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合作
投稿指南
旧版入口
联系我们
交流园地
.
大家都来交流新技术哦
常用软件及单据下载
《植物保护》投稿格式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专家审稿方法
火狐中国版 2010.9免费下载
期刊订阅
植物保护淘宝
植物保护微店
信息公告
关于开通万方论文重合率自查的通知
《植物保护》复合影响因子3.563
《植物保护》获201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暨第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学科排名第1位,再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植物保护》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QI区
《植物保护》刊出的“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植物保护》启用电子发票
《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投稿时防止误入假冒网站提醒
更多
站内检索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到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浏览排行
.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
昆虫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生防芽胞杆菌脂肽抗生素研究
.
《植物保护》征稿简约(20
.
检疫性实蝇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
期刊界
勤云公司
本期封面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学术类刊物。连续多次荣获政府和行业组织授予的荣誉,2018-2023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入选第四届—第六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2024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资助。主要刊登植物病理、农林业昆虫、杂草、鼠害及外来入侵生物等农作物有害生物、植物检疫、农药等植物保护学科各领域原创性研究论文和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成果等。
最新一期目录 2025年第1期
合并选项
特约稿件
植物病原菌孢子捕捉和监测—助力植物病害管理
2025 Vol.51(1) 1-19
[摘要]
(413)
[PDF
11629k] (154)
王奥霖1, 2, 范洁茹1, 徐 飞3, 陈 莉4, 曹世勤5, 王万军6, 孙振宇5, 刘 伟1*, 胡小平2, 周益林1*
专论与综述
实蝇类害虫检疫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2025 Vol.51(1) 20-29
[摘要]
(302)
[PDF
1651k] (103)
刘 政1, 姜 帆2, 郭韶堃1*
新疆蝗虫研究进展
2025 Vol.51(1) 30-36
[摘要]
(271)
[PDF
1534k] (85)
刘宇贤, 王少山*, 何宇恒, 原官正, 蒲星宇, 周 超
我国小宗作物枸杞农药登记现状及建议
2025 Vol.51(1) 37-40
[摘要]
(250)
[PDF
857k] (132)
马新耀, 郭俊锋, 宋程飞, 刘 娇, 王 静, 朱九生*
研究报告
交配对棉铃虫嗅觉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5 Vol.51(1) 41-54
[摘要]
(281)
[PDF
20286k] (99)
张泽恩1, 2, 王志强2, 陈秋燕2, 秦秋菊1*, 刘 杨2*
黄芪种子小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025 Vol.51(1) 55-68
[摘要]
(265)
[PDF
7150k] (69)
康 婕1, 薛赵卓1, 师文丽1, 郑海霞1, 牛颜冰2, 张仙红1*
青海草原毛虫雌蛾性腺气味受体基因的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2025 Vol.51(1) 69-79
[摘要]
(272)
[PDF
15478k] (88)
刘占玲1, 高书晶2, 韩海斌2, 唐德靖1, 孔一森1, 潘学能1, 周渊涛1*
异色瓢虫黑化突变体ml在两种不同食物条件下的抗紫外线能力测定
2025 Vol.51(1) 80-88
[摘要]
(239)
[PDF
7477k] (80)
李 媛, 秦亚龙, 孙元星, 郝亚楠*
日本平腹小蜂滞育幼虫的表型研究
2025 Vol.51(1) 89-94
[摘要]
(251)
[PDF
8226k] (65)
肖俊健1, 2#, 袁龙宇1#, 夏 玥1, 2, 李敦松1, 赵 灿1*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朱顶红花叶病毒的潜在地理分布
2025 Vol.51(1) 95-101
[摘要]
(287)
[PDF
11454k] (64)
刘静远1, 杨宇超2, 于子祥1, 田沂民1, 何坤林2, 汪 莹3*, 秦誉嘉4, 滕 凯5, 余 慧6, 于 翠1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2025 Vol.51(1) 102-110
[摘要]
(237)
[PDF
10548k] (68)
张文瑶1, 陈雪荣2, 谢洪芳3, 田艳丽1, 4*, 胡白石1, 4
一种基于YOLOv5的农业害虫检测方法
2025 Vol.51(1) 111-122
[摘要]
(299)
[PDF
47237k] (82)
李宗柱, 宋绍剑*, 李修华
烟草仓储害虫性诱智能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2025 Vol.51(1) 123-131
[摘要]
(236)
[PDF
25799k] (70)
罗浩伦1, 李国志1, 尤彦辰1, 李 彬2, 吕 军1, 李文冬3, 姚 青4*
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病原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2025 Vol.51(1) 132-140
[摘要]
(266)
[PDF
11281k] (110)
李雪梦, 李绍建, 杨 瑾, 高素霞, 文 艺, 秦艳红*, 刘玉霞, 鲁传涛, 王 飞*
云南芒果枯萎病病原菌鉴定
2025 Vol.51(1) 141-148
[摘要]
(273)
[PDF
24549k] (86)
张治萍1, 张竹青1, 窦 敏2, 范福园2, 任云贵1, 刘 波1, 沙素飞1, 李健强3*
云杉芽锈病病原菌鉴定
2025 Vol.51(1) 149-152
[摘要]
(231)
[PDF
34542k] (83)
徐红霞1, 2, 张睿珂1, 2, 杨 珊1, 2, 曹秀文1, 2*
裂褶菌HJ-18发酵滤液对三线镰刀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2025 Vol.51(1) 153-160
[摘要]
(250)
[PDF
2316k] (65)
颜宇科1, 赵吉桃1, 何 静1, 2*, 王 斌1, 陈 伟1, 李 南1, 李瑞芸1, 张崇庆1, 王玉鹏1
湖北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2025 Vol.51(1) 161-168
[摘要]
(246)
[PDF
1864k] (65)
林嘉豪1, 户雪敏1, 段维彤1, 杨俊杰2, 黄朝炎3, 黄卫利4, 李宇翔1, 胡小平1*
茭白和甘蔗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025 Vol.51(1) 169-173
[摘要]
(239)
[PDF
1028k] (72)
潘雪红, 魏吉利, 商显坤*, 黄诚华*
食蚜瘿蚊对竹舞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2025 Vol.51(1) 174-180
[摘要]
(238)
[PDF
1107k] (57)
袁进敏1, 朱绪立1, 邹 广1, 芶剑渝2, 黄纯杨2, 杨茂发1, 3, 吴慧子2*, 于晓飞1*
实验方法与技术
QuEChERS-UPLC-MS/MS法同时检测李子中29种农药残留
2025 Vol.51(1) 181-189
[摘要]
(202)
[PDF
2687k] (55)
朱 峰1, 龙育鋆1, 宋邦燕1, 张海艳1, 廖国会1, 陈明贵1, 陈湘燕1, 秦立新1, 马玉华2*
调查研究
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2025 Vol.51(1) 190-200
[摘要]
(207)
[PDF
39248k] (86)
程 曦1, 史惠燕1, 杨益涵2, 牛雨晴3, 苏海兰3*, 肖荣凤2*
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2025 Vol.51(1) 201-210
[摘要]
(280)
[PDF
7053k] (76)
纪闻婕1, 宋志伟2, 李 成3, 曾 蓉2, 徐锦瑾3, 高 萍2, 徐丽慧2, 高士刚2, 朱吉明3, 戴富明2*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向日葵田花蓟马的诱集效果
2025 Vol.51(1) 211-217
[摘要]
(234)
[PDF
2393k] (73)
