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合作
投稿指南
旧版入口
联系我们
交流园地
.
大家都来交流新技术哦
常用软件及单据下载
火狐中国版 2010.9免费下载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专家审稿方法
信息公告
《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投稿时防止误入假冒网站提醒
《植物保护》网络首发录用稿公告
《植物保护》入选2017-2018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简称CSCD)
关于《植物保护》中英文对照出版的真假识别
投稿须知-很重要
2015年起将收取审稿费
新投稿又想修改怎么办?
怎样重新上传修改稿?
更多
站内检索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到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浏览排行
.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
《植物保护》征稿简约(20
.
昆虫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检疫性实蝇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
生防芽胞杆菌脂肽抗生素研究
.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
期刊界
勤云公司
本期封面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类刊物。曾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科技类)、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等十余项奖励。2015-2017年受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资助。主要刊登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杂草学等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领域原创性科研论文和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
最新一期目录 2019年第1期
合并选项
特约稿件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
2019 Vol.45(1) 1-11
[摘要]
(62)
[PDF
1118k] (77)
王振营1*, 王晓鸣2*
草地贪夜蛾迁飞行为与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2019 Vol.45(1) 12-18
[摘要]
(56)
[PDF
940k] (56)
江幸福*, 张 蕾, 程云霞, 宋琳琳
研究报告
稻瘟病菌F-box蛋白MoFbr7生物学功能分析
2019 Vol.45(1) 19-24
[摘要]
(32)
[PDF
2953k] (45)
张梦园, 潘 锐, 谭乐勇, 郭 敏*
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麦无网长管蚜实验种群的影响
2019 Vol.45(1) 25-29
[摘要]
(37)
[PDF
1397k] (43)
李亚萍, 李祥瑞, 张云慧*, 朱 勋, 程登发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8Ea启动子区orf1片段缺失增强启动子活性
2019 Vol.45(1) 30-36
[摘要]
(29)
[PDF
2708k] (47)
崔婷婷1, 2, 杜立新3, 彭 琦2, 张 杰2, 高继国1*, 宋福平2*
黑龙江地区番茄斑萎病毒的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征分析
2019 Vol.45(1) 37-43
[摘要]
(30)
[PDF
3070k] (37)
王凯娜, 战斌慧*, 周雪平*
运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茶园蜘蛛物种
2019 Vol.45(1) 44-50
[摘要]
(30)
[PDF
3551k] (37)
邢树文, 孙延杰, 朱 慧, 查广才
不同温度下韭菜迟眼蕈蚊年龄-阶段两性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构建
2019 Vol.45(1) 51-57
[摘要]
(33)
[PDF
6052k] (43)
杨玉婷1, 2, 梁 玲1, 2, 史彩华1, 2, 谢 文2, 张友军2*
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种群生命表
2019 Vol.45(1) 58-61
[摘要]
(43)
[PDF
2087k] (40)
刘世涛1, 王忠跃2, 刘永强2, 曲爱军1*
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在茶园的雾滴沉积分布及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2019 Vol.45(1) 62-68
[摘要]
(37)
[PDF
2876k] (70)
王 明1#, 王 希2#, 何 玲1, 史建苗2, 范劲松3, 钟 玲2*, 袁会珠1*
进境菜豆种子中普通细菌性疫病菌的分离和鉴定
2019 Vol.45(1) 69-74
[摘要]
(31)
[PDF
1707k] (31)
文朝慧1*, 何苏琴2, 左佳妮1, 王溪桥1, 尤 佳1
茉莉酸甲酯调控防御酶活性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
2019 Vol.45(1) 75-80
[摘要]
(31)
[PDF
1122k] (35)
盘柳依1, 赵显阳1, 陈 明1, 付永琦1, 向妙莲1*, 陈金印1, 2
聚块大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影响
2019 Vol.45(1) 81-87
[摘要]
(21)
[PDF
1089k] (31)
毕守东1*, 张书平1, 余 燕1, 王振兴1, 2, 李 尚1, 2, 周夏芝2, 邹运鼎2, 王建盼1, 2, 郎 坤1, 2
重庆潼南朱砂叶螨田间抗性监测及其抗性机制分析
2019 Vol.45(1) 88-92
[摘要]
(27)
[PDF
1846k] (34)
王保军1, 2, 胡云鹏1, 申光茂1, 刘 怀1*
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玉米品种‘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
2019 Vol.45(1) 93-97
[摘要]
(29)
[PDF
879k] (31)
刘 燊1, 2, 郭井菲2, 何康来2, 王勤英1*, 王振营2*
噻虫嗪对田间麦蚜种群防控效果与残留消减动态的关系
2019 Vol.45(1) 98-103
[摘要]
(36)
[PDF
1699k] (37)
陈博聪1, 张燕宁2, 刘同金3, 阴 筱1, 朱其松1, 蒋红云2*, 马 惠1*
叶面喷施枯草芽胞杆菌XF-1防治大白菜根肿病
2019 Vol.45(1) 104-108
[摘要]
(28)
[PDF
876k] (34)
何朋杰1#, 崔文艳1#, 何鹏飞1, 2, 袁 海1, 2, 李兴玉1, 2, 吴毅歆1, 2, 何月秋1, 2*
实验方法与技术
重大检疫性害虫玉米根萤叶甲的种特异性SS-COⅠ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2019 Vol.45(1) 109-115
[摘要]
(30)
[PDF
2540k] (34)
张桂芬1, 2*, 王玉生1, 郭建洋1, 2, 冼晓青1, 2, 万方浩1, 2, 张金良3, 王福莲4, 张亚宁4
桑脉带相关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9 Vol.45(1) 116-120
[摘要]
(30)
[PDF
2616k] (37)
吴 凡1, 李杨秀1, 黄海娟2, 陈保善3, 蒙姣荣1, 3*
小麦矮腥黑粉菌侵染小麦子房的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方法
2019 Vol.45(1) 121-124
[摘要]
(25)
[PDF
2764k] (31)
李 超1, 陈德来1, 2, 魏晓庆1, 2, 刘俭俭1, 3, 刘太国1, 刘 博1, 陈万权1, 高 利1*
基础知识
草莓番石榴上两种瘿蚊害虫的区分
2019 Vol.45(1) 125-128
[摘要]
(38)
[PDF
2773k] (36)
王 芳1, 焦克龙1*, 龙 鸿1*, 王远宏1, 卜文俊2
研究简报
稻曲病菌休眠与非休眠厚垣孢子的MSAP分析
2019 Vol.45(1) 129-134
[摘要]
(29)
[PDF
1920k] (35)
李小娟1, 2, 李 杰1, 3, 周 瑚1, 3, 4, 任佐华1*, 刘二明1, 3, 4*
棉铃虫膨胀线粒体基因组的鉴定与分析
2019 Vol.45(1) 135-141
[摘要]
(32)
[PDF
2059k] (39)
张 屾1, 谷少华1, 李显春1, 2*
调查研究
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田间抗性评价
