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合作
投稿指南
旧版入口
联系我们
交流园地
.
大家都来交流新技术哦
常用软件及单据下载
《植物保护》投稿格式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专家审稿方法
火狐中国版 2010.9免费下载
期刊订阅
植物保护淘宝
植物保护微店
信息公告
关于开通万方论文重合率自查的通知
《植物保护》复合影响因子3.563
《植物保护》获201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暨第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学科排名第1位,再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植物保护》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QI区
《植物保护》刊出的“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植物保护》启用电子发票
《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投稿时防止误入假冒网站提醒
更多
站内检索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到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浏览排行
.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
昆虫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植物保护》征稿简约(20
.
生防芽胞杆菌脂肽抗生素研究
.
检疫性实蝇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
期刊界
勤云公司
本期封面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类刊物。曾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科技类)、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等十余项奖励。2015-2017年受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资助。主要刊登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杂草学等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领域原创性科研论文和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
最新一期目录 2023年第1期
合并选项
纪念专栏
“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专栏寄语
2023 Vol.49(1) 1-1
[摘要]
(269)
[PDF
948k] (174)
吴孔明
郭予元院士在宁夏植保防控事业中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2-5
[摘要]
(164)
[PDF
1973k] (139)
魏纪珍1, 陈 豪1, 梁革梅2*
郭予元院士在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6-12
[摘要]
(147)
[PDF
1634k] (101)
周益林*, 聂 晓, 刘 伟, 范洁茹, 梁革梅, 陆宴辉
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13-21
[摘要]
(97)
[PDF
1661k] (91)
陈巨莲1#, 武予清2#, 张 勇1, 范 佳1, 谭晓玲1, 曹雅忠1, 苗 进2, 倪汉祥1*
郭予元院士在棉铃虫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中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22-27
[摘要]
(99)
[PDF
2886k] (86)
戴小枫1*, 梁革梅1, 王桂荣2, 张永军1
郭予元院士在创建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28-36
[摘要]
(85)
[PDF
1656k] (83)
倪汉祥*, 陈巨莲, 张 勇, 曹雅忠
郭予元院士在棉花-害虫-天敌化学通讯研究中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37-45
[摘要]
(143)
[PDF
1694k] (106)
单 双1, 张 帅2, 于惠林1, 王桂荣1, 3, 张永军1*
棉铃虫嗅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2023 Vol.49(1) 46-55
[摘要]
(115)
[PDF
1707k] (97)
刘晓岚1, 尚冬雅1, 赵新成1*, 王桂荣2*
棉铃虫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2023 Vol.49(1) 56-63
[摘要]
(96)
[PDF
2416k] (75)
李 祥, 卢雯慧, 魏纪珍, 安世恒*
昆虫神经肽tachykinin研究进展
2023 Vol.49(1) 64-72
[摘要]
(80)
[PDF
3814k] (78)
刘晓光, 徐梦超, 王青鸽, 苏健诚, 魏纪珍*, 安世恒
中亚地区棉花主要害虫及其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现状
2023 Vol.49(1) 73-81
[摘要]
(91)
[PDF
1733k] (83)
丁瑞丰1, ANORBAYEV AZIMJON RAIMQULOVICH2, 阿克旦·吾外士1*, 李海强1, 潘洪生1, 王冬梅1, 李号宾1
巴基斯坦棉花主要害虫及其综合治理
2023 Vol.49(1) 82-88
[摘要]
(83)
[PDF
1861k] (66)
阿比德·阿里1, 2*, 王 巧3, 杨 龙3, 臧红岩4, 吕昭智5
宽缨酮对棉铃虫的拒食活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3 Vol.49(1) 89-95
[摘要]
(123)
[PDF
5385k] (92)
梁 赫1#, 邵雪花2#, 秦子昕1, 温雪梅1, 路 伟1*
双香豆素诱导斜纹夜蛾卵巢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理研究
2023 Vol.49(1) 96-107
[摘要]
(88)
[PDF
19698k] (96)
秦子昕1#, 邵雪花2#, 梁 赫1, 温雪梅1, 路 伟1*
东革内酯通过InR-PI3K-mTOR-Bcl-2通路诱导斜纹夜蛾卵巢细胞凋亡
2023 Vol.49(1) 108-117
[摘要]
(65)
[PDF
14003k] (87)
温雪梅1, 2#, 秦子昕1, 2#, 路 伟2, 黄建辉3, 欧阳嘉敏3, 万 妍3, 邵雪花1*
没食子酸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2023 Vol.49(1) 118-125
[摘要]
(76)
[PDF
5460k] (71)
吴思雨1, 2#, 梁 赫3#, 刘 秀2, 路 伟3, 邵雪花1*
V-ATPase H表达量下调增强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
2023 Vol.49(1) 126-131
[摘要]
(64)
[PDF
5474k] (64)
李 品, 姚 雪, 李舜佳, 杨飞帆, 孙莹莹, 刘晓光, 魏纪珍*, 安世恒
棉铃虫围食膜中Bt抗性相关蛋白的分离与鉴定
2023 Vol.49(1) 132-138
[摘要]
(78)
[PDF
5312k] (66)
李怡萍1 *, 刘少凯1, 袁向群1, 郭予元1, 2
棉铃虫 JNKs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23 Vol.49(1) 139-146
[摘要]
(72)
[PDF
5791k] (71)
于思琪1, 汤金荣1, 张彩虹1, EI THINZAR SOE1, 梁革梅1, 2*
棉铃虫 5-HT1 和 5-HT2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2023 Vol.49(1) 147-156
[摘要]
(72)
[PDF
9877k] (74)
王惠鑫, 陈淑婷, 王 凯, 郜晓妍, 谢桂英, 陈文波*, 赵新成
溪岸蠼螋对棉铃虫的捕食能力
2023 Vol.49(1) 157-163
[摘要]
(145)
[PDF
11714k] (88)
田彩红1, 张俊逸1, 2, 徐存翊1, 李国平1, 黄建荣1, 刘 毅3, 王根松1, 封洪云1, 尹新明2*, 封洪强1*
沉默蜕皮激素受体对雌性中黑盲蝽生殖力的影响
2023 Vol.49(1) 164-177
[摘要]
(91)
[PDF
11196k] (77)
黄星星, 郑宛莹, 薛 汇, 焦盼阳, 陈利珍*
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棉蚜生物型间的分化
2023 Vol.49(1) 178-186
[摘要]
(94)
[PDF
16766k] (82)
张 帅, 李超侠, 康 颖, 苏宏华, 周福才, 景田兴, 杨益众*
Hap1型棉蚜在5种春季杂草上的生长发育情况
2023 Vol.49(1) 187-192
[摘要]
(59)
[PDF
3764k] (58)
鲍 安, 杨心怡, 苏宏华, 周福才, 景田兴, 杨益众, 张 帅*
干旱胁迫对棉花上棉蚜种群增长影响的评价方法
2023 Vol.49(1) 193-199
[摘要]
(66)
[PDF
2998k] (64)
王 晨1, 2, 刘金萍2, 杨益众1*, 陆宴辉2*
中红侧沟茧蜂对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传播作用
2023 Vol.49(1) 200-206
[摘要]
(52)
[PDF
2906k] (55)
查 萌1, 田志强1, 李建成2, 路子云2, 李 贞1, 张松斗1, 刘小侠1*
Harelish 负向调控棉铃虫性信息素生物合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2023 Vol.49(1) 207-212
[摘要]
(76)
[PDF
3520k] (64)
姚双艳, 张 耀, 杨 越, 舍泽龙, 王 焕, 卞会敏, 吴雪明, 魏纪珍, 安世恒*
棉铃虫载脂蛋白受体基因克隆及转录分析
2023 Vol.49(1) 213-221
[摘要]
(60)
[PDF
3923k] (54)
刘香亚1, 杨蕊弘1, 张 晶1, 彭英传1, 肖海军2, 张万娜1*
Hap4型棉蚜取食西葫芦后的寄主适应性变化
2023 Vol.49(1) 222-229
[摘要]
(48)
[PDF
2365k] (50)
李超侠, 杨心怡, 苏宏华, 周福才, 景田兴, 杨益众, 张 帅*
3种蚜虫对方斑瓢虫适合度及种群增长的影响
2023 Vol.49(1) 230-238
[摘要]
(76)
[PDF
4871k] (74)
段佳辰1, 2, 戴长春2, 3, 路 伟1, 陆宴辉2*
性诱捕器悬挂高度对绿盲蝽、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田间诱集效果的影响