陈学亮1, 渠 汇1, 啜泽润1, 张文兵1, 张 键1, 赵 君1, 苏雅杰2, 张 圆3, 李海平1*
蚕豆种质资源抗赤斑病鉴定与评价
2025 Vol.51(1) 218-225
[摘要]
(194)
[PDF
6194k] (50)
龙珏臣1, 杜成章1, 王 萍1, 武云霞1, 张志良1, 邓 豪2, 王 强1, 李沅根3, 唐明双4, 张继君1*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病防控中的作用
2025 Vol.51(1) 226-232
[摘要]
(201)
[PDF
2200k] (57)
曹世勤1, 2, 3*, 贾秋珍1, 2, 3, 王万军4, 张文涛5, 白 斌5, 李 玲6, 张 勃1, 2, 3, 孙振宇1, 2, 3, 黄 瑾1, 2, 3, 张耀辉4, 骆惠生1, 2, 3
云南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主要种类及其发生动态调查
2025 Vol.51(1) 233-239
[摘要]
(231)
[PDF
2994k] (66)
李正飞1, 杨宝云1, 杨虎权1, 颜朝涧萍1, 曹湖英1, 王 广1, 何艳艳1, 2, 陈 斌1*, 杜广祖1*
32份糜子种质对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发病条件研究
2025 Vol.51(1) 240-246
[摘要]
(205)
[PDF
3982k] (66)
郭 成1, 洪 流1, 周天旺1, 王春明1, 张 磊2, 张小杰3, 董孔军2*, 杨天育2*
湖南省棉田杂草种类及化学防治现状调查
2025 Vol.51(1) 247-254
[摘要]
(223)
[PDF
1048k] (69)
张 弛, 潘 浪, 刘 敏, 叶晓君, 邓承宇, 黄家腾, 胡利锋*
青海省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种类调查
2025 Vol.51(1) 255-261
[摘要]
(208)
[PDF
2200k] (62)
李贺寅1, 2#, 万伟杰2#, 叶福宇2, 杜素洁2, 李秋荣3, 王勤英1*, 刘万学2*
技术与应用
咪鲜胺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的抑菌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2025 Vol.51(1) 262-270
[摘要]
(225)
[PDF
16760k] (97)
崔永源, 高续恒, 钱 乐, 姜 佳, 刘圣明*
不同食诱剂对梨园实蝇的诱集效果评价
2025 Vol.51(1) 271-279
[摘要]
(224)
[PDF
7224k] (86)
张秀英1#, 全 勇1#, 李 超1, 黄国嫣1, 谭安超1, 鲁素君1, 刘 毅1, 杨 渊1, 许留兴2, 龚占斌1*
甲氧咪草烟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治效果研究
2025 Vol.51(1) 280-286
[摘要]
(237)
[PDF
5161k] (64)
张之为1*, 伊海佼1, 孙学桃1, 解国华2, 王斐羽1, 张宇宽1, 杜 磊3, 赵 君1, 张 键1
兰州百合黄化病的防治研究
2025 Vol.51(1) 287-296
[摘要]
(214)
[PDF
5269k] (53)
耿洪旗, 梁巧兰*, 魏列新, 陈应娥, 李 梦
二氯异噁草酮与3种封闭除草剂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作用
2025 Vol.51(1) 297-303
[摘要]
(211)
[PDF
4602k] (60)
吴仁海, 义珊池, 徐洪乐, 孙兰兰, 苏旺苍, 薛 飞, 鲁传涛*
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复配对大豆白绢病和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2025 Vol.51(1) 304-310
[摘要]
(204)
[PDF
1681k] (67)
迟元凯1#, 任琛荣2#, 叶梦迪2, 刘 菲3, 曹 舜1, 戚仁德1, 王惠卿2*, 赵 伟1*
施药频次和间隔期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及病菌消长动态的影响
2025 Vol.51(1) 311-318
[摘要]
(200)
[PDF
1709k] (59)
黄 慧1, 张曼玉1, 2, 张承启1, 陈 莉1*
苯菌酮防治月季白粉病药效研究
2025 Vol.51(1) 319-326
[摘要]
(212)
[PDF
1000k] (105)
韩惠兰1, 2, 朱春雨3, 龙新悦2, 何 琼4, 苏 源5, 蒋 娜6, 刘小山3, 车怡娇1, 郭琳红2, 周臣泽2, 罗来鑫6, 李健强1, 6*
植保无人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后苗前喷雾的雾滴沉积特性及除草效果
2025 Vol.51(1) 327-333
[摘要]
(216)
[PDF
2141k] (65)
张路生1, 于晓庆2, 邵玉丽3, 金宗亭1, 周江明4, 常慧红1, 谢英杰1, 韩小伟4, 何 川3, 田雪慧4*
5种杀虫剂对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幼虫的田间防效
2025 Vol.51(1) 334-340
[摘要]
(245)
[PDF
1710k] (85)
杨宝云1, 李正飞1, 何艳艳1, 2, 杨虎权1, 颜朝涧萍1, 王文倩1, 彭跃进1, 陈 斌1*, 杜广祖1*
技术与应用
植物病原菌孢子捕捉和监测—助力植物病害管理
2025 Vol.51(1) 1-19
[摘要]
(413)
[PDF
11629k] (154)
王奥霖1, 2, 范洁茹1, 徐 飞3, 陈 莉4, 曹世勤5, 王万军6, 孙振宇5, 刘 伟1*, 胡小平2, 周益林1*
农业生态系统中所有类型的植物均会受到病原菌的长期威胁?许多高风险植物病原菌能够通过空气传播, 甚至可随高空气流完成跨区域的远距离扩散?因此, 为了控制气传病害管理中的杀菌剂投入, 需密切监测空气中的病原菌孢子?病菌孢子捕捉技术作为监测空气中病菌孢子量的有效手段, 可为种植者或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病害风险的早期预警信息, 辅助病害管理决策?近年来, 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拓宽了其在植物病害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本文主要从植物病害流行病学?病原体生物学?空气动力学等方面, 对病菌孢子捕捉技术, 以及利用该技术获得的数据改善病害管理策略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并讨论了应用病菌孢子捕捉和监测技术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随着物联网?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不断发展, 该技术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整合新技术和改善数据获取?分析?解释?共享效率, 实现病菌孢子捕捉的监测预警技术网格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成为新的发展需求?
实蝇类害虫检疫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2025 Vol.51(1) 20-29
[摘要]
(302)
[PDF
1651k] (103)
刘 政1, 姜 帆2, 郭韶堃1*
在保障货物安全出入境?维护国家及地区生物安全的过程中, 植物检疫除害处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蝇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害虫, 随新鲜水果及蔬菜传播扩散的风险极高, 对众多国家或地区农作物生产造成重大危害, 因此亟须发展并应用实蝇的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目前针对实蝇类害虫检疫处理技术主要包括化学熏蒸及物理控温?辐照和气调技术, 并不断向高效?简便和快速的复合处理技术方向发展?本文对现行实蝇检疫处理技术中化学除害方法与物理除害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 并作出展望, 以期促进实蝇检疫除害处理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新疆蝗虫研究进展
2025 Vol.51(1) 30-36
[摘要]
(271)
[PDF
1534k] (85)
刘宇贤, 王少山*, 何宇恒, 原官正, 蒲星宇, 周 超
本文回顾并总结新疆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近70年的蝗虫研究进展, 包括蝗虫种类?分布与生境特点?生物学特性和分子生物学领域等的相关研究?在蝗虫防治方面, 重点总结了从化学防治到生物防治的发展及其应用?
我国小宗作物枸杞农药登记现状及建议
2025 Vol.51(1) 37-40
[摘要]
(250)
[PDF
857k] (132)
马新耀, 郭俊锋, 宋程飞, 刘 娇, 王 静, 朱九生*
为明确我国重要小宗作物枸杞上有害生物的农药登记现状及存在问题, 给枸杞病虫害防治及农药登记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总结了我国枸杞主要病虫害, 系统分析了枸杞上已登记的农药信息?结果表明, 登记农药存在药品短缺?产品用途种类不均衡?生物农药和环保剂型农药登记较少等问题, 提出了加强农药产品登记架构的优化, 完善相关农药登记管理制度, 加大生物农药和环保剂型研发登记的力度等参考建议, 以期保障枸杞生产过程中的用药安全和促进枸杞产业的健康发展?