2019 Vol.45(1) 142-147
[摘要]
(25)
[PDF
873k] (30)
李国平, 刘 冰, 黄建荣, 邱 峰, 封洪强*
我国197份小麦核心种质资源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CYR34的抗性评价
2019 Vol.45(1) 148-154
[摘要]
(23)
[PDF
1606k] (35)
黄 亮1, 2, 刘太国2*, 刘 博2, 高 利2, 罗培高1, 2*, 陈万权2
331份四川小麦品种(系)在甘肃陇南抗条锈性表现及利用价值
2019 Vol.45(1) 155-158
[摘要]
(23)
[PDF
1206k] (30)
曹世勤1, 2, 孙振宇1, 2, 徐 志3, 王万军4, 贾秋珍1, 2, 杨随庄5, 彭云良3, 黄 瑾1, 2, 张 勃1, 2
黄淮麦区34个小麦主栽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推导
2019 Vol.45(1) 159-163
[摘要]
(20)
[PDF
1217k] (28)
黄 亮1, 2, 刘太国1*, 刘 博1, 高 利1, 罗培高1, 2, 陈万权1
山东蓬莱葡萄灰霉菌对7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2019 Vol.45(1) 164-169
[摘要]
(34)
[PDF
1086k] (45)
郑媛萍, 周连柱, 孔繁芳, 王忠跃*, 张 昊*
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
2019 Vol.45(1) 170-173
[摘要]
(32)
[PDF
940k] (36)
刘 娟, 冯 浩, 王 帅, 高小宁, 黄丽丽*
不同地理种群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对莠去津的耐受性
2019 Vol.45(1) 174-180
[摘要]
(21)
[PDF
1881k] (32)
杨 娟1, 2, 于海燕2, 李香菊2*, 董金皋1*
云南甘蔗白条病的多基因联合鉴定
2019 Vol.45(1) 181-185
[摘要]
(26)
[PDF
1927k] (30)
张荣跃, 李文凤, 王晓燕, 单红丽, 仓晓燕, 李 婕, 罗志明, 尹 炯, 黄应昆*
河曲丝叶蜂在拉萨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2019 Vol.45(1) 186-189
[摘要]
(23)
[PDF
3512k] (31)
雷雪萍, 庞 博*, 卓 嘎, 次仁央拉, 李 杨, 姚小波
青海高原干旱地区藜麦害虫与天敌名录及5种害虫记述
2019 Vol.45(1) 190-198
[摘要]
(27)
[PDF
992k] (32)
李秋荣1, 李富刚2, 魏有海1, 朱海霞1, 来有鹏1, 侯 璐1, 郭青云1*
不同栽培模式下蓝莓园果蝇数量的动态规律
2019 Vol.45(1) 199-205
[摘要]
(38)
[PDF
1754k] (59)
周 昊1, 高 勇1, 2, 谭秀梅1, 杨勤民3, 万方浩1, 4, 周洪旭1*
技术与应用
几种除草剂对恶性杂草野艾蒿的防除效果及对胡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9 Vol.45(1) 206-211
[摘要]
(39)
[PDF
1840k] (55)
柳建伟, 岳德成*, 王宗胜*, 史广亮, 李青梅, 姜延军, 韩菊红
性信息素迷向丝对不同果树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
2019 Vol.45(1) 212-215
[摘要]
(25)
[PDF
858k] (31)
李晓龙1, 贾永华1, 窦云萍1, 刘晓丽2, 王春良1*, 李 锋2
6种杀菌剂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2019 Vol.45(1) 216-220
[摘要]
(36)
[PDF
847k] (45)
付丽军1, 王永存1, 王向东1, 周 禹2
稻瘟病穗瘟防治适期初探
2019 Vol.45(1) 221-225
[摘要]
(34)
[PDF
1639k] (42)
陆邢峰1, 易红娟1, 杨凌峰1, 周 浩1, 谢松华1, 孙雪梅1, 张谷丰2*
28%三环唑·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2019 Vol.45(1) 226-229
[摘要]
(28)
[PDF
833k] (43)
董丽英1, 赵秀兰2, 刘树芳1, 李迅东1, 杨勤忠1*
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对香蕉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2019 Vol.45(1) 230-233
[摘要]
(34)
[PDF
830k] (43)
宋晓兵, 彭埃天*, 凌金锋, 陈 霞, 程保平, 崔一平
玫烟色棒束孢耐热菌株的筛选及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测定
2019 Vol.45(1) 234-237
[摘要]
(21)
[PDF
839k] (33)
赵建华1#, 王宏民2#, 张天浩1, 张仙红1*
新型植物源复合长效杀虫剂质量评价及其防虫效果
2019 Vol.45(1) 238-244
[摘要]
(31)
[PDF
876k] (79)
丁 品1, 刘锦霞1*, 李 晶1, 李 娜1, 武建荣1, 杜文静1, 张建军1, 杨海兴2
技术与应用
我国玉米病虫害发生现状、趋势与防控对策
2019 Vol.45(1) 1-11
[摘要]
(62)
[PDF
1118k] (77)
王振营1*, 王晓鸣2*
近年来, 随着我国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耕作栽培方式的转变, 玉米品种选育加快, 种植面积迅速增加, 玉米病虫害发生一直呈加重趋势, 一些次要病虫害在全国范围或局部地区为害不断加重, 上升为主要病虫害, 生产上还出现了一些新发病虫害, 对玉米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本文总结了我国玉米重要病虫害的发生现状, 并对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 目前生产上的重要病虫害如亚洲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以及黏虫为害加重并将持续发生; 土传病害玉米茎腐病、穗腐病等危害将持续加重; 风险性叶斑病玉米大斑病、南方锈病等仍在流行, 未来不可忽视; 还需关注未来危害性具有上升趋势的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
草地贪夜蛾迁飞行为与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2019 Vol.45(1) 12-18
[摘要]
(56)
[PDF
940k] (56)
江幸福*, 张 蕾, 程云霞, 宋琳琳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原产于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广泛分布于美洲大陆。2016年入侵到非洲, 迅速蔓延到撒哈拉以南的整个区域。2018年入侵到印度。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发出警告, 草地贪夜蛾很有可能从印度蔓延到东南亚及中国南部为主的亚洲地区。为掌握草地贪夜蛾在国外的发生与迁飞为害规律, 加强我国对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控制和监测预警, 本文综述了草地贪夜蛾在美国、加勒比海国家、墨西哥以及非洲国家的迁飞行为规律、性诱剂、灯光诱捕以及迁飞路径的分子鉴定等监测预警技术的研究进展, 从而为我国植保人员对该虫的监测提供技术指导。针对草地贪夜蛾在世界范围内的迁飞规律和入侵特点, 结合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以及气候特点, 提出加强对草地贪夜蛾的监测与检疫的建议。
稻瘟病菌F-box蛋白MoFbr7生物学功能分析
2019 Vol.45(1) 19-24
[摘要]
(32)
[PDF
2953k] (45)
张梦园, 潘 锐, 谭乐勇, 郭 敏*
F-box蛋白在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 pathway, UPP)中参与调控胞内蛋白降解、受体识别、信号传导等生物学过程。本研究从稻瘟病菌中克隆了F-box基因MoFbr7, 序列分析表明, 该基因编码产物具有1个F-box结构域(N-端)和8个连续的WD40重复序列(C-端), 在丝状真菌中高度保守。利用基因敲除方法, 获得4个MoFbr7基因敲除突变体, 同时构建了回补菌株。表型分析结果显示, MoFbr7基因缺失突变体在产孢量、附着胞形态、原生质体释放、致病性等方面均无异常。突变体在MM、RDC培养基上生长速率下降; 对细胞壁胁迫因子CFW(Calcofluor white)、刚果红敏感。以上结果表明MoFbr7参与稻瘟病菌的营养生长与细胞壁完整性, 为进一步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麦无网长管蚜实验种群的影响
2019 Vol.45(1) 25-29
[摘要]
(37)
[PDF
1397k] (43)
李亚萍, 李祥瑞, 张云慧*, 朱 勋, 程登发
