及玉米田3种杂草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和产卵的影响
2021 Vol.47(2) 116-121
[摘要]
(100)
[PDF
2768k] (59)
吴道慧1#, 李宜儒1#, 王思勤1, 陈国华1, 齐国君2, 陈婷2, 柳青3, 张晓明1*
为研究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田周围杂草上的生长发育情况, 对草地贪夜蛾田间防控提供参考, 本研究在(28±1)℃, 相对湿度(70±5)%, 光周期L∥D=16 h∥8 h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 选用玉米Zea mays及玉米田常见的主要杂草扁穗雀麦Bromus catharticus、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 探究了草地贪夜蛾在这4种植物上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蛹重以及卵的孵化率、1~3龄幼虫对4种植物的选择性等。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种植物上均可完成整个世代的生长发育。其中三叶鬼针草处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期和蛹期最长, 分别为15.97 d和8.33 d; 三叶鬼针草处理下草地贪夜蛾蛹重为107.90 mg, 显著低于其他3种植物处理的蛹重(P<0.05), 玉米、白花三叶草、扁穗雀麦处理的蛹重分别为243.50、239.97、235.80 mg; 草地贪夜蛾在4种植物上产卵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 白花三叶草上最高, 为2 302粒, 三叶鬼针草上最低, 为827粒; 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在玉米、扁穗雀麦和白花三叶草上的发育适合度高于三叶鬼针草。草地贪夜蛾在玉米田周围常见3种杂草上可完成生长发育, 在防治草地贪夜蛾时, 玉米收获后应尽快清除田边杂草, 以减少第二季或者次年玉米上的种群基数。
两种药剂亚致死浓度对麦长管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影响
2021 Vol.47(2) 122-127
[摘要]
(69)
[PDF
2152k] (50)
李叶, 宋维虎, 李鸿雁, 刘长仲*
为明确阿维·吡虫啉和氯氟·吡虫啉两种复配制剂对麦长管蚜Sitobion miscanthi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 采用生命表技术分别研究了两种药剂亚致死浓度LC10、LC30对麦长管蚜F0代和F1代生长发育及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阿维·吡虫啉和氯氟·吡虫啉LC10、LC30处理后, 与对照相比, 麦长管蚜F0代成蚜寿命和单头产蚜量显著下降(P<0.05), 其中氯氟·吡虫啉LC30处理成蚜寿命和繁殖力最低(7.98 d, 12.58头); 阿维·吡虫啉LC10、LC30, 氯氟·吡虫啉LC10、LC30处理, F1代成蚜寿命分别缩短4.85、8.47、6.03、9.28 d, 单头产蚜量分别减少35.85%、55.47%、40.04%、59.52%, 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 F1代存活率从第12天开始下降, 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 各处理亚致死浓度使F1代发育历期、种群加倍时间(Dt)延长, 内禀增长率(rm)、净增殖率(R0)、平均世代周期(T)、周限增长率(λ)、总生殖率(GRR)均降低。表明亚致死浓度的阿维·吡虫啉和氯氟·吡虫啉能够显著抑制麦长管蚜种群增殖。
不同种衣剂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及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2021 Vol.47(2) 128-134
[摘要]
(69)
[PDF
1942k] (63)
任美凤1, 董晋明1, 李大琪1, 畅建武2, 郝晓娟1, 陆俊姣1*
为明确不同种衣剂对华北大黑鳃金龟Holotrichia oblita (Coleoptera: Melolonthidae) 幼虫的防治效果和对其解毒酶活性的影响, 本文通过室内盆栽接虫试验, 研究不同种衣剂对红芸豆的安全性和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的防治效果, 采用酶动力学法检测不同种衣剂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解毒酶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4种种衣剂对红芸豆均安全, 显著降低了红芸豆种子被害指数, 提高了出苗率和根重; 40%溴酰·噻虫嗪悬浮种衣剂(FSC) 对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防治效果最高, 为74.81%, 50%氯虫苯甲酰胺FSC次之, 为 60.65%, 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酶动力学结果表明:处理48 h后40%溴酰·噻虫嗪FSC、50%氯虫苯甲酰胺FSC抑制华北大黑鳃金龟幼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 72~96 h后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处理48 h后600 g/L吡虫啉FSC抑制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 96 h后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 处理48~72 h后50%吡虫·硫双威 FSC对该酶活力的影响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96 h后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4种种衣剂对羧酸酯酶活力影响均表现为处理48 h后激活, 72 h后抑制, 96 h后50%吡虫·硫双威FSC和40%溴酰·噻虫嗪FSC对其作用不明显, 600 g/L吡虫啉FSC和50%氯虫苯甲酰胺FSC对其有激活作用。