交配对棉铃虫嗅觉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5 Vol.51(1) 41-54
[摘要]
(281)
[PDF
20286k] (99)
张泽恩1, 2, 王志强2, 陈秋燕2, 秦秋菊1*, 刘 杨2*
嗅觉影响着昆虫取食?交配?产卵等行为, 然而嗅觉系统的状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会随着昆虫状态的变化发生相应改变?交配是昆虫生活史中非常重要的行为, 交配前后昆虫的各项生理状态都会发生明显变化, 已有研究证明交配会影响蛾类昆虫的嗅觉感受, 但其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本研究以重大农业害虫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研究对象, 对交配与未交配雌雄蛾触角?下唇须和喙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和qPCR验证, 探究交配对嗅觉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 交配与未交配的雌雄蛾的各组织中均有一定数量的嗅觉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著变化, 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可能导致了昆虫交配前后的嗅觉感受和行为的变化?本研究从分子水平上初步探索了交配对棉铃虫嗅觉影响的机制, 为深入探究嗅觉可塑性以及嗅觉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芪种子小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2025 Vol.51(1) 55-68
[摘要]
(265)
[PDF
7150k] (69)
康 婕1, 薛赵卓1, 师文丽1, 郑海霞1, 牛颜冰2, 张仙红1*
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在黄芪种子小蜂 Bruchophagus huonchili Liao et Fan 识别并为害中药材黄芪种子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探明黄芪种子小蜂的嗅觉识别机理, 本研究建立了黄芪种子小蜂成虫触角转录组数据库, 挖掘和鉴定嗅觉识别相关的气味结合蛋白基因?采用Illumina HiSeq平台对黄芪种子小蜂成虫触角转录组进行分析, 在COG?GO?KEGG?KOG?Pfam?Swissprot?TrEMBL?eggNOG?Nr等公共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 根据注释信息筛选黄芪种子小蜂OBP基因; 利用DNAMAN和MEGA 11.0软件分析OBP基因结构特点及进化关系; 通过RT-qPCR技术检测黄芪种子小蜂雌?雄成虫触角中OBP基因的表达量及被不同挥发物诱导后的表达量?结果显示, 从黄芪种子小蜂成虫触角转录组中共获得98 655条unigenes, 其中54 670条unigenes 在公共数据库被注释到, 从注释结果中筛选到25个BhuoOBPs, 序列比对结果显示, 除BhuoOBP14?BhuoOBP19外, 其余 23个BhuoOBPs均包含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 属于classic OBPs?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 大部分BhuoOBPs与丽蝇蛹集金小蜂Nasonia vitripennis?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等小蜂总科昆虫的OBPs氨基酸序列聚到一起, 表明它们之间亲缘关系较近?RT-qPCR结果显示, 在10 μg/μL的引诱剂罗勒烯诱导下, 雌虫触角中BhuoOBP18和雄虫触角中BhuoOBP21表达上调最显著, 分别为对照的147.4 倍和615.6倍; 在100 μg/μL的驱避剂4-萜烯醇诱导下, 雌虫触角中BhuoOBP22和雄虫触角中BhuoOBP10上调最显著, 分别为对照的742.4倍和1 684.4倍?本研究建立了黄芪种子小蜂成虫触角转录组数据库, 鉴定并分析了BhuoOBPs 基因在不同挥发物诱导下触角中的表达量, 为进一步研究黄芪种子小蜂嗅觉识别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青海草原毛虫雌蛾性腺气味受体基因的鉴定及组织表达分析
2025 Vol.51(1) 69-79
[摘要]
(272)
[PDF
15478k] (88)
刘占玲1, 高书晶2, 韩海斌2, 唐德靖1, 孔一森1, 潘学能1, 周渊涛1*
为明确青海草原毛虫Gynaephora qinghaiensis雌蛾性腺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 ORs)基因的分子特性及组织表达水平, 进而为后续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基础,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及RT-qPCR技术, 对性腺ORs基因进行鉴定及表达谱分析?从性腺转录组数据库共筛选鉴定出13个气味受体基因(包括12个GqinORs, 1个GqinORco), 其中只有GqinOR1具有1个信号肽; 除GqinOR3?GqinOR7和GqinOR9以外, 其余GqinORs具有1~3个跨膜结构域, GqinORco具有8个跨膜结构; GqinORs二级结构以α螺旋为主?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GqinORs可能与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和小线角木蠹蛾Streltzoviella insularis的ORs具有共同祖先?基因表达谱分析发现, 性腺ORs基因在雌雄不同组织表现出不同的表达水平(P<0.05), 13个气味受本基因在性腺中都有表达, 且GqinOR8?GqinOR10在触角和性腺中高表达?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青海草原毛虫气味受体嗅觉功能提供重要依据?
异色瓢虫黑化突变体ml在两种不同食物条件下的抗紫外线能力测定
2025 Vol.51(1) 80-88
[摘要]
(239)
[PDF
7477k] (80)
李 媛, 秦亚龙, 孙元星, 郝亚楠*
紫外线辐射对昆虫具有重要影响, 表皮黑化程度不同的个体对紫外线辐射的抵抗能力不同, 而食物是影响昆虫表皮黑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与人工饲料为食料, 通过测定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黑化突变体(ml)和野生型(wt)各龄幼虫(1~4龄)经紫外线辐照处理后的存活率?发育历期及发育至成虫的体重等, 评价不同食物条件下两种表型的异色瓢虫抗紫外线能力的差异, 以及不同发育阶段接受紫外线辐照对其抗紫外线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对两种食物饲喂的异色瓢虫1~4龄幼虫进行紫外线照射, ml在多个发育阶段较wt具有更高的存活率, 且其总发育历期大多也明显缩短, 且ml型1龄幼虫经紫外线照射后发育至成虫时体重更重?2)低龄幼虫(1龄和2龄)接受紫外线照射, 其后续发育阶段的存活率较低, 且在1龄幼虫紫外线处理中ml的适合度表现明显优于wt; 4龄幼虫接受紫外线照射后后续阶段存活率最高, 但2种表型间没有显著差异?3)2种表型的异色瓢虫均以取食豌豆蚜的个体抗紫外线能力整体优于取食人工饲料的个体, 食物因素对两种表型存活率的影响存在差异?综上, 异色瓢虫黑化突变体的抗紫外线能力强于野生型, 且受处理幼虫阶段及食物类型的影响?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异色瓢虫的抗逆能力及筛选适应不同环境的生防资源奠定了理论基础?
日本平腹小蜂滞育幼虫的表型研究
2025 Vol.51(1) 89-94
[摘要]
(251)
[PDF
8226k] (65)
肖俊健1, 2#, 袁龙宇1#, 夏 玥1, 2, 李敦松1, 赵 灿1*
日本平腹小蜂Anastatus japonicus Ashmead是多种蝽类害虫的优势卵寄生蜂, 以老熟幼虫滞育?本研究比较了日本平腹小蜂非滞育?滞育?滞育解除老熟幼虫的体重?体长?体宽及体色的变化, 并通过尼罗红染色来观察滞育幼虫体内脂滴的变化?结果表明: 老熟幼虫滞育期间体重逐渐减轻, 体长逐渐缩短, 体宽无显著变化, 体色灰度值呈现缓慢降低的趋势; 相较于非滞育个体, 随着滞育时间的延长, 滞育老熟幼虫体腔内脂滴数量逐渐减少, 同时出现表皮附近脂滴聚集现象, 表明脂质是日本平腹小蜂滞育期间主要的能源物质, 随着滞育时间延长, 脂质被逐渐消耗?而脂滴向日本平腹小蜂老熟幼虫表皮附近大量聚集, 有助于增强滞育个体的抗冻能力?本文为深入研究日本平腹小蜂滞育机制奠定基础?
基于优化的MaxEnt模型预测朱顶红花叶病毒的潜在地理分布
2025 Vol.51(1) 95-101
[摘要]
(287)
[PDF
11454k] (64)
刘静远1, 杨宇超2, 于子祥1, 田沂民1, 何坤林2, 汪 莹3*, 秦誉嘉4, 滕 凯5, 余 慧6, 于 翠1
为探究朱顶红花叶病毒(Hippeastrum mosaic virus, HiMV)在全球的潜在地理分布, 基于HiMV在全球的分布数据, 运用MaxEnt模型与ArcGIS 10.2空间分析软件预测HiMV在历史和未来的2个不同气候场景条件下(低强迫场景SSP126?高强迫场景SSP585)的潜在地理分布?MaxEnt模型的测试者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为0.940, 预测结果可靠性高?对HiMV分布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子是:最干季均温(bio 9)?最湿月降水量(bio 13)?最干月降水量(bio 14)?最湿季均温(bio 8)和月平均昼夜温差(bio 2)?在历史气候条件下, HiMV在欧洲?中美洲及南美洲中南部?亚洲南部?大洋洲及非洲中部广泛适生; 在我国除新疆?青海?甘肃西部?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西藏及四川西部以外的地区适生; 在未来气候情景下, HiMV分布在欧洲呈现向东扩的趋势, 在我国的适生区可向北延伸至吉林?黑龙江?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2025 Vol.51(1) 102-110
[摘要]
(237)
[PDF
10548k] (68)
张文瑶1, 陈雪荣2, 谢洪芳3, 田艳丽1, 4*, 胡白石1, 4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bacterial fruit blotch)是瓜类作物上重要的种传细菌性病害, 病原菌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 citrulli?我国是全球西甜瓜的主要生产区?近年来,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的频繁发生已严重影响我国西甜瓜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明确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的适生性, 根据其在全球的最新分布数据, 本研究利用MaxEnt模型结合ArcGIS软件预测了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结果表明, MaxEnt模型的平均AUC (area under curve, AUC)值均大于0.9, 预测结果的准确性较高?在历史气候条件下,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适生区分布广泛, 主要包括华中?华南和华东地区, 以及部分华北?东北地区, 占我国面积的47.36%?影响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潜在分布区域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最热月份最高温度?月平均昼夜温差?最干月份降水量和最干季平均温度?未来气候情景无论是低环境压迫还是高环境压迫, 适生区面积均呈现增长的趋势, 预示着随着气候的变化,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在我国发生的风险不断增加, 因此建议应加强检疫监测和防控, 严防其扩散?
