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合作
投稿指南
旧版入口
联系我们
交流园地
.
大家都来交流新技术哦
常用软件及单据下载
《植物保护》投稿格式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专家审稿方法
火狐中国版 2010.9免费下载
期刊订阅
植物保护淘宝
植物保护微店
信息公告
关于开通万方论文重合率自查的通知
《植物保护》复合影响因子3.563
《植物保护》获201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暨第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学科排名第1位,再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植物保护》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QI区
《植物保护》刊出的“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植物保护》启用电子发票
《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投稿时防止误入假冒网站提醒
更多
站内检索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到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浏览排行
.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
昆虫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植物保护》征稿简约(20
.
生防芽胞杆菌脂肽抗生素研究
.
检疫性实蝇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
期刊界
勤云公司
本期封面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学术类刊物。曾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科技类)、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等十余项奖励。2015-2017年受到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项目资助。主要刊登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农药学、杂草学等与植物保护相关的各领域原创性科研论文和实用性技术成果文章,优先发表创新性突出的文章。
最新一期目录 2023年第3期
合并选项
专论与综述
我国二类农作物病虫害的分类地位和分布特点
2023 Vol.49(3) 1-12
[摘要]
(33)
[PDF
7199k] (34)
卞悦, 姜玉英, 曾娟*
警惕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在我国的传播和危害
2023 Vol.49(3) 13-18
[摘要]
(23)
[PDF
7144k] (22)
杨秀玲1, 王亚琴2, 梅玉振2, 黄宏坤3, 王晓亮4, 刘万学1, 张辉5*, 周雪平1, 2*
研究报告
大丽轮枝菌果胶裂解酶PL1家族基因VdPL1 4的致病功能研究
2023 Vol.49(3) 19-31
[摘要]
(15)
[PDF
17569k] (22)
姜明1#, 谭明琪1, 2#, 王丹2, 张丹丹2, 陈捷胤2*
蛋白激酶TaPiPK1在小麦抗条锈病反应中的功能分析
2023 Vol.49(3) 32-38
[摘要]
(12)
[PDF
7192k] (13)
冯柃杰#, 张玲玉#, 王晓东, 翟彤, 甘鹏飞, 汤春蕾, 康振生, 王晓杰*
草莓果生炭疽菌LysM效应子CfLysM2的致病功能分析
2023 Vol.49(3) 39-49
[摘要]
(14)
[PDF
3839k] (17)
余永婷1, 李水根1, 方献平1, 张昊2, 安海山1, 张学英1*, 张丽勍1*
冷杉梢斑螟化学感受蛋白DabiCSP8的配体结合特性分析
2023 Vol.49(3) 50-59
[摘要]
(11)
[PDF
6885k] (15)
朱垚龙, 王政全, 吴春, 尹宁娜, 刘乃勇*
海南普通大蓟马对拟除虫菊酯药剂抗性监测及钠通道突变检测
2023 Vol.49(3) 60-67
[摘要]
(13)
[PDF
3713k] (15)
袁琳琳, 潘雪莲, 陆容材, 陈龙威, 席羽, 吴少英*
5种竹子对黄脊竹蝗生长发育和取食选择的影响
2023 Vol.49(3) 68-74
[摘要]
(12)
[PDF
2761k] (15)
李志红1, 2, 滕莹3, 张威1*, 方林鑫1, 舒金平1, 王浩杰1
梨小食心虫气味受体GmolOR10基因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2023 Vol.49(3) 75-84
[摘要]
(10)
[PDF
7030k] (14)
陈秀琳*, 李琳琳, 陈玉鑫, 李广伟
磷酸二氢钾影响马铃薯对晚疫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2023 Vol.49(3) 85-91
[摘要]
(16)
[PDF
6758k] (21)
张哲1, 刘霞1, 王兴国1, 杨俐2, 陈丽1, 黄勋1, 张雅敏1, 杨艳丽1*
寄主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对牛角花齿蓟马(缨翅目:蓟马科)产卵选择的影响
2023 Vol.49(3) 92-99
[摘要]
(12)
[PDF
2063k] (12)
崔晓宁1*, 席驳鑫2, 赵晓东3, 胡桂馨1, 李昌宁1, 张博鸿1, 彭斌1
孤雌产雌食胚赤眼蜂高温敏感阶段的研究
2023 Vol.49(3) 100-104
[摘要]
(9)
[PDF
2823k] (10)
李明睿1, 王震刚1, 刘婷1, 匡悦1, 王强1, 李迎瑞1, 李博洋1, 刘向涛1, 吴雨聪1, 张海燕1, 2*
橘小实蝇对不同波长单色光及不同颜色LED灯的趋性反应
2023 Vol.49(3) 105-112
[摘要]
(18)
[PDF
3353k] (18)
徐瑞瑞1, 刘召2, 任小云3, 张起恺4, 王海鸿1, 王兆勇5, 雷仲仁1*
辣椒根腐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
2023 Vol.49(3) 113-120
[摘要]
(16)
[PDF
3019k] (16)
刘翔1, 姜兴印1*, 王雪婷1, 朱文亚1, 姚向峰2, 王金花2, 张风文3
光合细菌复配柠檬酸铜对移栽稻田水绵防效的研究
2023 Vol.49(3) 121-127
[摘要]
(23)
[PDF
3253k] (13)
曹东阳1, 程鹏2, 丁伟1*
锈赤扁谷盗非成熟发育阶段在3种谷物中的发育历期及预测模型研究
2023 Vol.49(3) 128-134
[摘要]
(19)
[PDF
2197k] (14)
曾芳芳1, 肖惠惠1, 王殿轩1*, 唐培安2
牡丹皮提取物除草活性初步研究
2023 Vol.49(3) 135-140
[摘要]
(15)
[PDF
2885k] (19)
贾然1, 田赐1, 李晶晶1, 封英建1, 赵雪萍2, 牛文韬1, 马树杰1, 张利辉1*, 董金皋1
水稻苗床α 萘乙酸药害的生物修复
2023 Vol.49(3) 141-149
[摘要]
(12)
[PDF
14004k] (19)
郑晨曦1, 程鹏2, 丁伟1*
藜麦黑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与杀菌剂协同防治作用
2023 Vol.49(3) 150-158
[摘要]
(13)
[PDF
16466k] (27)
孙江伟, 陈亚蕾, 殷辉, 周建波, 秦楠, 吕红, 任璐*, 赵晓军*
取食Cry3Aa蛋白后黄曲条跳甲成虫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
2023 Vol.49(3) 159-163
[摘要]
(13)
[PDF
10676k] (27)
龚成慧1, 2, 渠成1, 魏亦云1, 王然1, 罗晨1*, 石旺鹏2*
卵孢小奥德蘑蛛网病病原菌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3 Vol.49(3) 164-171
[摘要]
(10)
[PDF
15490k] (21)
李俊1, 2, 秦文韬1*, 高琳1, 刘宇1*, 王守现1, 宋庆港1
中国4省份葡萄霜霉病菌群体对烯酰吗啉的抗性及适合度
2023 Vol.49(3) 172-178
[摘要]
(12)
[PDF
4303k] (15)
刘晓慧, 周连柱, 孔繁芳, 王忠跃, 黄晓庆*, 张昊*
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玉米北方炭疽病菌群体生物学特性分析
2023 Vol.49(3) 179-186
[摘要]
(11)
[PDF
23185k] (23)
马晓宇, 史学涛, 唐广飞, 夏信瑶, 梅杰, 宁娜, 李智强*, 刘文德*
实验方法与技术
猕猴桃种传潜隐病毒外壳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2023 Vol.49(3) 187-192
[摘要]
(12)
[PDF
5557k] (16)
杨馥韩, 余兆耀, 尹世欣, 龙友华, 王勇, 陈相儒*
薄壳山核桃疮痂病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023 Vol.49(3) 193-198
[摘要]
(10)
[PDF
2594k] (12)
赵玉强1*, 卓可儿2, 郭云2, 朱灿灿1, 王行军3, 陆小美4, 田艳丽2, 胡白石2
研究简报
木霉D5菌株的鉴定及其杀线活性测定
2023 Vol.49(3) 199-205
[摘要]
(11)
[PDF
18864k] (29)
陈瑞莲1, 毛维兴1, 刘永红1, 张树武1, 2*, 徐秉良1*
豌豆蚜特异性扩张分支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23 Vol.49(3) 206-213
[摘要]
(11)
[PDF
5454k] (15)
田莹1, 2, 陈瑞朋2, 黄天宇2, 陈国华1*, 王冰2*, 王桂荣2
北京地区桃黑斑病新症状的发现与诊断
2023 Vol.49(3) 214-218
[摘要]
(13)
[PDF
21688k] (27)
周莹1, 2, 周悦妍1, 李永华1, 李世访2, 燕继晔1*
番茄斑驳花叶病毒在广东省的首次报道
2023 Vol.49(3) 219-225
[摘要]
(14)
[PDF
5744k] (14)
汤亚飞1, 李正刚1, 佘小漫1, 于琳1, 蓝国兵1, 李战彪2*, 何自福1*
辽宁梨树枝枯病病原菌Diplodia seriata的分离与鉴定
2023 Vol.49(3) 226-230
[摘要]
(12)
[PDF
18795k] (12)
丁丹丹, 刘博, 李爽, 赵继荣, 程国亭, 回虹燕, 徐成楠*
茶园新天敌绿点益蝽的初步研究
2023 Vol.49(3) 231-235
[摘要]
(9)
[PDF
25001k] (21)
唐美君1, 2*, 王志博1, 张欣欣1, 3, 殷坤山1, 周孝贵1, 郭华伟1, 2, 肖强1, 2
长林小蠹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2023 Vol.49(3) 236-241
[摘要]
(15)
[PDF
11336k] (15)
陈焕文, 解丹, 贾妮娅, 于欣禾, 许建娇, 迟德富*, 宇佳*
柞蚕灰卵对螟黄赤眼蜂寄主适应性及选择偏好的影响
2023 Vol.49(3) 242-246
[摘要]
(10)
[PDF
1896k] (11)
赵丽娜1, 王忠强1, 崔娟1, 冯立超1, 臧连生2*
调查研究
河南漯河灯下地老虎种群监测及动态分析
2023 Vol.49(3) 247-253
[摘要]
(12)
[PDF
2056k] (15)
陈琦1#, 陈莉1#, 李天娇2, 侯艳红1, 刘迪1, 范志业1, 沈海龙1, 杜梦园1, 李雷雷1, 王文豪1, 段云3*, 李世民1*
