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合作
投稿指南
旧版入口
联系我们
交流园地
.
大家都来交流新技术哦
常用软件及单据下载
《植物保护》投稿格式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专家审稿方法
火狐中国版 2010.9免费下载
期刊订阅
植物保护淘宝
植物保护微店
信息公告
严正声明
关于开通万方论文重合率自查的通知
《植物保护》复合影响因子3.563
《植物保护》获201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暨第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学科排名第1位,再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植物保护》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QI区
《植物保护》刊出的“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植物保护》启用电子发票
《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更多
站内检索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到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浏览排行
.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
昆虫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生防芽胞杆菌脂肽抗生素研究
.
《植物保护》征稿简约(20
.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
.
检疫性实蝇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
期刊界
勤云公司
本期封面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学术类刊物。连续多次荣获政府和行业组织授予的荣誉,2018-2023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入选第四届—第六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2024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资助。主要刊登植物病理、农林业昆虫、杂草、鼠害及外来入侵生物等农作物有害生物、植物检疫、农药等植物保护学科各领域原创性研究论文和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成果等。
最新一期目录 2025年第4期
合并选项
专论与综述
植物无义介导的RNA降解与病毒的制衡
2025 Vol.51(4) 1-6
[摘要]
(158)
[PDF
6417k] (306)
陈雅琳, 周雪平*, 李方方*
昆虫复眼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研究方法
2025 Vol.51(4) 7-17
[摘要]
(120)
[PDF
7072k] (374)
张茂森1, 陈俊杰1, 罗巧枝1, 王瀚樟1, 陈万斌1, 3, 李玉艳1, 申忠健1, 张礼生1, 2*
玉米中真菌毒素、农药残留污染及风险控制研究进展
2025 Vol.51(4) 18-29
[摘要]
(110)
[PDF
2961k] (280)
魏龙兵, 潘兴鲁, 吴小虎, 徐 军, 董丰收*, 郑永权
多年生杂草营养繁殖特性研究进展
2025 Vol.51(4) 30-38
[摘要]
(84)
[PDF
1718k] (146)
马小艳#, 骆云龙#, 马 艳*
研究报告
斜纹夜蛾SlbHLH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2025 Vol.51(4) 39-52
[摘要]
(112)
[PDF
14989k] (503)
吴 霜, 罗云米, 曾志红, 王瑢笙, 余 鹰, 陈 磊*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基因促进滞育态七星瓢虫的脂质积累
2025 Vol.51(4) 53-62
[摘要]
(84)
[PDF
20738k] (410)
陈俊杰1#, 韩舜达1, 3#, 董文静1, 郭鹏辉1, 刘晓晓1, 刘照涵1, 张礼生1, 2*
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熏蒸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初探
2025 Vol.51(4) 63-71
[摘要]
(103)
[PDF
31820k] (368)
智亚楠, 尤伟晨, 李 芸, 李宇洁, 王春生, 陈利军*
5种植物精油对稻曲病菌的抑菌活性比较及薰衣草精油抑菌机制分析
2025 Vol.51(4) 72-80
[摘要]
(94)
[PDF
6355k] (226)
伏荣桃1, 2, 陈 诚1, 2, 王 剑1, 2, 赵黎宇1, 陈 宇1, 卢代华1, 2*
芜菁花叶病毒广西大化菜心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
2025 Vol.51(4) 81-87
[摘要]
(94)
[PDF
6268k] (325)
莫翠萍1, 陈锦清1, 李祐聪1, 2, 谢慧婷1, 秦碧霞1, 崔丽贤1, 李飞飞4, 汤亚飞3, 蔡健和1*, 李战彪1*
粉葛茎腐病病原鉴定及其根际细菌群落分析
2025 Vol.51(4) 88-97
[摘要]
(97)
[PDF
30050k] (433)
佘小漫1#*, 李志芳2#, 马紫君1, 蓝国兵1, 丁善文1, 何自福1*
点蜂缘蝽滞育和非滞育对嗅觉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5 Vol.51(4) 98-108
[摘要]
(82)
[PDF
8138k] (453)
谢明惠, 钟永志, 林璐璐, 张光玲, 赵 伟, 陈浩梁*
基于高光谱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辣椒及玉米幼苗病毒病快速检测
2025 Vol.51(4) 109-118
[摘要]
(80)
[PDF
9075k] (373)
崇晓月1, 张树根2, 王 培1, 张 秦2, 张军民2*, 周 涛1*
基于后向轨迹分析的辽东半岛南端冬小麦条锈病菌源初探
2025 Vol.51(4) 119-130
[摘要]
(79)
[PDF
149698k] (514)
王奥霖1, 2, 刘 岩3, 李晓文4, 李佩玲5, 葛宏蔓3, 韩方强4, 范洁茹1, 刘 伟1*, 胡小平2, 周益林1*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香梨优斑螟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2025 Vol.51(4) 131-140
[摘要]
(87)
[PDF
9287k] (487)
袁文镒1, 2, 王山宁2, 张大为3, 4, 李 倩4, 王 甦2, 金振宇1*, 杨 帆2*
普通大蓟马的田间趋色性、日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2025 Vol.51(4) 141-152
[摘要]
(86)
[PDF
8167k] (267)
邹 祥1, 胡静荣2*, 王阿强3, 李 瑾3, 吴明月5, 刘 勇5, 杨玉婷1, 史彩华2, 郭兆将4, 张友军4, 谢 文3, 4*
番茄潜叶蛾虫生真菌球孢白僵菌TaBb2405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
2025 Vol.51(4) 153-161
[摘要]
(79)
[PDF
14805k] (464)
张晓媛1, 刘光迪1, 钱鹏帆1, 曾民芳1, 肖皓钧2, 李永和1*, 罗旭璐2*
几株分离自麻天牛的白僵菌的生长、产孢特性及产酶能力分析
2025 Vol.51(4) 162-173
[摘要]
(64)
[PDF
8202k] (462)
蔡 霓1#, 乔治君1, 2#, 刘 芳1, 方 伟1, 刘少芳3, 农向群4, 王开梅1*
甘肃省多序岩黄芪孢囊线虫病病原鉴定
2025 Vol.51(4) 174-181
[摘要]
(67)
[PDF
20162k] (430)
邢晓芳1, 胡继辉1, 周 晨1, 罗 宁1, 刘变变1, 郭 炜1, 刘永刚2, 李惠霞1*
温度对柑橘木虱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
2025 Vol.51(4) 182-193
[摘要]
(96)
[PDF
10441k] (498)
王一帆#, 刘晓童#, 张振宇, 张宏宇*, 郑薇薇*
替代寄主状态及饲养空间对东方平腹小蜂繁殖的影响
2025 Vol.51(4) 194-201
[摘要]
(74)
[PDF
5662k] (428)
暴可心1#, 买买提江·肉孜2#, 庄宇彤1, 3, 党英侨1, 王小艺1*
团花绢野螟性信息素分泌腺形态及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2025 Vol.51(4) 202-209
[摘要]
(58)
[PDF
27579k] (513)
陶 瑜1, 王 静1, 邓创创1, 冯 莹2, 马 涛1*
2021年-2023年怒江州草地贪夜蛾成虫和幼虫发生分析
2025 Vol.51(4) 210-215
[摘要]
(71)
[PDF
8179k] (370)
阿普前1, 2#, 马 琳2, 3#, 李世岚1, 范正宽1, 波碧芳1, 李诚忠1, 余学花1, 孙 涛1, 陈世荣1, 江幸福2*
温度介导的水稻镰刀菌群体生物学性状差异
2025 Vol.51(4) 216-222
[摘要]
(66)
[PDF
8722k] (365)
顾 慧1, 史建荣2, 仇剑波1, 2*, 徐剑宏2*
长江中游红铃虫耐寒性及滞育解除过程中耐寒物质含量的变化
2025 Vol.51(4) 223-228
[摘要]
(59)
[PDF
1989k] (142)
丛胜波1, 王 玲1, 尹海辰1, 张延芹2, 许 冬1, 杨妮娜1, 武怀恒1, 万 鹏1*
接骨木提取物对桃蚜的毒力和发育繁殖的影响