利用吡虫啉种子包衣技术防治麦蚜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一项重要的防控措施, 目前对麦蚜的防控效果评价主要集中在自然混合种群上, 对室内种群尤其是麦无网长管蚜的研究报道较少。为了明确吡虫啉种衣剂对单一蚜虫种类的影响, 本文利用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处理的小麦苗接种4种蚜虫, 分别于3、6和9 d后检查死亡率。并采用生命表方法评价种衣剂处理对麦无网长管生长发育、繁殖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衣剂处理小麦苗接种的4种蚜虫, 3 d后死亡率大小依次为禾谷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麦无网长管蚜, 6 d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全部死亡; 9 d后麦二叉蚜全部死亡, 但麦无网长管蚜死亡率仅为10.3%。生命表结果表明:麦无网长管蚜大部分个体在种衣剂处理麦苗上可以完成整个世代周期, 但其生长发育延缓, 存活率、寿命和繁殖力显著下降, 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生殖率(R0)显著降低, 平均世代周期(T)显著延长。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吡虫啉包衣处理对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麦二叉蚜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但对麦无网长管蚜防效较差。
苏云金芽胞杆菌cry8Ea启动子区orf1片段缺失增强启动子活性
2019 Vol.45(1) 30-36
[摘要]
(29)
[PDF
2708k] (47)
崔婷婷1, 2, 杜立新3, 彭 琦2, 张 杰2, 高继国1*, 宋福平2*
本文分别构建了cry8E基因上游的启动子(Porf18E)和其上游缺失orf1基因的启动子(PΔorf18E)融合lacZ基因的表达载体, 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分析, 发现PΔorf18E的转录活性高于Porf18E。分别用PΔorf18E和Porf18E指导cry1Ac基因的表达, 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 发现两个启动子指导表达的Cry1Ac蛋白均可形成双锥形晶体; 通过总蛋白定量分析发现, 缺失orf1基因的启动子(PΔorf18E)指导的Cry1Ac蛋白表达量高于Porf18E启动子指导的Cry1Ac蛋白表达量; 生物活性测定表明:PΔorf18E指导的Cry1Ac晶体蛋白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具有杀虫活性, 高于Porf18E指导的Cry1Ac晶体蛋白对小菜蛾的杀虫活性。本文获得的强活性的启动子PΔorf18E是目前已报道的转录活性最高的cry基因启动子, 该启动子为Cry蛋白的表达和遗传工程菌株构建提供了重要元件。
黑龙江地区番茄斑萎病毒的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征分析
2019 Vol.45(1) 37-43
[摘要]
(30)
[PDF
3070k] (37)
王凯娜, 战斌慧*, 周雪平*
近年来,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tospovirus (TSWV)在我国多个地区发生严重危害。本研究采用小RNA深度测序和RT-PCR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黑龙江的番茄病毒病样品中的病毒进行了鉴定。提取番茄样品的RNA并构建小RNA文库进行测序, 数据分析发现比对至TSWV基因组的reads数占比对到病毒核酸总reads数的92.64%, 表明侵染此番茄样品的病原物可能是TSWV。利用RT-PCR方法进一步确定侵染此番茄样品的病毒为TSWV, 将其命名为TSWV-HLJ1。对TSWV-HLJ1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并构建系统进化树, 结果表明TSWV-HLJ1与TSWV云南甜椒分离物(TSWV-YNgp)的亲缘关系最近。介体传毒试验表明, 西花蓟马可将TSWV-HLJ1传播感染健康寄主植物。摩擦接种试验表明, TSWV黑龙江分离物能够侵染本氏烟、辣椒和番茄。这是我国首次报道在黑龙江地区发现TSWV的危害。
运用DNA条形码技术鉴定茶园蜘蛛物种
2019 Vol.45(1) 44-50
[摘要]
(30)
[PDF
3551k] (37)
邢树文, 孙延杰, 朱 慧, 查广才
运用DNA条形码技术, 对广东潮州茶园蜘蛛物种进行了分子鉴定。本研究利用基因测序技术获取了凤凰山区域茶园50种蜘蛛的74条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Ⅰ, COⅠ) 基因序列。使用邻接法 (neighbor joining, NJ) 构建系统发育树, 运用ABGD(automatic barcode gap discovery)软件对蜘蛛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与ABGD软件划分结果以及形态分类鉴定结果相一致, 运用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对蜘蛛物种进行分子鉴定。这对茶园蜘蛛疑难物种和新物种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茶园蜘蛛物种多样性的研究中也具有重要价值。由此表明, 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对于本研究中所涉及的蜘蛛物种的划分具有较好的区分结果, 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茶园蜘蛛物种鉴定中进行应用。
不同温度下韭菜迟眼蕈蚊年龄-阶段两性实验种群生命表的构建
2019 Vol.45(1) 51-57
[摘要]
(33)
[PDF
6052k] (43)
杨玉婷1, 2, 梁 玲1, 2, 史彩华1, 2, 谢 文2, 张友军2*
为了明确温度对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本文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研究了该虫北京种群在4种温度(15、20、25和30℃)下的发育历期、存活率、繁殖力以及其他的种群参数。结果表明, 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发育历期以及产卵前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在25℃条件下的单雌产卵量为85.34粒, 显著高于其他3个温度。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平均世代周期(T)则出现相反的趋势, 在25℃下净增殖率(R0)最大, 为45.77。韭菜迟眼蕈蚊在15~30℃范围内都能完成生长发育和繁殖, 但25℃下种群存活率高、繁殖力大、世代周期较短, 更适合种群暴发。
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种群生命表
2019 Vol.45(1) 58-61
[摘要]
(43)
[PDF
2087k] (40)
刘世涛1, 王忠跃2, 刘永强2, 曲爱军1*
斜纹夜蛾是一种间歇性发生的世界性害虫, 近年来在葡萄上的发生面积和种群数量不断扩大, 为明确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发育与繁殖潜力, 本研究采用生命表方法对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适应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棉花相比, 斜纹夜蛾在葡萄上的存活率低、幼虫生长周期长、龄期增多、繁殖能力低, 幼虫期取食棉花、‘巨峰’和‘红地球’葡萄叶片的斜纹夜蛾成虫产卵量分别为786.80粒±41.88粒、581.27粒±20.03粒、619粒±17.99粒。以‘巨峰’和‘红地球’为寄主的斜纹夜蛾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139 2和 0.114 1, 低于其在棉花上的内禀增长率0.149 7。斜纹夜蛾在葡萄上能够正常完成生活史, 种群可顺利繁衍, 但其在葡萄上发育与繁殖适合度低于棉花。
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在茶园的雾滴沉积分布及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
2019 Vol.45(1) 62-68
[摘要]
(37)
[PDF
2876k] (70)
王 明1#, 王 希2#, 何 玲1, 史建苗2, 范劲松3, 钟 玲2*, 袁会珠1*