杀菌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田间药效调查方法比较
2023 Vol.49(3) 254-258
[摘要]
(10)
[PDF
1626k] (10)
柳采秀1, 张楠2, 吴长兴1, 聂东兴2, 徐笔奇1, 苍涛1*
四川省育成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评价
2023 Vol.49(3) 259-265
[摘要]
(10)
[PDF
3140k] (9)
郎晓威1, 2, 3, 王凤涛2, 5, 姬红丽4, 蔺瑞明2, 5, 冯晶2, 5, 曹世勤1, 3*, 姚小波6*
福建三明地区柑橘病毒类病原种类的鉴定及检测
2023 Vol.49(3) 266-271
[摘要]
(14)
[PDF
3169k] (13)
张洁#, 王新#, 马崇欢, 李丁山, 刘国坤, 丁新伦*, 吴祖建
广东为害林药猴耳环的蚧虫(半翅目:蚧次目)种类调查及鉴定
2023 Vol.49(3) 272-277
[摘要]
(10)
[PDF
16499k] (17)
李落叶1, 曾建辉2, 林晓珠1, 匡蓉琳1, 梁传冠3, 黄少彬1*
我国小麦茎基腐病菌致病力比较分析
2023 Vol.49(3) 278-284
[摘要]
(15)
[PDF
1898k] (13)
谢伟1, 2, 严雳1, 田海月3, 李海珍3, 冯洁1, 陈万权1, 4, 岳海梅2*, 张昊1, 4*
技术与应用
磷化氢和溴甲烷复合熏蒸红心火龙果携带番石榴实蝇技术研究
2023 Vol.49(3) 285-291
[摘要]
(12)
[PDF
8114k] (14)
马依莎1, 2, 张广平1, 李柏树1, 李丽1, 张相敏1, 张俊争3*, 刘涛1*
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与杀菌剂混用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农药减施技术研究
2023 Vol.49(3) 292-297
[摘要]
(14)
[PDF
3729k] (13)
吴玉星, 王亚娇, 韩森, 栗秋生, 孔令晓*
汉防己甲素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灰葡萄孢的作用机制初探
2023 Vol.49(3) 298-304
[摘要]
(14)
[PDF
3116k] (14)
王雨1, 王鑫伟1, 刘洋1, 刘楚涵2, 钱怡云1, 宋萍萍1*, 韦敏1*
刀孢蜡蚧菌油剂对苹果黄蚜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
2023 Vol.49(3) 305-309
[摘要]
(11)
[PDF
9947k] (14)
邵云飞1#, 谭家玙1#, 李成军2*, 刘苏1, 李世广1, 朱丞宇1, 江连强3, 张鑫4, 李茂业1*
生物杀虫剂组合在有机水稻种植中的作用效果
2023 Vol.49(3) 310-316
[摘要]
(16)
[PDF
2390k] (14)
刘蓉1#, 赵薇2#, 农向群1*, 周燕3, 石育萍4, 于丽5, 杨金娟5, 王广君1, 涂雄兵1, 张泽华1
14种除草剂对野稷的活性测定及田间防效
2023 Vol.49(3) 317-322
[摘要]
(10)
[PDF
1639k] (14)
王义生#, 贾娇#, 张伟, 孟玲敏, 常雪*, 苏前富*
防治葡萄溃疡病的杀菌剂筛选与评价
2023 Vol.49(3) 323-327
[摘要]
(11)
[PDF
2649k] (12)
刘梅, 金添, 王慧, 李永华, 王训成, 李兴红, 燕继晔*
广东草地贪夜蛾不同田间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2023 Vol.49(3) 328-332
[摘要]
(14)
[PDF
1628k] (18)
肖汉祥1, 袁龙宇1, 高艳1, 2, 张振飞1, 李振宇1, 李燕芳1*
黄淮麦区假禾谷镰刀菌对3种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2023 Vol.49(3) 333-337
[摘要]
(15)
[PDF
2215k] (15)
王季锋1#, 王珊珊1, 3#, 许景升1, 徐进1, 冯洁1, 张爱香3, 田海月4, 王连刚4, 黄俊霞5, 张昊1, 2*
河西走廊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田化学除草及对作物安全性的研究
2023 Vol.49(3) 338-347
[摘要]
(12)
[PDF
9193k] (16)
张锦伟1, 梁茜1, 孙建好2, 赵建华2, 谢亚琼3, 靖俊杰1, 贾春虹1*, 赵尔成1*
有害生物动态
火炬树和洋白蜡新害虫—宽肩象Ectatorhinus adamsii Pascoe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2023 Vol.49(3) 348-352
[摘要]
(14)
[PDF
17382k] (28)
薛正1, 冯淼1, 王松1, 贺全勇2, 张英华1, 王琦1, 陈立永3
有害生物动态
我国二类农作物病虫害的分类地位和分布特点
2023 Vol.49(3) 1-12
[摘要]
(33)
[PDF
7199k] (34)
卞悦, 姜玉英, 曾娟*
自《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颁布以来,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积极落实, 先后公布了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经系统整理, 二类农作物病虫害有害虫、害螨、病原微生物、杂草、害鼠共计209种(属), 其中虫害(害虫和害螨)112种, 病害(病原微生物)64种, 杂草23种(属), 害鼠10种。分析认为, 我国二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涵盖种类多, 且发生面积大、危害损失重、呈区域性聚集分布, 基本反映了各区域农作物病虫害的经济重要性和防控实践需求。基于各地公布名录中反映出的引用不够准确、分类鉴定困难和缺乏配套监测调查标准等问题, 提出应高度重视学名引用准确性,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分类鉴定基础性工作, 进一步推进病虫害监控技术研究和标准化工作。
警惕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在我国的传播和危害
2023 Vol.49(3) 13-18
[摘要]
(23)
[PDF
7144k] (22)
杨秀玲1, 王亚琴2, 梅玉振2, 黄宏坤3, 王晓亮4, 刘万学1, 张辉5*, 周雪平1, 2*
新德里番茄曲叶病毒(tomato leaf curl New Delhi virus, ToLCNDV)是双生病毒科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病毒, 由烟粉虱Bemisia tabaci以循环持久性方式传播, 能对茄科和葫芦科等多种作物造成毁灭性的危害。近年来, ToLCNDV不断扩散蔓延至新的国家和地区。我国于2021年在浙江的温室番茄上发现了ToLCNDV的危害。本文综述了ToLCNDV的发生分布、基因组结构与进化、传播方式和寄主范围, 提出了防范ToLCNDV在我国进一步传播和危害的防控建议。
大丽轮枝菌果胶裂解酶PL1家族基因VdPL1 4的致病功能研究
2023 Vol.49(3) 19-31
[摘要]
(15)
[PDF
17569k] (22)
姜明1#, 谭明琪1, 2#, 王丹2, 张丹丹2, 陈捷胤2*
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引起的黄萎病是一种传播迅速且为害广泛的土传维管束真菌病害。大丽轮枝菌分泌的水解酶在侵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尤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大丽轮枝菌果胶裂解酶包括PL1、PL3、PL4、PL9和PL11 5个家族, 其中PL1家族成员数目最多, 但对该家族的致病功能还未见系统研究。本研究明确大丽轮枝菌PL1家族共包含17个成员, 且多数成员在侵染早期上调表达, 其中VdPL1-4和VdPL1 8在侵染早期强烈诱导表达。挑选VdPL1-4构建缺失突变体, 发现VdPL1-4缺失后菌株对棉花的致病力显著下降, 对复杂碳源(果胶、羧甲基纤维素、淀粉)的利用能力受限, 该基因回补后菌株的毒力和碳源利用能力均得以恢复。信号肽介导的分泌活性验证表明VdPL1-4为分泌蛋白。以上研究表明, VdPL1-4是重要毒力因子, 研究结果为后续系统解析果胶裂解酶在病原致病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蛋白激酶TaPiPK1在小麦抗条锈病反应中的功能分析
2023 Vol.49(3) 32-38
[摘要]
(12)
[PDF
7192k] (13)
冯柃杰#, 张玲玉#, 王晓东, 翟彤, 甘鹏飞, 汤春蕾, 康振生, 王晓杰*
由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 (Pst)引起的条锈病长期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Pst通过毒性变异产生新毒性小种或致病类型, 能克服生产上已应用的抗病基因, 导致抗病品种感病。因此, 挖掘抗条锈病基因资源对小麦抗病遗传改良和加快抗病新品种培育具有重要意义。蛋白激酶在应答病原菌侵染, 传递植物免疫信号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小麦转录组数据分析, 筛选到参与应答Pst、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和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侵染的蛋白激酶基因TaPiPK1。该蛋白激酶基因编码551个氨基酸, C末端含有一个STK激酶结构域。利用RT-qPCR检测发现, TaPiPK1在小麦与条锈菌非亲和互作的前期上调表达; TaPiPK1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与细胞膜。利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BSMV VIGS)瞬时沉默TaPiPK1,显著降低小麦‘水源11’对条锈菌非亲和小种CYR23的抗性, 表明TaPiPK1参与小麦抗条锈病反应并发挥重要作用。因此, TaPiPK1有可能作为潜在的基因资源用于小麦抗条锈病育种。
草莓果生炭疽菌LysM效应子CfLysM2的致病功能分析
2023 Vol.49(3) 39-49
[摘要]
(14)
[PDF
3839k] (17)
余永婷1, 李水根1, 方献平1, 张昊2, 安海山1, 张学英1*, 张丽勍1*
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侵染引起的草莓炭疽病是草莓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前期研究发现一个在果生炭疽菌侵染阶段高表达的含LysM结构域的候选效应子CfLysM2。为进一步研究CfLysM2的致病功能, 运用同源重组方法构建CfLysM2缺失突变株ΔCfLysM2和回补菌株CfLysM2c。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 接种后15 d, ΔCfLysM2接种的草莓叶片病情指数显著下降。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CfLysM2基因在果生炭疽菌接种草莓叶片后24 h相对表达量最高。利用转录组技术对野生型菌株(wild type strain, WT)和ΔCfLysM2接种后24 h的草莓叶片样品进行比较分析, 获得差异表达基因109个。CfLysM2的缺失导致宿主代谢途径尤其是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通路的激活, 说明CfLysM2可能在果生炭疽菌侵染草莓过程中通过靶向黄酮醇合成酶等代谢相关基因, 抑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及其介导的抗真菌免疫, 保证其顺利侵染。该研究为揭示CfLysM2机理及对果生炭疽菌和草莓互作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冷杉梢斑螟化学感受蛋白DabiCSP8的配体结合特性分析