2025 Vol.51(4) 229-234
[摘要]
(62)
[PDF
2790k] (377)
李卓丽1, 2, 王 博1, 虎少婧1, 郭 金1, 潘夏丽1, 张庆雯1, 张李香1*
灰茶尺蠖越冬蛹在茶园的空间分布型及其过冷却点测定
2025 Vol.51(4) 235-242
[摘要]
(63)
[PDF
1917k] (154)
耿书宝1, 2, 陈 磊1, 2, 侯贺丽2, 3, 周国涛4, 黄晓庆5, 周 洲1, 2, 乔 利1, 2*, JUNG Chuleui6*
5种菊科入侵植物精油对红火蚁的生物活性
2025 Vol.51(4) 243-248
[摘要]
(63)
[PDF
1700k] (264)
周 敏1, 2, 刘宇琦1, 2, 蒋 露3, 杨沆鑫4, 李 军2*, 李 超1*
冬型中国梨喀木虱成虫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及行为选择
2025 Vol.51(4) 249-256
[摘要]
(83)
[PDF
21012k] (384)
李 颖2, 翟欣悦3, 陈 航1, 申瑞威1, 赵育松1, 王 怡1, 马瑞燕1, 李 捷2, 3*, 孔维娜1*
彩纹猎蝽成虫喙和前足跗节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2025 Vol.51(4) 257-265
[摘要]
(66)
[PDF
19560k] (386)
张颖昕1, 丘明艳1, 李 澳1, 肖艳松2, 刘 婷2, 许小霞1, 金丰良1*
实验方法与技术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枸杞上的残留行为、储藏稳定性及膳食风险评估
2025 Vol.51(4) 266-274
[摘要]
(66)
[PDF
1887k] (243)
杨 静, 马小龙, 魏新举, 王晓菁, 苟春林*
油茶暹罗炭疽菌的遗传转化及其侵染进程研究
2025 Vol.51(4) 275-284
[摘要]
(63)
[PDF
34271k] (379)
陈健鑫1, 朱幼娇1, 吴峰婧琳1, 魏玉倩1, 马焕成2, 杨红玉3*, 伍建榕1, 2*
火龙果中仙人掌X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2025 Vol.51(4) 285-289
[摘要]
(56)
[PDF
2883k] (381)
柏自琴*, 罗 会*, 解 璞, 郑 伟, 刘 涛
PMAxx-qPCR定量检测梨火疫活菌方法的建立
2025 Vol.51(4) 290-297
[摘要]
(62)
[PDF
3141k] (397)
韩文超1, 许景升1, 黄宏坤2, 李志明1, 杨晓欣1, 徐 进1*, 冯 洁1*
基于形态和DNA条形码的小火蚁检疫鉴定
2025 Vol.51(4) 298-307
[摘要]
(55)
[PDF
15549k] (396)
何旭诺1, 黄娇芬2, 胡淑青1, 林 莉1, 李献锋1, 魏 霜1, 徐 强1, 武目涛1, 刘海军1*
棉大卷叶螟蛹和成虫形态的性别差异及性别鉴定
2025 Vol.51(4) 308-313
[摘要]
(75)
[PDF
27813k] (467)
傅 淑1#, 谢清阳1#, 黄诗萍1, 彭思琪1, 周茂婷1, 林 宏1, 杨槟煌1, 张灵玲2, 刘昭霞1*
基于RT-RAA的苹果坏死花叶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2025 Vol.51(4) 314-319
[摘要]
(70)
[PDF
4050k] (402)
侯雨萌1, 2, 赵振兴2, 王思元2, 董 铮2, 胡中泽3, 周 涛1*, 张永江2*
研究简报
海南榴莲疫霉果腐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2025 Vol.51(4) 320-324
[摘要]
(70)
[PDF
19348k] (272)
许 焕1, 2, 张喆宇1, 2, 周兆禧3, 王家保1*, 曹学仁1*
桤叶唐棣火疫病的发生与鉴定
2025 Vol.51(4) 325-329
[摘要]
(65)
[PDF
24048k] (498)
韩丽丽1, 陈卫民1*, 王杰花2, 雷 荣3, 吴品珊3*
调查研究
2023年青海越夏菌源区冬小麦秋苗条锈病发生动态
2025 Vol.51(4) 330-335
[摘要]
(68)
[PDF
2118k] (381)
王 璇1, 卢恩钰1, 周小妹1, 马文龙1, 康振生2, 陈万权3, 郭青云1*, 姚 强1*
水稻品种资源对胡麻叶斑病菌抗性评价及病菌致病特性研究
2025 Vol.51(4) 336-353
[摘要]
(65)
[PDF
9720k] (369)
冯爱卿#, 黄泽楷#, 陈 深, 汪聪颖, 陈凯玲, 封金奇, 朱小源, 苏 菁*
一株生防木霉的鉴定及对山药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2025 Vol.51(4) 354-362
[摘要]
(77)
[PDF
8470k] (434)
王 刚, 万郅睿, 沈丹宇*, 窦道龙
西南地区主栽杂交稻对‘宜香优2115’致病性稻瘟菌的抗性
2025 Vol.51(4) 363-372
[摘要]
(63)
[PDF
2507k] (274)
曹 月1, 2, 吴晗霖1, 黄衍焱3, 张 梅4, 彭云良1, 5, 姬红丽1, 雷树凡2*, 曹步暐1*
苦荞根结线虫病流行规律调查及抗性资源和防控药剂筛选
2025 Vol.51(4) 373-379
[摘要]
(73)
[PDF
1726k] (376)
孙道旺1, 王 群2, 何成兴2, 张艳军3, 胡选江3, 刘 佳3, 卢文洁1, 王莉花1*
吉林省公主岭灯下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25 Vol.51(4) 380-387
[摘要]
(69)
[PDF
5189k] (320)
孙 嵬, 潘艺元, 高月波*
北方春玉米区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评估
2025 Vol.51(4) 388-392
[摘要]
(68)
[PDF
1663k] (262)
王 雪1, 2#, 孟玲敏1#, 贾 娇1, 白 雪1, 王义生1, 张 伟1, 吴宏斌1, 苏前富1*
技术与应用
赣南脐橙果园柑橘全爪螨对4种杀螨剂的抗药性监测
2025 Vol.51(4) 393-398
[摘要]
(72)
[PDF
1691k] (378)
郭青云1, 2*, 李 维1, 安 京1
西藏青稞田入侵杂草曼陀罗适用除草剂的筛选
2025 Vol.51(4) 399-402
[摘要]
(74)
[PDF
1660k] (371)
赵 远, 陈新兰, 姚小波, 雷雪萍, 庞 博*
对桃粉大尾蚜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筛选及其田间防效评价
2025 Vol.51(4) 403-408
[摘要]
(73)
[PDF
9488k] (488)
朱志伟1#, 余佳敏1, 2#, 宣泽兵1, 张 今1, 沈望熙1, 邓 全3, 徐蓬军4, 李茂业1*, 刘 苏1*
二甲基二硫和棉隆联合生物菌剂对山药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效果评价
2025 Vol.51(4) 409-415
[摘要]
(82)
[PDF
5377k] (436)
万传旭1, 曾 荣1, 方文生2, 鄢明峰1, 华菊玲1, 黄水金1*, 孙 杨1*
有害生物动态
警惕番茄灼烧病毒危害我国番茄生产
2025 Vol.51(4) 416-420
[摘要]
(78)
[PDF
7444k] (357)
廖富荣1, 杨小文3, 李献锋2, 胡淑青2, 冯黎霞2*
有害生物动态
植物无义介导的RNA降解与病毒的制衡
2025 Vol.51(4) 1-6
[摘要]
(158)
[PDF
6417k] (306)
陈雅琳, 周雪平*, 李方方*
无义介导的RNA降解(nonsense-mediated RNA decay, NMD)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保守的RNA质量控制(RNA quality control, RQC)机制, 可调节异常和正常RNA转录本的积累。研究发现,在遭遇病毒侵染时植物能够通过NMD限制病毒的侵染, NMD是植物防御病毒的重要途径。然而, 在病毒和寄主植物的军备竞赛中, 病毒也已经进化出多种策略来避免、对抗或操纵NMD, 成功地在寄主细胞中实现增殖。本文综述了NMD途径的基本信息、植物中NMD途径的独特性、植物通过NMD抵抗病毒侵染的作用方式以及病毒如何抵抗植物的NMD, 展望了该研究方向的未来研究重点。
昆虫复眼的结构和功能及其研究方法
2025 Vol.51(4) 7-17
[摘要]
(120)
[PDF
7072k] (374)
张茂森1, 陈俊杰1, 罗巧枝1, 王瀚樟1, 陈万斌1, 3, 李玉艳1, 申忠健1, 张礼生1, 2*
复眼是昆虫的主要视觉器官, 在导航、觅食和避敌等关键行为中起核心作用, 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视觉转导机制对昆虫的生态适应性极为重要。本文重点聚焦复眼的微观结构、研究方法、视觉行为和信号转导机制。微观结构方面, 本文描述了昆虫复眼的基本构造, 涉及小眼的精细构造和视网膜细胞的功能分化, 探讨了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高效的视觉信息处理。研究方法部分重点介绍了高分辨率显微成像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在复眼研究中的应用。视觉行为部分强调了复眼在昆虫昼夜节律调控和空间导航中的关键作用。最后, 本文详细阐述了视觉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重点分析了从光感受到信号转导的完整过程, 包括视蛋白的光活化、G蛋白偶联信号放大、离子通道调控等关键步骤。特别强调了新发现的信号调控分子和反馈机制在视觉信号精确转导中的重要作用。昆虫复眼的研究促进多种技术的开发, 包括农业害虫的诱捕策略、基因靶向技术以及害虫监测和生态管理方法等。
玉米中真菌毒素、农药残留污染及风险控制研究进展
2025 Vol.51(4) 18-29
[摘要]
(110)
[PDF
2961k] (280)
魏龙兵, 潘兴鲁, 吴小虎, 徐 军, 董丰收*, 郑永权