为研究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技术在实现茶园农药减量中的作用, 通过在茶园喷施2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比较其与传统大容量喷雾技术对茶小绿叶蝉Empoasca flavescens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使用3种植保无人机喷雾, 安装有TEEJET110015#喷头的植保无人机的雾滴沉积密度为24.1~127.4个/cm2, 平均值为75.8个/cm2, 沉积量为0.002~1.15 μg/cm2, 均值0.58 μg/cm2; 安装有TEEJET11001#喷头的植保无人机的雾滴沉积密度为15.0~80.4个/cm2, 平均值为47.7个/cm2, 沉积量均值为0.01~1.38 μg/cm2, 均值0.70 μg/cm2; 安装有TEEJET11003#喷头的植保无人机的雾滴沉积密度为9.2~18.2个/cm2, 平均值为13.7个/cm2; 沉积量为0~1.14 μg/cm2, 均值0.57 μg/cm2。农药利用率为49.3%~58.2%。使用3种传统器械喷雾, 担架式动力喷雾机喷雾得到的沉积量为0.02~0.30 μg/cm2, 均值0.16 μg/cm2, 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喷雾得到的沉积量为0.01~0.46 μg/cm2, 均值0.23 μg/cm2, 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喷雾得到的沉积量为0.01~0.65 μg/cm2, 均值0.33 μg/cm2。农药利用率为33.7%~39.6%。结果表明, 3种植保无人机喷雾的农药沉积量和利用率均高于3种传统的施药器械, 但其喷雾的均匀性还有待提高。施药后4 d, 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对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为85.8%~90.4%, 传统大容量喷雾对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为91.8%~93.2%, 两者差异不显著。药后10 d, 前者对茶小绿叶蝉防治效果为72.9%~75.6%, 后者防治效果为65.8%~71.6%, 说明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对茶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优于传统大容量喷雾。研究结果表明, 植保无人机低空低容量喷雾有着更长的持效期, 为茶园的农药减施增效提供了可能性。
进境菜豆种子中普通细菌性疫病菌的分离和鉴定
2019 Vol.45(1) 69-74
[摘要]
(31)
[PDF
1707k] (31)
文朝慧1*, 何苏琴2, 左佳妮1, 王溪桥1, 尤 佳1
对经甘肃口岸进境的30批菜豆 Phaseolus vulgaris种子进行了普通细菌性疫病菌的检测, 利用选择性培养基MT从波兰进境菜豆种子上分离到1株细菌597, 对该分离物进行菌落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16S rDNA及16S-23S rDNA ITS序列分析和特异性PCR检测。结果表明, 该分离物在MT培养基上菌落呈黄色、圆形、黏稠、表面光滑向外隆起、菌落周围有水解圈。分离物597接种菜豆幼苗后导致叶片枯萎, 接种点干枯。结合菌落形态、16S-23S rDNA ITS序列、特异性PCR检测结果, 将分离物597鉴定为地毯草黄单胞杆菌菜豆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 phaseoli。
茉莉酸甲酯调控防御酶活性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
2019 Vol.45(1) 75-80
[摘要]
(31)
[PDF
1122k] (35)
盘柳依1, 赵显阳1, 陈 明1, 付永琦1, 向妙莲1*, 陈金印1, 2
以‘金魁’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 研究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 MeJA)调控防御酶活性抗猕猴桃采后软腐病的效应。测定了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病斑直径、软腐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抑菌作用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多酚氧化酶(PPO)等防御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01~10 mmol/L浓度范围内, MeJA对猕猴桃软腐病菌B.dothidea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升高而增强; MeJA对猕猴桃果实最佳诱导浓度和熏蒸时间分别为0.1 mmol/L 和24 h, 其诱导效果分别为26.01%和26.85%; 猕猴桃果实经0.1 mmol/L MeJA熏蒸处理24 h后, SOD、POD、CAT、APX和PPO活性提高, 其中SOD和POD活性分别较对照增加33.85%和61.61%, 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以上结果暗示MeJA诱导猕猴桃果实抗采后软腐病可能与其提高防御酶活性有关。
聚块大小对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影响
2019 Vol.45(1) 81-87
[摘要]
(21)
[PDF
1089k] (31)
毕守东1*, 张书平1, 余 燕1, 王振兴1, 2, 李 尚1, 2, 周夏芝2, 邹运鼎2, 王建盼1, 2, 郎 坤1, 2
为了明确聚块大小对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影响, 为确定最佳样方面积提供科学依据。用聚块样方方差分析方法和聚集强度指数法研究两种茶园两年双斑长跗萤叶甲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聚集格局的差异和种群聚集均数变化。不同大小聚块的均方差均出现1~2个峰值, 聚块中有1~8个基本样方(K)时, 随着K的增大, 聚集格局的扩散系数C和种群聚集均数λ都不断增大, 其他格局时C和λ不断变小, 聚块内基本样方数K为2、4、8时与K为1时的聚集程度|w|值均小于|w|0.05。茶园双斑长跗萤叶甲存在1~2种不同尺度的聚集空间, 空间分布具有规律性, 个体群占据最小范围为2个基本样方, 即4 m2, 为最佳样方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
重庆潼南朱砂叶螨田间抗性监测及其抗性机制分析
2019 Vol.45(1) 88-92
[摘要]
(27)
[PDF
1846k] (34)
王保军1, 2, 胡云鹏1, 申光茂1, 刘 怀1*
本研究通过生物测定检测了重庆潼南田间朱砂叶螨种群对5种杀虫杀螨剂的抗药性, 并测定了主要代谢酶活性及抗性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抗性监测结果显示, 朱砂叶〖JP3〗螨对联苯肼酯和哒螨灵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 对阿维菌素、丁氟螨酯和甲氰菊酯为低水平抗性。代谢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田间种群的P450和GST活性明显提高, 且多个相关基因的表达也显著上调, 而CarE的活性没有显著变化。综上所述, 重庆潼南田间朱砂叶螨种群已对联苯肼酯、哒螨灵、阿维菌素、丁氟螨酯和甲氰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P450和GST活性提高和有关基因过表达是抗性产生的主要原因。
利用生命表技术评价玉米品种‘京科968’及其亲本的抗螟性
2019 Vol.45(1) 93-97
[摘要]
(29)
[PDF
879k] (31)
刘 燊1, 2, 郭井菲2, 何康来2, 王勤英1*, 王振营2*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选育的玉米品种‘京科968’, 其田间综合性状好, 是目前主推的玉米品种之一。为了解‘京科968’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水平及其抗性来源, 本试验选取了‘京科968’及其母本 ‘京724’和父本‘京92’两个自交系, 以感螟自交系‘自330’为对照, 利用实验种群生命表技术, 研究比较了用不同玉米品系的相同组织饲喂亚洲玉米螟后其生长发育情况, 系统评价了‘京科968’的抗螟性。试验结果表明, 四个玉米品种(系)抗螟性大小依次为:‘京92’ >‘京科968’>‘京724’>‘自330’。从抗螟性角度考虑, 生产上种植‘京科968’, 能够较好地控制亚洲玉米螟为害。
噻虫嗪对田间麦蚜种群防控效果与残留消减动态的关系
2019 Vol.45(1) 98-103
[摘要]
(36)
[PDF
1699k] (37)
陈博聪1, 张燕宁2, 刘同金3, 阴 筱1, 朱其松1, 蒋红云2*, 马 惠1*
为评价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 本研究进行了21%噻虫嗪悬浮剂对田间麦蚜的防控试验, 并测定了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及籽粒中的残留。结果表明:21%噻虫嗪 SC 23.625 g/hm2防治麦蚜效果最佳, 药后3 d, 对麦蚜相对防效可达到91.48%, 其次为21%噻虫嗪SC 15.75 g/hm2, 药后3 d, 相对防效可达到87.48%, 且与噻虫嗪23.625 g/hm2差异不显著。残留消解动态检测结果表明, 在小麦抽穗期施用21%噻虫嗪SC 15.75 g/hm2防治小麦蚜虫, 在小麦植株中的半衰期为4.8 d, 药后14 d消解92%, 半衰期较短, 消解速度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 21%噻虫嗪SC, 用药量15.75~23.625 g/hm2, 小麦生长后期连续施药1~2次, 最后一次用药后7、14、21 d采收的小麦籽粒中未检出噻虫嗪(<0.01 mg/kg)。建议用21%噻虫嗪SC防治小麦蚜虫, 最高制剂用药量75 g/hm2(有效成分15.75 g/hm2), 在小麦抽穗期施药一次, 安全间隔期14 d。