10份小麦持久抗性资源和6份新品系抗条锈病的遗传特点分析
2021 Vol.47(2) 135-141
[摘要]
(55)
[PDF
2197k] (44)
魏婷1, 2, 5, 朱孟杰2, 3, 郎晓威2, 王震2, 3, 顾紫琼2, 3, 潘伟頔2, 3, 王科宇2, 4, 贾湘2, 6, 冯晶2, 王凤涛2, 郭青云1, 5*, 蔺瑞明2*
小麦条锈病是长期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气传病害。由于病原菌(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Pst)群体毒性结构高度变异, 我国小麦条锈病防治工作经常面临严峻挑战。培育和广泛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因此, 鉴定抗源和探究持久抗病基因型的遗传模式能为抗病育种提供抗病新基因和理论指导, 具有重要意义。我国部分持久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和新育成抗病品系的抗性遗传特点尚未明确, 本研究中以这些抗病品种或品系作父本, 高感病品种‘Taichung 29’或‘铭贤169’作为母本进行有性杂交, 构建遗传群体, 在成株期利用条锈菌优势小种CYR32进行接种鉴定, 分析其抗病性遗传组分及遗传特点。在10个持久抗条锈病品种中, 多数品种(8个)由1对或2对隐性遗传基因控制; 6个新育成抗病品系中, 多数(4个)含有单个抗病基因, 隐性或显性遗传偏向性不明显。因此, 隐性遗传抗病基因在持久抗条锈病品种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另外, 新育成品系‘WJ10-97’对CYR32号小种具有慢条锈性特点, 可作为新抗源用于小麦品种选育。
木霉不同施用方式对黄瓜膜脂过氧化作用、保护性酶活性及枯萎病防效的影响
2021 Vol.47(2) 142-149
[摘要]
(74)
[PDF
4590k] (72)
宿畅1, 廉华1*, 马光恕1*, 李梅2, 高玉刚1
采用3株对黄瓜枯萎病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木霉, 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 525、哈茨木霉T.harzianum 610和拟康氏木霉T.pseudokoningii 886, 研究木霉不同施用方式对黄瓜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作用、保护性酶活性及防治枯萎病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 所有木霉处理均能够提高黄瓜幼苗的株高和茎粗, 增加幼苗地上部和地下部鲜重, 对黄瓜枯萎病的防效均达到64%以上。播种后8~14 d, 各处理的黄瓜幼苗叶片质膜透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不同程度下降, 保护性酶活性不同程度的提高, 其中以先接种拟康氏木霉886, 2 d后接种病原菌的T886-F处理的提高程度最显著。播种后14 d, 该处理的叶片质膜透性和MDA含量比只接种病原菌的F处理分别下降了37.02%和14.80%, 同时, 叶片的SOD、POD、CAT、PPO活性分别比F增加了46.82%、34.93%、18.75%和11.63%。以上结果说明, 本研究的3株木霉均能通过改善黄瓜幼苗叶片膜脂过氧化能力, 增加保护酶活性, 促进幼苗生长, 防治黄瓜枯萎病。在实际应用中, 提前施入木霉菌剂, 有利于促进黄瓜的生长、提高幼苗抗病性、提高病害防治效果。本研究结果为木霉菌剂的高效使用、保障黄瓜安全生产提供指导。
不同培养基对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的复壮研究
2021 Vol.47(2) 150-155
[摘要]
(65)
[PDF
1550k] (78)
郭恒, 赵义涛, 郑海霞, 张仙红*
虫生真菌的毒力退化是一种普遍现象, 表现为产孢能力下降或丧失、毒力下降及次级代谢产物合成能力下降等。基于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 PF904菌株继代培养后产孢量和毒力严重退化, 本试验采用添加4种不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对其进行复壮。结果表明:培养基中添加甲壳素粉后菌株毒力恢复最好, 复壮第10代时对小菜蛾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由初始菌株的5.86 d下降至3.32 d, 接菌第7天校正死亡率高于82%, 且恢复比例较稳定; 蚕蛹培养基复壮后菌株产孢量恢复最好, 复壮第10代时, 产孢量由初始菌株的4.28×106个/cm2提升至1.73×107个/cm2, 提升3倍之多, 但毒力恢复较差; 而蝉蜕培养基复壮后产孢量和毒力恢复均不稳定; 添加3种营养物质的综合培养基, 第10代LT50和产孢量分别恢复为3.53 d和1.58×107个/cm2, 对两者具有较好的恢复效果。