2023 Vol.49(1) 239-243
[摘要]
(74)
[PDF
2095k] (73)
张 谦1, 安静杰2, 窦亚楠2, 李耀发2*, 祁 虹1*
四氯虫酰胺与3种助剂混配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2023 Vol.49(1) 244-249
[摘要]
(70)
[PDF
2908k] (71)
李维政1, 梁 赫1, 秦子昕1, 温雪梅1, 何翔宇1, 岳 磊1, 王冬梅2, 赵娜娜1, 路 伟1*
10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棉铃虫、绿盲蝽触杀活性研究
2023 Vol.49(1) 250-253
[摘要]
(75)
[PDF
2872k] (64)
丛胜波1, 万 鹏1, 李文静1, 李 栋2, 孙 俊2, 尹海辰1*
多异瓢虫在3种豆科杂草上的种群动态及对其趋性行为反应
2023 Vol.49(1) 254-261
[摘要]
(75)
[PDF
3394k] (67)
姜 岩1, 陈 鑫1, 2, 宋冰梅1, 3, 张 宇4, 程宛楠4, 潘洪生1*
研究报告
基于线粒体 COⅠ基因及形态特征的喜树丛枝植原体主要媒介昆虫种类鉴定
2023 Vol.49(1) 262-270
[摘要]
(95)
[PDF
28511k] (113)
何孟兰1, 蔡银枫1, 吴道慧1, 苏 帆1, 万琼莲2, 王柱华1, 陈相聪1, 吴艳芬1, 乔 开1, 蔡 红1*
油茶蓝翅天牛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2023 Vol.49(1) 271-277
[摘要]
(64)
[PDF
26863k] (76)
罗 鹏, 吴家展, 王广利*
橘小实蝇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机制及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
2023 Vol.49(1) 278-284
[摘要]
(71)
[PDF
1662k] (71)
王 敏1, 王新溪1, 王圣印2*
腾冲红花油茶果实桃蛀螟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
2023 Vol.49(1) 285-290
[摘要]
(48)
[PDF
2162k] (53)
蒋 华1, 黄佳聪1*, 谢 胤2, 余祖华2, 杨继萍3
微光环境下草地贪夜蛾的颜色视觉行为反应
2023 Vol.49(1) 291-296
[摘要]
(88)
[PDF
2870k] (69)
蒋月丽1, 杨小凡2, 黄求应3, 李 彤1, 梅诗琼1, 鲁传涛1*, 武予清1*
调查研究
芝麻抗棒孢叶斑病种质资源评价及利用分析
2023 Vol.49(1) 297-303
[摘要]
(68)
[PDF
2750k] (57)
贾 敏1, 2, 倪云霞1, 2, 3*, 刘新涛1, 2, 赵 辉1, 2, 张春艳1, 2, 何碧珀1, 2, 赵世魁1, 2, 刘红彦1, 2, 3*
可克达拉市白蜡树蛀干害虫发生为害情况调查
2023 Vol.49(1) 304-310
[摘要]
(108)
[PDF
31354k] (79)
王晨雨1, 王 朴2, 轩娅萍3, 杨 莉3, 张建军4, 何梦雅5, 王少山1*
江西槟榔芋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2023 Vol.49(1) 311-316
[摘要]
(109)
[PDF
12420k] (105)
邹 芬, 何烈干, 李湘民, 黄瑞荣, 马辉刚*
陕北枣区枣疯病、枣裂果病及桃小食心虫发生危害调查
2023 Vol.49(1) 317-327
[摘要]
(72)
[PDF
3932k] (59)
陈玉鑫, 张钰析, 刘瑞昌, 李琳琳, 李春沁, 李伯辽, 李广伟*
二氯喹啉草酮与二氯喹啉酸的除草活性及对水稻安全性的比较
2023 Vol.49(1) 328-333
[摘要]
(64)
[PDF
1937k] (57)
王正博, 王 豪, 于佳星, 李 俊, 董立尧*
2015年-2020年河南漯河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分析
2023 Vol.49(1) 334-339
[摘要]
(82)
[PDF
3404k] (70)
段 云1#, 陈 琦2#, 董嘉欣1, 高凌云1, 李世民2*, 武予清1*
技术与应用
4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半夏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2023 Vol.49(1) 340-345
[摘要]
(89)
[PDF
1639k] (81)
兰献敏1, 冉海燕1, 何秀龙1, 陈仕红1, 李开阳2, 何永福1*, 叶照春1*
不同种衣剂对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田间防治效果
2023 Vol.49(1) 346-350
[摘要]
(106)
[PDF
3613k] (111)
宋 敏1, 陈晓枫2, 张 勇1, 马 冲1
11种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测定
2023 Vol.49(1) 351-356
[摘要]
(133)
[PDF
1662k] (97)
刘锦霞1, 2, 李 晶1, 张丹丹2, 3, 李 娜1, 付麟雲1, 丁 品1, 吴孔明2*
技术与应用
“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专栏寄语
2023 Vol.49(1) 1-1
[摘要]
(269)
[PDF
948k] (174)
吴孔明
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之际,中国农业科学院举行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纪念活动,回顾他为我国植物保护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以此铭记初心,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弘扬新时代农科文化。 郭予元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农业昆虫学家、植物保护学家。他始终扎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立足生产实际,严谨治学、潜心研究,坚守在农业战线60年,攻克一道又一道科技难题。他引领性创建了适用于植保科学试验的一套统计分析方法,为我国植保数理统计学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他创新性改变了防治小麦吸浆虫的施药策略并集成综合防控技术。他系统性揭示了棉铃虫迁飞扩散机制及其与寄主植物-天敌的互作关系,促进了我国迁飞性害虫的基础研究,建立了棉铃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促进了农作物害虫综合治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成果推广应用后取得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传承先辈精神,感悟当代使命。 植物保护杂志策划推出了“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纪念专栏。希望以此缅怀郭予元院士,共同学习他学术报国、兴农为民的家国情怀,深入基层、刻苦钻研的敬业精神,问题导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学术风范,以更饱满的热情推动植物保护科技高水平发展,迈向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郭予元院士在宁夏植保防控事业中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2-5
[摘要]
(164)
[PDF
1973k] (139)
魏纪珍1, 陈 豪1, 梁革梅2*
五六十年代的宁夏, 农业发展落后, 农业科学发展刚刚起步, 引黄灌区的水稻和南部西海固地区的冬小麦分别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 其产量直接关乎当地群众温饱。但是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 这些地区病虫害发生严重, 制约了当地的粮食生产。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宁夏进行病虫害科学研究, 为水稻稻瘟病、小麦麦种蝇和小麦腥黑穗病的监测预警, 防治示范做出的突出贡献。郭予元院士建立的预测预报体系及防治技术示范一直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 并给全国的病虫害防治做了示范。
郭予元院士在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6-12
[摘要]
(147)
[PDF
1634k] (101)
周益林*, 聂 晓, 刘 伟, 范洁茹, 梁革梅, 陆宴辉
数理统计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中, 其在植物保护学科中特别是病虫害监测和预测中的应用也尤为重要。郭予元院士作为将数理统计学应用在植保学科领域的先驱研究者之一,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 在数理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数理统计在植物保护学科中应用研究及其相关的教育普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本文回顾了他在植物保护数理统计学上做出的重要贡献, 主要包括: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郭予元院士就创造性地提出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的紧凑计算法、正交多项式系数复原表以及利用一系列早期型号计算器开发出几乎涵盖植保学科常用的数理统计学方法或模型的编码程序, 为植保数理统计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 郭予元院士就在试验研究中应用相关的数理统计学方法, 建立了当时国内少见的预测稻瘟病病情和最佳防治时期的中长期预测模型, 此后他在病虫害的研究上特别是害虫生命表、种群动态、多病虫危害产量损失和复合防治指标等方面应用了大量的数理统计方法, 使得不少植保学科数据分析中所面临的难题、障碍和科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并取得许多丰硕的研究成果, 大大推进并带动了数理统计学在植保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 郭予元院士通过在全国举办植保数理统计学讲习班或以研究生授课等方式, 培养出了一大批懂数理统计的植保领域的专家和学者, 为植保数理统计学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也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还介绍了郭予元院士的研究团队在后续研究中, 继承和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 运用植保数理统计学在棉花害虫研究领域做出了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 并对未来植保数理统计学研究做了展望。