叶面喷施枯草芽胞杆菌XF-1防治大白菜根肿病
2019 Vol.45(1) 104-108
[摘要]
(28)
[PDF
876k] (34)
何朋杰1#, 崔文艳1#, 何鹏飞1, 2, 袁 海1, 2, 李兴玉1, 2, 吴毅歆1, 2, 何月秋1, 2*
为了建立简易、有效的根肿病生防体系, 本研究采用浇灌和喷施枯草芽胞杆菌XF-1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菌株XF-1-gfp, 测定其在大白菜植株内的定殖能力, 并用野生型菌株XF-1发酵液研究其防治根肿病和挽回产量效果。结果表明, 叶面喷施XF-1-gfp发酵液后, 标记菌在大白菜根、茎、叶等组织内的密度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最后趋于平稳”的趋势, 最终稳定在约103 cfu/g组织;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与空白对照相比, 所有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显著下降, 喷施XF-1发酵液后最佳防治效果为56.4%, 浇灌化学杀菌剂10%氰霜唑悬浮剂2 000倍液及1×107 cfu/mL的XF-1发酵液防效分别为78.6%与70.7%。大田试验结果表明, 喷施XF-1发酵液后防治效果达 52.6%, 与浇灌化学杀菌剂10%氰霜唑悬浮剂(64.6%)及XF-1发酵液(74.0%)相比无显著差异。此外, 与空白对照、浇灌10%氰霜唑悬浮剂及XF-1发酵液相比, 喷施XF-1发酵液后大白菜单株产量分别增加了74.0%、35.1%及23.6%。试验结果表明叶面喷施XF-1发酵液是一种有效的防控大白菜根肿病及增产增收的方法。
重大检疫性害虫玉米根萤叶甲的种特异性SS-COⅠ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2019 Vol.45(1) 109-115
[摘要]
(30)
[PDF
2540k] (34)
张桂芬1, 2*, 王玉生1, 郭建洋1, 2, 冼晓青1, 2, 万方浩1, 2, 张金良3, 王福莲4, 张亚宁4
玉米根萤叶甲在欧洲和美国是一种严重为害玉米的入侵性害虫, 传播速度快, 侵入我国的可能性极高。本文针对其难以快速准确进行形态鉴别的问题, 以玉米根萤叶甲为研究对象, 以其他9种/生物型叶甲总科常见害虫为参照, 采用基于COⅠ基因的种特异性PCR方法(species-specific COⅠ, SS-COⅠ), 研究其快速分子检测鉴定技术。通过提取10种/生物型叶甲DNA和通用型引物扩增测序, 获得其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 并比对分析设计1对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引物(DvvZCE1/DvvZCF1), 其扩增片段为462 bp。种特异性检验结果显示, 该对引物只对玉米根萤叶甲的COⅠ基因具有扩增能力, 对其他常见叶甲类害虫, 包括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榆黄毛萤叶甲、黄曲条跳甲、油菜蚤跳甲、黄点直缘跳甲、莲草直胸跳甲、枸杞负泥虫以及褐足角胸叶甲的棕黄型和蓝绿型没有扩增能力, 该对引物不仅对成虫有很好的扩增效果, 对单粒卵、2龄幼虫以及成虫残体(包括触角、头部、胸部、腹部、前足、后足)也具有同样的扩增效果, 其最低检出阈值为102.73 pg/μL(相当于1/122 880头雌性成虫)。玉米根萤叶甲特异性SS-COⅠ 检测技术在其口岸检疫, 以及有效阻截中具有重要意义。
桑脉带相关病毒RT-LAMP检测方法的建立
2019 Vol.45(1) 116-120
[摘要]
(30)
[PDF
2616k] (37)
吴 凡1, 李杨秀1, 黄海娟2, 陈保善3, 蒙姣荣1, 3*
桑脉带相关病毒Mulberry vein banding-associated virus (MVBaV)是广西桑树病毒病的主要病原病毒。本研究根据MVBaV基因组的核外壳蛋白(nucleocapsid protein, N)基因序列设计了5组引物, 筛选获得了1组有效引物, 建立了该病毒的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everse transcription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RT-LAMP)检测方法。该方法能在恒温条件(63℃)下1 h内检测MVBaV, 其灵敏度是RT-PCR检测方法的10倍。对6个田间样品进行RT-LAMP检测, 其结果与RT-PCR的结果一致。该方法可直接在反应管中加入SYBR GreenⅠ, 通过颜色变化即可判定结果, 无需经过琼脂糖电泳或专门仪器, 具有灵敏、快速和特异性好的优点, 可应用于MVBaV 的快速诊断及其田间监测。
小麦矮腥黑粉菌侵染小麦子房的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方法
2019 Vol.45(1) 121-124
[摘要]
(25)
[PDF
2764k] (31)
李 超1, 陈德来1, 2, 魏晓庆1, 2, 刘俭俭1, 3, 刘太国1, 刘 博1, 陈万权1, 高 利1*
本试验利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和Alexa Flour 488(AF 488)标记的麦胚凝集素(WGA)分别对小麦子房细胞和小麦矮腥黑粉菌进行染色, 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系统获取小麦子房的三维立体图像。该技术可获得清晰的小麦子房细胞图像, 并观察小麦矮腥黑粉菌在小麦子房中的侵染状况。该方法将为研究病原菌在寄主体内的分布提供可参考依据。
草莓番石榴上两种瘿蚊害虫的区分
2019 Vol.45(1) 125-128
[摘要]
(38)
[PDF
2773k] (36)
王 芳1, 焦克龙1*, 龙 鸿1*, 王远宏1, 卜文俊2
草莓番石榴原产巴西, 其果实、叶片和植株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是热带地区的重要果树,目前在我国南方部分省份已有栽培。番石榴单须瘿蚊Elachypalpus psidii Maia & Nava和巨叶瘿蚊Dasineura gigantea Angelo & Maia是仅知的两种在南美洲严重为害草莓番石榴的害虫, 在我国需要被考虑列为潜在的重要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昆虫。本文在国内首次详细描述了这两种瘿蚊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以及为害特点等, 以期为这两种番石榴害虫的鉴定提供依据, 并使读者了解其经济重要性, 为这类害虫的进一步研究、检疫和预防提供参考。
稻曲病菌休眠与非休眠厚垣孢子的MSAP分析
2019 Vol.45(1) 129-134
[摘要]
(29)
[PDF
1920k] (35)
李小娟1, 2, 李 杰1, 3, 周 瑚1, 3, 4, 任佐华1*, 刘二明1, 3, 4*
本研究以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黄色(非休眠)、黑色(休眠)厚垣孢子, 厚垣孢子萌发后产生的分生孢子(非休眠)3种孢子为材料, 采用DNA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技术对供试材料基因组DNA进行甲基化分析, 探究稻曲病菌休眠与非休眠厚垣孢子DNA甲基化的水平和模式。结果显示, 3种形态孢子的基因组DNA甲基化水平差异明显, 分生孢子基因组DNA中CCGG序列的总甲基化率为20.56%, 黑色休眠厚垣孢子为25.63%, 黄色非休眠厚垣孢子为33.52%。黄色和黑色的厚垣孢子主要是全甲基化模式, 其全甲基化率高于半甲基化率, 其中黄色厚垣孢子全甲基化率高达17.68%;分生孢子则是以半甲基化模式为主。结果对揭示稻曲病菌厚垣孢子休眠的分子机制, 探究真核生物孢子的分子休眠机制有普遍意义。
棉铃虫膨胀线粒体基因组的鉴定与分析
2019 Vol.45(1) 135-141
[摘要]
(32)
[PDF
2059k] (39)
张 屾1, 谷少华1, 李显春1, 2*
以已公布的棉铃虫线粒体DNA序列对来自4头棉铃虫雄蛹的DNA的三代测序数据进行筛选, 获得了11条与线粒体DNA有同源性的三代read序列, 并根据其中的read 66003鉴定出了一种膨胀的线粒体基因组。该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27 113 bp, 其保守区域包含13个蛋白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以及1个AT富集区, 与已公布的棉铃虫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相似。膨胀区域位于cox1基因编码区内部, 大小为11 467 bp, 经预测含有一个完整的真核基因(依赖ATP的RNA解旋酶)以及多种转座元件的片段, 但与线粒体DNA无同源性, 也无I类 或Ⅱ类内含子存在的证据。对田间和室内棉铃虫DNA样品的PCR扩增未能检测到膨胀线粒体基因组的存在。以上结果表明膨胀片段可能是细胞核DNA序列通过偶然的水平转移事件而整合到线粒体基因组中的, 且该种膨胀方式的发生概率极低。本文报道的膨胀线粒体基因组为日后动物线粒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提示了一种独特的变异方式。