真菌毒素和农药残留是玉米及其加工产品中的主要安全隐患, 施用化学农药是防治玉米病虫草害和减轻真菌毒素污染的重要手段, 但不合理地施用农药会导致农药残留问题。本文对我国防治玉米病虫草害的农药登记、使用情况及农药残留污染现状, 玉米典型真菌毒素来源、特征及污染现状, 病虫草害和污染物之间的关系, 农药残留对真菌毒素的影响及国内外真菌毒素和农药残留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进展等内容展开系统综述, 从不同视角提出了相关建议:基于现有真菌毒素和农药残留污染控制技术,加强对真菌毒素污染的关键因子控制, 构建符合我国产区特征的玉米真菌毒素与农药残留协同防控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 提升我国玉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多年生杂草营养繁殖特性研究进展
2025 Vol.51(4) 30-38
[摘要]
(84)
[PDF
1718k] (146)
马小艳#, 骆云龙#, 马 艳*
具备营养繁殖特性是多年生杂草肆虐农田难以防除的重要原因。本文概述了多年生杂草的营养繁殖方式, 探讨了水分、温度、光照、土壤酸碱度和养分等环境因素及基质类型、繁殖体切断长度与重量、植物生长调节剂、地上植株处理方式、生长时期、地理纬度和繁殖体部位等非环境因素对多年生杂草营养繁殖的影响。提出应围绕多年生杂草营养繁殖特性, 加强多年生杂草对农田系统和农事操作的适应性及其营养繁殖调控机理研究, 为农田多年生杂草的高效防除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斜纹夜蛾SlbHLH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2025 Vol.51(4) 39-52
[摘要]
(112)
[PDF
14989k] (503)
吴 霜, 罗云米, 曾志红, 王瑢笙, 余 鹰, 陈 磊*
为探索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bHLH转录因子在斜纹夜蛾响应微生物农药胁迫过程中的作用, 采用酵母双杂交技术, 以SlbHLH为诱饵蛋白, 筛选经微生物农药处理后的斜纹夜蛾cDNA文库。经测序和BLAST比对分析, 初步筛选出38个与SlbHLH互作的蛋白。通过酵母双杂交点对点试验, 验证了候选互作蛋白SlCDA、SlCHIT、SlFCP、SlHEMO、SlLCP、SlTRYP与SlbHLH之间的互作关系。经金龟子绿僵菌、短稳杆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处理后的RT-qPCR结果表明, 在一定微生物农药及其配套处理模式下, SlbHLH的表达趋势与SlCHIT、SlFCP、SlHEMO、SlLCP的表达趋势一致, 与SlTRYP的表达趋势相反, 预示互作蛋白与SlbHLH可能共同参与调控斜纹夜蛾对微生物农药胁迫的响应过程。本研究为解析斜纹夜蛾bHLH转录因子及其互作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DGAT1)基因促进滞育态七星瓢虫的脂质积累
2025 Vol.51(4) 53-62
[摘要]
(84)
[PDF
20738k] (410)
陈俊杰1#, 韩舜达1, 3#, 董文静1, 郭鹏辉1, 刘晓晓1, 刘照涵1, 张礼生1, 2*
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是一种典型的优良捕食性天敌昆虫, 广泛应用于害虫生物防治领域。该昆虫以滞育态成虫越冬, 滞育态雌虫腹部脂质大量积累, 存活时间显著延长。脂质积累是昆虫进入滞育状态的主要生理特征之一, 积累的脂质为昆虫种群在滞育期和滞育解除后的基本代谢活动提供营养和能量, 以应对能量物质匮乏的不利环境, 从而确保其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本试验的前期研究发现, 滞育态七星瓢虫腹部积累的脂质主要是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AG)。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iacylglycerol-O-acyltransferase, DGAT)是TAG合成最后一步的催化酶, 也是唯一限速酶。然而, 人们对昆虫中的DGAT知之甚少。本研究从七星瓢虫基因组中筛选到了一个注释为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diacylglycerol acyltransferase 1, DGAT1)的基因序列。以七星瓢虫为研究对象克隆了二酰甘油酰基转移酶1基因(CsDGAT1)的ORF阅读框序列, 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 利用RT-qPCR分析了该基因在滞育诱导雌虫和非滞育雌虫中的表达特征; 利用RNAi技术干扰CsDGAT1基因, 测量了干扰后雌虫体内TAG含量。研究结果表明:七星瓢虫CsDGAT1蛋白与异色瓢虫的CsDGAT1蛋白亲缘关系较近, 并且含有8个保守的活性组氨酸位点。在非滞育条件下, CsDGAT1基因在雌虫脂肪体和卵巢中表达量较高; 在滞育诱导条件下, CsDGAT1在雌虫脂肪体和中肠中表达量较高。与非滞育条件下的雌虫相比, CsDGAT1基因在滞育诱导的雌虫的脂肪体和中肠中表达量显著增加。RNA干扰CsDGAT1基因后, 雌虫体内TAG含量显著降低, 脂肪积累减少。本研究发现CsDGAT1基因在滞育态七星瓢虫的脂质积累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深入探究七星瓢虫滞育的脂肪积累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为开发诱导天敌昆虫滞育等技术提供理论支撑, 对推进天敌昆虫在生物防治中的产业化应用具有重要作用。
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熏蒸抑菌活性及抑菌机制初探
2025 Vol.51(4) 63-71
[摘要]
(103)
[PDF
31820k] (368)
智亚楠, 尤伟晨, 李 芸, 李宇洁, 王春生, 陈利军*
为明确L-香芹酮的熏蒸抑菌活性和其作用机制, 本研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核盘菌、齐整小核菌、禾谷镰孢、胶孢炭疽菌5种植物病原菌的熏蒸抑制作用, 采用孢子萌发法进一步探究了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的作用, 通过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熏蒸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微观形态和亚细胞结构的变化, 利用PI染色观察细胞膜的损伤情况, 并测定L-香芹酮对灰葡萄孢麦角甾醇合成、细胞膜胞外电导率、蛋白质和核酸含量的影响, 开展了L-香芹酮对草莓灰霉病的离体防效试验。结果显示, L-香芹酮对5种植物病原菌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熏蒸72 h EC50在5.29~18.69 μL/L之间。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EC50为11.78 μL/L; 经L-香芹酮熏蒸处理后灰葡萄孢菌丝干瘪, 扭曲, 细胞器结构紊乱; PI染色结果表明, L-香芹酮熏蒸处理严重影响灰葡萄孢细胞膜的完整性, EC50和EC90剂量处理组麦角甾醇含量分别降低27.3%和43.2%, 胞内物质外泄, 菌丝液的相对电导率上升, 蛋白质和核酸类物质外渗程度高于对照。EC90剂量熏蒸处理对草莓灰霉病治疗和保护防控效果分别为85.43%和90.31%。综上, L-香芹酮可通过破坏灰葡萄孢细胞膜的完整性和通透性来发挥抑菌功效, 对草莓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该结果为新型植物源熏蒸杀菌剂的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5种植物精油对稻曲病菌的抑菌活性比较及薰衣草精油抑菌机制分析
2025 Vol.51(4) 72-80
[摘要]
(94)
[PDF
6355k] (226)
伏荣桃1, 2, 陈 诚1, 2, 王 剑1, 2, 赵黎宇1, 陈 宇1, 卢代华1, 2*
本试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5种植物精油对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 virens的抑菌效果, 通过测定精油对菌丝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 筛选作用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 并进一步分析了精油对稻曲病菌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 薰衣草精油对稻曲病菌的作用效果最佳, 其EC50为0.249 mg/mL。薰衣草精油可降低稻曲病菌细胞中Na+K+-ATP酶 (Na+K+-ATPase)、琥珀酸脱氢酶(SDHase)和NAD-苹果酸脱氢酶(NAD-MDHase)的活力; 同时, 也可降低稻曲病菌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发现, 在薰衣草精油处理后, 稻曲病菌中有20个转录因子的表达量发生了变化; 同时, 糖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核酸代谢途径中的一些重要调控基因表达量也发生了改变。结果表明, 薰衣草精油可通过降低病原菌能量代谢中酶活力、细胞膜上麦角固醇的含量以及干扰糖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酸代谢途径中重要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
芜菁花叶病毒广西大化菜心分离物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
2025 Vol.51(4) 81-87
[摘要]
(94)
[PDF
6268k] (325)
莫翠萍1, 陈锦清1, 李祐聪1, 2, 谢慧婷1, 秦碧霞1, 崔丽贤1, 李飞飞4, 汤亚飞3, 蔡健和1*, 李战彪1*