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13-21
[摘要]
(97)
[PDF
1661k] (91)
陈巨莲1#, 武予清2#, 张 勇1, 范 佳1, 谭晓玲1, 曹雅忠1, 苗 进2, 倪汉祥1*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小麦害虫预测和治理上的重要贡献, 主要包括:在20世纪70-90年代, 创新了害虫生物学与生态学有机结合方法, 显著提升小麦害虫预测技术水平。从宏观到机理, 突破了多项小麦害虫治理关键技术, 包括小麦品种抗吸浆虫鉴定技术与抗吸浆虫机制, 创新性提出吸浆虫成虫期防治及穗期保护策略; 利用田间开放式控制虫量的办法建立小麦蚜虫防治阈值及复合防治指标; 麦田天敌资源的保护及利用。面向小麦生产实际, 创建小麦吸浆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吸浆虫穗期保护策略和技术、蚜虫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等研究成果一直传承至今, 列入我国农业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本文还介绍了在后续小麦吸浆虫、蚜虫预测与防控研究与实践中, 传承与发展郭予元院士的学术思想, 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郭予元院士在棉铃虫区域性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及应用中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22-27
[摘要]
(99)
[PDF
2886k] (86)
戴小枫1*, 梁革梅1, 王桂荣2, 张永军1
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通过多年协同攻关研究, 解析了棉铃虫发生为害规律和自然种群生命表机制, 明确了棉铃虫对多种农药抗药性动态并应用于棉田抗药性治理, 揭示了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对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的补偿生长规律和防治策略, 基于不同世代棉铃虫为害阈值和防治指标创建了准确预报二代棉铃虫发生数量的一代麦田扫网法, 开展棉花种质资源抗病虫性鉴定并指导选育多抗棉花系列新品种。通过整合诱杀、选择性杀虫剂、生物农药与化学农药次序使用和局部精准施药等绿色防治技术, 组建区域性棉花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 引领了我国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发展。本文简要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主要历史贡献。
郭予元院士在创建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上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28-36
[摘要]
(85)
[PDF
1656k] (83)
倪汉祥*, 陈巨莲, 张 勇, 曹雅忠
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20世纪80-90年代对中国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研究与实践中的重要工作, 包括组建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的创新性思路、创建主要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以及对21世纪我国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的发展前景和目标等, 其中粮棉作物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实施后取得了显著成效。郭予元院士在我国主要粮棉多病虫复合群体综合防治领域的相关学术思想及贡献, 对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可持续治理、绿色防控策略制定以及植物保护学科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我国实现农作物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予元院士在棉花-害虫-天敌化学通讯研究中的学术贡献——纪念郭予元院士诞辰90周年
2023 Vol.49(1) 37-45
[摘要]
(143)
[PDF
1694k] (106)
单 双1, 张 帅2, 于惠林1, 王桂荣1, 3, 张永军1*
20世纪90年代棉铃虫大暴发, 我国棉花产业和经济遭受重大损失, 郭予元院士带领团队研究人员, 深入探究棉铃虫的发生规律和控制策略, 揭示了棉铃虫迁飞扩散规律及其与寄主植物互作关系, 明确了转基因抗虫棉花生物安全和靶标害虫抗性机制, 解析了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间的化学通讯机制, 使得大灾之年棉区棉铃虫为害得到有效控制, 并对促进我国农业昆虫学基础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学科引领作用。其中, 对棉花-棉铃虫-中红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间化学通讯机制的研究, 开创了棉铃虫治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回顾了郭予元院士在该领域研究中做出的重要贡献, 主要包括棉花-棉铃虫-侧沟茧蜂三级营养通讯间关键挥发性化合物的鉴定, 棉铃虫及其寄生性天敌中红侧沟茧蜂嗅觉行为分子机制的研究, 棉花虫害诱导关键挥发物生物合成机制的探索, 及基于三级营养关系设计昆虫行为调控剂在棉铃虫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上述研究成果为阐明棉铃虫及夜蛾科昆虫、中红侧沟茧蜂等膜翅目天敌寻找寄主的化学通讯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设计害虫绿色防控策略提供了新方向。
棉铃虫嗅觉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2023 Vol.49(1) 46-55
[摘要]
(115)
[PDF
1707k] (97)
刘晓岚1, 尚冬雅1, 赵新成1*, 王桂荣2*
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是世界上重要的多食性农业害虫, 主要依赖嗅觉寻找寄主、识别配偶以及选择产卵位点, 以实现生存和繁衍。研究表明触角和下唇须是棉铃虫重要的外周嗅觉器官, 其上分布毛形感器、锥形感器、腔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等重要的嗅觉感器, 表达了包括气味结合蛋白、气味受体、离子型受体等上百种气味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脑内触角叶及与触角叶神经元连接的蕈形体冠、侧角、外侧前脑等为棉铃虫嗅觉中枢系统。通过利用电生理和染色标记技术明确了棉铃虫性信息素和二氧化碳感受相关的受体、嗅觉感受神经元和其他类型的触角叶神经元。这些关于棉铃虫外周和中枢嗅觉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棉铃虫嗅觉器官感受寄主植物、有毒食物和天敌等气味分子的功能图谱以及研究不同嗅觉神经元在突触联系水平上对气味信息进行处理和编码的神经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深入研究棉铃虫的嗅觉行为调控机制和开发基于嗅觉行为调控的防治技术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棉铃虫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研究进展
2023 Vol.49(1) 56-63
[摘要]
(96)
[PDF
2416k] (75)
李 祥, 卢雯慧, 魏纪珍, 安世恒*
性信息素是昆虫两性通讯的化学信号, 在物种繁衍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以性信息素为基础的害虫诱杀和交配干扰等防治手段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对天敌安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在害虫综合治理和绿色防控体系应用中深受青睐。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是一种世界性农业害虫, 具有适应能力强和寄主广泛的特点, 条件适宜时常大面积暴发成灾。以棉铃虫为代表的醛类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和调控过程, 是目前研究较早也较为透彻的一类性信息素。本研究概述了棉铃虫性信息素的组分和功能, 生物合成时的信号转导途径和调控机制, 以及性信息素前体的生成和特异性组分的碳链修饰过程, 并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不足, 旨在为今后的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提供指导。
昆虫神经肽tachykinin研究进展
2023 Vol.49(1) 64-72
[摘要]
(80)
[PDF
3814k] (78)
刘晓光, 徐梦超, 王青鸽, 苏健诚, 魏纪珍*, 安世恒
神经肽是昆虫体内仅次于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的重要肽类激素。而速激肽与其他神经肽一样, 属于典型的脑-肠肽, 具有神经调节、神经递质或激素功能, 其首先在粗糙型内质网中合成前体多肽, 前体蛋白(多肽)在其N端具疏水结构的信号肽的引导下进入内质网后切除信号肽, 然后经过一系列修饰后以颗粒状小分子多肽释放出来。在昆虫生长发育及生理行为方面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昆虫速激肽的发现、命名、分子特性、分离鉴定方法以及最新相关研究进展等做了全面的总结, 为深入研究其复杂的生物学功能及在微生物-昆虫-植物三级营养中的作用, 进一步探索害虫综合治理提供重要依据。
中亚地区棉花主要害虫及其综合防治技术应用现状
2023 Vol.49(1) 73-81
[摘要]
(91)
[PDF
1733k] (83)
丁瑞丰1, ANORBAYEV AZIMJON RAIMQULOVICH2, 阿克旦·吾外士1*, 李海强1, 潘洪生1, 王冬梅1, 李号宾1