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田间抗性评价
2019 Vol.45(1) 142-147
[摘要]
(25)
[PDF
873k] (30)
李国平, 刘 冰, 黄建荣, 邱 峰, 封洪强*
为明确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的抗虫耐除草剂玉米的抗虫性和对除草剂的耐受性, 本文通过田间人工接虫, 以食叶级别、存活幼虫数、蛀孔数、隧道长度和雌穗被害级别等分别作为评价玉米心叶期和穗期的抗虫性标准, 评价了转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玉米品种‘ND6708YGRR’和‘ND6515YGRR’及同型非转基因‘ND6708’、‘ND6515’和当地‘郑单958’品种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的抗虫效果; 通过喷施除草剂后调查了玉米植株的存活率, 评价上述品种对除草剂的耐受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ND6708YGRR’和‘ND6515YGRR’两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及棉铃虫的抗性水平均为高抗, 且在4叶期和8叶期喷施草甘膦后其受害率均为0, 而同型对照品种和当地对照品种喷施同剂量草甘膦后受害率为100%。综上, 聚合cry1A.105、cry2Ab2和cp4epsps基因,具有抗虫耐除草剂复合性状的玉米品种‘ND6708YGRR’和‘ND6515YGRR’对亚洲玉米螟、黏虫和棉铃虫具有较强的抗虫效果, 对草甘膦具有较好的耐受性。此研究可为将来建立以转Bt基因玉米为主要手段的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供依据。
我国197份小麦核心种质资源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CYR34的抗性评价
2019 Vol.45(1) 148-154
[摘要]
(23)
[PDF
1606k] (35)
黄 亮1, 2, 刘太国2*, 刘 博2, 高 利2, 罗培高1, 2*, 陈万权2
为寻找优质抗源, 应对小麦条锈菌新小种CYR34对我国小麦生产带来的威胁。利用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4对我国197份重要小麦核心种质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共有81份材料对CYR34具有抗性(0~6), 占参试材料总数的41.1%。109份农家品种中有52份具有抗性, 占农家品种的47.7%, 占总数的26.4%; 76份育成品种有25份具有抗性, 占育成品种的32.9%, 占总数的12.7%; 12份引进品种有4份具有抗性。我国部分小麦核心种质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CYR34有抗性, 其中农家品种的抗性水平高于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 蕴含丰富的抗源, 在今后的抗病育种中应重视农家品种的使用, 加大基因累积, 避免对单个基因的过度依赖, 育成多基因聚合的长效持久抗病品种。
331份四川小麦品种(系)在甘肃陇南抗条锈性表现及利用价值
2019 Vol.45(1) 155-158
[摘要]
(23)
[PDF
1206k] (30)
曹世勤1, 2, 孙振宇1, 2, 徐 志3, 王万军4, 贾秋珍1, 2, 杨随庄5, 彭云良3, 黄 瑾1, 2, 张 勃1, 2
2014年-2017年度先后对331份四川省小麦生产品种(系)在温室进行苗期人工接种条锈菌混合菌鉴定和甘谷试验站大田成株期分别接种CYR32、CYR33、CYR34、G22-14、中4-1和混合菌鉴定, 同时在甘谷试验站和汪川良种场两地进行自然诱发鉴定。结果发现:在人工接种条件下, 苗期、成株期表现抗病的分别有‘XK201465’等36份和‘XK20132’等72份材料, 分别占10.88%和21.75%; 有‘XK62483’等11份材料全生育期表现抗病, 占3.32%; 两地三年自然诱发鉴定发现, 仅有‘XK20132’等5份材料在两地均表现抗病, 有‘川农17’等30份材料具有慢条锈性。对供鉴材料在甘肃陇南的利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黄淮麦区34个小麦主栽品种(系)抗条锈病基因推导
2019 Vol.45(1) 159-163
[摘要]
(20)
[PDF
1217k] (28)
黄 亮1, 2, 刘太国1*, 刘 博1, 高 利1, 罗培高1, 2, 陈万权1
为明确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抗条锈病基因组成, 选用来自国内外的15个条锈菌菌株和21个以Avocet*S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 对我国黄淮麦区34个小麦主栽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条锈病基因推导, 并结合系谱分析明确其抗条锈病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表明, Yr3、Yr4、Yr8、Yr9、Yr17、Yr26、Yr27、Yr30、YrA、YrSp、YrSk 分别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存在于19个小麦品种中, Yr9比例最高, 占29.4%, ‘泰农18’等9份品种仅含一个抗条锈病基因, ‘山农483’等10份品种含多个已知或未知基因, 其余品种含有未知基因。该结果将为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依据。
山东蓬莱葡萄灰霉菌对7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2019 Vol.45(1) 164-169
[摘要]
(34)
[PDF
1086k] (45)
郑媛萍, 周连柱, 孔繁芳, 王忠跃*, 张 昊*
为了明确葡萄灰霉菌对啶酰菌胺、多菌灵、咯菌腈、异菌脲、腐霉利、嘧霉胺的抗药性和对抑霉唑的敏感性,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检测了采自山东蓬莱地区的69株葡萄灰霉菌对上述前6种杀菌剂的抗药性、对抑霉唑的敏感性及抑霉唑与其他6种杀菌剂的交互抗性关系。结果表明, 抑霉唑对这69株葡萄灰霉菌的EC50 分布在0.403~28.76 μg/mL之间, 平均值为(9.34±10.34)μg/mL; 葡萄灰霉菌菌株中抗啶酰菌胺(BosR)、多菌灵(CarR)、咯菌腈(FluR)、异菌脲(IprR)、嘧霉胺(PyrR)、腐霉利(ProR)的比例分别为100%、100%、9.47%、97.18%、100%、89.20%, 测试菌株的抗药性均为多抗类型, 没有单抗菌株, 其中对3种杀菌剂(啶酰菌胺、多菌灵、嘧霉胺)、对4种杀菌剂(啶酰菌胺、多菌灵、异菌脲、嘧霉胺)、对5种杀菌剂(啶酰菌胺、多菌灵、异菌脲、嘧霉胺、腐霉利或啶酰菌胺、多菌灵、咯菌腈、异菌脲、嘧霉胺)和对6种杀菌剂(啶酰菌胺、多菌灵、咯菌腈、异菌脲、嘧霉胺、腐霉利)的抗性频率分别为2.33%、9.30%、79.07%、2.33%、6.97%, 表明啶酰菌胺、多菌灵、嘧霉胺对测试葡萄菌株完全丧失防效, 建议在该葡萄产区停止使用这些药剂, 测试菌株对腐霉利、异菌脲的抗性频率高, 建议采取限制使用、禁止单独使用等措施, 测试菌株对咯菌腈的抗性频率较低, 可以继续使用但需按照科学使用规则进行。抑霉唑与其他6种杀菌剂间不存在交互抗性关系, 说明其可以和其他药剂同时使用但建议减少使用。
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
2019 Vol.45(1) 170-173
[摘要]
(32)
[PDF
940k] (36)
刘 娟, 冯 浩, 王 帅, 高小宁, 黄丽丽*
为了明确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现状, 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来自7个省份7个不同年份的106株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 并建立了敏感基线。结果表明:供试苹果树腐烂病菌菌株的EC50区间在0.003~0.123 μg/mL, 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性单峰曲线。经K-S法检验符合正态分布, 未出现敏感性明显下降的抗性群体, 平均EC50 (0.044±0.029) μg/mL可作为苹果树腐烂病菌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基线。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有显著性差异, 来自辽宁省的菌株敏感性最高, 河南省的敏感性最低; 不同年份的菌株敏感性也有显著性差异, 2009年采集的菌株对苯醚甲环唑的敏感性最高, 2016年采集的菌株敏感性最低, 菌株对药剂的敏感性随年份的推移逐渐降低, 说明病菌的抗药性不断增强。