2023 Vol.49(3) 50-59
[摘要]
(11)
[PDF
6885k] (15)
朱垚龙, 王政全, 吴春, 尹宁娜, 刘乃勇*
采用分子生物学和荧光竞争性结合测定等技术, 研究了冷杉梢斑螟Dioryctria abietella雌虫性腺和雌、雄成虫足中高表达的化学感受蛋白DabiCSP8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功能。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DabiCSP8基因在雌虫性腺中显著高表达, 表达量分别是雌、雄虫触角的1 232.27倍和3 130.64倍; 此外, 该基因在雌、雄成虫足中表达量也较高。通过原核表达系统及亲和层析技术获得了13.64 kD的目的蛋白DabiCSP8。结合测定结果表明, DabiCSP8与探针N-苯基-1-萘胺(1-NPN)具有强的结合能力, 结合常数(K1-NPN)为(1.61±0.02) μmol/L。β-紫罗兰酮是DabiCSP8的最佳结合配基, 解离常数(Kd)为(11.43±0.62) μmol/L。DabiCSP8结合腔内的极性氨基酸精氨酸46(Arg46)能够与β-紫罗兰酮形成两个氢键, 暗示Arg46在该化合物的结合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 DabiCSP8与部分杀虫剂具有中等强度的结合能力。
海南普通大蓟马对拟除虫菊酯药剂抗性监测及钠通道突变检测
2023 Vol.49(3) 60-67
[摘要]
(13)
[PDF
3713k] (15)
袁琳琳, 潘雪莲, 陆容材, 陈龙威, 席羽, 吴少英*
普通大蓟马 Megalurothrips usitatus 在海南省对豇豆造成严重危害且抗药性逐渐增强。本研究测定了 2019 年至 2021 年海南省普通大蓟马对氯菊酯和甲氰菊酯的抗性。结果表明, 海口、乐东和三亚 3 个地理种群对甲氰菊酯处于极高水平抗性, 对氯菊酯处于高水平抗性, 且抗性逐年增强。对普通大蓟马钠离子通道序列分析发现存在M283R突变, 该突变位于钠离子通道同源结构域Ⅰ。突变频率检测显示, 2019年至2021年连续3年海口种群该突变位点的突变频率分别为1/30、1/30、3/30, 有升高趋势。本研究发现海南省普通大蓟马从2019年到2021年对拟除虫菊酯类药剂的抗药性呈逐年上升趋势。
5种竹子对黄脊竹蝗生长发育和取食选择的影响
2023 Vol.49(3) 68-74
[摘要]
(12)
[PDF
2761k] (15)
李志红1, 2, 滕莹3, 张威1*, 方林鑫1, 舒金平1, 王浩杰1
为明确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生长发育及取食选择的影响, 采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苦竹Pleioblastus amarus、大叶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铺地竹Pleioblastus argenteostriatus和靓竹Sasaella glabra f. albostriata单寄主饲养黄脊竹蝗初孵若虫至成虫, 分别测定取食5种竹子的黄脊竹蝗1~5龄若虫和成虫的死亡率,若虫的发育历期,成虫的体重和寿命, 并测定了黄脊竹蝗不同发育阶段对5种竹子的取食选择。结果表明, 黄脊竹蝗1、2龄若虫取食大叶箬竹的死亡率最高; 3~5龄若虫取食铺地竹的死亡率最高, 尤其是4、5龄若虫死亡率显著高于取食其余4种寄主;成虫期取食5种竹子的死亡率则无显著差异; 黄脊竹蝗若虫取食不同竹子的总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取食毛竹的发育历期最短。发育至成虫后, 毛竹处理组的黄脊竹蝗雌、雄成虫体重均为最高, 靓竹处理组雌虫体重最低, 铺地竹处理组雄虫体重最低, 两处理组成虫体重均显著小于毛竹处理组; 取食5种竹子的黄脊竹蝗雌、雄成虫寿命均无显著差异。取食选择试验结果显示, 黄脊竹蝗若虫阶段对不同寄主的取食选择存在显著差异, 对毛竹的选择率明显高于其余寄主, 但进入成虫期后, 对各个寄主取食选择率差异不显著。本研究表明, 5种竹子对黄脊竹蝗的死亡率、发育历期、体重及若虫取食选择有显著影响, 黄脊竹蝗在5种供试竹子上均能完成生长发育, 但在毛竹上的适应性较好, 对其个体发育有利。
梨小食心虫气味受体GmolOR10基因克隆及表达谱分析
2023 Vol.49(3) 75-84
[摘要]
(10)
[PDF
7030k] (14)
陈秀琳*, 李琳琳, 陈玉鑫, 李广伟
为研究梨小食心虫Grapholita molesta Busck嗅觉通讯分子机制, 本研究应用RT-PCR克隆获得了梨小食心虫气味受体基因GmolOR10的完整开放阅读框, 并对其序列结构进行了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 最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GmolOR10在梨小食心虫成虫不同组织(触角、头、胸、腹、足、翅)与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GmolOR10编码区长1 194 bp, 编码397个氨基酸, 等电点和相对分子量分别为8.57和46.14 kD, 有7个跨膜结构域。多序列比对与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GmolOR10与卷蛾科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CpomOR18和山毛榉卷叶蛾Cydia fagiglandana CfagOR18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较高, 分别为84.38%和83. 38%。GmolOR10在雄成虫触角中表达量较高, 极显著高于雌虫触角(P<0.01), 在雌、雄成虫头部也有较高的表达量, 在成虫其他组织表达量很低。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谱显示, GmolOR10在梨小食心虫的不同发育阶段均有表达, 在成虫期的表达量最高(在雌雄成虫中的表达量均呈现出随着日龄增加逐渐升高然后下降的趋势), 在其他发育阶段的表达量相对较低。GmolOR10具有昆虫气味受体的结构特征, 在雌、雄虫触角高表达, 在各发育阶段均有表达, 据此推测GmolOR10可能与梨小食心虫觅食、感受及识别性信息素的过程有关。
磷酸二氢钾影响马铃薯对晚疫病抗性的初步研究
2023 Vol.49(3) 85-91
[摘要]
(16)
[PDF
6758k] (21)
张哲1, 刘霞1, 王兴国1, 杨俐2, 陈丽1, 黄勋1, 张雅敏1, 杨艳丽1*
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为试材, 对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磷酸二氢钾4 d后的植株接种晚疫病菌, 测定晚疫病发生的严重度, 并测定磷酸二氢钾和晚疫病菌处理后14 d内马铃薯植株的PAL、SOD、POD、PPO、Chi、GLU活性及SP含量。结果表明, 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磷酸二氢钾可减轻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 随着施用浓度的增加, 晚疫病发病逐渐减轻。其中磷酸二氢钾质量浓度为0.6%时, 晚疫病发病最轻, 接种晚疫病菌后8 d防效达35.64%, 12 d时仍超过30%,但浓度超过0.6%,晚疫病发生加重。同时, 喷施磷酸二氢钾可不同程度地提升健康和接种晚疫病菌的马铃薯植株体内6种防御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因此, 磷酸二氢钾在一定时间段内可诱导马铃薯对晚疫病的抗性, 减轻晚疫病的发生。
寄主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对牛角花齿蓟马(缨翅目:蓟马科)产卵选择的影响
2023 Vol.49(3) 92-99
[摘要]
(12)
[PDF
2063k] (12)
崔晓宁1*, 席驳鑫2, 赵晓东3, 胡桂馨1, 李昌宁1, 张博鸿1, 彭斌1
为探究牛角花齿蓟马Odontothrips loti的产卵选择及寄主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对其产卵行为的影响, 本研究观测了牛角花齿蓟马在苜蓿Medicago sativa、草木樨Melilotus officinalis、红豆草Onobrychis cyri和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 4种豆科牧草叶片上的产卵量和卵孵化率, 同时测定、分析了牧草主要营养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与蓟马产卵选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无选择条件下, 牛角花齿蓟马在苜蓿上产卵量最高, 为59.1粒/复叶, 其次是草木樨, 15.7粒/复叶, 在红豆草和红三叶上的产卵量仅为0.9粒/复叶和1.1粒/复叶。卵孵化率在苜蓿上最高, 为85.05%, 在草木樨和红豆草上分别为40.09%和39.18%, 红三叶上最低, 为5.48%。两两选择条件下, 牛角花齿蓟马明显偏好在苜蓿叶片上产卵, 在其他牧草叶片上不产卵或产卵量极低。相关性分析表明, 牛角花齿蓟马的产卵量与寄主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正相关(r=0.722, P=0.002), 卵孵化率与可溶性蛋白(r=0.673, P=0.004)和淀粉(r=0.586, P=0.017)含量显著正相关。牛角花齿蓟马产卵量分别与寄主总酚(r=-0.771, P<0.001)、简单酚(r=-0.724, P=0.002)、单宁(r=-0.755, P=0.001)和黄酮(r=-0.672, P=0.004)4种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说明寄主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高有利于牛角花齿蓟马产卵, 总酚、简单酚、单宁和黄酮含量高, 对蓟马产卵具有抑制作用。
孤雌产雌食胚赤眼蜂高温敏感阶段的研究
2023 Vol.49(3) 100-104
[摘要]
(9)
[PDF
2823k] (10)
李明睿1, 王震刚1, 刘婷1, 匡悦1, 王强1, 李迎瑞1, 李博洋1, 刘向涛1, 吴雨聪1, 张海燕1, 2*
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可诱导赤眼蜂产雌孤雌生殖, 而高温可使感染Wolbachia的赤眼蜂产雄比例增加。本文以感染Wolbachia孤雌产雌生殖的食胚赤眼蜂Trichogramma embryophagum 为材料, 采用30℃和35℃高温处理卵、幼虫、预蛹、蛹和成虫等不同发育阶段的虫体, 统计子代蜂发育历期、寄生数、羽化率和性比。结果表明, 与25℃对照相比, 高温缩短了子代蜂各发育阶段的历期, 其中蛹、成虫和全世代历期显著缩短。处理的发育阶段和持续时间不同, 子代的出雄率不同, 而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 对食胚赤眼蜂子代的寄生和羽化有一定的影响。基于高温处理后子代出雄率指标分析, F3代卵和幼虫经高温处理后代子代雄蜂比率最高, 达到了20.54%和23.78%, 明显高于预蛹期和蛹期处理的雄蜂率。结果表明, 高温处理后感染Wolbachia的食胚赤眼蜂生殖方式改变的敏感发育阶段为卵期和幼虫期, 本研究可为进一步揭示Wolbachia调控赤眼蜂生殖的机理提供理论参考。
橘小实蝇对不同波长单色光及不同颜色LED灯的趋性反应
2023 Vol.49(3) 105-112
[摘要]
(18)