一种基于YOLOv5的农业害虫检测方法
2025 Vol.51(1) 111-122
[摘要]
(299)
[PDF
47237k] (82)
李宗柱, 宋绍剑*, 李修华
虫害是影响农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害虫种类的精确识别已成为农业领域目标检测的重要研究课题?但由于害虫样本存在类间相似, 标注的害虫样本尺度多样?背景复杂和类别分布不均匀等问题, 使害虫的精准识别面临严峻挑战?为此,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YOLOv5改进模型的农业害虫检测新方法?首先, 引入了一种新型特征金字塔(feature pyramid attention, FPA)模块, 用于替换基准YOLOv5主干网络的空间金字塔池化(spatial pyramid pooling, SPP)模块?该模块能够进行不同尺度的特征提取, 并将提取的特征拼接作为注意力机制指导网络进行细粒度特征提取?然后, 在YOLOv5主干网络输出层的特征提取过程中插入全局注意力上采样(global attention upsampling, GAU)模块, 用高级特征的全局信息来指导模型从复杂背景中提取特征, 使得模型能够从低级特征中更精准地提取类别定位细节特征, 进而提高模型的识别精度?本文在IP102害虫数据集上进行算法验证, 结果表明, 与现有的多尺度注意学习网络(multiscale attention learning network, MS-ALN)相比准确率提升了3.21百分点?
烟草仓储害虫性诱智能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2025 Vol.51(1) 123-131
[摘要]
(236)
[PDF
25799k] (70)
罗浩伦1, 李国志1, 尤彦辰1, 李 彬2, 吕 军1, 李文冬3, 姚 青4*
为了实时智能监测烟草仓储害虫, 设计并实现了烟草仓储害虫性诱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由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性诱捕器?性诱害虫识别模型?服务器和Web端系统平台组成?智能性诱捕器通过性诱剂将害虫诱集至粘虫板, 机器视觉模块每天定时采集一幅粘虫板图像, 并通过4G网络将图像上传至服务器?服务器接收到图像后调用性诱害虫识别模型进行害虫的检测与识别, 并将检测结果返回到Web客户端?用户可通过系统平台Web端查看诱集的害虫图像和数量?针对粘虫板图像上的性诱害虫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和烟草粉螟Ephestia elutella, 建立了YOLOX-TP识别模型, 在YOLOX的基础上添加了SEnet注意力机制?与Faster-RCNN?YOLOv4?YOLOX检测模型相比, YOLOX-TP平均精确率和平均召回率最高, 达到98.97%和97.12%?烟草仓储害虫性诱智能监测系统实现了烟草性诱害虫图像的定时采集?害虫准确检测与计数?结果可视化和可追溯, 为烟草仓储害虫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病原的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
2025 Vol.51(1) 132-140
[摘要]
(266)
[PDF
11281k] (110)
李雪梦, 李绍建, 杨 瑾, 高素霞, 文 艺, 秦艳红*, 刘玉霞, 鲁传涛, 王 飞*
2021年在河南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产区调查发现了一种金银花叶部病害?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和叶片接种进行病原菌分离和致病性测定, 结合形态学观察和多序列(ITS?EF-1α及β-tubulin)联合分析对病原菌进行鉴定, 并进一步就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杀菌剂筛选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 引起河南金银花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代表菌株JYH1的最适生长培养基为PDA, 可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8℃, 最适pH为6, 全光照条件下菌丝生长最优, 菌丝的致死条件为57℃, 10 min?室内杀菌剂筛选结果表明, 咯菌腈对菌株JYH1的毒力最强, EC50 为0.14 μg/mL; 其次为戊唑醇和甲基硫菌灵?研究结果为金银花棒孢叶斑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云南芒果枯萎病病原菌鉴定
2025 Vol.51(1) 141-148
[摘要]
(273)
[PDF
24549k] (86)
张治萍1, 张竹青1, 窦 敏2, 范福园2, 任云贵1, 刘 波1, 沙素飞1, 李健强3*
2016年-2022年, 采集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主要芒果种植基地疑似枯萎病样品60份, 通过对疑似样品的分离?纯化, 结合形态学特征?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及柯赫氏法则验证, 对8株代表性分离物(MG-1-1, MG-1-3, MG-1-7, MG-1-10, MG-2-1, MG-2-4, MG-2-8, MG-2-10)进行鉴定?结果表明: 8株分离物在MYEA培养基上散发出果香味, 形成大量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团, 子囊孢子帽盔状; 序列同源性分析显示:分离物的βT1?RPBII?MS204和FG1093序列与长喙壳属真菌Ceratocystis manginecans菌株序列相似性为100%, 4个基因片段串联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 8株分离物与源自阿曼和印度尼西亚的C.manginecans聚为一支, ML和BI分析支持率分别为93和0.98?选取2个分离物(MG-1-10和MG-2-8)进行致病性测定, 均能引起芒果幼苗发病且症状与田间相似?综上, 本研究明确了引起云南芒果枯萎病的病原菌为Ceratocystis manginecans?
云杉芽锈病病原菌鉴定
2025 Vol.51(1) 149-152
[摘要]
(231)
[PDF
34542k] (83)
徐红霞1, 2, 张睿珂1, 2, 杨 珊1, 2, 曹秀文1, 2*
2017年-2021年在甘肃南部的白龙江林区发现云杉Picea asperata感染一种锈病, 为了进一步了解病原菌的发生规律和生活史, 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 本研究对引起锈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首先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锈孢子形态特征并测量其大小, 进行初步鉴定; 随后通过扩增?测序获得ITS序列, 在NCBI上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 构建系统发育树, 进一步鉴定病原菌?结果表明, 在白龙江林区3个保护站(林场)发现的云杉锈病病原菌为伏鲁宁金锈菌Chrysomyxa woroninii Tranz., 锈病为云杉芽锈病, 这是首次发现伏鲁宁金锈菌侵染云杉?
裂褶菌HJ-18发酵滤液对三线镰刀菌的抑菌机理研究
2025 Vol.51(1) 153-160
[摘要]
(250)
[PDF
2316k] (65)
颜宇科1, 赵吉桃1, 何 静1, 2*, 王 斌1, 陈 伟1, 李 南1, 李瑞芸1, 张崇庆1, 王玉鹏1
花椒流胶病是危害花椒植株的主要病害之一, 严重影响花椒的品质和产量?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是引起花椒流胶病的主要病原菌?本研究利用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 HJ-18的发酵滤液, 探讨其对三线镰刀菌生长发育?细胞壁完整性?细胞膜通透性?活性氧代谢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裂褶菌菌株HJ-18发酵滤液处理后, 三线镰刀菌的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显著降低18.84%(第7天)和35.81%(第7天); 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几丁质酶活性分别比对照组高73.66% (12 h)和24.63% (12 h); 电导率比对照组高1.48倍(36 h), 蛋白质和核酸等大分子物质泄漏, 在处理36 h时胞外蛋白质和核酸含量比对照组高85.94%和64.54%, 处理12 h MDA含量是对照组的1.2倍; 此外, 处理后期产生O-2能力较对照显著降低39.19% (36 h), H2O2的含量比对照组高88% (36 h); SOD活性比对照组低36.61% (12 h), CAT?POD活性较对照组分别增加55.84% (36 h)和141.7% (36 h)?综上所述, 菌株HJ-18发酵滤液抑制三线镰刀菌的机理可能是抑制其生长发育, 破坏细胞壁完整性和细胞膜通透性影响活性氧代谢?抗氧化酶活性?