不同地理种群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对莠去津的耐受性
2019 Vol.45(1) 174-180
[摘要]
(21)
[PDF
1881k] (32)
杨 娟1, 2, 于海燕2, 李香菊2*, 董金皋1*
鸭跖草是我国常见杂草, 目前已成为农田难除杂草之一。生产实践中, 莠去津对玉米田鸭跖草的防效已有所降低。2016-2017年, 为了探讨鸭跖草不同地理种群对莠去津的耐受性, 采用莠去津单剂量甄别方法, 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湖北和贵州8个省份采集46个鸭跖草种群, 进行了其对莠去津的耐受性初筛试验。在此基础上, 选择7个不同地理来源的代表性种群, 研究其对莠去津的敏感性差异, 结果显示:种群JS-10、HB-3和HB-6对莠去津敏感, GR50分别为122.21、153.27 g/hm2和158.13 g/hm2; 种群JL-13、HLJ-2、JL-7和JL-1对莠去津耐受性相对较强, GR50分别为273.98、277.29、374.68 g/hm2和379.57 g/hm2。以上结果表明, 不同地理种群鸭跖草对莠去津的耐受水平存在差异, 从地理分布上呈由南向北耐受水平增加的趋势。各地理种群对莠去津的耐受性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莠去津的使用年限、使用剂量和使用频度相关。
云南甘蔗白条病的多基因联合鉴定
2019 Vol.45(1) 181-185
[摘要]
(26)
[PDF
1927k] (30)
张荣跃, 李文凤, 王晓燕, 单红丽, 仓晓燕, 李 婕, 罗志明, 尹 炯, 黄应昆*
甘蔗白条病是由白条黄单胞菌Xanthomonas albilineans (Ashby) Dowson引起的甘蔗重要病害。2017年在云南保山、孟定和金平蔗区的甘蔗上发现疑似白条病的病害。从病株蔗茎中分离得到圆形, 凸面, 光滑, 有光泽, 黄色的细菌菌落。经柯赫氏法则验证, 分离得到的细菌为该病害的病原菌。使用16S rRNA基因、gyrB基因和rpoD基因对分离得到的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 BLAST和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本研究所获得的病原菌的3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白条黄单胞菌GPE PC73菌株(GenBank登录号: FP565176)对应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均为100%, 在系统发育树中处于同一分支。根据田间症状诊断、柯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鉴定结果, 确认云南保山、孟定和金平发生的甘蔗病害为X. albilineans引起的甘蔗白条病。
河曲丝叶蜂在拉萨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策略
2019 Vol.45(1) 186-189
[摘要]
(23)
[PDF
3512k] (31)
雷雪萍, 庞 博*, 卓 嘎, 次仁央拉, 李 杨, 姚小波
为明确河曲丝叶蜂Nematus hequensis Xiao在拉萨的发生规律, 本研究通过在柳树上进行室外定期、不定期的系统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 调查研究了河曲丝叶蜂的形态特征、生物学习性和发生规律。经调查研究, 河曲丝叶蜂在9月下旬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 越冬基数170头/m2; 完全变态发育; 幼虫共5龄; 1~5龄幼虫的体长、体宽分别为(2.0~3.0 mm, <1.0 mm)、(7.2 mm, 1.1 mm)、(12.0 mm, 1.5 mm)、(16.8 mm, 2.6 mm)、(24.0 mm, 3.4 mm); 河曲丝叶蜂在拉萨1年发生1代, 每年7月中旬开始化蛹, 7月底开始羽化, 8月初开始孵化, 孵化盛期为8月21日至9月2日, 孵化末期为9月12日, 为害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上旬。
青海高原干旱地区藜麦害虫与天敌名录及5种害虫记述
2019 Vol.45(1) 190-198
[摘要]
(27)
[PDF
992k] (32)
李秋荣1, 李富刚2, 魏有海1, 朱海霞1, 来有鹏1, 侯 璐1, 郭青云1*
为了明确青海高原干旱地区最近几年引种的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上的害虫种类、发生规律、为害程度以及天敌资源种类, 2014年—2017年我们对本地区藜麦田内的害虫及其天敌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统计, 分别将它们整理成害虫、天敌名录。截至目前, 发现为害藜麦的昆虫36种, 分属于5目15科, 并未发现检疫性害虫, 在藜麦田调查到天敌21种, 分属于2纲7目12科, 其中昆虫纲18种, 蛛形纲3种。本文弄清了藜麦上的主要及次要害虫种类, 研究了它们的为害特点及发生规律, 明确了萹蓄齿胫叶甲Gastrophysa polygoni Linnaeus、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vittuta Fabricius、横纹菜蝽Eurydema gebleri Kolenati、菠菜潜叶蝇Pegomya exilis Meigen及宽胫夜蛾Melicleptria scutosa Schiffermüller等害虫的生物学特性与为害规律, 分析了它们的可能重要来源途径。鉴于本地区高寒、高海拔、盐碱、干旱的特殊生境, 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针对藜麦害虫的绿色安全防控措施。
不同栽培模式下蓝莓园果蝇数量的动态规律
2019 Vol.45(1) 199-205
[摘要]
(38)
[PDF
1754k] (59)
周 昊1, 高 勇1, 2, 谭秀梅1, 杨勤民3, 万方浩1, 4, 周洪旭1*
蓝莓作为新兴的经济作物, 因其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但近几年, 果蝇成为蓝莓上的主要害虫, 严重影响了我国蓝莓产业的发展。为了明确青岛地区为害蓝莓的果蝇种类及发生动态规律, 2016年5-12月, 在青岛沃林蓝莓采摘园, 选择暖棚、冷棚和大田3种蓝莓栽培环境, 在相同高度悬挂糖醋液诱集瓶, 监测果蝇发生的种类及数量动态规律。共进行了33次调查, 诱集果蝇11 709头。结果表明, 青岛地区为害蓝莓的果蝇主要有黑腹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 Meigen、铃木氏果蝇Drosophila suzukii Matsumura、海德氏果蝇Drosophila hydei Sturtevant和伊米果蝇Drosophila immigrans Sturtevant 4种。在3种不同的种植环境中, 为害蓝莓的优势种为黑腹果蝇, 共计6 878头, 占总数量的59%, 平均23.7头/5瓶, 其次是铃木氏果蝇, 共计4 372头, 占总数量的37%, 平均14.7头/5瓶, 海德氏果蝇和伊米果蝇发生数量较少, 共369头和90头, 分别占总数量的3%和1%, 平均1.2头/5瓶和0.4头/5瓶。黑腹果蝇在6-10月发生数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 而铃木氏果蝇在6-7月和10-11月出现2个明显的发生高峰, 8-9月是发生的低谷期。冷棚诱集到果蝇数量为5 736头, 占总数量的49%, 大田为3 746头, 占总数量的32%, 暖棚为2 227头, 占总数量的19%, 暖棚能更好地减少果蝇的发生。本文讨论了不同栽培措施对蓝莓园果蝇种类和数量动态的影响, 以期为蓝莓果蝇的监测和综合防治提供依据。
几种除草剂对恶性杂草野艾蒿的防除效果及对胡麻生长发育的影响
2019 Vol.45(1) 206-211
[摘要]
(39)
[PDF
1840k] (55)
柳建伟, 岳德成*, 王宗胜*, 史广亮, 李青梅, 姜延军, 韩菊红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 测定了几种除草剂单剂和混用配方对胡麻田恶性杂草野艾蒿的防除效果及对胡麻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 75%二氯吡啶酸SG+56% 2甲4氯钠盐SP、75%二氯吡啶酸SG+90%莠去津WG混配、75%二氯吡啶酸SG单剂对野艾蒿的株防效、地上部鲜重防效、地下部鲜重防效分别达到93.24%~97.46%、9469%~96.77%和90.13%~96.40%, 对靶标杂草野艾蒿防除效果明显且对胡麻无药害, 胡麻产量较空白对照分别增加36.59%、4.14%和20.86%。48%灭草松AS虽对野艾蒿的综合防效较低, 但其对胡麻无药害且胡麻蒴果数、千粒重较大, 胡麻产量较空白对照增长61.27%。90% 2甲·草甘膦SP、82%草甘膦异丙胺盐AS、20%氯氟吡氧乙酸EC、70.5% 2甲·唑草酮WG、20%敌草快AS 5种除草剂对胡麻安全性低, 不宜应用于胡麻田野艾蒿的防治。结合各除草剂处理后胡麻的药害、经济性状、生物产量、籽粒产量以及对野艾蒿的防除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胡麻田野艾蒿防除除草剂选择适宜度依次为:75%二氯吡啶酸SG+56% 2甲4氯钠盐SP混配>75%二氯吡啶酸SG>48%灭草松AS>75%二氯吡啶酸SG+90%莠去津WG混配。本文为胡麻田恶性杂草野艾蒿的化学防除提供了理论依据。