[PDF
3353k] (18)
徐瑞瑞1, 刘召2, 任小云3, 张起恺4, 王海鸿1, 王兆勇5, 雷仲仁1*
橘小实蝇是一种世界性检疫害虫, 严重威胁我国的果蔬生产。本研究利用昆虫趋光性, 在室内使用光谱范围广、高分辨率单色仪以及自制昆虫趋光行为反应盒测定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在交配前后对8种不同波长单色光的行为反应, 并利用智能调控波长LED灯测定橘小实蝇雌雄虫对不同颜色光的趋向率。结果表明, 橘小实蝇雌成虫交配前趋光率较高的光为400 nm紫光和550 nm黄绿光, 交配后为500 nm绿光、550 nm黄绿光; 雄成虫交配前对400 nm紫光、500 nm绿光和550 nm黄绿光敏感, 交配后对紫光区400 nm和黄光区575 nm敏感; 趋向率对比试验中, 与日光对比, 雌成虫明显更加趋向506 nm绿光, 雄成虫则对506 nm绿光和553 nm黄绿光的趋向率更高。综合分析橘小实蝇在单色光刺激下的趋避光行为反应和对不同颜色LED灯趋向反应, 可见橘小实蝇对绿光和黄绿光更为敏感。
辣椒根腐病菌对咯菌腈的敏感性及其抗性突变体的生物学性状
2023 Vol.49(3) 113-120
[摘要]
(16)
[PDF
3019k] (16)
刘翔1, 姜兴印1*, 王雪婷1, 朱文亚1, 姚向峰2, 王金花2, 张风文3
为明确辣椒根腐病致病菌腐皮镰孢Fusarium solani对咯菌腈的抗性风险,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采自未使用过咯菌腈的5个省份的102株腐皮镰孢对咯菌腈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咯菌腈对102株腐皮镰孢的EC50范围为0.029 0~0.183 4 mg/L, 平均EC50为(0.106 2±0.031 5) mg/L, 敏感性频率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 所以可将其作为供试5个省份腐皮镰孢对咯菌腈的敏感基线。通过药剂驯化和紫外诱导并结合抗性遗传稳定性最终共获得4株腐皮镰孢抗咯菌腈突变体, 抗性水平在6.94~32.43倍之间, 突变频率分别为3.51×10-4(SDWF1914-Y336和SDWF1914-Y017)和7.41×10-9(SDWF1914-ZR717和JSXZ1906-ZR496)。腐皮镰孢抗咯菌腈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 抗性突变体在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与致病力方面与亲本菌株不存在显著差异。交互抗性测定结果显示, 腐皮镰孢对咯菌腈与嘧菌酯、醚菌酯、多菌灵和福美双均无交互抗性。结果表明, 供试腐皮镰孢对咯菌腈较为敏感, 对咯菌腈的室内抗药性风险等级为低至中等, 可作为防治辣椒根腐病的理想药剂, 建议在生产中将咯菌腈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剂混用或交替使用。
光合细菌复配柠檬酸铜对移栽稻田水绵防效的研究
2023 Vol.49(3) 121-127
[摘要]
(23)
[PDF
3253k] (13)
曹东阳1, 程鹏2, 丁伟1*
水绵是对水稻危害较重的低等藻类, 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沼泽红假单胞菌复配柠檬酸铜对水绵的鲜重防效及施用后水绵中Mg2+、Fe2+、叶绿素含量和抗逆酶活性,同时测定了施用后水稻生长指标及抗逆酶活性。结果表明, 施药后28 d, 沼泽红假单胞菌复配柠檬酸铜对水绵的鲜重防效达92.17%, 显著高于沼泽红假单胞菌或柠檬酸铜单独施用。与对照相比, 水绵叶绿素、Mg2+和Fe2+含量分别显著降低60%, 43%和39%, POD和SOD活性分别显著降低72%和71%, MDA含量显著升高50%。水稻叶片POD和SOD活性分别显著增加44%和104%, MDA含量显著降低51%, 单株鲜重显著增加43%, 分蘖数显著增加65%, 株高增加5%。综上, 沼泽红假单胞菌复配柠檬酸铜对水绵防效显著且对水稻安全, 水绵叶绿素合成受到抑制和细胞膜过氧化作用是其对水绵防除的重要作用机理。
锈赤扁谷盗非成熟发育阶段在3种谷物中的发育历期及预测模型研究
2023 Vol.49(3) 128-134
[摘要]
(19)
[PDF
2197k] (14)
曾芳芳1, 肖惠惠1, 王殿轩1*, 唐培安2
温度和食物是影响昆虫生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因素。本文测定了24、28℃和32℃条件下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 (Stephens)非成熟发育阶段(卵、幼虫和蛹)在全麦粉、玉米粉和糙米粉中的存活率和发育历期。研究结果显示,试验温度范围下,温度升高,锈赤扁谷盗幼虫和整个非成熟发育阶段的存活率显著升高,卵、幼虫、蛹及整个非成熟发育阶段的历期显著缩短。在32℃时全麦粉中非成熟阶段总发育历期最短、存活率最高,为34.2 d 和60.9%。用最小二乘法计算各阶段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显示,3种谷物对锈赤扁谷盗卵、幼虫、蛹及整个非成熟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幼虫阶段有效积温有显著影响;在全麦粉、玉米粉和糙米粉中锈赤扁谷盗整个非成熟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7.4±0.3) (16.9±1.6)℃和(16.4±0.7)℃;有效积温分别为(773.4±0.1)(888.0±125.2)日·度和(1 009.3±61.9)日·度。最后,根据不同温度下锈赤扁谷盗各发育阶段在3种谷物中的发育速率分别建立了发育速率预测模型。研究结果为锈赤扁谷盗在不同储粮环境中发生的短期精准预报提供了科学依据。
牡丹皮提取物除草活性初步研究
2023 Vol.49(3) 135-140
[摘要]
(15)
[PDF
2885k] (19)
贾然1, 田赐1, 李晶晶1, 封英建1, 赵雪萍2, 牛文韬1, 马树杰1, 张利辉1*, 董金皋1
为明确牡丹皮(Cortex Moutan Radicis)的除草活性并初步探索其活性成分分离条件, 采用平皿法、土壤喷雾法及茎叶喷雾法测定了牡丹皮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物对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稗Echinochloa crus-galli的除草活性。平皿法测定结果显示, 在1 mg/mL浓度下, 牡丹皮正丁醇萃取物的除草活性最强, 对反枝苋幼根和幼茎的抑制率分别为67.88%和65.71%, 对稗草幼根和幼茎的抑制率分别为68.72%和71.32%; 毒力测定结果表明, 牡丹皮正丁醇萃取物对反枝苋幼根和幼茎的IC50分别为12.28 mg/L和19.67 mg/L, 对稗草幼根和幼茎的IC50分别为43.35 mg/L和72.79 mg/L。土壤喷雾法和茎叶喷雾法测定结果显示, 在5 mg/mL浓度下, 牡丹皮正丁醇萃取物对反枝苋和稗草的鲜重抑制率最高, 其中土壤喷雾法对反枝苋和稗草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1.43%和 83.18%;茎叶喷雾法对两种杂草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80.83%和83.65%。由此可见, 牡丹皮的除草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正丁醇萃取物中, 值得进一步研究。
水稻苗床α 萘乙酸药害的生物修复
2023 Vol.49(3) 141-149
[摘要]
(12)
[PDF
14004k] (19)
郑晨曦1, 程鹏2, 丁伟1*
α 萘乙酸广泛用于水稻秧田调节根系生长, 常因用量控制不当造成水稻根系畸形, 生长被抑制, 地上部叶片变黄等药害大面积发生。从连续定量施用α 萘乙酸的土壤中分离获得6株菌株, 确定其中2株菌株对α 萘乙酸药害具有明显修复作用, 经细菌16S rDNA和真菌 rDNA-ITS鉴定, 细菌1号为芽胞杆菌Bacillus sp. , 真菌2号为蓝状菌Talaromyces sp. 。细菌1号和真菌2号菌剂施用后21 d, 对苗床土壤中α 萘乙酸的降解率分别为56.15%和38.06%; 细菌1号处理下, 水稻4叶期株高、茎基部宽度、须根数及根系干重分别恢复至对照的84.1%、86.1%、97.7%和84.5%, 叶片SOD和POD活性分别显著提高36.4%和66.8%, MDA含量明显降低20.5%; 真菌2号处理下, 水稻4叶期, 株高、茎基部宽度、须根数及根系干物质分别恢复至对照的77.7%、81.6%、92.5%和80.4%。叶片SOD和POD活性分别提高11.1%和74.4%, MDA含量显著降低10.6%。综上,细菌1号和真菌2号对水稻苗床α 萘乙酸药害具有显著修复效果。
藜麦黑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与杀菌剂协同防治作用
2023 Vol.49(3) 150-158
[摘要]
(13)
[PDF
16466k] (27)
孙江伟, 陈亚蕾, 殷辉, 周建波, 秦楠, 吕红, 任璐*, 赵晓军*
为安全高效防治藜麦黑茎病, 减少化学药剂施用量, 筛选出对藜麦黑茎病菌Ascochyta caulina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拮抗细菌, 分别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拮抗细菌及杀菌剂对藜麦黑茎病菌的室内毒力; 初步筛选出抑菌效果良好的拮抗菌和杀菌剂,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不同杀菌剂与拮抗细菌的相容性, 并采用Horsfall法确定最佳复配比例, 以确定的最佳复配比例进行田间防效测定。试验初步筛选出2株对A. caulina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LS3和LS10, 及室内毒力较高的2种杀菌剂戊唑醇和咪鲜胺。经过生物相容性试验最终选出戊唑醇和拮抗细菌LS3为最佳组合, 其中, 戊唑醇对A. caulina的EC50为1.78 μg/mL, LS3菌株对其EC50为2.37×105cfu/mL, LS3初步鉴定为芽胞杆菌Bacillus sp. ; 在各自EC50浓度下戊唑醇和LS3体积比为6∶4复配时对A. caulina抑制率达59.24%, IR值为1.003, 具有加和作用, 为最佳复配比例。以筛选出的0.5%木质素磺酸钠作为助剂时, 该复配比例对藜麦黑茎病的田间防效达71.93%, 高于单独使用杀菌剂或拮抗细菌发酵液的防治效果。因此, 戊唑醇与拮抗细菌LS3复配施用可有效防治藜麦黑茎病, 二者混配使用情况下可减少40%杀菌剂使用量, 研究结果为藜麦黑茎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取食Cry3Aa蛋白后黄曲条跳甲成虫中肠组织的病理变化
2023 Vol.49(3) 159-163
[摘要]
(13)
[PDF
10676k] (27)
龚成慧1, 2, 渠成1, 魏亦云1, 王然1, 罗晨1*, 石旺鹏2*
为明确Cry3Aa蛋白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致死效果及作用机理,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取食Cry3Aa蛋白后的死亡情况, 并利用透射电镜观察了Cry3Aa蛋白处理后成虫中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显示, 取食浓度为2 mg/mL的Cry3Aa蛋白6 d和12 d后黄曲条跳甲成虫的死亡率分别为33.33%和77.78%; 透射电镜观察发现, 蛋白处理后成虫中肠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 并且随着时间的延长, 病理变化更加明显, 主要表现为:柱状细胞变形、细胞间隙增大、微绒毛缩短并肿胀、线粒体变形、内质网肿胀。本研究表明黄曲条跳甲成虫中肠是Cry3Aa蛋白的重要作用部位, 研究结果为揭示Cry3Aa蛋白对黄曲条跳甲成虫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