应用微滴数字PCR同时检测瓜类种子携带果斑病菌和角斑病菌
2021 Vol.47(2) 156-163
[摘要]
(64)
[PDF
2624k] (63)
赵子婧1, 芦钰2, 田文1, 王玉玺1, 温常龙2, 李健强1, 徐秀兰2*, 罗来鑫1*
细菌性果斑病和角斑病是葫芦科作物两大重要细菌病害, 病原菌分别为西瓜嗜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和 丁香假单胞菌黄瓜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lachrymans。两种菌均可通过种子、种苗带菌进行远距离传播。种子检测是预防和控制这两种病害发生的首要环节。本研究应用微滴数字PCR技术(droplet digital PCR, ddPCR)建立了同时检测种子携带西瓜嗜酸菌和丁香假单胞菌的方法。结果显示:两种细菌菌悬液和DNA样品等浓度混合时, ddPCR能同时检测到两种靶标菌的最低混合菌悬液浓度和最低DNA浓度分别为103 cfu/mL和103 ng/μL, 其检测灵敏度是平行测试的real-time PCR方法的10倍; 对于非等浓度混合的菌悬液和DNA样品, 两种靶标菌菌悬液按浓度比1∶1 000(103∶106 cfu/mL)混合或其DNA浓度比为1∶10 000(2.28×103 ng/μL∶22.8 ng/μL)条件下, ddPCR可检测到低浓度的靶标菌, 检测灵敏度同样是real-time PCR的10倍。此外, 在人工接菌种子测试中, 西瓜、甜瓜单粒种子平均带菌量105~106 cfu/粒时, ddPCR方法可检测到带菌率0.2%(n=500)的西瓜、甜瓜种子样品。将分别携带两种菌的种子按比例1∶10混合时ddPCR方法可以准确检出浓度相对低的靶标菌; 而使用相同检测引物的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则只能检出西瓜嗜酸菌和丁香假单胞菌带菌率分别为0.2%和2%(n=500)的甜瓜种子混合样品中的西瓜嗜酸菌, 未能稳定检出丁香假单胞菌。综上所述, 本研究基于ddPCR技术建立了可同时检测两种重要葫芦科种传细菌的方法, 检测结果稳定可靠, 丰富了当前种传病原细菌的检测技术体系。
UPLC-MS/MS法检测麦穗中氟唑菌酰羟胺的残留和消解动态
2021 Vol.47(2) 164-168
[摘要]
(66)
[PDF
380k] (48)
吴琴燕1, 5, 陈宏州1, 李冬冬2, 张文文3, 杨红福1, 庄义庆1, 4*
建立了小麦扬花期和收获期麦穗中氟唑菌酰羟胺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检测方法, 明确了氟唑菌酰羟胺在小麦麦穗中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 在室温条件下, 当乙腈浓度为60%, 液固比为20 mL/g, 超声破碎时间为15 min, 扬花期和收获期样品中氟唑菌酰羟胺提取量均达到较高水平, 分别为3.34 μg/g和1.12 μg/g; 利用空白加标试验, 扬花期和收获期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0.3%~115.8%, 方法的检出限为0.03 ng/mL, 定量限为0.15 ng/mL。氟唑菌酰羟胺在麦穗上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半衰期为3.2~4.4 d。收获后麦粒中氟唑菌酰羟胺残留量为0.12 μg/g, 低于美国规定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0.3 μg/g)。结果表明, 氟唑菌酰羟胺用于小麦病害防治是安全的。
关于JMPR植物源产品残留定义中含有代谢产物的农药在进行膳食风险评估时残留数据计算的介绍
2021 Vol.47(2) 169-178
[摘要]
(77)
[PDF
2646k] (53)
郭亚歌, 徐军*, 董丰收, 刘新刚, 吴小虎, 郑永权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将农药残留定义分为2类, 即植物源产品残留定义和动物源产品残留定义; 同时根据使用目的不同, 又将农药残留定义分为风险评估残留定义和监测残留定义。JMPR在植物源产品农药风险评估残留定义中包含的代谢产物类型主要分4种情况:一是残留定义包含母体和代谢产物, 代谢产物是农药; 二是残留定义包含母体和代谢产物, 代谢产物不是农药; 三是残留物定义只包括代谢产物, 且代谢产物不是农药; 四是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本文综述了JMPR关于植物源产品残留定义中含有代谢产物的农药进行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时残留数据的计算, 旨在为我国制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进行农药残留膳食风险评估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勇斧螳室内生物学习性及饲养研究
2021 Vol.47(2) 179-184
[摘要]
(65)
[PDF
22855k] (59)
王勇强, 王英鉴, 杨琳, 陈祥盛*
勇斧螳Hierodula membranacea (Burmeister)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 具有生防价值、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勇斧螳资源, 对其进行室内饲养和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勇斧螳的发育历期随着龄期的增加而逐渐增长, 其中雌成虫阶段发育历期最长, 最长需要98 d, 雄虫最长需要72 d; 3龄若虫存活率最低, 为83.33%, 7龄若虫和成虫的成活率分别为97.5%和97.44%, 第4~6龄若虫存活率最高, 为100.00%, 此外, 本文介绍了勇斧螳各个龄期的形态特征及生物学习性。