为明确引起广西大化菜心表现花叶斑驳症状的病毒病原, 从广西大化采集4个表现典型症状的菜心样品,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DNA分段克隆、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和遗传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样品进行了检测鉴定、全基因组序列克隆和遗传进化分析。〖JP+1〗结果显示, 利用马铃薯Y病毒属通用简并引物从4个菜心样品中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 将所得PCR产物克隆并测序, 所得序列与NCBI中报道的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 TuMV)分离物具有较高的核苷酸相似性, 结果初步证实所采集的菜心样品感染了TuMV; 利用7对特异引物和5′/3′RACE引物对TuMV广西菜心分离物的全基因序列进行分段克隆、测序, 最终获得一条大小为9 834 nt的全长基因组序列。BLAST分析发现,该序列与TuMV其他分离物的基因组序列一致性为77.84%~96.06%, 其中与中国云南安宁分离物TuMV_CHN229(登录号:LC537500.1)的一致性最高(96.06%), 依据上述结果将该分离物命名为TuMV_GXdh1(GenBank登录号:PP079014)。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 TuMV_GXdh1与中国北京、山东、广东、台湾等分离物以及美国、日本等14 个分离物聚集在一个大分支上, 分属于world-B组, 其中与中国云南安宁分离物和浙江杭州分离物(TuMV_CHZH33A, GenBank登录号:LC537526.1)聚集在一个小分支, 亲缘关系最近。综上, 本研究首次获得TuMV广西分离物的全基因序列, 并对其遗传进化等进行了分析。
粉葛茎腐病病原鉴定及其根际细菌群落分析
2025 Vol.51(4) 88-97
[摘要]
(97)
[PDF
30050k] (433)
佘小漫1#*, 李志芳2#, 马紫君1, 蓝国兵1, 丁善文1, 何自福1*
近年来粉葛茎腐病发生日趋增多, 严重影响粉葛的产量及质量。本研究从粉葛茎腐病病样中分离病原菌,根据其生理生化特征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其鉴定为须芒草罗布斯氏菌Robbsia andropogonis,革兰氏阴性。基于细菌16S rRNA,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从健康粉葛和发病粉葛的根际土壤样品共获得613 254 条16S rRNA基因有效序列, 1 374个OTU, 分属于27门、53纲、100目、144科、213属、73种。发病粉葛和健康粉葛根际土壤之间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差异显著, 但Beta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与健康粉葛根际土壤(FgJK)相比, 发病粉葛根际土壤(FgbJ)中蓝细菌门Cyanobacteriota和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 在属水平上, 副伯克霍尔德氏菌属Paraburkholderia、泛菌属Pantoe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根瘤菌属Rhizobium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提高; 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细菌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
点蜂缘蝽滞育和非滞育对嗅觉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5 Vol.51(4) 98-108
[摘要]
(82)
[PDF
8138k] (453)
谢明惠, 钟永志, 林璐璐, 张光玲, 赵 伟, 陈浩梁*
有研究表明滞育和非滞育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对聚集信息素的感受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拟通过测定滞育和非滞育点蜂缘蝽触角转录组, 寻找表达差异的嗅觉相关基因, 分析与滞育关联的信息素识别机制。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BGISEQ-500对滞育和非滞育点蜂缘蝽雌、雄成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进行通路富集分析, 同时对差异表达的嗅觉基因进行RT-qPCR验证。点蜂缘蝽触角转录组共获得57 648条unigenes, 其中61.05%在七大公共数据库中成功注释。注释到NR数据库的基因最多(52.90%), 匹配到茶翅蝽Halyomorpha halys的序列最多, 为55.83%。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 与非滞育雌虫相比, 滞育雌虫触角中共筛选到2 222个差异表达基因, 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 288个, 下调表达基因934个; 与非滞育雄虫相比, 滞育雄虫触角中共筛选到2 293个差异表达基因, 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 410个, 下调表达基因883个; 雌、雄虫触角间差异基因较少, 分别为315个(滞育)和584个(非滞育)。进一步对嗅觉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发现:滞育和非滞育雌虫触角间10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 CSPs)基因和11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binding proteins, OBPs)基因差异表达; 滞育和非滞育雄虫触角有7个CSPs基因和11个OBPs基因差异表达; 滞育雌、雄成虫仅有1个OBP基因表达出现差异; 非滞育雌、雄虫间有4个CSPs基因和3个OBPs基因差异表达。从差异表达的嗅觉相关基因中选取10个基因(4个OBPs,4个CSPs 2个ORs)进行RT-qPCR验证, 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相符。研究结果将为今后点蜂缘蝽识别聚集信息素的分子机制及研发更为高效的化学通讯调控技术提供参考。
基于高光谱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的辣椒及玉米幼苗病毒病快速检测
2025 Vol.51(4) 109-118
[摘要]
(80)
[PDF
9075k] (373)
崇晓月1, 张树根2, 王 培1, 张 秦2, 张军民2*, 周 涛1*
作物病毒病发生的早期检测能够为病害预警和综合防控提供关键信息。为探究病毒病早期无损检测的可行方法, 本文分别使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 以辣椒轻斑驳病毒侵染的辣椒幼苗、甘蔗花叶病毒侵染的玉米幼苗以及相应的健康幼苗为测试样品, 对病毒侵染早期的辣椒和玉米幼苗开展了快速、无损检测。对高光谱数据及叶绿素荧光数据进行不同预处理后, 使用随机森林(RF)、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支持向量机(SVM)算法构建了分类模型。结果表明, 叶绿素荧光RF模型最适于辣椒显症前或显症后叶片带毒的判断, 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均为78.3%和80.0%; 玉米显症前叶片高光谱数据经多元散射校正(MSC)预处理后的OPLS-DA模型最适于其带毒情况的判断, 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为90.0%和100.0%; 叶绿素荧光OPLS-DA模型最适于玉米显症后叶片带毒的判断, 其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准确率分别为95.0%和100.0%。本研究为生产上使用高光谱或叶绿素荧光成像技术在早期检测作物幼苗病毒病提供了参考。
基于后向轨迹分析的辽东半岛南端冬小麦条锈病菌源初探
2025 Vol.51(4) 119-130
[摘要]
(79)
[PDF
149698k] (514)
王奥霖1, 2, 刘 岩3, 李晓文4, 李佩玲5, 葛宏蔓3, 韩方强4, 范洁茹1, 刘 伟1*, 胡小平2, 周益林1*
由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Pst)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重要的病害之一, 严重威胁我国小麦的安全生产。2024年6月4日在对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冬小麦开展田间病害调查时发现, 所有调查田块均有不同程度的小麦条锈病发生。本研究利用HYSPLIT模型, 结合田间病害调查数据, 在病菌孢子最可能到达的时间窗内模拟后向气流轨迹, 结果显示, 2024年西泥河村是入侵旅顺口区首波锈菌孢子最可能的菌源接收地, 河北和山东两省的环渤海湾地区冬小麦上的条锈菌是该村最有可能的菌源来源; 推测其他点位的条锈菌可能来自本地或本地菌源和外来菌源兼而有之。此外, 本研究也是我国小麦条锈菌跨海传播并造成病害异地发生和流行的首次报道, 为进一步明确旅顺口区上游菌源地和当地小麦条锈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奠定基础。
基于MaxEnt模型预测气候变化下香梨优斑螟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
2025 Vol.51(4) 131-140
[摘要]
(87)
[PDF
9287k] (487)
袁文镒1, 2, 王山宁2, 张大为3, 4, 李 倩4, 王 甦2, 金振宇1*, 杨 帆2*