性信息素迷向丝对不同果树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
2019 Vol.45(1) 212-215
[摘要]
(25)
[PDF
858k] (31)
李晓龙1, 贾永华1, 窦云萍1, 刘晓丽2, 王春良1*, 李 锋2
2017年在宁夏果园开展了性信息素迷向丝(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公司生产的长效迷向丝, 有效成分占30%)对为害不同果树的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研究。试验地共5.5 hm2, 栽植有成龄苹果树、梨树和李树。试验区按树种设置3个处理区, 3个对照区。处理区在边缘区域每株树平均悬挂3条迷向丝, 内部区域隔树悬挂, 每树悬挂1条迷向丝, 悬挂高度为距离地面2 m。调查各树种全年诱蛾量、诱蛾下降率、蛀果率等指标, 研究迷向丝对不同果树上梨小食心虫的防控效果, 分析苹果、梨和李树分区域集中栽培下梨小食心虫为害特点。研究结果显示:3个处理区的诱蛾下降率均达96%以上, 果实膨大期蛀果下降率均达50%以上, 成熟期蛀果下降率均达57%以上, 说明性信息素迷向丝对3种果树区域的梨小食心虫防控效果明显且稳定; 不同果树区域梨小食心虫发生高峰期一致; 梨园中诱捕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最多, 说明其具有寄主选择性; 李园蛀果率明显高于苹果园和梨园, 李果实成熟采摘后成虫诱捕量减少, 同时期苹果园与梨园成虫诱捕量增加, 说明梨小食心虫具有迁移为害特性。
6种杀菌剂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
2019 Vol.45(1) 216-220
[摘要]
(36)
[PDF
847k] (45)
付丽军1, 王永存1, 王向东1, 周 禹2
采用药剂浸种、发病前药剂灌根、发病初期药剂灌根3种处理评价了6种杀菌剂对姜青枯病的防治效果及对生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药剂中, 以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和6%中生菌素水分散粒剂浸种处理对姜青枯病的预防效果最好, 防效分别达到了86.61%和84.86%, 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7.36%和31.35%。发病前药剂灌根处理中, 以40%噻唑锌悬浮剂、46%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和5×108个/mL荧光假单胞菌水剂的预防效果较好, 施药后7 d防效分别为87.55%、83.30%和80.78%, 产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5.03%、38.63%和29.92%。发病初期药剂灌根处理中, 6种药剂防效均在45%以下, 且产量显著低于发病前药剂灌根处理, 表明姜青枯病发病后施药防治效果较差, 根据姜青枯病发病规律提前用药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稻瘟病穗瘟防治适期初探
2019 Vol.45(1) 221-225
[摘要]
(34)
[PDF
1639k] (42)
陆邢峰1, 易红娟1, 杨凌峰1, 周 浩1, 谢松华1, 孙雪梅1, 张谷丰2*
本研究于 2015-2016 年对江苏沿江稻区水稻穗瘟不同防治时期病穗率防效和病指防效进行分析, 发现防效与用药时间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或三次曲线关系。以两年的试验结果进行模拟的二次曲线方程理论值与实测值间的误差较小, 方程的适合性较好。明确在前期雨水较多湿度较高时, 应当适当提早用药, 可将预防时间提早到破口日前5~7 d, 以后再根据天气情况, 决定是否再次用药防治; 而在破口日前后降水较少的年份, 则可等到破口日前5~6 d至破口40%进行防治。
28%三环唑·嘧菌酯悬浮剂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2019 Vol.45(1) 226-229
[摘要]
(28)
[PDF
833k] (43)
董丽英1, 赵秀兰2, 刘树芳1, 李迅东1, 杨勤忠1*
为科学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田间控制稻瘟病的杀菌剂, 本研究通过室内苗期测定和大田试验, 评价复配剂28%三环唑·嘧菌酯SC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28%三环唑·嘧菌酯SC对水稻苗瘟及穗瘟均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在温室人工控制条件下, 施药后接种的防效高于接种后施药的防效, 最高防效分别为97.35% 和92.70%。在田间对穗瘟的最高防效达到91.11%, 与对照药剂75%三环唑WP和250 g/L嘧菌酯SC的平均防效相当, 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252~420 g/hm2。
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对香蕉采后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评价
2019 Vol.45(1) 230-233
[摘要]
(34)
[PDF
830k] (43)
宋晓兵, 彭埃天*, 凌金锋, 陈 霞, 程保平, 崔一平
为筛选防治香蕉采后炭疽病的新型防腐保鲜药剂, 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进行了复配药剂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采后保鲜试验, 对该药剂防治香蕉炭疽病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了评价。试验结果表明: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有效成分用量640 mg/kg对香蕉炭疽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2015年药剂处理后12 d的防治效果为81.80%, 2016年药剂处理后6 d的防治效果为83.36%, 显著优于对照药剂22.7%二氰蒽醌悬浮剂500 mg/kg处理, 与对照药剂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500 mg/kg的处理防效相 当。32%吡唑醚菌酯·二氰蒽醌水分散粒剂对香蕉果实安全, 蕉果催熟后, 果实颜色金黄, 风味正常, 值得推广应用于香蕉果实的采后保鲜贮运。
玫烟色棒束孢耐热菌株的筛选及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测定
2019 Vol.45(1) 234-237
[摘要]
(21)
[PDF
839k] (33)
赵建华1#, 王宏民2#, 张天浩1, 张仙红1*
采用48℃恒温水浴热胁迫法对玫烟色棒束孢7个菌株进行了耐热性测定。结果表明, 热胁迫45 min后, 不同菌株的残存活孢率差异显著, 其中IF-502、IF-904和IF-9606菌株耐热性较强, 残存活孢率均达50%以上; IF-7606菌株耐热性最差, 残存活孢率仅为28.70%; IF-14、IF-511和IF-609菌株耐热性居中, 残存活孢率34.72%~36.00%。对耐热性强的IF-502、IF-904和IF-9606三个菌株对麦长管蚜若蚜的致病力测定表明, IF-904菌株在1×107孢子/mL时对麦长管蚜的致病力最高, 校正死亡率达88.20%, 致死中时最短, 为2.67 d。
新型植物源复合长效杀虫剂质量评价及其防虫效果
2019 Vol.45(1) 238-244
[摘要]
(31)
[PDF
876k] (79)
丁 品1, 刘锦霞1*, 李 晶1, 李 娜1, 武建荣1, 杜文静1, 张建军1, 杨海兴2
黄帚橐吾和铁棒锤是优质的生物农药资源植物, 为了开拓其开发应用前景, 本研究通过质量稳定性、室内杀虫活性和小区防效试验, 研究了黄帚橐吾提取物和铁棒锤生物碱复合长效杀虫剂的特性和防效。室内杀虫活性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 此新型植物源复合长效杀虫剂贮存稳定性强, 极端环境对其外观和防效的影响小; 杀虫效果好, 浓度大于0.1%时, 1龄棉铃虫幼虫的校正虫口减退率均在85%以上; 起效快, 用药3 d后校正虫口减退率可达到80%以上; 持效期长, 用药30 d后, 校正虫口减退率仍可达60%左右。小区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其对蚜虫、棉铃虫低龄幼虫和马铃薯地下害虫的防治效果分别大于78.05%、75.50%、84.27%, 均比其单成分制剂的防治效果高15%以上, 且差异显著(P<0.05), 与相应常用化学农药的防治效果相当。但其持效期长, 用药25 d后, 对靶标害虫的防治效果仍在80%左右, 与对照化学农药和其单成分制剂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本研究结果为资源植物黄帚橐吾和铁棒锤开发提供了依据, 为黄帚橐吾提取物和铁棒锤生物碱复合长效杀虫剂的产业化开发应用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