卵孢小奥德蘑蛛网病病原菌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2023 Vol.49(3) 164-171
[摘要]
(10)
[PDF
15490k] (21)
李俊1, 2, 秦文韬1*, 高琳1, 刘宇1*, 王守现1, 宋庆港1
卵孢小奥德蘑Oudemansiella raphanipes是近年来成功驯化栽培的一种食药兼用的珍稀菌类, 近年来随着其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 病害发生也越来越严重。作者在北京某卵孢小奥德蘑种植基地发现疑似蛛网病, 为明确其病原菌, 对发病子实体进行了病原菌分离, 并综合其形态学特征、多基因系统发育分析和柯赫氏法则验证的结果, 将卵孢小奥德蘑蛛网病病原菌鉴定为金黄菌寄生Hypomyces aurantius(无性阶段为异形枝葡霉Cladobotryum varium)。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0℃, 最适碳源为木屑, 最适氮源为黄豆粉, 最适pH为6, 光照对菌丝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产孢最适温度为20℃, 最适pH为8, 最适氮源为麸皮, 最适碳源为木屑; 孢子萌发的最适营养液为0.2%葡萄糖溶液, 最适温度为25℃, 最适pH为6。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明确卵孢小奥德蘑蛛网病的发生规律, 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
中国4省份葡萄霜霉病菌群体对烯酰吗啉的抗性及适合度
2023 Vol.49(3) 172-178
[摘要]
(12)
[PDF
4303k] (15)
刘晓慧, 周连柱, 孔繁芳, 王忠跃, 黄晓庆*, 张昊*
为明确我国山西、山东、河北和云南省葡萄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以及田间病菌群体的适合度, 本研究采用Taqman MGB技术检测了2020年-2021年采自上述4省份292株葡萄霜霉病菌对烯酰吗啉的抗性频率; 采用叶盘法测定了田间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的适合度。结果表明, 上述4个地区的平均烯酰吗啉抗性频率及抗性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4.0%和74.7%, 其中山东省蓬莱区最高(91.2%和96.3%), 河北省廊坊市(73.8%和85.0%)和云南省宾川县(75.0%和82.6%)次之, 山西省清徐县(16.7%和34.7%)最低。适合度分析发现, 田间抗性菌株的产孢能力明显高于敏感菌株, 但二者的复合适合度指数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表明, 4省份霜霉病菌群体均对烯酰吗啉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性, 田间抗性菌株与敏感菌株相比无明显适合度变化。
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玉米北方炭疽病菌群体生物学特性分析
2023 Vol.49(3) 179-186
[摘要]
(11)
[PDF
23185k] (23)
马晓宇, 史学涛, 唐广飞, 夏信瑶, 梅杰, 宁娜, 李智强*, 刘文德*
由玉蜀黍球梗孢Kabatiella zeae引起的玉米北方炭疽病在我国东北地区普遍发生, 在一些地区已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主要病害, 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稳产, 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为明确玉米北方炭疽病菌群体生物学特性, 本研究于2020年7月-10月在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共17个地点采集了玉米北方炭疽病样品180份, 并分离纯化到624个玉米北方炭疽病菌单孢菌株, 通过形态学观测, 科赫氏法则验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确定所分离的病原菌均为Kabatiella zeae。依据菌落产黑色素能力与菌落生长情况将病原菌划分为4种不同菌落形态类型。本研究选择4株代表性菌株SH10-1(类型Ⅰ)、HB10-1(类型Ⅱ)、HN10-1(类型Ⅲ)和NA10-1(类型Ⅳ), 对病原菌在两省分布比例、产孢能力、菌落生长速率, 产孢方式和致病性等的比较结果显示, 类型Ⅰ、类型Ⅱ和类型Ⅲ在两省份病原菌群体总数中占98.8%; 类型Ⅳ在两省份中只分离到7株, 其生长速率较快。对类型Ⅰ、类型Ⅱ和类型Ⅲ病原菌分析得出结论:产黑色素能力强的病原菌致病性较强且产孢能力较弱。研究结果可为玉米北方炭疽病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猕猴桃种传潜隐病毒外壳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
2023 Vol.49(3) 187-192
[摘要]
(12)
[PDF
5557k] (16)
杨馥韩, 余兆耀, 尹世欣, 龙友华, 王勇, 陈相儒*
猕猴桃种传潜隐病毒 (actinidia seed borne latent virus, ASbLV), 属于乙型线状病毒科Betaflexiviridae李属病毒属Prunevirus, 是一种在我国猕猴桃上广泛发生的病毒。本研究通过RT-PCR方法克隆ASbLV的外壳蛋白基因, 并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 pET28a(+)上, 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 (DE3), 经IPTG诱导后可表达分子量约为28 kD的融合蛋白。经过 Ni2+ NTA树脂纯化融合蛋白, 然后以其为抗原制备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结果表明, 多克隆抗体的效价为1∶4 000。该多克隆抗体只与ASbLV发生特异性反应, 而不与猕猴桃病毒1、猕猴桃病毒A、苹果茎沟病毒、柑橘叶斑驳病毒、黄瓜花叶病毒和马铃薯X病毒发生反应, 说明该多克隆抗体特异性良好。利用间接ELISA对36份猕猴桃田间样品进行了ASbLV检测, 检测结果表明其中20份样品被ASbLV侵染, 且间接ELISA检测结果与RT-PCR检测结果一致。本研究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猕猴桃田间样品中的ASbLV检测。
薄壳山核桃疮痂病菌TaqMan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2023 Vol.49(3) 193-198
[摘要]
(10)
[PDF
2594k] (12)
赵玉强1*, 卓可儿2, 郭云2, 朱灿灿1, 王行军3, 陆小美4, 田艳丽2, 胡白石2
疮痂病是薄壳山核桃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带菌植物材料是传播疮痂病的重要来源。准确、灵敏、快速的检测方法可为该病害流行规律调查和防控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通过比较薄壳山核桃疮痂病菌Venturia effusa及其近似种之间的ITS序列差异, 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和TaqMan探针, 建立了薄壳山核桃疮痂病菌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以检测不同地区的薄壳山核桃疮痂病菌菌株, 而对其近似种以及薄壳山核桃上的其他真菌均没有信号。本研究建立的检测方法对薄壳山核桃疮痂病菌DNA的最低检测限可达0.5 pg/μL。该方法用于田间样品检测时, 检测时间仅需1 h, 远快于常规的分离培养法。本研究建立的基于TaqMan探针的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为薄壳山核桃疮痂病菌的快速检测和监测提供了有力工具。
木霉D5菌株的鉴定及其杀线活性测定
2023 Vol.49(3) 199-205
[摘要]
(11)
[PDF
18864k] (29)
陈瑞莲1, 毛维兴1, 刘永红1, 张树武1, 2*, 徐秉良1*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了1株杀线木霉D5菌株的种类, 并评价了其孢子悬浮液和发酵液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 2龄幼虫的毒杀活性。结果表明, 木霉D5菌株为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 (ITS序列登录号:OL661629; TEF序列登录号:ON241311)。浓度为1.0×107 cfu/mL的D5菌株孢子悬浮液和发酵液原液处理2龄幼虫72 h后, 线虫死亡率分别为85.20 %和86.57 %。在温度为20~80℃范围内以及pH为2~10时, 发酵液均具有较高杀线活性。
豌豆蚜特异性扩张分支气味受体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2023 Vol.49(3) 206-213
[摘要]
(11)
[PDF
5454k] (15)
田莹1, 2, 陈瑞朋2, 黄天宇2, 陈国华1*, 王冰2*, 王桂荣2
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气味受体家族存在明显扩张现象, 推测在豌豆蚜寄主适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旨在克隆豌豆蚜特异性扩张分支上的气味受体基因, 明确这些气味受体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PCR技术克隆特异性扩张分支上气味受体基因的全长序列,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qPCR技术测定这些基因在触角及足中的表达水平。克隆获得豌豆蚜特异性扩张分支中4个气味受体基因全长序列(GenBank 登录号:OL739156-OL739159), 分别编码374~376个氨基酸, 序列相似性较高, 为68.09%~83.11%, 均具有7个跨膜结构域。荧光定量RT-qPCR结果显示ApisOR6、ApisOR8、ApisOR13和ApisOR14基因在豌豆蚜成虫触角及足中均有表达, 其中ApisOR8、ApisOR13和ApisOR14基因在触角中偏好表达, ApisOR13基因在触角中的表达量最高。本研究为解析豌豆蚜特异性扩张气味受体的功能提供了分子基础。
北京地区桃黑斑病新症状的发现与诊断
2023 Vol.49(3) 214-218
[摘要]
(13)
[PDF
21688k] (27)
周莹1, 2, 周悦妍1, 李永华1, 李世访2, 燕继晔1*
2019年-2020年在北京地区桃园病害调研普查时发现一种桃树病害的新发症状-新叶坏死, 主要症状表现为当年新生枝条顶端新叶和生长点腐烂坏死。为明确这种新叶坏死症状是否由病原菌侵染引起, 从北京平谷2个乡镇3个桃园采集35份病梢样品, 经病样组织分离和菌株纯化, 选取12个代表性菌株进行形态学鉴定、系统进化分析以及致病性测定。结果显示, 通过形态学鉴定和多基因(ITS, Alt a1, gpd)系统发育分析, 以上分离株均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3株代表性菌株的致病性测定验证了A. alternata是引起新叶坏死症状的病原菌, 并且该病原菌也能导致桃枝条和果实发病, 产生黑斑病症状。这是首次报道A. alternata除了引起桃果实黑斑症状之外, 还可以引起桃树新叶坏死症状, 结果进一步丰富了链格孢侵染桃树的症状多样性, 为链格孢引起的病害的整体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番茄斑驳花叶病毒在广东省的首次报道