湖北小麦条锈病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2025 Vol.51(1) 161-168
[摘要]
(246)
[PDF
1864k] (65)
林嘉豪1, 户雪敏1, 段维彤1, 杨俊杰2, 黄朝炎3, 黄卫利4, 李宇翔1, 胡小平1*
湖北省是我国小麦条锈菌的重要冬繁区之一, 也是小麦条锈病由西北越夏区传播至华中小麦主产区的关键通道, 加强对湖北省小麦条锈病的准确预测和科学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利用1995年-2023年的数据, 通过相关性分析, 结合滑动窗口法筛选出了与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相关的因子, 包括日平均气温?日平均最高气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日照时数?日累积降水量, 并以1995年-2020年的数据构建了条锈病发生面积的基于全子集回归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表明, 全子集回归模型1和2对1995年-202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回测准确度分别为88.7%和88.1%, 对2021年-2023年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89.8%和95.2%; BP神经网络模型1和2对1995年-2020年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回测准确度分别为96.5%和95.8%, 对2021年-2023年的预测准确度分别为91.6%和90.9%?因此, BP神经网络模型1是湖北省小麦条锈病发生面积的最佳模型?
茭白和甘蔗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2025 Vol.51(1) 169-173
[摘要]
(239)
[PDF
1028k] (72)
潘雪红, 魏吉利, 商显坤*, 黄诚华*
黄螟Tetramoera schistaceana (Snellen)的人工饲养繁殖, 可为深入开展黄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以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稳定虫源?为明确茭白对黄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本研究分别以新鲜茭白和甘蔗嫩茎为食料饲养黄螟, 对比分析了26℃条件下黄螟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和成虫繁殖力及其实验种群生命表参数?结果表明, 以茭白为食料, 黄螟能正常发育和繁殖; 茭白饲养的黄螟幼虫平均发育历期为19.77 d, 显著短于甘蔗饲养的幼虫发育历期(22.90 d), 幼虫发育相对整齐一致; 幼虫平均化蛹率为32.38%, 显著高于甘蔗饲养的幼虫(13.45%); 种群趋势指数(I)?内禀增长率(r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26.76?0.078 7和1.081 9, 均高于甘蔗的11.34?0.054 0和1.055 5?茭白作食料, 黄螟能很好地生长发育和繁殖, 可以用于黄螟的室内饲养繁殖?
食蚜瘿蚊对竹舞蚜的捕食功能反应
2025 Vol.51(1) 174-180
[摘要]
(238)
[PDF
1107k] (57)
袁进敏1, 朱绪立1, 邹 广1, 芶剑渝2, 黄纯杨2, 杨茂发1, 3, 吴慧子2*, 于晓飞1*
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食蚜瘿蚊Aphidoletes aphidimyza 3龄幼虫对竹舞蚜Astegopteryx bambusifoliae 1~5龄若蚜的捕食功能?搜寻效应?自身密度干扰反应以及捕食偏好性, 以此评估食蚜瘿蚊对竹舞蚜的控害潜能?结果表明, 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各龄期竹舞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其对1~2龄竹舞蚜的瞬时攻击率最大(0.527); 对3龄竹舞蚜的处理时间最短(0.016 d), 捕食能力(21.5)和日最大捕食量(61.3)最大?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不同龄期竹舞蚜的搜寻效应随着竹舞蚜密度的上升而下降?种内干扰反应试验结果显示, 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日均捕食量增加, 捕食作用率降低, 捕食者自身干扰作用增强, 种内干扰反应方程分别为:E=0.412 8P-1.323 2 (1~2龄), E=0.255 9P-1.205 0 (3龄), E=0.238 1P-1.442 3 (4龄), E=0.135 5P-0.966 6 (5龄)?同一空间密度条件下, 食蚜瘿蚊3龄幼虫对3龄?4龄竹舞蚜若蚜具有选择偏好性, 选择系数(Q)分别为1.75和1.05, 对其余龄期若蚜无选择偏好性?研究表明, 食蚜瘿蚊幼虫对竹舞蚜具有较好控害潜能?
QuEChERS-UPLC-MS/MS法同时检测李子中29种农药残留
2025 Vol.51(1) 181-189
[摘要]
(202)
[PDF
2687k] (55)
朱 峰1, 龙育鋆1, 宋邦燕1, 张海艳1, 廖国会1, 陈明贵1, 陈湘燕1, 秦立新1, 马玉华2*
本研究建立了基于QuEChERS前处理方法同时检测李子果实中29种农药残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样品经1%乙酸-乙腈提取, 50 mg PSA和30 mg GCB净化后采用UPLC-MS/MS检测, 以0.5 mmol/L乙酸铵-0.1%甲酸水为水相, 乙腈为有机相进行梯度洗脱, 基质外标法定量?29种农药在0.001~0.1 mg/k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决定系数(R2)大于0.990; 在0.001?0.01?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 29种农药在李子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0.6%~114.0%, 相对标准偏差为1.0%~9.7% (n=5)?29种农药的定量限为0.001 mg/kg?采用所建立的方法对贵州省10批李子样品进行残留检测, 结果显示, 李子中共检出18种农药, 残留量均小于0.104 7 mg/kg?该方法的精密度和灵敏度均满足农药残留检测分析要求, 能简单?快速地同时检测李子中29种农药残留?
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鉴定及防治药剂筛选
2025 Vol.51(1) 190-200
[摘要]
(207)
[PDF
39248k] (86)
程 曦1, 史惠燕1, 杨益涵2, 牛雨晴3, 苏海兰3*, 肖荣凤2*
为明确引起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病原菌种类, 并筛选其防治药剂, 本研究采集具有典型炭疽病症状的多花黄精叶片并分离纯化病原菌, 再利用形态学特征?ITS-CHS-GAPDH-ACT-TUB2多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及致病性测定进行鉴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生产上常用于炭疽病防治的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 分离纯化后共获得86株菌株, 分别鉴定为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喀斯特炭疽菌C.karsti和白蜡树炭疽菌C.spaethianum, 三者的分离频率依次为67.44%?11.63%和20.93%, 且存在复合侵染现象?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3种多花黄精炭疽菌的抑菌效果均最佳, 对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的EC50分别为0.381?0.105 mg/L和0.122 mg/L; 其次是450 g/L咪鲜胺水乳剂, EC50分别为1.465?1.994 mg/L和2.261 mg/L; 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对3种炭疽病菌的抑制效果略差, EC50分别为10.232?3.899 mg/L和1.057 mg/L, 说明不同杀菌剂对炭疽菌的毒力差异较大, 不同种类炭疽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也存在差异?综上所述, 果生炭疽菌?喀斯特炭疽菌和白蜡树炭疽菌是福建地区多花黄精炭疽病的主要病原菌, 其中果生炭疽菌是优势种, 而喀斯特炭疽菌可引起多花黄精炭疽病为国内首次报道?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50 g/L咪鲜胺水乳剂和250 g/L吡唑醚菌酯乳油适用于福建省多花黄精炭疽病的田间防治?
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药剂筛选
2025 Vol.51(1) 201-210
[摘要]
(280)
[PDF
7053k] (76)
纪闻婕1, 宋志伟2, 李 成3, 曾 蓉2, 徐锦瑾3, 高 萍2, 徐丽慧2, 高士刚2, 朱吉明3, 戴富明2*
草莓空心病是近年来草莓栽培过程中的一种新发的细菌性病害, 其典型症状与草莓角斑病明显不同?本研究对不同地域来源的草莓种苗上分离的草莓空心病病原菌Xanthomonas fragariae 的16S rRNA?gyrB?rpoD?dnaK?fyuA等5个核心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多基因联合进化树分析结果表明, 来自上海?山东?四川?浙江和河南的草莓空心病菌菌株与国内已报道的空心病菌菌株YL19聚成一簇, 国外报道的草莓角斑病菌菌株聚为另外一簇, 表明国内空心病病原菌种类基本一致, 但是和国外报道的草莓角斑病菌菌株在进化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选取其代表性菌株SHQP01, 开展了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测定及防治药剂筛选?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表明, 该病原菌能利用D-海藻糖?蔗糖?α-D-葡糖等碳源?病原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 致死温度为47℃?药剂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测试的13种试剂中, 中生菌素?溴菌腈?络氨铜?申嗪霉素?碱式硫酸铜?氯溴异氰尿酸?王铜?噻唑锌?春雷霉素?噻森铜对病原菌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而噻菌铜?氢氧化铜和井冈霉素A对该菌没有抑制作用?其中, 中生菌素?溴菌腈?络氨铜的抑菌效果较好, EC50值分别为137.465 2?210.961 0 μg/mL和585.350 3 μg/mL?选取抑菌活性最强的前5个药剂进行草莓苗期药效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 中生菌素对草莓空心病的防治效果最高, 达到80.78%; 碱式硫酸铜和络氨铜次之, 分别为74.71%和62.27%, 但是碱式硫酸铜存在药害风险; 申嗪霉素和溴菌腈防效较差, 仅有18.52%和3.08%?本研究结果明确了草莓空心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为今后该病害的防治化学药剂登记推荐和科学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数据?