中亚五国与我国新疆在地理位置上均为远离海洋的区域, 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中亚五国与新疆在作物品种、栽培管理、植物保护和土壤改良等农业生产方面具有相似性。本课题组自2000年起与中亚地区的乌兹别克斯坦植物检疫及植物保护研究所建立了合作, 针对棉田有害生物防治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合作研究。文章总结了中亚地区棉田主要害虫的发生种类和为害特点, 尤其是以天敌繁育释放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技术, 为我国西北荒漠绿洲生态区棉田的害虫防治策略提供了思路。同时提出了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背景下, 我国与中亚五国加强棉花害虫防控技术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乌兹别克斯坦棉田害虫生物防治技术、共同推进棉花重大害虫区域性综合防控技术进步的设想和建议。
巴基斯坦棉花主要害虫及其综合治理
2023 Vol.49(1) 82-88
[摘要]
(83)
[PDF
1861k] (66)
阿比德·阿里1, 2*, 王 巧3, 杨 龙3, 臧红岩4, 吕昭智5
棉花是巴基斯坦重要的经济作物, 棉花产品出口是该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在过去10年中巴基斯坦棉花种植面积大幅减少, 棉花产量也从2011年的261万t下降至2021年的154万t。烟粉虱 Bemisia tabaci 及其传播的棉花曲叶病和棉红铃虫 Pectinophora gossypiella 等有害生物危害是棉花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 棉花害虫的防治主要依靠背负式喷雾器或机车式喷雾器喷施杀虫剂, 无人机施药的政策及大规模推广应用尚处于起始阶段。害虫对杀虫剂抗性上升是目前害虫治理的主要问题。由于信德省和旁遮普省等传统植棉区棉花害虫发生比较严重, 巴基斯坦政府计划在俾路支省和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为了恢复棉花的生产,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计划来提高害虫综合治理水平, 如研发生物杀虫剂、转基因品种等。针对当前棉花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虫害问题, 未来应更新害虫治理策略, 加强对农业部门技术人员的培训, 为巴基斯坦棉花的可持续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宽缨酮对棉铃虫的拒食活性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2023 Vol.49(1) 89-95
[摘要]
(123)
[PDF
5385k] (92)
梁 赫1#, 邵雪花2#, 秦子昕1, 温雪梅1, 路 伟1*
为评价宽缨酮(EN)对棉铃虫的生物活性, 采用浸渍叶碟法和饲料混毒法, 以印楝素为对照, 检测宽缨酮对棉铃虫的拒食及抑制生长发育活性。结果表明, 宽缨酮和印楝素的拒食中浓度分别为12.04 μg/mL和21.62 μg/mL, 宽缨酮的拒食活性优于印楝素。以含10 μg/g宽缨酮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 在第10~12天幼虫体重相比对照分别下降87.90%、88.04%和80.74%, 并推迟5 d化蛹, 蛹重降低。化蛹率、羽化率和卵的孵化率分别比对照下降了26.00、37.39和14.98百分点, 蛹和成虫的畸形率分别是对照的2.89倍和3.33倍。综上所述, 宽缨酮对棉铃虫具有明显拒食和抑制生长发育活性, 具有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源杀虫剂的潜力。
双香豆素诱导斜纹夜蛾卵巢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机理研究
2023 Vol.49(1) 96-107
[摘要]
(88)
[PDF
19698k] (96)
秦子昕1#, 邵雪花2#, 梁 赫1, 温雪梅1, 路 伟1*
为探索双香豆素(dicoumarin, DIC)抑制斜纹夜蛾 Spodoptera litura 卵巢细胞SL-221增殖及作用机制, 首先, 采用CCK-8法测定双香豆素等21个酚类化合物对SL-221细胞的毒性; 其次, 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4 μg/mL双香豆素处理细胞48 h后其形态变化, 并结合流式细胞术研究双香豆素对SL-221的细胞周期、线粒体膜电位及凋亡的影响; 最后,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探索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 PI3K)/雷帕霉素靶蛋白(target of rapamycin, TOR)营养信号通路的下游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 21个酚类化合物中双香豆素对SL-221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最显著, 且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 其48 h的IC50为0.85 μg/mL, 对细胞的增殖抑制活性是阳性对照印楝素(IC50为7.20 μg/mL)的8.47倍。4 μg/mL双香豆素处理SL-221细胞48 h后, 显微镜下可见细胞肿胀、膜破裂及大量凋亡小体; 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 双香豆素处理48 h, SL-221的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2/M期, 同时线粒体膜电位相比0 h下降99.62%, 细胞凋亡, 且凋亡率与处理时间呈正相关。RT-qPCR检测发现, 双香豆素可显著下调营养信号通路(PI3K/TOR)上的关键基因 SL-PI3K 和 SL-TOR 的表达, 同时诱导自噬标志基因 SL-Atg8 及凋亡指示基因 SL-Cytochrome C 和 SL-P53 上调表达, 且抑制抗凋亡基因 SL-Bcl-2 的表达。综上, 双香豆素对斜纹夜蛾卵巢细胞具有优异的抑制增殖活性, 同时阻断细胞周期并通过抑制营养信号途径(PI3K/TOR)诱导细胞程序性死亡, 该化合物具备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源杀虫剂的潜力。
东革内酯通过InR-PI3K-mTOR-Bcl-2通路诱导斜纹夜蛾卵巢细胞凋亡
2023 Vol.49(1) 108-117
[摘要]
(65)
[PDF
14003k] (87)
温雪梅1, 2#, 秦子昕1, 2#, 路 伟2, 黄建辉3, 欧阳嘉敏3, 万 妍3, 邵雪花1*
本文研究了东革内酯抑制斜纹夜蛾卵巢细胞(SL-221)增殖及凋亡的机理。首先, 采用CCK-8法检测东革内酯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 其次, 利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东革内酯对SL-221细胞周期、凋亡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最后, 通过RT-qPCR技术检测凋亡相关基因 SL-p53、SL-Cytochrome C、SL-InR、SL-Bcl-2、SL-mTOR 和 SL-PI3K 的mRNA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东革内酯对SL-221细胞有明显的增殖抑制活性, 且与浓度呈正相关, 48 h的IC50为1.98 μg/mL; 流式细胞术检测到东革内酯可将SL-221细胞周期阻滞于G2/M期, 降低线粒体膜电位, 同时诱导细胞凋亡; RT-qPCR检测发现东革内酯可诱导凋亡标志基因 SL-p53、SL-InR 和 SL-Cytochrome C 的表达显著上调( P <0.05), 同时抑制凋亡抑制因子 SL-Bcl-2 的表达, 而细胞凋亡信号通路上游的 SL-mTOR 和 SL-PI3K 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 P <0.05)。综上, 东革内酯可显著抑制SL-221细胞的增殖活性, 并通过InR-PI3K-mTOR-Bcl-2信号通路诱导其凋亡。
没食子酸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及作用机理
2023 Vol.49(1) 118-125
[摘要]
(76)
[PDF
5460k] (71)
吴思雨1, 2#, 梁 赫3#, 刘 秀2, 路 伟3, 邵雪花1*
为明确没食子酸(GA)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和作用机理, 用叶碟法对比了没食子酸等21个酚类化合物对棉铃虫幼虫的拒食活性, 并从中选择了没食子酸等3种化合物测定了其对棉铃虫1龄末幼虫的拒食中浓度(AFC50), 随后采用饲料混毒法检测了没食子酸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进一步测定了2龄幼虫中肠病理变化和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所测21种酚类化合物中, 没食子酸对1龄末幼虫的拒食活性最显著, 拒食中浓度为50.21 mg/L。以含10 μg/g没食子酸的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后发现其显著抑制幼虫体重、化蛹率、羽化率和卵孵化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检测到没食子酸可诱导中肠细胞大量凋亡、杯状细胞和消化细胞膨大并呈现空泡化、围食膜消失等病理变化;qPCR分析发现没食子酸可诱导 InR、p53、Atg8 和 G6Pase 基因显著上调表达。综上, 没食子酸可显著抑制棉铃虫的生长发育, 同时损伤中肠, 导致营养代谢紊乱, 具备开发成为新型植物源杀虫剂的潜力。
V-ATPase H表达量下调增强棉铃虫对Cry1Ac的抗性
2023 Vol.49(1) 126-131
[摘要]
(64)
[PDF
5474k] (64)
李 品, 姚 雪, 李舜佳, 杨飞帆, 孙莹莹, 刘晓光, 魏纪珍*, 安世恒
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是世界性重要农业害虫。目前防治棉铃虫的主要手段是种植转苏云金芽胞杆菌 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 杀虫蛋白的转基因作物。本文旨在研究棉铃虫V-ATPase H在Cry1Ac蛋白毒力和抗性中的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分析 V-ATPase H 在Cry1Ac抗、感品系棉铃虫幼虫中肠及敏感品系棉铃虫幼虫受Cry1Ac诱导后的表达情况; 在昆虫Sf9细胞中过表达V-ATPase H对其进行细胞定位, 通过细胞毒力试验验证其对Cry1Ac毒力的影响。结果发现棉铃虫 V-ATPase H 基因在抗性品系中低表达, 并且V-ATPase H在受到Cry1Ac诱导时也低表达; 在Sf9细胞内表达V-ATPase H蛋白发现其在整个细胞中都有分布, 过表达该蛋白后增强了细胞对Cry1Ac蛋白的敏感性。结果表明V-ATPase H参与Cry1Ac蛋白的毒力。