2023 Vol.49(3) 219-225
[摘要]
(14)
[PDF
5744k] (14)
汤亚飞1, 李正刚1, 佘小漫1, 于琳1, 蓝国兵1, 李战彪2*, 何自福1*
番茄斑驳花叶病毒 (tomato mottle mosaic virus, ToMMV)是2013年发现的烟草花叶病毒属一个新种, 目前在多国(地区)有发生。本文采用小RNA深度测序及RT-PCR检测方法在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辣椒疑似病样中检测到ToMMV, 命名为番茄斑驳花叶病毒广东分离物(ToMMV-GD-2020)。采用RT-PCR分段扩增获得了ToMMV-GD-2020的基因组全序列, 该分离物基因组全长6 399 nt, 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 分别编码4个蛋白。序列相似性分析表明, ToMMV-GD-2020与已登录GenBank的14个ToMMV分离物基因组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0%~99.7%, 其中与中国辽宁分离物ToMMV-LN (GenBank登录号:MN853592)的相似性最高(99.7%), 与危害我国番茄、同属烟草花叶病毒属的番茄花叶病毒 (tomato mosaic virus, ToMV)、番茄褐色皱果病毒 (tomato brown rugose fruit virus, ToBRFV)代表分离物的相似性分别为84.6%和81.0%。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ToMMV-GD-2020与该病毒各分离物亲缘关系均较近, 与中国辽宁分离物亲缘关系最近。利用ToMMV的PCR特异引物对广东其他6个市采集的67份辣椒疑似病毒病样品进行检测, 结果均为阴性, 这说明ToMMV目前还是局部危害广东省辣椒。本文是首次报道在广东发现ToMMV, 对监测ToMMV在我国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辽宁梨树枝枯病病原菌Diplodia seriata的分离与鉴定
2023 Vol.49(3) 226-230
[摘要]
(12)
[PDF
18795k] (12)
丁丹丹, 刘博, 李爽, 赵继荣, 程国亭, 回虹燕, 徐成楠*
在辽宁兴城秋子梨栽培园出现一种新型枝干病害, 主要症状为枝枯及木质部坏死。为明确梨树枝枯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 本研究从辽宁兴城地区采样, 经过菌株分离培养和致病性测定, 以及形态学鉴定结合病原菌的ITS、EF-1α和β tubulin多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 确定引起秋子梨枝枯病的病原菌为色二孢Diplodia seriata。研究结果为明确色二孢引起的辽宁梨树枝枯病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基础。
茶园新天敌绿点益蝽的初步研究
2023 Vol.49(3) 231-235
[摘要]
(9)
[PDF
25001k] (21)
唐美君1, 2*, 王志博1, 张欣欣1, 3, 殷坤山1, 周孝贵1, 郭华伟1, 2, 肖强1, 2
绿点益蝽Picromerus viridipunctatus是茶园中新发现的一种捕食性天敌。为探明其生防潜力, 通过室内饲养和观测, 对其生物学习性和捕食行为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 绿点益蝽在杭州一年发生4代, 以成虫越冬; 若虫共有5龄。在7月-11月自然温度条件下, 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分别为9.1~9.7、23.4~28.0、22.5~26.6 d。单雌平均产卵量133粒, 卵平均孵化率55.6%。若虫和成虫均能捕食多种茶园鳞翅目害虫, 目前已明确的有茶尺蠖、灰茶尺蠖、茶用克尺蠖、茶蚕、茶刺蛾和茶斑蛾等; 成虫对4龄灰茶尺蠖的日捕食量为5.5头。绿点益蝽在茶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长林小蠹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
2023 Vol.49(3) 236-241
[摘要]
(15)
[PDF
11336k] (15)
陈焕文, 解丹, 贾妮娅, 于欣禾, 许建娇, 迟德富*, 宇佳*
为了探究长林小蠹Hylurgus ligniperda(Fabricius)触角上感器的类型和数量, 为进一步探索其对化学信号的感受机制奠定基础,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长林小蠹雌雄成虫的触角感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长林小蠹触角上存在5种类型的感器和少量腺孔, 包括毛形感器(ST Ⅰ、 ST Ⅱ、 ST Ⅲ亚型)、锯齿形感器(SZ Ⅰ、 SZ Ⅱ、 SZ Ⅲ亚型)、刺形感器(Sch)、腔锥形感器(Sco)和芽形感器(BS)。毛形感器约占总感器数的61%, 锯齿形感器在触角的每一节均有分布, 占感器总数的24.7%, 刺形感器分布在柄节基部和梗节, 腔锥形感器只少量散生在部分毛形感器带上, 数量约占4.1%, 鞭节端部分布有0~3个芽形感器, 且有个体差异。长林小蠹雌雄成虫间触角感器的结构和类型无明显差异, 雌虫ST Ⅰ比例稍多, 雄虫ST Ⅱ比例稍多。
柞蚕灰卵对螟黄赤眼蜂寄主适应性及选择偏好的影响
2023 Vol.49(3) 242-246
[摘要]
(10)
[PDF
1896k] (11)
赵丽娜1, 王忠强1, 崔娟1, 冯立超1, 臧连生2*
为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一种感病寄主卵)的适应性, 本研究以柞蚕灰卵为供试寄主, 健康卵为对照, 探究了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 并比较了螟黄赤眼蜂对寄主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柞蚕灰卵表现出较强的嗅觉反应。无选择条件下, 螟黄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均有显著差异, 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45.0%、36.9%、56.6头和61.4粒, 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74.0%、80.2%、102.1头和105.7粒; 双向选择条件下, 螟黄赤眼蜂在柞蚕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窝蜂数和窝卵数分别为34.0%、72.7%、61.5头和72.1粒, 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0.0%、88.6%、89.9头和91.3粒, 其中寄生率和窝蜂数呈显著差异, 而羽化率和窝卵数无显著差异。螟黄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发育历期长于在健康卵上的历期, 灰卵中孵化的后代雌性比也高于健康卵。表明柞蚕灰卵对螟黄赤眼蜂寄主适应性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
河南漯河灯下地老虎种群监测及动态分析
2023 Vol.49(3) 247-253
[摘要]
(12)
[PDF
2056k] (15)
陈琦1#, 陈莉1#, 李天娇2, 侯艳红1, 刘迪1, 范志业1, 沈海龙1, 杜梦园1, 李雷雷1, 王文豪1, 段云3*, 李世民1*
为了解漯河地区地老虎类成虫的种群动态, 2006年-2021年, 在河南省漯河利用虫情测报灯对其成虫种群进行了持续监测。结果表明, 16年诱集的地老虎类害虫共计4种44 899头, 主要包括小地老虎Agrotis ipsilon (Hüfnagel)、大地老虎A. tokionis Butler、黄地老虎A. segetum (Denis et Schiffermüller)和八字地老虎Xestia c-nigrum (Linnaeus), 不同种类间年诱虫量差异较大。混合种群发生盛期在5月下旬至8月上旬。小地老虎在河南漯河1年可见4代成虫, 以第1代诱虫量最大; 诱虫高峰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1代)和7月上旬至8月上旬(2代); 近16年间小地老虎在各年均为优势种, 但其虫量和诱虫的比例在近几年呈明显下降的趋势。黄地老虎年度诱虫量在近几年上升趋势明显, 诱虫高峰主要集中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大地老虎成虫盛发期在10月上旬至10月下旬, 八字地老虎所占比例有所上升, 但全年无明显的诱虫高峰; 而且这两个种类的诱虫数量较少。
杀菌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田间药效调查方法比较
2023 Vol.49(3) 254-258
[摘要]
(10)
[PDF
1626k] (10)
柳采秀1, 张楠2, 吴长兴1, 聂东兴2, 徐笔奇1, 苍涛1*
为探索杀菌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的准确、高效、方便的药效调查方法, 选择生产中常用的嘧霉胺、唑醚·氟酰胺、氟菌·肟菌酯3种杀菌剂, 采用叶片病斑分级、整株病斑分级、整株病叶率分级、茎秆发病率、茎秆发病分级5种调查方法, 对比不同方法对防治效果评价的影响。5种调查方法各有优缺点, 叶片病斑分级法样本量大, 采集数据多, 其结果更接近实际; 整株病斑分级法相对简便, 可增加植株的取样量, 使样本更具代表性, 但操作中易产生判断误差; 整株病叶率分级法和茎秆发病率法简便, 但会放大病害的危害程度, 高估或低估药剂防治效果; 茎秆发病分级法结合病斑大小、形状等特征能较准确地评价植株发病情况。采用不同评价方法, 3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表现较一致, 唑醚·氟酰胺和氟菌·肟菌酯的防治效果较好, 防效分别在75.22%~88.83%、68.87~86.82%之间, 而嘧霉胺的防治效果略差(57.86%~77.89%)。
四川省育成小麦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的抗病性评价
2023 Vol.49(3) 259-265
[摘要]
(10)
[PDF
3140k] (9)
郎晓威1, 2, 3, 王凤涛2, 5, 姬红丽4, 蔺瑞明2, 5, 冯晶2, 5, 曹世勤1, 3*, 姚小波6*
四川省不仅是条锈菌冬繁区, 也是我国东部麦区重要的春季初侵染菌源地和毒性变异地。准确评价四川小麦新育成品种和高代品系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 能为合理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提供重要依据。利用当前条锈菌优势小种和4个地点的成株期鉴定圃对来自四川省的115份小麦育成品种和299份高代品系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新育成品种苗期对优势小种的高抗CYR32、CYR33和CYR34的比例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 对CYR32的高抗比例为40.9%、对CYR34的高抗比例为17.4%, 而供试高代品系高抗比例从52.3%降至46.2%;中抗类型育成品种从20.0%增加到40.9%, 高代品系从19.6%增加至33.2%。表明条锈菌优势小种更替后一些材料仍保留了部分抗性, 后期选育的高代品系兼顾对新小种的抗病性。育成品种在四川成都和甘肃清水成株期鉴定, 高抗品种所占比例较低, 分别为13.9%和3.5%, 但高代品系高抗类型比例较高, 分别为42.2%和8.5%, 表明甘肃和四川条锈菌的致病类型和发病环境条件存在较大差异, 近年来四川小麦成株抗条锈病育种取得显著进展。