香梨优斑螟Euzophera pyriella对多种果树构成严重威胁, 影响果树产业的发展。为评估在不同气候条件下香梨优斑螟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及适生区的空间格局变化, 通过筛选影响该虫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 基于其在我国的分布数据, 采用MaxEnt模型和ArcGIS软件, 预测了香梨优斑螟在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SSP245: 2041-2060、2061-2080和SSP585: 2041-2060、2061-2080)的潜在分布范围和适生区变化。结果显示, MaxEnt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下训练AUC均值为(0.992±0.002 3), 表明模型预测准确。香梨优斑螟的潜在适生区主要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 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在当前气候条件下, 香梨优斑螟主要分布于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北, 天山山脉南侧、甘肃河西走廊地区, 以及兰州北部的黄土高原地区、宁夏地区、内蒙古地区以及青海部分地区, 适生区总面积87.75万km2, 其中高适生区面积5.39万km2, 中适生区面积13.06万km2, 低适生区面积69.3万km2。未来气候条件下, 这些地区的适生区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几何中心在SSP245情境下先向南再向北移动, 总体呈现向北扩张, 而SSP585情境下几何中心先向东后向西移动, 总体呈现向西扩张且适生区面积相比当前气候都有所增加。由此可见, 香梨优斑螟的适生区集中在我国西北地区, 该区域是我国重要的果树生产地, 也是害虫入侵的关键路径。因此, 应加强该地区的监控与防范措施, 减少害虫的扩散风险, 保障果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普通大蓟马的田间趋色性、日活动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2025 Vol.51(4) 141-152
[摘要]
(86)
[PDF
8167k] (267)
邹 祥1, 胡静荣2*, 王阿强3, 李 瑾3, 吴明月5, 刘 勇5, 杨玉婷1, 史彩华2, 郭兆将4, 张友军4, 谢 文3, 4*
为明确普通大蓟马Megalurothrips usitatus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及其种群在海南豇豆种植高峰期日活动规律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文在海南豇豆盛花期选择8种颜色的粘虫板和自制的64种色卡, 在田间系统性开展普通大蓟马的趋色定量研究, 并评估了粘虫板悬挂的方位、高度和规格对普通大蓟马的诱集效果。在此基础上, 悬挂诱集效果最好的色板, 探究海南冬季普通大蓟马的日活动规律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表明,粉色粘虫板和60号色卡(RGB值为255, 160, 255)对普通大蓟马的引诱效果最好, 粘虫板朝向与豇豆植株保持平行, 悬挂高度在140 cm, 色板规格10 cm×10 cm引诱效果最佳。运用色板最优组合开展普通大蓟马的日活动规律调查, 发现普通大蓟马在海南三亚冬季的日活动规律呈单峰型, 活动峰值时间在10:00-12:00。环境因子关联分析发现, 普通大蓟马活动的最适环境温度在28~33℃、相对湿度在51.3%~80.5%、光照强度在23 885~122 284 lx。研究结果揭示了普通大蓟马的颜色趋性和在南方豇豆主产区的日活动规律特性, 为普通大蓟马的物理防控措施的开发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番茄潜叶蛾虫生真菌球孢白僵菌TaBb2405的分离鉴定及其毒力
2025 Vol.51(4) 153-161
[摘要]
(79)
[PDF
14805k] (464)
张晓媛1, 刘光迪1, 钱鹏帆1, 曾民芳1, 肖皓钧2, 李永和1*, 罗旭璐2*
为评价从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幼虫僵虫中分离的虫生真菌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 结合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分析, 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并采用浸渍法测定其对番茄潜叶蛾2~4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 分离菌株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命名为TaBb2405。该菌株在25℃、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 菌落日生长速率为4.45 mm/d, 培养至第12天菌落单位面积产孢量为2.73×105个/mm2。随着该菌株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 其对番茄潜叶蛾2~4龄幼虫的毒力逐渐增强。当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108个/mL时, 2~4龄幼虫7 d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可达82.22%、80.95%和80.00%; LC50分别为6.44×104、6.21×104个/mL和1.38×105个/mL。球孢白僵菌TaBb2405对番茄潜叶蛾各龄幼虫的毒力均较好, 具进一步研究和开发生防制剂的潜力。
几株分离自麻天牛的白僵菌的生长、产孢特性及产酶能力分析
2025 Vol.51(4) 162-173
[摘要]
(64)
[PDF
8202k] (462)
蔡 霓1#, 乔治君1, 2#, 刘 芳1, 方 伟1, 刘少芳3, 农向群4, 王开梅1*
昆虫病原真菌白僵菌Beauveria spp.是害虫生防产品研发的主要真菌之一, 其生长及产酶特性是高毒力菌株筛选的重要依据。本研究对15株分离自麻天牛僵虫的白僵菌进行了鉴定, 并对其生长、产孢以及胞外水解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分析。rDNA-ITS序列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 15株白僵菌中11株为球孢白僵菌B. bassiana, 4株为硫酸白僵菌B. sulfurescens。不同温度及培养基条件下菌株生长与产孢分析结果表明, 25℃, PPDA培养基适合大部分白僵菌的生长, 温度下降至20℃时各菌株产孢量更高; CN004、CN011、CN012及CN055菌株为产孢优势候选菌株, 其中CN055菌株产孢量可达到(1.99±0.57)×106 个/mm2。胞外水解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 CN006、CN012、CN040及CN055的几丁质酶活性较强, 且几丁质酶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培养至第5天酶活性最高。CN009、CN019、CN040及CN055菌株的蛋白酶活性较强, 蛋白酶活性呈现先急剧上升、再平缓上升的趋势, CN055菌株第9 天的酶活性为(472.5±0.39) U/mL, 显著高于其他菌株(P<0.05)。CN040和CN055菌株在产孢、产几丁质酶和蛋白酶能力上兼具优势, 可作为后续研发的重点菌株。
甘肃省多序岩黄芪孢囊线虫病病原鉴定
2025 Vol.51(4) 174-181
[摘要]
(67)
[PDF
20162k] (430)
邢晓芳1, 胡继辉1, 周 晨1, 罗 宁1, 刘变变1, 郭 炜1, 刘永刚2, 李惠霞1*
为明确甘肃省陇南市特色中药材多序岩黄芪Hedysarum polybotrys孢囊线虫病的病原种类, 通过形态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 采用室内人工接种的方法观察其生活史并测定对多序岩黄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 该线虫的孢囊阔柠檬形, 双半膜孔, 下桥发达, 群体形态测量值与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基本一致; 该种群rDNA-ITS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大豆孢囊线虫相似性为99.8%, 与序列号为HM560787的大豆孢囊线虫聚在一起, 置信度为99%。28S-rDNA D2/D3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大豆孢囊线虫相似性为100.00%, 与序列号为GU595446的大豆孢囊线虫聚在一起, 置信度为100%。因此, 形态学特征结合rDNA-ITS和28S-rDNA D2/D3序列, 将多序岩黄芪孢囊线虫病病原鉴定为大豆孢囊线虫。接种该线虫后的多序岩黄芪植株发育不良, 瘦弱矮小; 25℃下, 接种24 d根部开始出现白雌虫, 并在30 d产生大量白雌虫, 该世代基本完成, 33 d后形成孢囊。综上所述, 甘肃省陇南市寄生多序岩黄芪的孢囊线虫种类为大豆孢囊线虫, 该线虫可侵染多序岩黄芪并完成生活史, 对陇南市优势特色中药材多序岩黄芪的生产构成威胁。
温度对柑橘木虱生长发育及生殖的影响
2025 Vol.51(4) 182-193
[摘要]
(96)
[PDF
10441k] (498)
王一帆#, 刘晓童#, 张振宇, 张宏宇*, 郑薇薇*