棉铃虫围食膜中Bt抗性相关蛋白的分离与鉴定
2023 Vol.49(1) 132-138
[摘要]
(78)
[PDF
5312k] (66)
李怡萍1 *, 刘少凯1, 袁向群1, 郭予元1, 2
棉铃虫是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围食膜作为昆虫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及有害物质的第一道天然保护性屏障, 其上可能存在与Bt抗性相关的受体蛋白。本研究以Bt Cry1Ac抗性和敏感品系的棉铃虫围食膜为对象, 采用NuPAGE电泳技术、配体杂交、质谱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技术, 测定了围食膜蛋白含量, 鉴定了蛋白质的组成及与Bt Cry1Ac毒素的结合能力。结果表明敏感品系围食膜中蛋白含量为22.19%, 抗性品系围食膜中蛋白含量为26.99%。抗、感品系棉铃虫围食膜上存在与Cry1Ac毒素结合的6个差异蛋白, 推测其中棉铃虫羧酸酯酶蛋白和血影蛋白是2个有意义的抗性相关蛋白, 2个新蛋白可能参与Bt抗性。研究证明棉铃虫围食膜上存在Bt结合蛋白且与抗性相关, 为进一步明确Bt抗性机制、制定合理的Bt抗性治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棉铃虫 JNKs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23 Vol.49(1) 139-146
[摘要]
(72)
[PDF
5791k] (71)
于思琪1, 汤金荣1, 张彩虹1, EI THINZAR SOE1, 梁革梅1, 2*
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 JNK)是MAPK家族(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重要成员, 具有参与昆虫抗逆反应等多种功能。为明确JNK在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中的表达特性及其对Bt杀虫蛋白的应激与免疫反应, 本研究通过PCR克隆得到2个棉铃虫 JNK 基因 HaJNK1 和 HaJNK2;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 HaJNK1和 HaJNK2基因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 191、1 143 bp, 分别编码397、381个氨基酸。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棉铃虫 HaJNK1 与黏虫 Mythimna separata 聚为一支, 亲缘关系较近, HaJNK2与 家蚕 Bombyx mori 聚为一支, 同源性较高。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 HaJNK1 与 HaJNK2 在棉铃虫不同发育时期、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 发现 HaJNK1 与 HaJNK2 在卵中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雌成虫; HaJNK1 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唾液腺; HaJNK2 在头部表达量最高, 其次是性腺。取食Cry1Ac的4龄棉铃虫幼虫的中肠组织中, HaJNK1 与 HaJNK2 的表达量均显著升高。推测 HaJNKs 基因可能参与棉铃虫抵御Bt杀虫蛋白伤害的应激和抗逆反应。
棉铃虫 5-HT1 和 5-HT2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2023 Vol.49(1) 147-156
[摘要]
(72)
[PDF
9877k] (74)
王惠鑫, 陈淑婷, 王 凯, 郜晓妍, 谢桂英, 陈文波*, 赵新成
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 5-HT)是昆虫体内一种重要的生物胺, 其通过结合特异性的G蛋白偶联受体在昆虫体内发挥不同的神经调控作用。本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结合RT-PCR技术鉴定克隆了棉铃虫5-HT受体基因 5-HT1 和 5-HT2, 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序列特征,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检测了其在幼虫和成虫不同组织内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 棉铃虫体内分别表达5-HT 的2类受体基因: 5-HT1A、5-HT1B、5-HT2A 和 5-HT2B 。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棉铃虫5-HT受体基因分为3个不同分支, 而 5-HT1 和 5-HT2 可明显分别分成2个不同分支, 各分支均与家蚕和烟草天蛾5-HT相应受体基因具有较高的同源性。RT-qPCR结果显示, 在幼虫期, 4种5-HT受体基因都在头部显著高表达, 成虫期除在脑部高表达外, 在触角或腹部也有高表达。其中 5-HT1A 和 5-HT1B 在雌成虫触角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成虫触角, 5-HT1A 和 5-HT2B 在雌成虫腹部表达量显著高于雄成虫腹部, 而 5-HT1B 在雄成虫腹部表达量显著高于雌成虫腹部。以上结果表明5-HT1和5-HT2可能参与棉铃虫脑部神经调控, 触角嗅觉感受及生殖发育等活动。该结果为进一步明确棉铃虫5-HT受体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溪岸蠼螋对棉铃虫的捕食能力
2023 Vol.49(1) 157-163
[摘要]
(145)
[PDF
11714k] (88)
田彩红1, 张俊逸1, 2, 徐存翊1, 李国平1, 黄建荣1, 刘 毅3, 王根松1, 封洪云1, 尹新明2*, 封洪强1*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沉默蜕皮激素受体对雌性中黑盲蝽生殖力的影响
2023 Vol.49(1) 164-177
[摘要]
(91)
[PDF
11196k] (77)
黄星星, 郑宛莹, 薛 汇, 焦盼阳, 陈利珍*
中黑盲蝽 Adelphocoris suturalis 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 主要为害棉花、果树和牧草等作物。昆虫保幼激素(juvenile hormone, JH)与蜕皮激素(molting hormone, 20E)是调控昆虫生殖的主要因素。本研究运用基因克隆、基因沉默(RNAi)、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技术研究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 EcR)、超气门蛋白(ultraspiracle protein, USP)在中黑盲蝽生殖调控中的作用。结果表明, 中黑盲蝽 EcR 基因的ORF全长1 413 bp, 编码47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53.65 kD, pI值为7.79。中黑盲蝽 USP 基因ORF全长1 209 bp, 编码40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分子量为44.99 kD, pI值为7.94。与对照相比, 注射dsEcR、dsUSP后6~18 d的中黑盲蝽体内 EcR 基因、USP 基因在转录水平分别被显著抑制; 卵巢的挂卵量分别仅有对照组的31.5%、86.6%; 单雌产卵量减少36.0%~80.4%, 显著低于对照。 EcR和USP 基因沉默后,产卵前期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 雌成虫寿命比对照组减少2.4~5 d。上述研究表明, 沉默蜕皮激素信号通路的2个关键基因 EcR 和 USP 对中黑盲蝽的生殖力产生显著的影响, 蜕皮激素信号通路可能是中黑盲蝽生殖调控的关键信号通路之一。
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棉蚜生物型间的分化
2023 Vol.49(1) 178-186
[摘要]
(94)
[PDF
16766k] (82)
张 帅, 李超侠, 康 颖, 苏宏华, 周福才, 景田兴, 杨益众*
通过分析细胞色素P450基因在单倍型Hap1和Hap3型棉蚜中的变异情况, 探讨棉蚜相关研究中引入生物型概念的重要性。检索文献数据库中棉蚜P450相关研究论文, 从中筛选目标P450信息, 获取基因序列并分析整理。将获得的P450基因与Hap1和Hap3型棉蚜基因组数据进行比对, 建立对应关系。根据基因组数据, 整理出P450基因在染色体的位置、基因编码及序列组成等信息。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 分析P450基因所在区域基因组序列在两型棉蚜中的缺失、插入、取代、复制和倒置等变异信息。通过文献数据检索, 获得14篇有关棉蚜P450功能的文献, 棉蚜种群分别来源于棉花、黄瓜和青椒等寄主, 涉及17个P450基因序列, 功能包含对3种植物次生物质和7种化学农药的解毒代谢。分析发现P450在CDS (coding sequence)序列、基因结构及基因所处基因组区域等方面发生变异。由于不同生物型棉蚜所处生境的差异, 受到的寄主植物次生物质胁迫、气候环境胁迫和农药胁迫等不同, 导致解毒基因出现分化, 在棉蚜相关研究中需考虑到棉蚜生物型分化的问题。
Hap1型棉蚜在5种春季杂草上的生长发育情况
2023 Vol.49(1) 187-192
[摘要]
(59)
[PDF
3764k] (58)
鲍 安, 杨心怡, 苏宏华, 周福才, 景田兴, 杨益众, 张 帅*
棉蚜Aphis gossypii Glover是重要的棉花 Gossypium hirsutum 和葫芦科蔬菜害虫, 严重影响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棉蚜在冬季寄主上产卵越冬, 早春孵化后进行寄主转移扩散。阿拉伯婆婆纳 Veronica persica、猪殃殃 Galium spurium、飞蓬 Erigeron canadensis 等是早春时期的优势杂草, 可能是棉蚜向棉花转移过程中的中间寄主。本试验选用Hap1型棉蚜, 记录其取食棉花以及阿拉伯婆婆纳、猪殃殃、飞蓬、荠菜 Capsella bursa-pastoris、飞廉 Carduus nutans 等5种早春优势杂草时的生长发育、产仔量等数据, 并通过计算、对比各组的生命表参数, 从而得出Hap1型棉蚜在此5种春季杂草上的适合度。试验表明, Hap1型棉蚜在不同寄主上的若虫发育历期及各龄若虫的发育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相较于取食棉花叶片的Hap1型棉蚜, 取食杂草的棉蚜总生殖前期缩短0.2~0.9 d, 每雌生殖力最多减少50%。Hap1型棉蚜取食5种杂草及棉花的生命表参数显示, Hap1型棉蚜最适寄主为棉花, 寿命比取食杂草高0.4~0.9倍。Hap1型棉蚜在杂草上能建立种群, 内禀增长率高于0.29。Hap1型棉蚜在取食荠菜时体型最大, 其平均体长可达1 100 μm以上, 取食其余4种杂草的棉蚜平均体长与取食棉花叶片的棉蚜没有显著差异。体宽方面除了取食飞蓬叶片的棉蚜较小以外, 其余均无明显差别。本研究证实春季杂草可以作为Hap1型棉蚜的寄主, 可能是棉花苗蚜的重要虫源地。研究结果对于揭示棉蚜寄主间转移规律, 制定棉花苗蚜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干旱胁迫对棉花上棉蚜种群增长影响的评价方法