辽宁省北镇市葡萄叶斑病的病原鉴定
2021 Vol.47(2) 185-188
[摘要]
(74)
[PDF
7835k] (72)
刘梅, 王彩霞, 燕继晔, 贾静怡, 李兴红*
近年来辽宁省北镇市出现一种葡萄叶斑病, 症状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小黑斑, 病斑周围褪绿变黄, 为明确引起该病的病原菌, 利用组织分离法对病样进行分离纯化, 采用多基因系统发育学分析(ITS、GAPDH、CHS-1、ACT、TUB2基因)和形态学特征观察对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鉴定, 并结合柯赫氏法则对其进行验证。结果确定病原菌为平头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uncatum.
一种茶尺蠖产卵条
2021 Vol.47(2) 189-192
[摘要]
(63)
[PDF
5402k] (47)
李红1, 3, 郭华伟1, 2, 肖强1, 2, 殷坤山1, 唐美君1, 2*
茶尺蠖是茶园主要害虫, 为开展茶尺蠖的大量饲养, 研究制作了一种产卵纸条, 该产卵条制作简单、应用效果好, 着卵量较之前的卵条提高45.95%; 将之应用于茶尺蠖和灰茶尺蠖大量饲养, 平均着卵量为195.9~225.4粒/条。本研究结果对茶尺蠖的大量饲养和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生产十分有益。
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溃疡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2021 Vol.47(2) 193-199
[摘要]
(68)
[PDF
4419k] (44)
温欣1, 秦红艳1, 艾军1, 2*, 王月1, 韩先焱1, 李昌禹1
以51份软枣猕猴桃Actinidia arguta种质资源为材料, 以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 ‘红阳’、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var. deliciosa‘徐香’为对照, 利用丁香假单胞菌猕猴桃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actinidiae PSAM228对软枣猕猴桃离体枝条和叶片进行人工接种和溃疡病抗性评价。结果表明, 不同年份半木质化离体枝条接种后的感病结果基本一致并达极显著相关水平, 相关系数为0.935 9, 半木质化离体枝条接种可作为软枣猕猴桃溃疡病抗性鉴定的方法; 根据病情指数将软枣猕猴桃种质资源按感病程度分为高抗、中抗、感病、中感和高感5个级别, 其中高抗资源33份, 中抗资源18份, 没有感病、中感和高感级次的种质资源。
云南省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与危害调查分析
2021 Vol.47(2) 200-206
[摘要]
(80)
[PDF
1489k] (49)
赵彬1, 刘霞1, 丰加文2, 陈吉3, 斯纳七皮4, 张宽华5, 杨雄6, 李贵吉7, 杨俐8, 和平根9, 卢春玲10, 杨艳丽1*
粉痂病严重影响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是我国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探明马铃薯粉痂病在云南省的发生、分布及危害情况, 本研究于2018年2019年, 在云南省内马铃薯不同生态种植区, 开展了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调查。调查范围涉及19个县(区)、涵盖了19个当地马铃薯主栽品种(系)。调查结果显示:粉痂病在云南发生普遍, 发病率在0%~51.72%, 平均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15.01%和5.32。其中春作区马铃薯粉痂病的发生较为普遍, 平均发病率为25.08%, 病情指数为8.24。冬作区马铃薯粉痂病在部分产区有发生, 平均发病率为4.93%, 病情指数为2.39。与2004年2008年云南省粉痂病调查数据相比, 粉痂病发病率下降, 病害有所减轻。
2018年我国农业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情况分析
2021 Vol.47(2) 207-213
[摘要]
(72)
[PDF
1466k] (90)
王晓亮1, 2, 姜培2, 闫硕1, 冯晓东2*
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分别从产地和调运环节管控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随植物及其产品传播扩散风险, 是我国农业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全面免征国内植物检疫费后, 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工作任务加重, 给整个植物检疫系统, 特别是基层植物检疫机构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为了摸清我国农业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基本情况, 本文系统收集整理了2018年全国农业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相关数据, 重点分析了各月度情况、各省(区、市)情况、不同农作物情况的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工作, 总结了我国农业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现状, 为我国农业植物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的下一步工作探明方向。