福建三明地区柑橘病毒类病原种类的鉴定及检测
2023 Vol.49(3) 266-271
[摘要]
(14)
[PDF
3169k] (13)
张洁#, 王新#, 马崇欢, 李丁山, 刘国坤, 丁新伦*, 吴祖建
为了明确福建省三明地区柑橘病毒类病原(病毒和类病毒)种类, 利用RT-PCR技术对其进行了鉴定和检测, 并对其检出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从207份柑橘叶片样品中检出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 CTV)、柑橘黄化脉明病毒(citrus yellow vein clearing virus, CYVCV)、柑橘叶斑驳病毒(citrus leaf blotch virus, CLBV)和蚜虫致死麻痹病毒(aphid lethal paralysis virus, ALPV)等4种病毒以及柑橘曲叶类病毒(citrus bent leaf viroid, CBLVd)、啤酒花矮化类病毒(hop stunt viroid, HSVd)、柑橘矮化类病毒(citrus dwarfing viroid, CDVd)、柑橘类病毒Ⅴ (citrus viroid Ⅴ, CVd Ⅴ)和柑橘类病毒Ⅵ (citrus viroid Ⅵ, CVd Ⅵ)等5种类病毒。其中, CTV、CYVCV、CLBV和ALPV的检出率分别是71.01%、66.67%、0.97%和6.28%, CBLVd、HSVd、CDVd、CVd Ⅴ和CVd Ⅵ的检出率分别是7.25%、28.50%、13. 04%、9.18%和6.76%。同时发现, CTV和CYVCV复合侵染的检出率为54.59%, 而品种‘大分1号’的病毒检出率相对较低。本研究首次在柑橘叶片中检测到ALPV。
广东为害林药猴耳环的蚧虫(半翅目:蚧次目)种类调查及鉴定
2023 Vol.49(3) 272-277
[摘要]
(10)
[PDF
16499k] (17)
李落叶1, 曾建辉2, 林晓珠1, 匡蓉琳1, 梁传冠3, 黄少彬1*
为了明确为害林下药材——猴耳环的蚧虫种类及其发生情况, 2017年-2021年对广东省各地野生和栽培的猴耳环进行了蚧虫种类调查、标本采集和鉴定, 结果发现为害猴耳环的蚧虫有4科6属9种, 经形态鉴定分别为澳洲吹绵蚧Icerya purchasi、黄毛吹绵蚧I. seychellarum、双条拂粉蚧Ferrisia virgata、柑橘堆粉蚧Nipaecoccus viridis、长椭圆软蚧Coccus longulus、南亚蚁软蚧C. formicarii、三列鬃软蚧Trijuba oculata、芒果白轮盾蚧Aulacaspis tubercularis和褐圆金顶盾蚧Chrysomphalus aonidum。这9种蚧虫中除三列鬃软蚧外其余8种均是首次在寄主猴耳环上发现, 属于寄主新记录。本文介绍了这些蚧虫的鉴别特征、为害部位、寄主范围, 并为猴耳环蚧虫防治提供建议。
我国小麦茎基腐病菌致病力比较分析
2023 Vol.49(3) 278-284
[摘要]
(15)
[PDF
1898k] (13)
谢伟1, 2, 严雳1, 田海月3, 李海珍3, 冯洁1, 陈万权1, 4, 岳海梅2*, 张昊1, 4*
为明确我国不同种、地理来源和毒素化学型小麦茎基腐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 采用纸塔法对来自全国9个省市80个采样点分离的224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进行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种镰刀菌的致病力不同, 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 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 假禾谷镰刀菌F. pseudograminearum及亚洲镰刀菌F. asiaticum致病力强于其他种。F. culmorum致病力显著高于F. pseudograminearum和F. asiaticum, 而F. pseudograminearum, F. graminearum及F. asiaticum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中华镰刀菌F. sinensis, 木贼镰刀菌F. equiseti, 锐顶镰刀菌F. acuminatum致病力较弱, 三者间苗期致病力无显著性差异; 多数省份F. pseudograminearum群体间致病力无显著差异, 仅山东F. pseudograminearum群体的致病性显著低于河南群体; 此外, 产毒类型为3ADON的F. pseudograminearum群体致病力显著高于15ADON群体。
磷化氢和溴甲烷复合熏蒸红心火龙果携带番石榴实蝇技术研究
2023 Vol.49(3) 285-291
[摘要]
(12)
[PDF
8114k] (14)
马依莎1, 2, 张广平1, 李柏树1, 李丽1, 张相敏1, 张俊争3*, 刘涛1*
本文研究了磷化氢(PH3)和溴甲烷(MB)复合熏蒸对番石榴实蝇的毒力以及对红心火龙果采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 复合熏蒸方式下, 各个浓度的磷化氢和溴甲烷均存在增效, 当溴甲烷浓度为4 g/m3时, 复合熏蒸发挥最佳增效效果的磷化氢浓度为1.42 g/m3。复合熏蒸番石榴实蝇仅需13.19 g/m3的溴甲烷即可在95%置信区间下达到致死率99.996 8%。与对照相比, 复合熏蒸对火龙果的外观和内部品质无显著影响, 而与溴甲烷单独熏蒸相比, 复合处理会显著降低呼吸强度并减少药害。因此, 溴甲烷和磷化氢复合处理对番石榴实蝇具有协同效应, 表明磷化氢和溴甲烷复合熏蒸有可能成为水果采后处理的一种新策略。
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与杀菌剂混用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农药减施技术研究
2023 Vol.49(3) 292-297
[摘要]
(14)
[PDF
3729k] (13)
吴玉星, 王亚娇, 韩森, 栗秋生, 孔令晓*
为明确植物免疫诱抗剂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与杀菌剂减量混用的增效作用, 采用温室盆栽和田间药效试验相结合的方法, 评价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与2种化学杀菌剂减量混用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并测定植物抗性相关酶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 单独施用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的田间最高防治效果仅为36.76%, 但与杀菌剂减量30%混用, 能明显提高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防效17.20~32.68百分点, 恢复或优于2种杀菌剂推荐剂量防治水平, 并且施用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能提高小麦植株抗性相关防御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游离脯氨酸的含量, 降低丙二醛积累对小麦叶片细胞造成的损伤。因此, 利用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与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混用防治小麦白粉病, 有明显的协同增效作用, 可降低2种杀菌剂施用量约30%。
汉防己甲素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对灰葡萄孢的作用机制初探
2023 Vol.49(3) 298-304
[摘要]
(14)
[PDF
3116k] (14)
王雨1, 王鑫伟1, 刘洋1, 刘楚涵2, 钱怡云1, 宋萍萍1*, 韦敏1*
为寻找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先导化合物, 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粉防己中汉防己甲素对常见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 汉防己甲素对5种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最强, EC50为33.49 mg/L; 对串珠镰孢和瓜类黑腐球壳菌的EC50分别为41.71 mg/L和43.97 mg/L, 抑制活性优于对照植物源药剂蛇床子素; 对灰葡萄孢的抑制活性与蛇床子素相当。接种蓝莓离体叶片的试验结果表明, 汉防己甲素对蓝莓灰霉病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且作用效果与对照药剂蛇床子素基本相当;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发现汉防己甲素可降低灰葡萄孢菌丝内钙离子浓度, 汉防己甲素分别与CaCl2及钙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两者相互作用可降低灰葡萄孢对各药剂的敏感性, 表明其作用机制与钙离子及钙离子通道有关。本文首次报道汉防己甲素对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为其进一步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刀孢蜡蚧菌油剂对苹果黄蚜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评价
2023 Vol.49(3) 305-309
[摘要]
(11)
[PDF
9947k] (14)
邵云飞1#, 谭家玙1#, 李成军2*, 刘苏1, 李世广1, 朱丞宇1, 江连强3, 张鑫4, 李茂业1*
苹果黄蚜Aphis citricola是为害我国苹果、海棠和红叶石楠等果树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 已对多种化学农药产生抗性。本研究测定了本实验室研发的刀孢蜡蚧菌Lecanicillium psalliotae YJ007油剂对苹果黄蚜的室内毒力及田间药效。结果表明, YJ007油剂500倍稀释液(4.0×105孢子/mL)处理2、3龄和4龄若虫, 药后7 d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5.17%、92.94%和97.04%。4龄若虫在处理后2 d行动迟缓, 处理后3 d, 足和头部出现白色菌丝且大量幼虫死亡, 最后菌丝布满试虫体表并产出大量孢子。YJ007油剂500倍稀释液对苹果黄蚜7 d的田间校正防治效果为86.78%。因此, YJ007油剂在苹果黄蚜生物防治中具有极大推广应用价值。
生物杀虫剂组合在有机水稻种植中的作用效果
2023 Vol.49(3) 310-316
[摘要]
(16)
[PDF
2390k] (14)
刘蓉1#, 赵薇2#, 农向群1*, 周燕3, 石育萍4, 于丽5, 杨金娟5, 王广君1, 涂雄兵1, 张泽华1
针对上海市崇明区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效果不佳的问题, 在水稻无化肥、无化学农药种植条件下开展了生物杀虫剂对水稻主要害虫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的田间防控效果评价。在崇明区的2个试验基地, 于水稻不同生长时期, 以绿僵菌、白僵菌产品分别与病毒杀虫剂MbNPV、植物源杀虫剂苦参碱和细菌杀虫剂Bt组合进行施药处理。结果表明, 应用绿僵菌/白僵菌与MbNPV组合, 能够有效防治稻纵卷叶螟, 在稻纵卷叶螟发生较早的基地, 施药后7 d和14 d的防效可达58.2%~81.2%, 而在稻纵卷叶螟发生较晚的另一基地, 施药后7 d防效可达61.3%和65.6%, 但在14 d防效降至-18.6%和20.9%; 绿僵菌/白僵菌与苦参碱组合, 可用于防治稻飞虱, 7 d和14 d的防效达64.7%~76.1%; 绿僵菌/白僵菌与苏云金杆菌组合防治稻纵卷叶螟的14 d防效分别达64.0%和75.4%, 优于对稻飞虱的防效; 各组合试验结果显示, 白僵菌有相对较长的持效作用, 且在害虫迁入早期阶段(水稻发育分蘖盛期至拔节期)施用生物农药比在中后期(抽穗期及之后)施用的防效高。可见, 生物杀虫剂组合可作为农作物绿色防控的有效手段。