不同颜色粘虫板对向日葵田花蓟马的诱集效果
2025 Vol.51(1) 211-217
[摘要]
(234)
[PDF
2393k] (73)
陈学亮1, 渠 汇1, 啜泽润1, 张文兵1, 张 键1, 赵 君1, 苏雅杰2, 张 圆3, 李海平1*
有色粘虫板(简称“色板”)因其绿色?安全?使用方便, 被广泛应用于农林害虫的综合治理中?本研究比较了5种不同虚拟波长对应颜色的粘虫板对向日葵田花蓟马的田间诱集效果, 同时针对2种悬挂高度下的粘虫板诱集效果及花蓟马种群年发生数量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 粉色(R7花期:6 241.67头/板, 2023年)和蓝色粘虫板(5 329.33头/板, 2023年)对花蓟马的诱集效果最好, 其次为白色(3 395.33头/板, 2023年), 黄色和绿色效果最差?粘虫板悬挂高度为2.4 m时诱集到的花蓟马数量显著高于1.2 m高度?向日葵田花蓟马种群数量随着向日葵花期的变化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在8月20日左右数量达到了峰值(2022年2 614头/板, 2023年8 049.25头/板), 之后逐渐降低?因此, 在对向日葵花蓟马的监测和防控中, 建议使用蓝色和粉色粘虫板, 悬挂高度为2.4 m, 并在8月12日前对花蓟马进行有效的防控?
蚕豆种质资源抗赤斑病鉴定与评价
2025 Vol.51(1) 218-225
[摘要]
(194)
[PDF
6194k] (50)
龙珏臣1, 杜成章1, 王 萍1, 武云霞1, 张志良1, 邓 豪2, 王 强1, 李沅根3, 唐明双4, 张继君1*
蚕豆赤斑病是世界上蚕豆生产区的重要病害, 我国蚕豆赤斑病主要危害东南沿海及长江流域蚕豆产区, 常造成严重产量损失?本研究对146个蚕豆种质资源连续3年进行了抗赤斑病田间自然发病鉴定和离体叶片接种鉴定?田间鉴定结果表明, 146个参试材料中有抗病(R)材料8个, 分别是‘TC-1’‘YC-1’‘YC-2’‘YC-3’‘YC-4’‘通180501’‘通蚕鲜8号’和‘通20606’, 中抗(MR)材料49个, 感病(S)材料77个, 高感(HS)材料12个?离体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146个参试材料中有中抗(MR)材料28个, 感病(S)材料80个, 高感(HS)材料38个?综合田间自然发病和离体叶片人工接种鉴定结果, 表现为中抗及以上水平的材料有24个, 可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开展蚕豆抗赤斑病育种?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甘肃陇南越夏区条锈病防控中的作用
2025 Vol.51(1) 226-232
[摘要]
(201)
[PDF
2200k] (57)
曹世勤1, 2, 3*, 贾秋珍1, 2, 3, 王万军4, 张文涛5, 白 斌5, 李 玲6, 张 勃1, 2, 3, 孙振宇1, 2, 3, 黄 瑾1, 2, 3, 张耀辉4, 骆惠生1, 2, 3
条锈病是发生于甘肃陇南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 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40个甘肃陇南小麦生产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条锈病性评价, 分析1974年-2020年以‘兰天’冬小麦为主的抗条锈病品种在陇南条锈菌越夏区种植后主要流行小种变化情况, 发现自1993年以来随着抗病品种(基因)布局的实施, 主要流行小种出现间隔时间由不足2年延长到4.8年, 最高出现频率由1980年的87.3%(CYR19)下降到2018年的38.5%(CYR34), 抗锈冬小麦品种在陇南越夏区推广应用后对条锈菌主要流行小种控制效果明显?持续开展抗病品种合理布局应用, 将会为持久控制小麦条锈病发生流行?保障甘肃省及中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云南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主要种类及其发生动态调查
2025 Vol.51(1) 233-239
[摘要]
(231)
[PDF
2994k] (66)
李正飞1, 杨宝云1, 杨虎权1, 颜朝涧萍1, 曹湖英1, 王 广1, 何艳艳1, 2, 陈 斌1*, 杜广祖1*
为明确云南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种群的发生动态, 于2023年通过灯光诱集对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各地旱地作物金龟子的种类?优势种群的发生动态及其雌雄性比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澜沧全区共采集到金龟子3科7属13种, 主要优势种为小黄鳃金龟Metabolus flavescens?黑条异丽金龟Anomala vittata?黑阿鳃金龟Apogonia cupreoviridis和暗黑鳃金龟Holotrichia parallela, 分别占诱虫总数的46.66%?18.20%?13.04%和7.35%?澜沧地区金龟子发生盛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下旬, 金龟子出土前期随温度持续上升开始大量出土, 并于5月25日?6月9日和6月19日出现3个高峰期?小黄鳃金龟和暗黑鳃金龟的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中旬, 黑条异丽金龟的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6月底, 黑阿鳃金龟的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下旬?暗黑鳃金龟和黑条异丽金龟雄虫多于雌虫; 小黄鳃金龟雌虫多于雄虫?综上, 澜沧地区金龟子种类丰富, 小黄鳃金龟是优势种, 金龟子出土盛期在5月和6月, 该研究将为澜沧地区旱地作物金龟子的精准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32份糜子种质对黑穗病的抗性评价及发病条件研究
2025 Vol.51(1) 240-246
[摘要]
(205)
[PDF
3982k] (66)
郭 成1, 洪 流1, 周天旺1, 王春明1, 张 磊2, 张小杰3, 董孔军2*, 杨天育2*
为明确不同糜子种质抗黑穗病类型和差异, 于2022年-2023年采用田间人工接种法在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对32份糜子种质进行了抗黑穗病鉴定; 同时以‘陇糜5号’为试验材料, 研究播种时间和接菌量对糜子黑穗病发生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两年对黑穗病均表现免疫(IM)的材料仅有1份, 为‘HANACKE MANA’, 占比3.1%; 其余31份材料均表现高感, 占比为96.9%?播种时间越早, 越容易发生糜子黑穗病?当接种菌土含菌量达0.1%及以上时, 糜子种质均能充分发病?该研究结果对规范糜子抗黑穗病鉴定方法, 品种合理布局以及为抗病育种部门提供核心抗源具有重要意义?
湖南省棉田杂草种类及化学防治现状调查
2025 Vol.51(1) 247-254
[摘要]
(223)
[PDF
1048k] (69)
张 弛, 潘 浪, 刘 敏, 叶晓君, 邓承宇, 黄家腾, 胡利锋*
为明确湖南省棉田杂草的种群分布情况及除草剂使用现状, 在岳阳?衡阳?常德?益阳4个市的棉花主产区, 以对角线五点取样法, 系统调查了棉田杂草的种类及化学防除情况?调查结果表明: 湖南省棉田杂草共有31科101种?牛筋草Eleusine indica?千金子Leptochloa chinensis?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狗尾草Setaria viridis?鳢肠Eclipta prostrat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的相对多度在3%以上, 为湖南省棉田杂草的优势种群?杂草的主要防除方法为化学防除, 处理方式为苗前土壤封闭与苗后多次行间茎叶喷雾处理相结合, 难防除恶性杂草主要有牛筋草?马唐?铁苋菜?鳢肠?香附子Cyperus rotundus?碎米莎草C.iria等?湖南省棉田中不同地块的区域性优势杂草存在一定差异, 在生产中, 要密切关注这些区域性杂草上升为优势杂草的可能, 需根据田间草相, 因地制宜地建立适合当地的杂草综合防治方案?