2017年2018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2021 Vol.47(2) 214-218
[摘要]
(72)
[PDF
2412k] (52)
贾秋珍1, 2, 3*, 曹世勤1, 2, 3*, 王晓明1, 2, 3, 黄瑾1, 2, 3, 孙振宇1, 2, 3, 张勃1, 2, 3, 骆惠生1, 2, 李青青1, 2
2017年2018年对采自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572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监测, 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出3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居第一位, 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56.88%和50.34%, 中四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0.15%和13.85%。主要流行小种中, 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33.69%和38.51%, 居第一位; 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3.04%和15.20%, 居第二位; 条中33号出现频率降至5%以下; 贵22-14致病类型出现频率在4%~6.6%之间; 新菌系ZS-1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 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2.90%和7.43%; 次要致病类型中, HY4、HY8、水11-3、水11-7、水11-192及贵22-104、贵22-108、ZS-18等出现频率在0.72%~4.71%之间, 其他致病类型在0.3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 VYr9、VYr3b+Yr4b、VYrSu、VYr26仍为甘肃省主要毒性致病基因。目前甘肃小麦条锈菌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开展中四类群监测是今后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抗条锈育种应以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ZS-1为主, 兼顾贵农22及中四类群中其他类型。
延安地区苹果园食心虫种类及其种群消长动态调查
2021 Vol.47(2) 219-225
[摘要]
(69)
[PDF
2882k] (61)
陈秀琳1, 2, 陈玉鑫2, 包琳杰2, 康乐2, 孙勇2, 李广伟1, 2*
利用5种果树食心虫的性诱剂通过诱捕法调查了延安苹果产区苹果园中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李小食心虫、苹果蠹蛾和桃蛀螟的发生情况及成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动态; 对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在苹果园中发生的食心虫主要有桃小食心虫、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3种, 未诱捕到桃蛀螟和苹果蠹蛾。不同调查点的诱捕结果均表明, 李小食心虫成虫种群数量最大, 属于优势种群, 梨小食心虫次之, 桃小食心虫种群数量相对最小。桃小食心虫雄成虫1年有2个发生高峰期, 越冬代成虫羽化出土极不整齐; 梨小食心虫在苹果树整个生长季均可诱捕到, 雄成虫1年具有不明显的4个发生盛期; 李小食心虫越冬代成虫羽化较为整齐, 雄成虫1年有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期, 该虫在延安地区年发生2代。梨小食心虫和李小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试验表明, 2种食心虫的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均具有引诱活性, 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对种内和种间雄蛾的引诱能力均显著强于李小食心虫性诱剂, 诱蛾量分别是李小食心虫性诱剂诱蛾量的2.75和2.30倍, 2种食心虫性诱剂的“交互引诱”能力具有不对称性。本试验明确了延安苹果产区食心虫的种类组成及主要食心虫在田间的种群消长规律, 对预测预报和治理苹果园食心虫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宁夏地区烟粉虱对5种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
2021 Vol.47(2) 226-232
[摘要]
(61)
[PDF
1496k] (63)
洪波, 曹娜, 赵小云, 马百林, 董芸, 高凯, 贾彦霞, 王新谱*