2023 Vol.49(1) 193-199
[摘要]
(66)
[PDF
2998k] (64)
王 晨1, 2, 刘金萍2, 杨益众1*, 陆宴辉2*
为建立干旱胁迫对棉花害虫种群增长影响的评价方法, 本研究设置1%、3%和5%聚乙二醇6000(PEG-6000)溶液处理4叶期棉花苗, 分别模拟轻度、中度、重度干旱胁迫, 系统测定并比较分析了棉花植株生理特性及棉蚜种群密度。结果显示:随着PEG-6000浓度增加, 棉花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叶片相对含水量逐渐降低, 而棉花植株上的棉蚜种群增长能力和平均密度明显下降。分析表明, 干旱胁迫不利于棉花植株生长, 进而对棉蚜种群增长产生负面影响。本研究为后续系统研究干旱胁迫对棉花-害虫-天敌互作关系的长期影响及其机制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红侧沟茧蜂对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传播作用
2023 Vol.49(1) 200-206
[摘要]
(52)
[PDF
2906k] (55)
查 萌1, 田志强1, 李建成2, 路子云2, 李 贞1, 张松斗1, 刘小侠1*
中红侧沟茧蜂 Microplitis mediator 与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opolyhedrovirus, NPV)是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的两种重要生物防治因子。中红侧沟茧蜂传播NPV对于利用二者协同防治棉铃虫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探讨了给中红侧沟茧蜂饲喂含病毒蜂蜜水、体表喷洒病毒液、中红侧沟茧蜂在染毒宿主体内产卵、从染毒宿主体内发育、蜂茧浸泡病毒5种带毒方式的传播病毒效率, 以及饲喂带病毒蜂蜜水方式下的传播机制。结果表明, 饲喂带病毒蜂蜜水和体表喷洒病毒时中红侧沟茧蜂传毒率较高, 在连续传毒的3 d内传毒效率分别为15.1%、9.1%~9.3%、2.4%~4%, 其他3种方式传毒效率较低。在田间防治时可以利用中红侧沟茧蜂的传毒作用采用病毒与寄生峰的协同防控策略。
Harelish 负向调控棉铃虫性信息素生物合成机制的初步研究
2023 Vol.49(1) 207-212
[摘要]
(76)
[PDF
3520k] (64)
姚双艳, 张 耀, 杨 越, 舍泽龙, 王 焕, 卞会敏, 吴雪明, 魏纪珍, 安世恒*
性信息素是蛾类昆虫通讯的关键信号分子, 其生物合成机制已在家蚕 Bombyx mori、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和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 等蛾类中明确了, 但其负向调控机制尚不明确。本文探索了 Harelish 基因在棉铃虫雌蛾性信息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 Harelish 基因在棉铃虫雌蛾中肠、表皮、脑、触角、脂肪体、肌肉和性信息素腺体等7个组织中均有表达, 且在羽化后随着性信息素生物的合成和释放而高丰度表达。基于RNAi降低 Harelish 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量后, 其性信息素含量和钙调磷酸酶活性均显著上升, 表明 Harelish 通过抑制钙调磷酸酶活性负向调控了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该研究为利用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的终止信号为分子靶标来防控害虫奠定理论基础。
棉铃虫载脂蛋白受体基因克隆及转录分析
2023 Vol.49(1) 213-221
[摘要]
(60)
[PDF
3923k] (54)
刘香亚1, 杨蕊弘1, 张 晶1, 彭英传1, 肖海军2, 张万娜1*
载脂蛋白受体(lipophorin receptor, LpR)在昆虫体内脂质转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明确棉铃虫载脂蛋白受体基因在其卵巢发育及饥饿胁迫中的功能, 本研究克隆了棉铃虫 HaLpR 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KU355886.1), 全长3 117 bp, 开放阅读框为2 643 bp, 编码880个氨基酸; 其氨基酸序列包含典型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结构域, 与其他鳞翅目昆虫的LpR相似度>80%。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 HaLpR 在雌蛾的卵巢和脂肪体组织中相对转录水平最高; 在雌蛾卵子发生期均有转录, 在雌蛾羽化后3 d表达量达到最高峰; 饥饿处理会抑制 HaLpR 在雌蛾卵巢和脂肪体中的转录。研究结果有助于解析HaLpR参与棉铃虫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脂质转运以及应对饥饿胁迫的作用。
Hap4型棉蚜取食西葫芦后的寄主适应性变化
2023 Vol.49(1) 222-229
[摘要]
(48)
[PDF
2365k] (50)
李超侠, 杨心怡, 苏宏华, 周福才, 景田兴, 杨益众, 张 帅*
棉蚜寄主间转移是常见的现象, 在寄主转移过程中的寄主适应能力转变是其重要的生物学特性。为了解棉蚜取食西葫芦不同世代后, 对其他寄主适应能力的转变, 探究取食经历对棉蚜寄主适应性变化的影响, 本试验利用寄主转接试验, 将采自棉花上的Hap4型棉蚜转接到西葫芦上, 分别测定取食西葫芦不同世代后, 对棉花、黄瓜和西葫芦的适应能力。结果显示, 随着取食西葫芦代数的增加, Hap4型棉蚜对原寄主棉花的适应性逐渐降低。Hap4型棉蚜取食西葫芦一代后就对黄瓜有良好的寄主适应性, 并呈现较为稳定的趋势。Hap4型棉蚜对西葫芦的寄主适应性随着在西葫芦上取食代数的增加而降低, 但强于在原寄主上的寄主适应性。除此之外,本试验也发现取食西葫芦后的Hap4型棉蚜的寄主适应性表现为黄瓜>西葫芦>棉花。植食性昆虫的取食经历影响其寄主适应能力, Hap4型是棉蚜主要的生物型之一, 其取食经历直接影响其寄主适应性, 研究结果为生产中作物布局及棉蚜的生态调控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3种蚜虫对方斑瓢虫适合度及种群增长的影响
2023 Vol.49(1) 230-238
[摘要]
(76)
[PDF
4871k] (74)
段佳辰1, 2, 戴长春2, 3, 路 伟1, 陆宴辉2*
方斑瓢虫是新疆农田常见的天敌昆虫之一, 具有重要的控害潜能和应用前景。本文利用生命表技术探讨了棉蚜、桃蚜和豌豆修尾蚜对方斑瓢虫生长发育、存活率、繁殖力、寿命和种群数量增长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饲喂豌豆修尾蚜的方斑瓢虫种群相比, 饲喂棉蚜和桃蚜的种群幼虫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周期更短, 存活率、雌虫产卵量、卵孵化率、成虫寿命、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和种群趋势指数更高。饲喂棉蚜、桃蚜和豌豆修尾蚜的方斑瓢虫幼虫存活率分别为85.83%、88.33%和50.83%, 单雌产卵量分别为516.71、439.95粒和209.00粒, 以棉蚜和桃蚜为食的幼虫存活率和雌虫产卵量均显著高于以豌豆修尾蚜为食的种群; 取食棉蚜、桃蚜和豌豆修尾蚜的方斑瓢虫种群内禀增长率分别为0.216 9、0.212 5和0.044 3, 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164.10、130.93和20.98, 以棉蚜和桃蚜为食的方斑瓢虫种群增长趋势均显著高于饲喂豌豆修尾蚜的种群。综合以上各项参数, 棉蚜和桃蚜是方斑瓢虫的适宜天然猎物。其中, 桃蚜规模饲养更为便捷, 成本较低, 是方斑瓢虫规模化扩繁的优选猎物。研究结果对方斑瓢虫的规模化人工饲养及释放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性诱捕器悬挂高度对绿盲蝽、棉铃虫和甜菜夜蛾田间诱集效果的影响
2023 Vol.49(1) 239-243
[摘要]
(74)
[PDF
2095k] (73)
张 谦1, 安静杰2, 窦亚楠2, 李耀发2*, 祁 虹1*
为更好地发挥性诱捕器对棉花主要害虫绿盲蝽 Apolygus lucorum 、棉铃虫 Helicoverpa armigera 和甜菜夜蛾 Spodoptera exigua 的监控及诱杀作用, 进一步优化性诱捕器田间设置技术, 笔者研究了不同悬挂高度对3种害虫性诱捕器田间诱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 悬挂高度对3种害虫的诱集效果均存在显著影响, 绿盲蝽性诱捕器悬挂高度高于棉株顶尖40 cm时效果最好, 与顶尖持平和高于顶尖20 cm的诱集效果略低, 三者差异不显著; 棉铃虫性诱捕器悬挂高度0~40 cm时诱集效果均较好, 诱捕器处于顶尖以下时诱集效果显著降低; 甜菜夜蛾性诱捕器悬挂高度在高于顶尖20 cm和40 cm时诱集效果差异不显著, 高于顶尖40 cm时诱集效果最好。棉花打顶前, 绿盲蝽和棉铃虫性诱捕器随着棉花株高变化可适当减少调整频次, 但低于棉花顶尖时应及时调整。
四氯虫酰胺与3种助剂混配对棉铃虫的防治效果
2023 Vol.49(1) 244-249
[摘要]
(70)
[PDF
2908k] (71)
李维政1, 梁 赫1, 秦子昕1, 温雪梅1, 何翔宇1, 岳 磊1, 王冬梅2, 赵娜娜1, 路 伟1*
棉铃虫是为害棉花的主要害虫, 给棉花生长造成严重影响。为筛选出四氯虫酰胺防治棉铃虫的最佳浓度和最适助剂, 本文以四氯虫酰胺作为试验药剂, 氯虫苯甲酰胺为对照药剂, 青皮橘油、Silwet 408、甲基化植物油为农药助剂, 采用人工饲料混药法进行室内毒力测定, 并进行田间药效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四氯虫酰胺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72 h LC50为0.061 μg/mL, 低于氯虫苯甲酰胺; 四氯虫酰胺减量30%后与青皮橘油、Silwet 408、甲基化植物油混配能够起到明显的增效作用, 增效比分别为1.91、1.33、1.13。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 在药后7 d内, 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在推荐剂量下对棉铃虫的防效为64.84%~85.53%, 与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推荐剂量相当, 10%四氯虫酰胺悬浮剂+青皮橘油的防效为86.30%~95.56%, 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 且增效作用优于其他组合。由此建议使用四氯虫酰胺防治棉铃虫时, 在推荐用药量基础上减量30%后再与青皮橘油混配进行防治, 能够实现农药减施增效的目的。