为明确温度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 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本研究建立了室内不同温度 (16、22、26、34℃) 下柑橘木虱的种群生命表, 研究温度对柑橘木虱发育历期、存活率、体色、性比和繁殖力等的影响, 以及柑橘木虱成虫对极端高温环境的耐受能力。结果表明, 柑橘木虱平均世代周期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缩短, 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 低温(16℃)条件下种群净增殖率最低。与对照组(26℃)相比, 低温(16℃)和高温(34℃)会显著影响柑橘木虱种群增殖, 其卵孵化率, 各龄期存活率和若虫羽化率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P<0.05)。16℃处理组初羽化成虫体长最短(1 835.58 μm); 34℃处理组灰色腹部成虫比例相比对照组(26℃)提高5.71%, 其他温度对柑橘木虱成虫体色无影响; 温度不影响柑橘木虱种群性比, 各温度下雌雄成虫性比均趋近于1∶1。16℃条件下柑橘木虱雌虫产卵前期和产卵期最长, 总产卵量最少; 34℃条件下雌虫产卵前期和产卵期最短, 总产卵量最多(P<0.05)。极端高温耐受能力研究表明, 随着温度的升高, 柑橘木虱存活率均下降, 40℃下6、12 h和42℃下6、12 h处理组存活率分别为42.5%、26.7%、20.0%、7.5%; 高温对不同性别和体色的柑橘木虱成虫存活率无明显影响; 逐渐升温情况下柑橘木虱对极端高温(40℃和42℃)具有一定耐受能力, 经高温适应6 d的成虫在40℃处理12 h存活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8.33%(P<0.01), 但在42℃处理下与对照组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 而间歇升温不能显著改变柑橘木虱在高温的存活率(P>0.05)。本研究对于预测柑橘木虱种群动态、制定防治策略以及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柑橘木虱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替代寄主状态及饲养空间对东方平腹小蜂繁殖的影响
2025 Vol.51(4) 194-201
[摘要]
(74)
[PDF
5662k] (428)
暴可心1#, 买买提江·肉孜2#, 庄宇彤1, 3, 党英侨1, 王小艺1*
东方平腹小蜂Anastatus orientalis是斑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卵期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为提高东方平腹小蜂人工繁殖的生产效率, 本研究探索了替代寄主柞蚕Antheraea pernyi交尾状态和卵获取方式(剖腹或自产)、柞蚕雌蛾贮存温度和时长、寄主卵的消毒浓度和时间以及繁育空间大小对东方平腹小蜂寄生能力和雌性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 东方平腹小蜂在非选择性和选择性条件下, 均对未交尾-剖腹柞蚕卵的寄生率最高, 分别为36.8%和54.0%。当柞蚕雌蛾贮存1 d时, 东方平腹小蜂对其剖腹卵的寄生率在贮存温度5~25℃范围内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并于20℃时达到最大值(81.3%); 当雌蛾贮存3 d时, 东方平腹小蜂的寄生率随贮存温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 5℃时寄生率最高(66.3%)。对柞蚕卵消毒时消毒液浓度和消毒时间对东方平腹小蜂的寄生率均具有显著影响, 其中以2%的苯扎溴铵溶液消毒处理5 min时寄生率最高。在单位寄生时间内, 东方平腹小蜂在小号养虫盒(直径5 cm, 高度2 cm)中的寄生率最高(73.4%), 并显著高于大号养虫盒(直径8.5 cm, 高度15 cm; 56.4%)。柞蚕卵的交尾状态和获取方式、消毒浓度和时间以及繁育空间大小均对东方平腹小蜂的雌性占比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为提高利用柞蚕卵繁育寄生蜂的效率提供了依据。
团花绢野螟性信息素分泌腺形态及感器超微结构观察
2025 Vol.51(4) 202-209
[摘要]
(58)
[PDF
27579k] (513)
陶 瑜1, 王 静1, 邓创创1, 冯 莹2, 马 涛1*
本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团花绢野螟Diaphania glauculalis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表面形态、感器类型和超微结构, 了解团花绢野螟释放性信息素部位。结果表明, 团花绢野螟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位于腹部末端第8~9节之间的节间膜上。团花绢野螟雌蛾性信息素分泌腺表面分布3类8种感器, 分为毛形感器(Ⅰ~Ⅴ型)、刺形感器(Ⅰ~Ⅱ型)和一种锥形感器。分泌腺细胞分布于角质层内表面, 细胞呈柱状或圆形, 表皮层分为厚度不一的两层, 细胞中有内质网、线粒体、脂滴以及微绒毛等结构组织。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团花绢野螟性信息素分泌合成及释放机制提供依据。
2021年-2023年怒江州草地贪夜蛾成虫和幼虫发生分析
2025 Vol.51(4) 210-215
[摘要]
(71)
[PDF
8179k] (370)
阿普前1, 2#, 马 琳2, 3#, 李世岚1, 范正宽1, 波碧芳1, 李诚忠1, 余学花1, 孙 涛1, 陈世荣1, 江幸福2*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已成为云南省怒江州玉米作物主要害虫之一, 严重威胁粮食生产安全。为明确怒江州草地贪夜蛾成虫迁飞及幼虫发生为害规律, 做好源头控制, 本研究于2021年-2023年基于成虫物联网性诱系统, 监测了怒江州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动态, 并对田间幼虫发生为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性诱结果表明, 怒江州4县(市)草地贪夜蛾成虫数量均呈现季节性消长, 秋季为高峰期, 其中泸水市全年均可诱集到成虫, 诱集量高于福贡县、贡山县和兰坪县。不同县(市)幼虫发生为害程度差异较大, 泸水市2021年-2022年玉米受害株率和百株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县(市)。研究结果为指导怒江州开展草地贪夜蛾有效防控提供了数据支撑。
温度介导的水稻镰刀菌群体生物学性状差异
2025 Vol.51(4) 216-222
[摘要]
(66)
[PDF
8722k] (365)
顾 慧1, 史建荣2, 仇剑波1, 2*, 徐剑宏2*
Fusarium luffae和F.sulawesiense是引起水稻穗腐病的重要病原物, 但其优势生态位产生的机制仍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模拟水稻生育期的高温环境, 明确了镰刀菌核心群体亚洲镰刀菌F. asiaticum、藤仓镰刀菌F. fujikuroi、F. luffae、F. sulawesiense重要生物学性状响应温度变化的种间差异。结果表明, 所有供试菌株在不同培养基生长的最适温度均为25℃, 高温对F. sulawesiense的抑制作用最弱; 温度对镰刀菌分生孢子产生的影响相似, 30℃能够促进F.luffae和F. sulawesiense孢子萌发; 水稻种子受到镰刀菌侵染后萌发率降低, 35℃更有助于F. luffae和F. sulawesiense抑制幼苗茎和根的生长; 不同菌株合成特异性毒素的最适温度均为30℃, 35℃下F. asiaticum和F. fujikuroi几乎完全丧失产毒能力。研究结果将为研究全球气候变暖形势下水稻镰刀菌群体变化的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长江中游红铃虫耐寒性及滞育解除过程中耐寒物质含量的变化
2025 Vol.51(4) 223-228
[摘要]
(59)
[PDF
1989k] (142)
丛胜波1, 王 玲1, 尹海辰1, 张延芹2, 许 冬1, 杨妮娜1, 武怀恒1, 万 鹏1*
为了解长江中游红铃虫Pectinophora gossypiella耐寒性及滞育解除过程中的生理变化与机制, 本文对越冬代滞育红铃虫4龄幼虫的过冷却点、冰点及耐寒物质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长江中游地区红铃虫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平均范围为-14.88~-14.06℃, 冰点平均范围为-9.53~-5.63℃。各地理种群间过冷却点差异不显著, 冰点差异显著, 过冷却点与经纬度无相关性。在滞育解除过程中, 第21天时红铃虫幼虫过冷却点和冰点出现显著上升, 平均值分别为-10.2℃和-5.2℃; 幼虫体内含水量变化呈缓慢增加的趋势, 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总糖、海藻糖、甘油含量及灰分元素含量随滞育的解除而显著下降, 而糖原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可见, 海藻糖等糖类和甘油等小分子多元醇在红铃虫滞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抗冻保护作用, 并在滞育解除过程中可转化为糖原。
接骨木提取物对桃蚜的毒力和发育繁殖的影响
2025 Vol.51(4) 229-234
[摘要]
(62)
[PDF
2790k] (377)
李卓丽1, 2, 王 博1, 虎少婧1, 郭 金1, 潘夏丽1, 张庆雯1, 张李香1*