采用浸叶法分别测定了宁夏8个地区烟粉虱成虫田间种群对4类5种杀虫剂的抗性。结果表明, 供试烟粉虱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已产生了中等至极高水平抗性, 抗性倍数为33.31~227.98倍; 对烯啶虫胺产生了中等至高水平抗性, 抗性倍数为12.14~69.33倍; 对毒死蜱和吡虫啉产生了低至中等水平抗性, 抗性倍数分别为7.63~38.85倍和6.05~22.43倍, 个别地区种群对吡虫啉尚处于敏感水平;对阿维菌素处于敏感性降低至中等水平抗性, 抗性倍数为4.54~13.22倍。烟粉虱对5种杀虫剂的抗性有明显的区域性, 抗性最为普遍且严重的地区为贺兰新平和吴忠, 其次为贺兰产业园、石嘴山大武口、中卫和永宁, 而西夏区军马场、固原烟粉虱种群的抗性则相对较低。对银川3地烟粉虱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 在5种杀虫剂中, 其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性发展最为迅速, 其次为烯啶虫胺, 对阿维菌素和吡虫啉的抗性发展相对较慢, 而西夏区军马场和贺兰产业园种群对毒死蜱敏感性有所恢复。
果棉间作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021 Vol.47(2) 233-238
[摘要]
(65)
[PDF
1480k] (72)
李海强1, 张建萍2, 陆宴辉3*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 2014年2015年选择了枣棉、苹果棉间作模式试验点各24个, 2017年2018年选择了核桃棉间作模式试验点21个, 比较研究了3种模式的间作棉田与相应单作棉田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结果显示, 与枣树、苹果树、核桃树间作棉田节肢动物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集中度指数与各自对应的单作棉田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对于每种模式, 间作和单作棉田害虫亚群落和天敌亚群落结构特征指数也无显著差异。初步结果表明, 南疆3种常见的果棉间作模式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没有明显影响。
我国部分地区田间小菜蛾种群对8种常用杀虫剂的抗性检测
2021 Vol.47(2) 239-242
[摘要]
(68)
[PDF
1452k] (95)
徐巨龙, 李静静, 王念猛, 薛超彬*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来自5个地区的田间小菜蛾种群对8种杀虫剂的抗性水平。结果表明, 5个地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均产生了中等水平以上的抗性, 江苏无锡和广东增城种群的抗性达1 428.16倍和6 642.12倍, 为极高抗性水平; 对丁醚脲均处于敏感或敏感性降低水平。5个地区的小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虫螨腈、S-茚虫威、虫酰肼和唑虫酰胺等5种药剂的敏感性各异, 大多处于敏感或敏感性降低水平, 但也有些地区产生了中等水平的抗性。本研究结果明确了我国部分地区对小菜蛾抗药性情况, 可为小菜蛾的抗性治理提供参考。
9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毒力及田间防效
2021 Vol.47(2) 243-248
[摘要]
(72)
[PDF
1487k] (64)
姜莉莉1, 付丽1, 薛雯2, 曲健禄1, 武海斌1, 范昆1*
为筛选得到防治苹果轮纹病的高效药剂,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 评价其对苹果生长的安全性及对轮纹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室内毒力较高, EC50分别为0.107 μg/mL和〖JP+2〗0.140 μg/mL; 其次为氟环唑、丙环唑和己唑醇, EC50分别为0.220、0.238 μg/mL和0.452 μg/mL。在田间防效试验中, 氟硅唑(57.1 mg/kg)、丙环唑(166.7 mg/kg)和苯醚甲环唑(66.7 mg/kg)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最高。2018年果实采收前防效分别为84.75%、83.66%和82.05%, 采后30 d分别为73.33%、73.33%和68.33%; 2019年采收前防效分别为82.25%、87.66%和87.41%, 采后30 d分别为75.41%、70.49%和73.77%。同时, 各药剂对苹果生长均无不良影响, 可用于苹果轮纹病防治。
植保无人飞机喷施30%苯甲·丙环唑微乳剂防治水稻主要病害
2021 Vol.47(2) 249-253
[摘要]
(62)
[PDF
2396k] (49)
李燕芳1, 周振标2, 谭耀华3, 张振飞1, 肖汉祥1*
为了探究植保无人飞机喷施30%苯甲·丙环唑微乳剂对稻瘟病、纹枯病和稻曲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以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为植保无人飞机施药的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在水稻分蘖末期和破口期采用植保无人飞机进行药剂喷施防治水稻主要病害试验。结果表明:在减量25%的情况下, 植保无人飞机喷施30%苯甲·丙环唑微乳剂对纹枯病病株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33%和82.72%, 对稻瘟病病穗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6.36%和80.41%, 对稻曲病病穗和病情指数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11%和79.25%。该施药方式对水稻中后期主要病害防治效果均优于对照药剂和人工施药的防治效果。