10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棉铃虫、绿盲蝽触杀活性研究
2023 Vol.49(1) 250-253
[摘要]
(75)
[PDF
2872k] (64)
丛胜波1, 万 鹏1, 李文静1, 李 栋2, 孙 俊2, 尹海辰1*
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和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 是两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害虫。为寻找一种安全高效的防治新手段, 本文对10种中草药提取物触杀活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10种中草药提取物中, 苦杏仁杀虫活性最高, 药后7 d棉铃虫、绿盲蝽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4%和100%。发现苦杏仁粗提物经不同溶剂萃取后发现, 氯仿萃取时析出物对绿盲蝽触杀活性最高, 药后7 d校正死亡率可达96.9%。硅胶柱分离结果表明,流分L36-48具有较高的触杀活性, 药后7 d校正死亡率为84.7%。本研究评价了10种中草药提取物对棉铃虫和绿盲蝽的触杀活性, 并对苦杏仁有效成分开展了初步的分离鉴定, 以期为两种害虫高效安全的新型药剂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多异瓢虫在3种豆科杂草上的种群动态及对其趋性行为反应
2023 Vol.49(1) 254-261
[摘要]
(75)
[PDF
3394k] (67)
姜 岩1, 陈 鑫1, 2, 宋冰梅1, 3, 张 宇4, 程宛楠4, 潘洪生1*
为阐明田埂杂草对多异瓢虫 Hippodamia variegata 的保育作用以及多异瓢虫对其趋性行为反应, 为棉田蚜虫等害虫的绿色防控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文采用种群系统调查法研究新疆棉区田埂3种常见豆科杂草(甘草 Glycyrrhiza uralensis、骆驼刺Alhagi camelorum、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上多异瓢虫和棉黑蚜Aphis atrata 的种群动态并分析二者的相关性, 同时通过Y形嗅觉仪测试多异瓢虫雌雄成虫对3种豆科杂草不同处理的趋性行为反应。结果表明:5月下旬至6月下旬, 田埂3种豆科杂草上多异瓢虫成虫和幼虫的种群密度均较高, 最大值分别达1.35~2.80头/m2和0.93~1.80头/m2, 在这一时期每种豆科杂草上多异瓢虫的猎物棉黑蚜种群密度也较高; 在整个调查期间3种豆科杂草上多异瓢虫与棉黑蚜的种群密度均显著相关, 相关系数分别为0.923(甘草)、0.774(骆驼刺)、0.839(苦豆子)。同时, 多异瓢虫雌雄成虫对3种豆科杂草不同处理间的趋性选择反应相似, 均为棉黑蚜为害植株>棉黑蚜>健康植株>空白, 且多异瓢虫对棉黑蚜为害株的选择性均显著大于相应的健康株。因此, 新疆棉区田埂3种豆科杂草上的棉黑蚜对多异瓢虫早春种群具有重要的保育作用。
基于线粒体 COⅠ基因及形态特征的喜树丛枝植原体主要媒介昆虫种类鉴定
2023 Vol.49(1) 262-270
[摘要]
(95)
[PDF
28511k] (113)
何孟兰1, 蔡银枫1, 吴道慧1, 苏 帆1, 万琼莲2, 王柱华1, 陈相聪1, 吴艳芬1, 乔 开1, 蔡 红1*
植原体病害是喜树上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 传播喜树植原体病害的主要媒介昆虫是喜树上的一种小绿叶蝉, 为进一步分析媒介昆虫传播植原体机制以及植原体在昆虫体内的侵染循环过程, 为植原体病害的科学防控提供参考, 媒介昆虫的种类及分类地位必须先行明确。通过网捕法采集云南文山喜树上的小绿叶蝉标本, 在体视显微镜下根据各龄期外部形态以及雄性外生殖器特征进行种类鉴定, 结合PCR扩增线粒体 COⅠ 基因序列片段进行测序和比对, 利用Kimura 2-parameter 模型计算出平均遗传距离并用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进一步明确其分类地位, 再根据前人制作的属及亚属分类检索表明确其分类地位。共检视并解剖小绿叶蝉雄虫标本100余头, 提取20余头DNA进行测序, 得到16条709 bp大小的 COⅠ 基因序列片段, 结合NCBI上相关的叶蝉 COⅠ 序列, 建立基因进化树。综合分析其外部形态、雄性外生殖器特征以及 COⅠ 序列比对, 明确了喜树丛枝植原体主要媒介昆虫是拟帕小绿叶蝉 Empoasca ( Matsumurasca ) paraparvipenis Zhang et Liu -CA, 分类地位为小绿叶蝉属 Empoasca Walsh, 1862, 松村叶蝉亚属 Empoasca (Matsumurasca) Anufriev。
油茶蓝翅天牛触角感器扫描电镜观察
2023 Vol.49(1) 271-277
[摘要]
(64)
[PDF
26863k] (76)
罗 鹏, 吴家展, 王广利*
蓝翅天牛是我国特有种, 为油茶重要蛀干害虫之一, 对油茶生产造成严重影响。为探明蓝翅天牛触角感器类型, 为基于嗅觉和味觉的防控技术探索提供依据, 本文利用扫描电镜对蓝翅天牛成虫触角上的感器进行观察和比对。结果表明:蓝翅天牛成虫触角存在雌雄二型现象, 触角长度、感器类型及分布均有明显差异。雌雄成虫触角上共发现感器类型7类12种, 其中刺形感器Ⅱ型在雄成虫触角特异分布, 可能在雄虫的某些行为中发挥主导作用。
橘小实蝇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抗性机制及对其他药剂的交互抗性
2023 Vol.49(1) 278-284
[摘要]
(71)
[PDF
1662k] (71)
王 敏1, 王新溪1, 王圣印2*
入侵害虫橘小实蝇严重为害蔬菜、花卉、水果等经济作物, 目前在田间常使用杀虫剂进行防治。为探索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防控橘小实蝇的抗性风险, 采用药膜法测定了橘小实蝇抗甲维盐种群(EB)对8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水平, 并测定了橘小实蝇EB种群、金华田间种群(JH)和敏感种群(S)的解毒酶活性。历经33代筛选, 橘小实蝇EB种群对甲维盐产生了43.4倍的中等水平抗性, 对阿维菌素存在中等水平交互抗性, 对吡虫啉、辛硫磷、马拉硫磷存在低水平交互抗性, 对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多杀霉素和虫螨腈未表现出交互抗性。胡椒基丁醚(PBO)、磷酸三苯酯(TPP)和顺丁烯二酸二乙酯(DEM)均可显著提高甲维盐对橘小实蝇EB种群、JH种群和S种群的室内毒力。橘小实蝇EB种群细胞色素P450(3.9倍)和b5含量(3.3倍)、O -脱甲基酶活性(4.2倍)、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2.7倍)、羧酸酯酶活性(3.2倍)显著高于S种群。多功能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羧酸酯酶活性显著增强可能是橘小实蝇对甲维盐产生高水平抗性的重要机制。
腾冲红花油茶果实桃蛀螟的空间分布及抽样技术
2023 Vol.49(1) 285-290
[摘要]
(48)
[PDF
2162k] (53)
蒋 华1, 黄佳聪1*, 谢 胤2, 余祖华2, 杨继萍3
为明确桃蛀螟 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幼虫在腾冲红花油茶 Camellia reticulata 果实上的为害、空间分布和理论抽样技术, 对云南省腾冲市9块不同腾冲红花油茶林的桃蛀螟幼虫发生量进行标准地调查,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 分析桃蛀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 应用Iwao理论抽样和序贯抽样技术, 建立最适腾冲红花油茶桃蛀螟幼虫田间调查的抽样模型和抽样数。结果表明, 桃蛀螟对腾冲红花油茶果实的为害率为3.07%~99.27%, 适生栽培区植株平均受害率达34.74%, 林间平均虫口密度0.07~2.49头/果。桃蛀螟幼虫在腾冲红花油茶林内总体呈均匀分布, 虫口密度越高分布越均匀, 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 且个体间相互吸引; 而虫口密度相对较低时呈聚集分布, 聚集原因主要是某些环境因素。进一步分析提出了不同种群密度下桃蛀螟幼虫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 可为科学开展林间桃蛀螟虫口调查和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微光环境下草地贪夜蛾的颜色视觉行为反应
2023 Vol.49(1) 291-296
[摘要]
(88)
[PDF
2870k] (69)
蒋月丽1, 杨小凡2, 黄求应3, 李 彤1, 梅诗琼1, 鲁传涛1*, 武予清1*
夜出型昆虫与日出型昆虫一样, 具有强大的颜色视觉能力。为明确微光环境下草地贪夜蛾的颜色视觉行为反应, 本研究利用颜色卡纸测试了草地贪夜蛾对紫色、蓝色、绿色、黄色和红色等5种颜色的趋向、取食和产卵选择的偏好性。结果表明, 趋向测试中, 草地贪夜蛾雌雄成虫对蓝色(21.43%和18.57%)和紫色(17.13%和15.70%)表现出明显的趋性, 显著高于绿色、黄色和红色; 取食测试中, 其成虫对不同颜色的选择率无明显差异; 产卵选择则明显偏好黄色(40.27%)和绿色(40.17%)。本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昆虫微光视觉生态学理论, 也为深入研究草地贪夜蛾颜色视觉行为机理提供了基础, 应用上为利用颜色视觉研发草地贪夜蛾物理防控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芝麻抗棒孢叶斑病种质资源评价及利用分析
2023 Vol.49(1) 297-303
[摘要]
(68)
[PDF
2750k] (57)
贾 敏1, 2, 倪云霞1, 2, 3*, 刘新涛1, 2, 赵 辉1, 2, 张春艳1, 2, 何碧珀1, 2, 赵世魁1, 2, 刘红彦1, 2, 3*
为明确芝麻种质资源对棒孢叶斑病的抗性水平, 本试验采用田间人工接菌方法对174份芝麻种质资源抗病性进行评价。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供试芝麻材料中没有免疫及高抗品种, 通过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分为5个类群, 其中抗病品种32个、中抗品种17个、中感品种69个、感病品种30个、高感品种26个, 占参试品种的比例分别为18.39%、9.77%、39.66%、17.24%、14.94%。经亲本系谱分析, 抗棒孢叶斑病品种的亲本对棒孢叶斑病也表现良好抗性, 说明抗病基因资源的利用对芝麻品种选育至关重要, 在育种工作中应加强品种系谱分析, 充分利用抗病基因资源。
可克达拉市白蜡树蛀干害虫发生为害情况调查
2023 Vol.49(1) 304-310
[摘要]
(108)
[PDF
31354k] (79)
王晨雨1, 王 朴2, 轩娅萍3, 杨 莉3, 张建军4, 何梦雅5, 王少山1*