为探究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提取物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触杀活性及对其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采用点滴法测定接骨木乙醇粗提取物和4种溶剂萃取物对桃蚜的毒力, 同时测定了接骨木正丁醇萃取物的半致死剂量对桃蚜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接骨木乙醇粗提物对桃蚜具有较好的触杀效果, 处理72 h的LD50为0.133 μg/头。接骨木4种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水)萃取物对桃蚜均具有杀虫活性, 正丁醇萃取物对桃蚜触杀效果最佳, 处理72 h对成蚜及若蚜的LD50分别为1.243 μg/头和0.145 μg/头; 用LD50的正丁醇萃取物处理桃蚜后, 其F0代的成蚜平均寿命缩短、每成蚜平均产蚜量下降; F1代的净生殖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的值显著低于同世代的对照组; F2代的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与同世代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因此认为, 接骨木提取物可显著抑制桃蚜F0代的繁殖力, 降低F1代的种群数量。研究结果为将接骨木提取物作为植物源杀虫剂防治桃蚜提供科学依据。
灰茶尺蠖越冬蛹在茶园的空间分布型及其过冷却点测定
2025 Vol.51(4) 235-242
[摘要]
(63)
[PDF
1917k] (154)
耿书宝1, 2, 陈 磊1, 2, 侯贺丽2, 3, 周国涛4, 黄晓庆5, 周 洲1, 2, 乔 利1, 2*, JUNG Chuleui6*
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是我国茶树上主要害虫之一。本文调查和测定了灰茶尺蠖越冬蛹的形态特征和过冷却点等生物学特征, 通过频次分布法和聚集度指标法, 判断了灰茶尺蠖越冬蛹在茶园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 越冬雌蛹和雄蛹距茶树根部的距离分别为(22.21±0.95) cm和(23.80±1.06) cm, 二者之间无显著差异。雌蛹的平均重量为(0.171±0.007) g, 显著高于雄蛹(0.117±0.003) g。雌蛹的体长和体宽分别为(14.27±0.141) mm和(5.08±0.048) mm, 均显著大于雄蛹的体长(12.87±0.111) mm和体宽(4.48±0.046) mm。通过10种聚集度指标法和频次分布法, 判定越冬蛹在茶园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不同时期采集的雌、雄越冬蛹的过冷却点存在显著差异。2020年12月20日采集的雌蛹过冷却点最低, 为(-13.56±0.55)℃。2021年1月9日采集的雄蛹过冷却点最高, 为(-9.30±0.69)℃。本文初步明确了灰茶尺蠖越冬蛹的抗寒能力及越冬行为, 研究结果对确定灰茶尺蠖的潜在越冬地理分布、田间预测预报和绿色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5种菊科入侵植物精油对红火蚁的生物活性
2025 Vol.51(4) 243-248
[摘要]
(63)
[PDF
1700k] (264)
周 敏1, 2, 刘宇琦1, 2, 蒋 露3, 杨沆鑫4, 李 军2*, 李 超1*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极大的入侵生物, 已被列为100种最具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菊科入侵植物在我国入侵植物中占比最多, 危害较为严重。为探究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南美蟛蜞菊Sphagneticola trilobata、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 5种菊科入侵植物精油对红火蚁的生物活性,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植物精油, 运用密闭熏蒸法、点滴法测定植物精油对红火蚁的熏蒸、触杀活性。结果表明:5种植物精油均对红火蚁具有熏蒸、触杀活性, 通过毒力分析发现, 5种植物精油的熏蒸活性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强, 而处理时间的延长对触杀活性影响不大, 其中飞机草精油的熏蒸活性最强, 熏蒸6 h时LC50为2.53 μL/L, 熏蒸8 h时LC50为1.50 μL/L; 白花鬼针草和假臭草精油的触杀活性最强, 12 h时LD50分别为0.024、0.028 μL/头, 24 h时LD50分别为0.022、0.025 μL/头。由此可见, 5种菊科入侵植物精油对红火蚁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 有望作为天然熏蒸剂、触杀剂用于防控红火蚁。
冬型中国梨喀木虱成虫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及行为选择
2025 Vol.51(4) 249-256
[摘要]
(83)
[PDF
21012k] (384)
李 颖2, 翟欣悦3, 陈 航1, 申瑞威1, 赵育松1, 王 怡1, 马瑞燕1, 李 捷2, 3*, 孔维娜1*
中国梨喀木虱Cacopsylla chinensis是一种刺吸式口器害虫, 主要为害梨树的叶、新梢、嫩芽等。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对冬型中国梨喀木虱成虫触角、腹部、足和翅上分布的感受器进行观察, 并使用Y形嗅觉仪测定雌、雄成虫对异性的行为选择。结果表明, 冬型成虫触角表面布满耳形突起, 分布有Ⅰ型毛形感受器、Ⅱ型毛形感受器、腔形感受器和刚毛形感受器4种感受器类型。足上分布有毛形感受器、刺形感受器和锥形感受器3种感受器类型。前跗节具有特化的弯爪和中垫。腹部和翅上分布的感受器均为毛形感受器。雄成虫生殖器上的毛形感受器数量多于雌成虫, 长度短于雌成虫, 存在雌雄差异。在行为选择中, 雄成虫对雌成虫的选择率(50.00%)略高于雌成虫对雄成虫的选择率(41.67%), 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该研究将为中国梨喀木虱行为生态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彩纹猎蝽成虫喙和前足跗节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2025 Vol.51(4) 257-265
[摘要]
(66)
[PDF
19560k] (386)
张颖昕1, 丘明艳1, 李 澳1, 肖艳松2, 刘 婷2, 许小霞1, 金丰良1*
为充分保护和利用烟田捕食性天敌彩纹猎蝽Euagoras plagiatus, 了解其喙和前足跗节上的感器与取食、交配及产卵行为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对彩纹猎蝽雌雄成虫的喙和前足跗节感器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彩纹猎蝽雌雄成虫喙上的感器类型和分布相似, 共有3种类型, 分别为毛形、刺形和锥形感器, 其中毛形和锥形感器集中于末端。前足跗节感器同样有3种类型, 分别为毛形、刺形和锥形感器, 存在性二型现象。刺形感器Ⅲ为雌虫特有, 而刺形感器Ⅳ和锥形感器Ⅱ为雄虫特有。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推广彩纹猎蝽应用于生物防治提供形态学依据。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枸杞上的残留行为、储藏稳定性及膳食风险评估
2025 Vol.51(4) 266-274
[摘要]
(66)
[PDF
1887k] (243)
杨 静, 马小龙, 魏新举, 王晓菁, 苟春林*
为明确螺虫乙酯在枸杞Lycium上的残留特性, 在我国宁夏、新疆、河北和青海4地开展了22.4%螺虫乙酯悬浮剂的田间残留试验。优化了净化条件, 建立了枸杞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残留的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检测方法。在0.01~1.00 mg/kg范围内,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标准曲线方程的线性关系良好, r>0.999, 基质效应为14.3%~107.1%; 方法定量限为0.01 mg/kg。在0.01~1.00 mg/kg的添加范围内,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枸杞上的平均回收率为71.8%~106.2%, 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为1.9%~9.1%。12个月内,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枸杞上的降解率均低于30%, 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枸杞上是稳定的。枸杞中螺虫乙酯的残留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 在新疆与宁夏的降解半衰期为1.5 d和2.3 d。最终残留结果显示,施药1次, 安全间隔期为7 d时, 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的残留量为0.01~0.24 mg/kg, 低于我国制定的临时最大残留限量值5 mg/kg。风险评估结果表明, 螺虫乙酯在枸杞上的风险商为26.3%, 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油茶暹罗炭疽菌的遗传转化及其侵染进程研究
2025 Vol.51(4) 275-284
[摘要]
(63)
[PDF
34271k] (379)
陈健鑫1, 朱幼娇1, 吴峰婧琳1, 魏玉倩1, 马焕成2, 杨红玉3*, 伍建榕1, 2*