克菌丹·啶氧菌酯对柑橘沙皮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2021 Vol.47(2) 254-257
[摘要]
(70)
[PDF
1464k] (51)
宋晓兵, 彭埃天*, 凌金锋, 崔一平, 程保平, 陈霞
为筛选防治柑橘沙皮病的高效低毒药剂, 连续两年进行了新型复配药剂50%克菌丹·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防治柑橘沙皮病的田间药效试验, 对该药剂防治柑橘沙皮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50%克菌丹·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625 mg/kg对柑橘沙皮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018年药剂处理两次后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46%和76.84%, 2019年药剂处理两次后对柑橘叶片和果实沙皮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79%和75.59%, 显著优于对照药剂80%克菌丹水分散粒剂800 mg/kg的处理, 优于对照药剂22.5%啶氧菌酯悬浮剂150 mg/kg的处理。50%克菌丹·啶氧菌酯水分散粒剂对柑橘安全, 值得应用于柑橘沙皮病防治的示范与推广。
几种生物源农药对高架草莓叶螨和蚜虫的防治效果比较
2021 Vol.47(2) 258-261
[摘要]
(70)
[PDF
1446k] (90)
李诗利1, 郑鑫1, 路伟1, 杨振博2, 高有华1, 张桦*
叶螨和蚜虫是草莓生产中的重要害虫, 为减少化学农药使用同时提高防治效果, 本研究选择几种生物源农药对草莓叶螨和蚜虫进行防治效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对叶螨, 1.8%阿维菌素微乳剂(ME) 1 4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 药后7 d防治效果达81.15%, 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2.5%鱼藤酮乳油(EC) 600倍液防治效果最差, 药后7 d防治效果为46.87%。对蚜虫, 2.5%鱼藤酮EC 400倍液防治效果最佳, 药后7 d防治效果达85.08%, 1.3%苦参碱水剂(AS) 1 200倍液防治效果最差, 药后7 d防治效果为62.75%。供试生物源药剂对草莓生长安全, 无药害发生。在草莓生产中, 可优先选择1.8%阿维菌素ME 1 400倍液、2.5%鱼藤酮EC 400倍液分别对叶螨、蚜虫进行防治。
不同杀虫剂对烟蓟马的室内毒力与田间防效
2021 Vol.47(2) 262-266
[摘要]
(84)
[PDF
1744k] (139)
董丽娜1, 华登科2, 郑晓斌2, 张坤2, 袁江江2, 刘廷辉1*, 吴青君2*
烟蓟马是一种世界性害虫, 为筛选出高效低毒的药剂, 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不同药剂对烟蓟马的室内毒力, 并开展了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对成虫活性最高的药剂是阿维菌素、乙基多杀菌素和虫螨腈, 其LC50均小于1 mg/L; 多杀霉素的毒力也较高, 其LC50为2.11 mg/L; 吡丙醚对2龄若虫表现较高毒力。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10%虫螨腈SC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对烟蓟马药后3~14 d的防效均达90%以上, 除100 g/L吡丙醚SC外, 其他药剂药后14 d的防效均达80%以上。2.5%高效氯氟氰菊酯SC、10%虫螨腈SC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SC可作为防治烟蓟马的首选药剂, 并交替使用其他药剂。
二甲氧香酯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2021 Vol.47(2) 267-270
[摘要]
(63)
[PDF
1466k] (43)
郭富友, 周红, 刘瑾林, 马晓峰, 丁伟*
利用玻片浸渍法测定了二甲氧香酯对柑橘全爪螨的室内毒力, 并严格按照田间药效规范, 开展田间药效试验评价了5%二甲氧香酯EC对柑橘全爪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处理 48 h 后, 二甲氧香酯及其制剂 LC50分别为174 mg/L和114 mg/L, 其对柑橘全爪螨的毒力是螺螨酯原药的1.61倍和2.46倍。田间药效结果表明, 施药后1~14 d, 5%二甲氧香酯EC 125~250 mg/kg处理可达到最大防效94.0%, 显著优于或与对照药剂240 g/L螺螨酯SC 60 mg/kg的防效相当。5%二甲氧香酯EC可有效防治柑橘全爪螨, 且持效期长, 对柑橘生长安全, 值得推广应用。
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P1防治黄瓜霜霉病的研究
2021 Vol.47(2) 271-275
[摘要]
(57)
[PDF
1489k] (68)
叶乃玮, 王承芳, 干华磊, 吴紫燕, 糜芳, 毛伟力*