青海省潜叶蝇及其寄生蜂种类调查
2025 Vol.51(1) 255-261
[摘要]
(208)
[PDF
2200k] (62)
李贺寅1, 2#, 万伟杰2#, 叶福宇2, 杜素洁2, 李秋荣3, 王勤英1*, 刘万学2*
为明确青海省为害蔬菜的潜叶蝇及其天敌寄生蜂种类, 2016年至2019年在青海省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并收集田间被潜叶蝇为害的蔬菜和杂草等的植物叶片, 对羽化出来的潜叶蝇及其天敌寄生蜂进行形态鉴定?研究共发现4种潜叶蝇, 包括本地种豌豆彩潜蝇Phytomyza horticola和入侵种南美斑潜蝇Liriomyza huidobrensis?美洲斑潜蝇L.sativae和番茄斑潜蝇L.bryoniae?其中豌豆彩潜蝇为害最重, 其次是南美斑潜蝇?同时共调查到4种潜叶蝇的寄生蜂3科(姬小蜂科?茧蜂科和金小蜂科), 共35种?其中发生数量最多的是普金姬小蜂Chrysocharis pubicornis, 其次是豌豆潜蝇姬小蜂Diglyphus isaea?综上, 青海省蔬菜上的潜叶蝇有加重为害趋势, 在实际生产时应及时对豌豆彩潜蝇和南美斑潜蝇的发生进行预测, 并制定防治措施, 同时鉴于青海省潜叶蝇的寄生蜂种类较为丰富, 应充分保护和利用寄生蜂资源, 尤其是2种优势种寄生蜂普金姬小蜂和豌豆潜蝇姬小蜂?
咪鲜胺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的抑菌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2025 Vol.51(1) 262-270
[摘要]
(225)
[PDF
16760k] (97)
崔永源, 高续恒, 钱 乐, 姜 佳, 刘圣明*
为确定咪鲜胺对河南省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活性, 测定了其对禾谷镰孢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结果表明: 咪鲜胺对孢子萌发?分生孢子产生?芽管伸长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3.868 9?0.315 6?0.063 1 μg/mL和0.022 3 μg/mL?对2019年?2021年和2022年河南省6个地市随机选取的210株禾谷镰孢对咪鲜胺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 咪鲜胺对供试禾谷镰孢菌丝生长的EC50范围为0.001 8~0.057 2 μg/mL, 平均EC50为(0.023 3±0.008 6)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呈单峰曲线, 符合正态分布?测定了咪鲜胺原药与叶菌唑?氰烯菌酯?氟啶胺?咯菌腈4种杀菌剂原药之间分别按照质量比1∶5?1∶3?1∶1?3∶1和5∶1配比的复配剂对禾谷镰孢的联合毒力?结果显示: 增效系数(SR)范围为0.54~3.94?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作用或增效作用, 其中咪鲜胺∶氟啶胺按质量比3∶1复配时, 增效系数最大?表明咪鲜胺可以与叶菌唑?氰烯菌酯?氟啶胺?咯菌腈等杀菌剂复配使用?防效试验结果表明, 45%咪鲜胺水乳剂与50%氟啶胺悬浮剂按照3∶1比例复配以160 μg/mL, 深度喷施保护效果达到100%?本试验结果可以为小麦赤霉病的治理提供依据?
不同食诱剂对梨园实蝇的诱集效果评价
2025 Vol.51(1) 271-279
[摘要]
(224)
[PDF
7224k] (86)
张秀英1#, 全 勇1#, 李 超1, 黄国嫣1, 谭安超1, 鲁素君1, 刘 毅1, 杨 渊1, 许留兴2, 龚占斌1*
为明确田间不同食诱剂对实蝇的诱捕效果, 2023年8月-11月, 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小寨镇大坪村梨园比较了5种实蝇食诱剂对不同种类实蝇的诱集效果, 以期为果园实蝇种群监测和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小寨镇梨园诱捕到的实蝇种类主要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南亚实蝇Zeugodacus tau和具条实蝇Bactrocera scutellata; 5种食诱剂诱集的橘小实蝇?南亚实蝇和具条实蝇雌雄虫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广谱型实蝇双性饵剂的诱集效果最好, 共诱集实蝇总数达23 307头, 诱集的3种实蝇雌虫?雄虫数量均显著高于其他4种食诱剂, 其次是实蝇双性引诱剂和实蝇浓饵剂; 同种食诱剂对南亚实蝇和具条实蝇不同性别的诱集效果差异不显著, 但对橘小实蝇不同性别的诱集效果存在显著差异; 5种食诱剂诱集昆虫的益害比存在差异, 实蝇食诱剂和广谱物理实蝇饵剂诱集昆虫的益害比最高, 实蝇双性引诱剂和广谱型实蝇双性饵剂诱集昆虫的益害比最低?综上, 实蝇食诱饵剂对实蝇成虫的诱集效果显著, 广谱型实蝇双性饵剂对梨园实蝇的诱集效果最好, 其对实蝇的诱集数量最多, 且对天敌伤害较小, 可作为果园橘小实蝇种群监测和防控的首选食诱饵剂, 其次为实蝇双性引诱剂和实蝇浓饵剂?
甲氧咪草烟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治效果研究
2025 Vol.51(1) 280-286
[摘要]
(237)
[PDF
5161k] (64)
张之为1*, 伊海佼1, 孙学桃1, 解国华2, 王斐羽1, 张宇宽1, 杜 磊3, 赵 君1, 张 键1
向日葵列当是一种寄生性杂草, 严重影响向日葵的产量?为了有效防控田间向日葵列当的危害, 本研究以抗除草剂向日葵品种为材料, 在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上乌兰村和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公合成村研究不同剂量甲氧咪草烟滴灌处理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效?结果显示, 甲氧咪草烟处理后, 降低了向日葵列当的寄生率?寄生强度和寄生程度, 增加了向日葵的产量?经过45.00?22.50 g/hm2和11.25 g/hm2甲氧咪草烟处理后, 处理后20 d时上乌兰村向日葵列当的防效分别为100%?100%和93.32%, 40 d时分别为100%?97.60%和82.35%, 60 d时分别为71.50%?31.40%和14.76%; 对公合成村向日葵列当的防效在20 d时分别为100%?100%和100%, 40 d时分别为100%?99.31和96.29%, 60 d时分别为78.81%?43.31%和11.47%?45.00?22.50和11.25 g/hm2甲氧咪草烟处理后, 上乌兰村向日葵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72.73%?61.26%和13.83%, 公合成村的产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70.68%?84.04%和61.89%?综上, 45.00 g/hm2甲氧咪草烟处理对向日葵列当的防效持续时间较长, 同时增产效果最高?
兰州百合黄化病的防治研究
2025 Vol.51(1) 287-296
[摘要]
(214)
[PDF
5269k] (53)
耿洪旗, 梁巧兰*, 魏列新, 陈应娥, 李 梦
百合黄化问题已经成为限制兰州百合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明确兰州百合黄化田间发生情况, 筛选出防效好且对百合安全的生物农药, 本试验对兰州百合黄化田间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 测定了几种药剂处理的室内和田间防治效果?调查发现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百合种植基地的兰州百合黄化现象普遍, 黄化率在85%以上, 黄化指数为37.48, 其主要症状表现为部分叶片乃至全株叶片黄化; 随着黄化程度加重, 兰州百合植株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降低, 全株黄化的叶片中上述色素含量比健康叶片降低87%以上; 10%解草酮DP?3%赤霉素EC?80%盐酸吗啉胍WP?0.01%芸苔素内酯EC 4种药剂对百合黄化室内和田间防效均在70%以上, 可显著提高叶绿素含量, 各色素的最低提高率在130%以上?
二氯异噁草酮与3种封闭除草剂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作用
2025 Vol.51(1) 297-303
[摘要]
(211)
[PDF
4602k] (60)
吴仁海, 义珊池, 徐洪乐, 孙兰兰, 苏旺苍, 薛 飞, 鲁传涛*
为寻找多花黑麦草高效防治药剂, 室内研究了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氰草津混用对多花黑麦草的协同作用?室内盆栽试验结果表明, 二氯异噁草酮?吡氟酰草胺?砜吡草唑?氰草津对多花黑麦草的GR50分别为25.80?63.80?2.00?291.75 g/hm2, GR90分别为101.84?1 065.95?10.78?1 007.19 g/hm2?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混配比例为1∶0.6?1∶0.8?1∶1?1∶1.2?1∶1.4时, 其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2.19?133.69?103.15?144.74?179.43, 表现出相加或增效作用, 其中以1∶1.4的比例混配对防治多花黑麦草的增效作用最优; 砜吡草唑和二氯异噁草酮混配比例为1∶0.6?1∶0.8?1∶1?1∶1.2?1∶1.4时, 其CTC分别为115.22?156.62?127.14?157.41?183.64, 表现出增效或相加作用, 其中以1∶1.4的比例混配对防治多花黑麦草的增效作用最优; 二氯异噁草酮与氰草津混配比例为1∶1?1∶1.5?1∶2?1∶3?1∶4时, 其CTC分别为28.23?25.67?27.70?27.63?30.58, 表现出拮抗作用?以上结果表明, 二氯异噁草酮与吡氟酰草胺或砜吡草唑合适比例混用具有增效作用, 应用前景较好?