14种除草剂对野稷的活性测定及田间防效
2023 Vol.49(3) 317-322
[摘要]
(10)
[PDF
1639k] (14)
王义生#, 贾娇#, 张伟, 孟玲敏, 常雪*, 苏前富*
参照除草剂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准则, 在温室中测定了14种除草剂对野稷的生物活性, 并进行了田间小区药效评价。生测结果表明, 土壤处理药剂中, 异噁唑草酮、氟噻草胺、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异噁草松对野稷的活性较高, 其 ED90分别为43.08、47.14、137.09、209.93、583.74 g/hm2 (有效成分用量); 茎叶处理药剂中, 苯唑草酮、高效氟吡甲禾灵、烟嘧磺隆和苯唑氟草酮对野稷的活性较高, 其 ED90分别为22.21、35.95、95.64、111.43 g/hm2。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野稷出苗前, 土壤喷雾40%氟噻草胺SC (810 g/hm2)、900 g/L乙草胺EC (1 620 g/hm2)和960 g/L精异丙甲草胺EC (2 160 g/hm2)对野稷防效较高, 药后40 d对野稷的株防效均在86.0%以上, 鲜重防效在88.4%以上, 其次是75%异噁唑草酮WG (90 g/hm2), 防效为82. 5%~84.8%, 480 g/L异噁草松EC (1 008 g/hm2)防效76.3%~81.6%, 而38%莠去津SC (1 710 g/hm2)对野稷基本无效; 茎叶处理剂中, 108 g/L高效氟吡甲禾灵EC (72. 9 g/hm2)对野稷的防效最高, 施药后30 d对野稷的防效为94.8%~96.5%, 其次是9%苯唑氟草酮OD (120 g/hm2)、30%苯唑草酮SC (27 g/hm2)和40 g/L烟嘧磺隆OD (60 g/hm2), 三者施药后30 d 对野稷的防效为72. 2%~84.5%, 复配制剂28%硝磺·烟·莠去津 OD (630 g/hm2)对野稷的防效较高。野稷发生危害重的田块, 苗前土壤喷雾可选择氟噻草胺、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 苗后茎叶喷雾可选用高效氟吡甲禾灵或硝磺·烟·莠去津;野稷发生危害轻的田块, 土壤喷雾还可以选择异噁唑草酮、异噁草松, 苗后可选择苯唑草酮、苯唑氟草酮、烟嘧磺隆, 在防控其他杂草的同时, 对野稷进行防控。不同作物田需根据药剂的登记范围进行选取。
防治葡萄溃疡病的杀菌剂筛选与评价
2023 Vol.49(3) 323-327
[摘要]
(11)
[PDF
2649k] (12)
刘梅, 金添, 王慧, 李永华, 王训成, 李兴红, 燕继晔*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可可毛色二孢CSS-01s的室内生物活性, 筛选出3种抑制效果较好的杀菌剂; 通过对离体葡萄绿枝条及盆栽葡萄幼苗新梢进行人工接种病原菌, 进一步评价杀菌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7种杀菌剂对可可毛色二孢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活性, 其中戊唑醇、氯氟醚菌唑、啶酰菌胺和氟啶胺对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 EC50分别为0.116、0.137、0.109 μg/mL和0.119 μg/mL; 戊唑醇、氯氟醚菌唑、氟啶胺对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 EC50分别为0.420、0.595 μg/mL和1. 885 μg/mL。CSS-01s接种离体葡萄绿枝条试验中, 戊唑醇100、200 mg/L, 氯氟醚菌唑100、300 mg/L和氟啶胺100、200 mg/L的防治效果无显著差异, 在57.81%~65.31%; CSS-01s接种葡萄幼苗新梢试验中, 氟啶胺200 mg/L的防治效果最好, 为77.56%, 与氟啶胺100 mg/L、氯氟醚菌唑100、300 mg/L和戊唑醇200 mg/L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显著高于戊唑醇100 mg/L。研究结果显示, 氯氟醚菌唑、戊唑醇和氟啶胺可以作为推荐杀菌剂, 经进一步的田间药效评价用于葡萄溃疡病的防治。
广东草地贪夜蛾不同田间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监测
2023 Vol.49(3) 328-332
[摘要]
(14)
[PDF
1628k] (18)
肖汉祥1, 袁龙宇1, 高艳1, 2, 张振飞1, 李振宇1, 李燕芳1*
采用饲料浸药法测定了草地贪夜蛾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螨腈的相对敏感基线, 并测定了广东省广州、东莞、开平、平远和阳江等5地田间草地贪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多杀霉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虫螨腈的抗药性。结果表明:上述4种药剂对敏感草地贪夜蛾种群2龄幼虫的LC50在0.037~0.300 6 mg/L之间。除平远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保持敏感外, 其余4个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抗性在3.51~9.99倍之间, 属低水平抗性; 阳江和东莞种群对多杀霉素的抗性分别为17.62倍和17.71倍, 属中等水平抗性; 其他3个种群对多杀霉素抗性在4.69~7.60倍之间, 属低水平抗性; 除平远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为5.34倍, 属低水平抗性外, 其他4个草地贪夜蛾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在0.39~1. 08倍之间, 属于敏感水平; 开平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倍数为10.77倍, 属中等水平抗性; 广州、东莞和阳江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倍数在4.21~8.84倍之间, 属低水平抗性; 平远草地贪夜蛾种群对虫螨腈的抗性倍数为2.37倍, 属敏感水平。
黄淮麦区假禾谷镰刀菌对3种杀菌剂敏感性测定
2023 Vol.49(3) 333-337
[摘要]
(15)
[PDF
2215k] (15)
王季锋1#, 王珊珊1, 3#, 许景升1, 徐进1, 冯洁1, 张爱香3, 田海月4, 王连刚4, 黄俊霞5, 张昊1, 2*
以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为主要病原菌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已经成为黄淮麦区的主要小麦病害之一, 对小麦生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为了解假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咯菌腈3种杀菌剂的敏感性,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对采自河南、河北、山东的108株假禾谷镰刀菌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氰烯菌酯对假禾谷镰刀菌的EC50为0.088~0.929 μg/mL, EC50均值为(0.471±0.181) μg/mL; 敏感性分布为连续单峰曲线, 经Shapiro Wilk正态性检验符合正态分布(W=0.988, P=0.437>0.05), 所以将所有菌株的EC50平均值0.471 μg/mL定为假禾谷镰刀菌对氰烯菌酯的敏感基线; 戊唑醇对供试菌株的EC50为0.015~0.961 μg/mL, EC50均值为(0.384±0.219) μg/mL, 敏感性分布不符合连续单峰的正态分布; 咯菌腈对供试菌株的EC50为0.029~0.354 μg/mL, EC50均值为(0.153±0.075) μg/mL, 敏感性分布不符合连续单峰的正态分布。不同地理来源菌株间敏感性存在差异, 但对这3种杀菌剂都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本试验结果为3种杀菌剂在小麦茎基腐病上的防治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病原菌对药剂的敏感性、抗药性监测提供了重要信息。
河西走廊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田化学除草及对作物安全性的研究
2023 Vol.49(3) 338-347
[摘要]
(12)
[PDF
9193k] (16)
张锦伟1, 梁茜1, 孙建好2, 赵建华2, 谢亚琼3, 靖俊杰1, 贾春虹1*, 赵尔成1*
玉米与豆科作物复合种植是河西走廊地区重要的粮经作物栽培模式, 杂草危害是该复合种植体系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裂区试验设计的方法研究了5种除草剂(或配方)对玉米与3种豆科作物-大豆Glycine max、赤小豆Vigna umbellata和菜豆Phaseolus vulgaris间作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和对两类作物的安全性。结果表明, 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为81.67%~91.55%, 显著高于当地常规玉米单作的化学除草处理(P<0.05), 5种药剂处理对苗期玉米无明显药害, 而对3种豆科作物幼苗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玉米收获期900 g/L乙草胺EC、900 g/L乙草胺EC+87.5% 2, 4-滴异辛酯EC和900 g/L乙草胺EC+10%唑嘧磺草胺SC 3种药剂处理条件下三种间作组合的玉米+豆科作物总产量均高于空白对照, 且与各自的人工除草处理相当或更优; 本试验5种药剂处理条件下玉米与3种豆科作物间作组合的玉米+豆科作物总产量均与玉米单作常规化学除草处理相当或更优。研究结果可为西北河西走廊地区玉米与豆科作物间作模式下田间杂草的安全、高效化学防除提供技术参考。
火炬树和洋白蜡新害虫—宽肩象Ectatorhinus adamsii Pascoe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2023 Vol.49(3) 348-352
[摘要]
(14)
[PDF
17382k] (28)
薛正1, 冯淼1, 王松1, 贺全勇2, 张英华1, 王琦1, 陈立永3
本文记述了火炬树和洋白蜡新害虫——宽肩象Ectatorhinus adamsii各虫态形态特征及其在火炬树和洋白蜡上的发生情况。调查发现宽肩象在北京1年发生2代, 以成虫在土壤中越冬, 翌年4月下旬出蛰, 6月上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发生期, 7月中旬至9月上旬为第2代幼虫发生期。讨论了宽肩象发生的原因, 提出了防治建议, 并附有各虫态的形态(包括雄性外生殖器)和为害状等彩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