白蜡树是可克达拉市园林绿化主要树种之一, 在行道树中具有较高的占比, 但近年来饱受蛀干害虫的不断侵扰。为明确可克达拉市白蜡树蛀干害虫为害情况, 对白蜡树蛀干害虫进行了调查研究。经过调查共发现4种蛀干害虫, 分别是小线角木蠹蛾 Streltzoviella insularis (Staudinger)、白蜡窄吉丁Agrilus planipennis Fairmaire、咖啡脊虎天牛 Xylotrechus grayii White和白蜡外齿茎蜂Stenocephus fraxini Wei。其中小线角木蠹蛾、白蜡外齿茎蜂和咖啡脊虎天牛均是新疆新记录种。白蜡窄吉丁和小线角木蠹蛾发生相对普遍且为害严重; 白蜡外齿茎蜂在多数白蜡树都有观察到, 主要为害上部枝梢; 咖啡脊虎天牛仅在2株白蜡树上发现。
江西槟榔芋疫病病原菌鉴定及室内药剂筛选
2023 Vol.49(1) 311-316
[摘要]
(109)
[PDF
12420k] (105)
邹 芬, 何烈干, 李湘民, 黄瑞荣, 马辉刚*
为明确江西省九江市槟榔芋疫病的病原菌并有针对性地对该病害进行防治, 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芋疫病症状的芋叶片和叶柄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 结合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及基于ITS、Ypt1 和 β-tubulin 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病原菌进行鉴定, 并测定了其对7种杀菌剂的敏感性。根据病原菌菌落、卵孢子形态等特征初步鉴定为芋疫霉 Phytophthora colocasiae, 基于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与形态学结果一致, 确定该病原菌为芋疫霉。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 23.4%双炔酰菌胺SC对菌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 EC50为0.006 μg/mL; 96.8%烯酰吗啉TC、0.3%丁子香酚SL、20%氟吗啉WP、500 g/L氟啶胺SC、97%霜脲氰TC对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也较好, EC50介于0.094~1.272 μg/mL之间, 研究结果可为槟榔芋疫病的化学防治提供参考。
陕北枣区枣疯病、枣裂果病及桃小食心虫发生危害调查
2023 Vol.49(1) 317-327
[摘要]
(72)
[PDF
3932k] (59)
陈玉鑫, 张钰析, 刘瑞昌, 李琳琳, 李春沁, 李伯辽, 李广伟*
陕北枣区是我国重要的红枣种植区, 枣疯病、枣裂果病和桃小食心虫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当地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陕北枣区“两病一虫”的发生程度及分布特点进行全面调查, 旨在为当地制定红枣重大病虫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根据陕北枣区红枣的分布特点, 调查了延川、清涧、吴堡和佳县4县15个乡镇60个行政村枣园的枣疯病、枣裂果病及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 枣疯病在陕北枣区普遍发生, 呈现偏南部发病率高、偏北部发病率低的特点, 15个乡镇枣疯病平均发病率在0.17%~33.63%, 感病最严重的枣园发病率高达61.00%。枣脆熟期的裂果率在10.33%~77.40%, 也呈现枣区偏南部裂果重、偏北部裂果轻的特点。枣裂果率与枣园所处纬度呈负相关, 与8月-9月降雨量呈正相关。此外, 枣裂果率的高低与枣树品种有关, ‘骏枣’和‘团枣’的平均裂果率显著高于‘木枣’; ‘骏枣’裂果以纵裂和不规则裂为主, ‘团枣’以不规则裂为主、环裂次之, ‘木枣’则以不规则裂和纵裂为主。陕北枣区桃小食心虫蛀果率较低, 介于0.50%~10.40%, ‘团枣’和‘骏枣’的蛀果率显著高于‘木枣’。在陕北枣区枣树病虫害防控中, 应以预防和治理枣裂果病和枣疯病为重点, 通过防治媒介昆虫叶蝉和加强田间管理延缓枣疯病的发生蔓延, 在桃小食心虫发生严重的枣区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降低一代幼虫的蛀果率。
二氯喹啉草酮与二氯喹啉酸的除草活性及对水稻安全性的比较
2023 Vol.49(1) 328-333
[摘要]
(64)
[PDF
1937k] (57)
王正博, 王 豪, 于佳星, 李 俊, 董立尧*
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测定两种除草剂二氯喹啉草酮与二氯喹啉酸茎叶处理对水稻田杂草的生物活性及对水稻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当二氯喹啉草酮和二氯喹啉酸有效成分剂量均为600 g/hm2时, 两种除草剂对稗属杂草、鳢肠的鲜重抑制率均高于94%, 其GR90为107.35~558.58 g/hm2; 对马唐和耳叶水苋的鲜重抑制率低于85%, 对抗二氯喹啉酸西来稗和千金子的鲜重抑制率低于50%; 不同的是二氯喹啉草酮对丁香蓼和异型莎草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92.17%、94.33%, 均显著高于二氯喹啉酸(83.64%, 85.57%)。二氯喹啉草酮和二氯喹啉酸对1.5叶期水稻安全性差, 选择性指数为2.53~3.58; 对3.5叶期水稻安全, 选择性指数大于4, 各处理水稻鲜重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本着高效、安全、经济的原则, 不推荐二氯喹啉草酮用于防除水稻田禾本科杂草, 仅对部分阔叶类和莎草科杂草发生严重的水稻田, 二氯喹啉草酮可以作为补充除草剂。
2015年-2020年河南漯河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及虫源性质分析
2023 Vol.49(1) 334-339
[摘要]
(82)
[PDF
3404k] (70)
段 云1#, 陈 琦2#, 董嘉欣1, 高凌云1, 李世民2*, 武予清1*
为了解河南漯河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 本研究分析了1984年-2020年测报灯下越冬代劳氏黏虫成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2015年-2020年测报灯和高空探照灯下越冬代劳氏黏虫的种群动态、雌蛾卵巢发育级别、迁飞情况和虫源性质等, 同时结合漯河地区冬季温度和降雨量数据, 分析了近年来漯河地区越冬代劳氏黏虫成虫数量变化的原因, 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河南省劳氏黏虫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4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半夏田杂草的防除效果
2023 Vol.49(1) 340-345
[摘要]
(89)
[PDF
1639k] (81)
兰献敏1, 冉海燕1, 何秀龙1, 陈仕红1, 李开阳2, 何永福1*, 叶照春1*
为有效解决半夏田草害问题, 选择4种茎叶除草剂进行半夏田杂草防除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乙羧氟草醚EC 50~60 mL/667m2 (制剂用量,下同)处理与240 g/L乳氟禾草灵EC 20~30 mL/667m2处理能有效防除半夏田金腰箭、辣子草、土荆芥、金荞麦、紫花香薷、针筒菜、尼泊尔蓼等阔叶杂草, 且对半夏安全, 药后21 d对阔叶杂草株防效、鲜重防效均达90%以上, 与禾本科除草剂8.8%精喹禾灵EC 40 mL/667m2或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EC 30 mL/667m2搭配使用对半夏田大部分杂草能实现较好防除。但两种阔叶除草剂持效期较短(30 d左右), 生产上可根据施药后期田间杂草发生情况, 采用人工拔除或进行第2次化学防除; 施药应避开中午高温时刻, 以免造成此类阔叶除草剂药害。研究结果可为半夏田除草剂的合理选择和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种衣剂对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田间防治效果
2023 Vol.49(1) 346-350
[摘要]
(106)
[PDF
3613k] (111)
宋 敏1, 陈晓枫2, 张 勇1, 马 冲1
为筛选出对多种花生土传真菌病害综合防治效果理想的种衣剂, 本研究选用7种种衣剂开展了一年两地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7个处理对花生出苗时间和出苗率均无影响, 11%精甲·咯·嘧菌悬浮种衣剂(FSC)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对两地的3种病害防效可达78.58%以上, 其次为25%噻虫·咯·霜灵FSC, 防效达72.71%以上。与空白对照相比, 11%精甲·咯·嘧菌FSC处理增产率最高, 两地分别增产13.42%和10.25%, 其次为25%噻虫·咯·霜灵FSC处理, 两地分别增产11.83%和10.09%。综合安全性、防治效果、增产效果, 11%精甲·咯·嘧菌FSC和25%噻虫·咯·霜灵FSC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一次处理可以同时降低花生冠腐病、根腐病和白绢病的危害。
11种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测定
2023 Vol.49(1) 351-356
[摘要]
(133)
[PDF
1662k] (97)
刘锦霞1, 2, 李 晶1, 张丹丹2, 3, 李 娜1, 付麟雲1, 丁 品1, 吴孔明2*
草地贪夜蛾是2018年入侵我国的重大迁飞性害虫, 对玉米等农作物生产构成重大威胁。为开发新型生物农药产品,提供防效更高的生物农药品种, 本研究采用点滴法评价了蛇床子素、大蒜素、补骨脂素、闹羊花毒素Ⅲ、印楝素、对叶百部碱、莨菪碱、血根碱、辣椒碱、苦参碱和丁香酚等共11种植物源杀虫活性成分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水平。结果显示:这11种杀虫活性成分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均有毒杀作用, 但起效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用药后48、72 h和168 h, 不同杀虫活性成分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LD50范围分别为0.212~14.382 μg/头、0.191~11.675 μg/头和0.164~9.463 μg/头。药后72 h 毒力大小顺序为:丁香酚>印楝素>闹羊花毒素Ⅲ>补骨脂素>血根碱>大蒜素>苦参碱>莨菪碱>蛇床子素>辣椒碱>对叶百部碱。研究结果为利用丁香酚等活性成分开发防治草地贪夜蛾的生物农药新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