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复配对大豆白绢病和立枯病的防治效果
2025 Vol.51(1) 304-310
[摘要]
(204)
[PDF
1681k] (67)
迟元凯1#, 任琛荣2#, 叶梦迪2, 刘 菲3, 曹 舜1, 戚仁德1, 王惠卿2*, 赵 伟1*
室内测定了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及其不同配比对大豆白绢病的病原菌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和立枯病的病原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毒力, 结果表明, 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对大豆齐整小核菌的EC50分别为0.120 μg/mL和0.033 μg/mL, 对立枯丝核菌的EC50分别为0.164 μg/mL和0.022 μg/mL, 二者有效成分比例在1∶1, 1∶5和1∶10时对大豆白绢病菌抑制效果好, 表现为增效作用, 增效系数分别为1.670, 1.787和1.606, 在5∶1, 1∶1和1∶5时对立枯病菌抑制效果好, 表现为增效作用, 增效系数分别是1.756, 1.616, 和1.512?室内盆栽和田间试验表明, 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在1∶5配比下对大豆白绢病和立枯病防控效果分别达93.6%和88.3%, 且能促进大豆苗期生长, 增产率为39.1%~59.1%?综合考虑药剂对大豆出苗的安全性?对大豆白绢病和立枯病的防效及大豆增产效果, 噻呋酰胺和种菌唑在1∶5配比下对大豆白绢病和立枯病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 适合防治大豆根茎部病害?
施药频次和间隔期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及病菌消长动态的影响
2025 Vol.51(1) 311-318
[摘要]
(200)
[PDF
1709k] (59)
黄 慧1, 张曼玉1, 2, 张承启1, 陈 莉1*
为提高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及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 DON)毒素的控制效果, 采用2种杀菌剂研究了施药频次和施药间隔期对赤霉病防效?籽粒DON含量?病菌消长和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2次防治对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的控制效果显著高于1次防治, 且与3次防治间无显著差异; 扬花初期第1次防治后第5~7天进行第2次施药, 防治效果显著高于间隔更长时间的处理; 第3次防治的实施时间对防效无显著影响?第1次防治后10 d内麦穗中菌量的增长受到显著抑制, 10 d后抑制作用减弱; 氰烯菌酯和氟唑菌酰羟胺第1次防治后的第5 天进行第2次防治, 第2次防治后30 d时麦穗中赤霉病菌的含量分别为16.61 μg/100 mg和15.56 μg/100 mg, 显著低于1次防治处理; 随着第2次防治时间的后移, 小麦穗部菌量增长呈逐渐增加趋势; 第2次防治后第5?10?15?20天进行第3次防治, 麦穗最终带菌量无显著差异?氰烯菌酯和氟唑菌酰羟胺不同频次及间隔期施药处理下, 麦穗中农药含量变化动态基本一致, 以施药当天最高, 随后快速降低; 各处理收获时小麦籽粒中农药残留均在安全范围内?
苯菌酮防治月季白粉病药效研究
2025 Vol.51(1) 319-326
[摘要]
(212)
[PDF
1000k] (105)
韩惠兰1, 2, 朱春雨3, 龙新悦2, 何 琼4, 苏 源5, 蒋 娜6, 刘小山3, 车怡娇1, 郭琳红2, 周臣泽2, 罗来鑫6, 李健强1, 6*
白粉病是月季?玫瑰?蔷薇等蔷薇属植物的主要病害之一?我国现有的防治月季白粉病的药剂因长期使用, 部分已产生抗药性, 亟待研发新的杀菌剂满足绿色防控和抗性治理的需求?本研究以苯菌酮原药和制剂为供试药剂,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安全性测定?田间防效检验和在云南月季生产基地的推广示范试验, 系统评价了苯菌酮对月季白粉病菌的抑制效果和毒力, 对景观?微型和切花3个不同应用场景的月季品种的安全性, 及其对月季白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和推广前景?结果表明:苯菌酮对月季白粉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其EC50为0.05 μg/mL, 具有很强的杀菌活性; 42%苯菌酮悬浮剂在田间推荐最高剂量(有效成分用量250 mg/kg)的1?2?4倍用量喷雾施药条件下, 对常见的景观月季?微型月季和切花月季3种类型均无药害, 对生长安全; 42%苯菌酮悬浮剂(有效成分用量167~250 mg/kg)(50 L/667m2, 密度1万株/667m2)对月季白粉病的防效为65.36%~70.35%, 等同或优于对照药剂45%唑醚·戊唑醇悬浮剂的防效(54.34%); 该药剂对切花月季-单头类的‘白荔枝’‘粉荔枝’‘含香’和多头类‘乐悠’4个品种安全, 有效成分用量200 mg/kg对‘含香’(60~110 L/667m2, 切花枝密度2.5~3.0万枝/667m2)和‘乐悠’(58~80 L/667m2, 切花枝密度2.5~3.0万枝/667m2)2个供试品种的白粉病的平均防效为77.73%~86.02%, 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 在生产中可用于防治月季白粉病, 具有推广示范价值?
植保无人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后苗前喷雾的雾滴沉积特性及除草效果
2025 Vol.51(1) 327-333
[摘要]
(216)
[PDF
2141k] (65)
张路生1, 于晓庆2, 邵玉丽3, 金宗亭1, 周江明4, 常慧红1, 谢英杰1, 韩小伟4, 何 川3, 田雪慧4*
为明确适合应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草发生特点的植保无人机作业参数, 本文采用两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 探究不同喷液量和雾滴粒径下的药液沉积效果及对杂草防效?结果表明, 当喷液量一定时, 200~400 μm范围内, 粒径越大, 雾滴覆盖率和沉积量也随之增大, 而雾滴密度随之减小, 杂草防效提高; 当雾滴粒径一定时, 喷液量越大, 雾滴覆盖率?密度和沉积量都随之增大, 杂草防效也提高?当喷液量为45.0 L/hm2?粒径400 μm时, 防效最高, 40%砜吡草唑SC 375 mL/hm2+480 g/L嗪草酮SC 600 mL/hm2处理后20 d, 对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分别可达98.88%和100.00%, 药后35 d, 对禾本科和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97.62%和75.56%, 鲜重防效分别为98.92%和99.02%?因此, 在利用植保无人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进行播后苗前除草时, 适当增大喷液量和雾滴粒径, 有利于提高除草效果?
5种杀虫剂对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幼虫的田间防效
2025 Vol.51(1) 334-340
[摘要]
(245)
[PDF
1710k] (85)
杨宝云1, 李正飞1, 何艳艳1, 2, 杨虎权1, 颜朝涧萍1, 王文倩1, 彭跃进1, 陈 斌1*, 杜广祖1*
为了筛选出能同时控制旱地水稻田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和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 2种害虫幼虫的高效杀虫剂, 以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旱地水稻种植区为试验地点, 于2023年8月水稻孕穗期采用茎叶喷雾法分别测定了5种杀虫剂对2种害虫的田间防效?结果表明, 11.6%甲维·氯虫苯SC 15 mL/667m2和19.5 mL/667m2施用后3 d对稻纵卷叶螟和黏虫的相对防效均大于90%, 药后15 d卷叶防效84%?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 10 mL/667m2和13 mL/667m2施用后7 d对稻纵卷叶螟和黏虫的相对防效均大于90%; 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E 4 mL/667m2施用后15 d对稻纵卷叶螟和东方黏虫的防治效果为73.53%和85.7%; 药后15 d, 1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对东方黏虫的防治效果较差(39.25%~72.54%), 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SE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效较低(7.4%~40.34%)?综上, 11.6%甲维·氯虫苯SC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SC可以作为旱地水稻田同时防治2种害虫的应急药剂, 15%高效氯氟氰菊酯ME和100亿孢子/mL金龟子绿僵菌OF则不适合单独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