通过离体叶片筛选法, 得到1株对黄瓜霜霉病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多黏类芽胞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菌株P1。通过液体发酵和剂型处理, 将 P1制成含量2×109 cfu/mL的悬浮剂分别进行室内和大田药效测试。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P1-SC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与用药浓度呈正相关。当使用浓度为1.25×107 cfu/mL 时, P1悬浮剂对霜霉病的防治效果与化学农药250 g/L嘧菌酯SC的相似; 当使用浓度为5.0×107 cfu/mL时, 防治效果显著大于嘧菌酯(P≤0.05)。 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大田药效测试结果显示, 经P1-SC处理(3 000 mL/hm2)的黄瓜植株霜霉病病情指数(2.53, 2.48)显著低于经250 g/L嘧菌酯SC(600 mL/hm2)处理的植株(4.33、6.22), 防治效果(86.16%, 89.90%)显著高于后者(76.34%、74.95%)(P≤0.05)。
几种化学药剂和微生物菌剂对腐烂茎线虫的室内触杀活性
2021 Vol.47(2) 276-283
[摘要]
(80)
[PDF
1522k] (87)
张妞1, 王东1*, 赵远征2, 邱廷艳3, 符永程1, 孟焕文1, 周洪友1*, 王新4
本研究比较了5种化学药剂和4种微生物菌剂对腐烂茎线虫的室内触杀活性,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化学药剂与微生物菌剂复合使用的效果。结果表明, 在5种供试化学药剂推荐浓度条件下, 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26.92 g/L对腐烂茎线虫的触杀效果最好, 72 h的校正死亡率可达87.32%, 20%噻唑膦水乳剂6.06 g/L与41.70%氟吡菌酰胺悬浮剂5.21 g/L对腐烂茎线虫的触杀活性次之; 用以上3种化学药剂100倍稀释液处理腐烂茎线虫, 72 h后20%噻唑膦水乳剂2.00 g/L与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7.00 g/L的效果最好, 腐烂茎线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4.61%和81.68%。在供试的4种微生物菌剂中, 推荐用量条件下, 有效活菌数≥200.0亿/g抗根结线虫菌剂粉剂500 g/L对腐烂茎线虫的触杀效果最好, 72 h的校正死亡率达76.48%, 其次为10亿活芽胞/g枯草芽胞杆菌可湿性粉剂66.6 g/L。有效活菌数≥200.0亿/g抗根结线虫菌剂粉剂在推荐用量基础上增加25%用量可提高对腐烂茎线虫的触杀效果, 72 h校正死亡率达到85.58%。同时, 化学药剂与微生物菌剂在一定浓度条件下复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对腐烂茎线虫的触杀效果, 其中有效活菌数≥200.0亿/g抗根结线虫菌剂粉剂与70%噁霉灵可湿性粉剂复合处理的效果最好, 腐烂茎线虫在48 h的校正死亡率达到93.30%; 其次为有效活菌数≥200.0亿/g抗根结线虫菌剂粉剂与20%噻唑膦水乳剂的组合, 48 h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1.68%。本研究为腐烂茎线虫的有效防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5种药剂对不同发育阶段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 fraxinus的室内毒力
2021 Vol.47(2) 284-287
[摘要]
(70)
[PDF
2563k] (50)
莫夏娜1, 李菲然1, 陈敏1*, 何畅2, 赵京芬2*
白蜡绵粉蚧Phenacoccus fraxinus Tang是白蜡Fraxinus chinensis Roxb.的一种重要害虫。为筛选出高效防治白蜡绵粉蚧的药剂, 本试验采用浸渍法测定了5种药剂对不同龄期白蜡绵粉蚧的毒力。测试的5种药剂对白蜡绵粉蚧1龄若虫致死中浓度为18.48~24.52 mg/L, 均表现较高的毒力。对2龄若虫和成虫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18.48~76.25 mg/L和44.00~79.53 mg/L, 毒力稍低于1龄若虫。但5种药剂对白蜡绵粉蚧3龄若虫的毒力明显低于其他龄期, 除20%丁硫克百威乳油毒力较高(42.00 mg/L)外, 其余4种药剂的致死中浓度为97.73~132.24 mg/L。因此, 5种药剂对白蜡绵粉蚧1、2龄若虫和成虫毒力较强且稳定, 均可作为防治白蜡绵粉蚧低龄若虫和成虫的优良药剂, 但3龄若虫最好选用毒力较高的20%丁硫克百威乳油进行防治。
洋葱茎基盘腐烂病药剂田间筛选试验
2021 Vol.47(2) 288-292
[摘要]
(79)
[PDF
1467k] (102)
张俊峰1, 张玉鑫1, 王晓巍1, 刘生民2
为了解决甘肃河西地区洋葱茎基盘腐烂病发病重、药剂防效差的问题, 本试验选取7种药剂, 在移栽时进行蘸根处理, 观测分析不同药剂处理对洋葱植株成活率、生育期、防治效果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1%申嗪霉素悬浮剂500倍液蘸根处理对洋葱茎基盘腐烂病防治效果较好, 植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 定植后30 d的防治效果为80.89%, 57 d的防治效果为64.45%, 产量为7 029.85 kg/667 m2, 增产率达到26.77%。在洋葱定植时可以使用该药剂进行蘸根处理, 57 d内对茎基盘腐烂病的防治效果较好, 且减少了农药的施用量, 为甘肃河西高海拔冷凉区洋葱绿色优质生产提供了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