暹罗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iamense(菌株CA17)是引起云南省油茶炭疽病的强致病力菌株, 但其与油茶互作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本研究建立了高效的遗传转化体系并利用荧光显微镜探究其分生孢子发育和侵染进程。首先构建了含有潮霉素抗性基因HygR和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1∷GFP。同时优化了CA17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并通过CaCl2/PEG介导的转化法, 将表达载体转化CA17原生质体。本研究共筛选出6株稳定的阳性转化子, 转化子在菌落形态、产孢量和致病力上与野生型菌株无显著差异。阳性转化子CA17-GFP6的分生孢子培养4 h开始萌发, 6 h附着胞开始发育并逐渐黑化, 整个阶段均可见绿色荧光信号。CA17-GFP6接种拟南芥24 h可见分生孢子和少量菌丝的荧光信号, 接种后48~72 h在叶片内部可见大量菌丝的绿色荧光, 接种油茶叶片后24~48 h绿色荧光信号较弱, 主要分布在表皮和气孔附近, 接种72 h后, 随着菌丝的扩张, 绿色荧光信号逐渐增强。综上所述, 本研究成功建立了PEG介导的油茶暹罗炭疽菌原生质体的遗传转化体系, 并利用阳性转化子CA17-GFP6探究了暹罗炭疽菌侵染拟南芥和油茶的途径与进程, 为油茶炭疽菌致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火龙果中仙人掌X病毒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2025 Vol.51(4) 285-289
[摘要]
(56)
[PDF
2883k] (381)
柏自琴*, 罗 会*, 解 璞, 郑 伟, 刘 涛
仙人掌X病毒(cactus virus X, CVX)严重威胁世界火龙果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对该病毒的定量检测, 本研究根据CVX外壳蛋白(CP)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CVX-F/-R, 建立了引物浓度150 nmol/L, 退火温度62℃的SYBR Green I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该引物扩增效率为97.38%, R2为0.996 5, 对标准品的检测极限浓度为8×102拷贝/μL, 其灵敏度是普通PCR的100倍。对火龙果不同组织中CVX的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 病毒在花丝中的含量最高, 之后依次为花萼、花瓣、嫩枝、老枝和根。对采自贵州黔南州的40份火龙果样品进行检测, 共检测出32份阳性样品。上述结果表明, 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为今后CVX的检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补充。
PMAxx-qPCR定量检测梨火疫活菌方法的建立
2025 Vol.51(4) 290-297
[摘要]
(62)
[PDF
3141k] (397)
韩文超1, 许景升1, 黄宏坤2, 李志明1, 杨晓欣1, 徐 进1*, 冯 洁1*
本研究将改良的叠氮溴化丙锭(PMAxx)与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qPCR)相结合, 开发出一种精准高效、灵敏特异的PMAxx-qPCR检测方法, 用于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活细胞的定量检测。通过控制变量的单因素变化试验对PMAxx预处理体系中的各项参数进行优化, 确立了PMAxx终浓度为15 μmol/L, 黑暗孵育时间为15 min, 曝光时间为8 min的PMAxx预处理体系, 可有效抑制1. 0×108 cfu/mL梨火疫死菌的DNA扩增, 对梨火疫活菌DNA的扩增无影响。本文开发的PMAxx-qPCR检测技术可于特定范围内有效地排除死菌干扰, 适用于菌液浓度在103~108 cfu/mL范围内的活菌数精准定量。为进一步深入探究梨火疫病的流行规律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并有效防止在实际样本的PCR检测中出现假阳性的现象。
基于形态和DNA条形码的小火蚁检疫鉴定
2025 Vol.51(4) 298-307
[摘要]
(55)
[PDF
15549k] (396)
何旭诺1, 黄娇芬2, 胡淑青1, 林 莉1, 李献锋1, 魏 霜1, 徐 强1, 武目涛1, 刘海军1*
小火蚁Wasmannia auropunctata原产于新热带地区, 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列为全球最具威胁的入侵物种之一。2022年, 小火蚁在广东汕头地区首次被发现, 成为中国大陆一种新发现的重大外来入侵有害生物。为实现快速、准确鉴定小火蚁,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方法对小火蚁标本进行分析, 编译了沃氏蚁属Wasmannia 10种工蚁和10种蚁后的检索表, 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了验证。本研究为小火蚁的准确鉴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棉大卷叶螟蛹和成虫形态的性别差异及性别鉴定
2025 Vol.51(4) 308-313
[摘要]
(75)
[PDF
27813k] (467)
傅 淑1#, 谢清阳1#, 黄诗萍1, 彭思琪1, 周茂婷1, 林 宏1, 杨槟煌1, 张灵玲2, 刘昭霞1*
棉大卷叶螟Haritalodes derogata是锦葵科植物的重要害虫, 本研究利用解剖显微镜观察其蛹和成虫雌雄个体的形态特征, 建立了一种快速鉴别棉大卷叶螟蛹和成虫雌雄性别的简易方法, 可为该虫的性别相关科学研究、野外种群监测及预测预报提供更精准的数据。结果表明, 雌、雄虫体的特征差异如下:雌蛹生殖孔与产卵孔连接成一裂缝状, 位于第8腹节, 裂缝两侧平坦无突起, 裂缝上端临近第7~8腹节分节线, 下端分别与第8~9、9~10腹节分节线形成倒“Y”形, 裂缝与第10腹节上肛门的距离较远[(0.75±0.07) mm]; 雄蛹生殖孔位于第9腹节中央, 两侧各有一半圆形瘤状浅突起, 与其他腹部分节线不形成倒“Y”形结构, 且生殖孔与肛门的距离较近[(0.39±0.04) mm]。雌成虫腹部呈圆筒状、较为粗壮, 尾部顶端平截中央略凹, 腹部倒数第1腹节背面有一小块黑色鳞毛丛, 后翅翅缰2根; 雄成虫腹部细长, 尾部呈爪形、锥状, 尾部末端较尖, 且腹部倒数第2腹节背面有一块较大的黑色鳞毛丛, 后翅翅缰仅1根。上述方法可用于快速鉴别棉大卷叶螟蛹和成虫的雌、雄性别, 鉴别准确率为100%。
基于RT-RAA的苹果坏死花叶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2025 Vol.51(4) 314-319
[摘要]
(70)
[PDF
4050k] (402)
侯雨萌1, 2, 赵振兴2, 王思元2, 董 铮2, 胡中泽3, 周 涛1*, 张永江2*
苹果是我国重要的园艺作物, 具有较高的经济地位。病毒是引起苹果病害的重要因素, 苹果坏死花叶病毒(apple necrotic mosaic virus, ApNMV)是引起苹果坏死和花叶症状的病原之一。为了有效预防ApNMV的侵染, 本研究基于反转录重组酶介导恒温扩增(reverse transcription-recombinase aided amplification, RT-RAA)技术, 建立ApNMV的快速检测方法。根据ApNMV外壳蛋白编码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4对RAA引物, 筛选最佳引物序列, 并进行反应体系的优化。结果表明,RAA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引物终浓度0.8 μmol/L, 反应温度42℃, 反应时间20 min。该方法能够特异性检测ApNMV。对携带ApNMV样品的RNA进行检测, RT-RAA检测体系的检测极限为5 pg/μL, 普通RT-PCR检测体系的检测极限为50 pg/μL, RT-RAA检测体系灵敏度是普通RT-PCR体系的10倍。该检测方法具有快速、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
海南榴莲疫霉果腐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2025 Vol.51(4) 320-324
[摘要]
(70)
[PDF
19348k] (272)
许 焕1, 2, 张喆宇1, 2, 周兆禧3, 王家保1*, 曹学仁1*
笔者2024年6月在海南保亭三道镇的榴莲种植园发现一种造成榴莲果实腐烂的病害, 为明确该病害的病原, 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 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 并对分离菌株的致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引起海南榴莲疫霉果腐病的病原菌是棕榈疫霉Phytophthora palmivora, 该菌接种健康榴莲果实后, 果实表现出与田间发病果实相同的症状。研究结果为该病害的防控提供了基础。
桤叶唐棣火疫病的发生与鉴定
2025 Vol.51(4) 325-329
[摘要]
(65)
[PDF
24048k] (498)
韩丽丽1, 陈卫民1*, 王杰花2, 雷 荣3, 吴品珊3*
2023年6月, 在新疆伊犁地区新源县改良场果园种植的桤叶唐棣Amelanchier alnifolia, 观察到疑似感染梨火疫病的症状。采集疑似病组织进行室内分离、纯化, 对分离菌株进行形态特征鉴定、致病性测定、烟草过敏性反应以及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与梨火疫病菌Erwinia amylovora一致, 室内桤叶唐棣叶片针刺接种结果显示, 病菌沿叶片主叶脉向四周扩散侵染, 叶柄处有菌脓产生; 烟草过敏性反应明显; 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分离菌株与梨火疫病菌位于同一分支,支持率达99%。综上可确定桤叶唐棣上分离到的菌株为梨火疫病菌。此为桤叶唐棣火疫病在中国的首次发生报道。
2023年青海越夏菌源区冬小麦秋苗条锈病发生动态
2025 Vol.51(4) 330-335
[摘要]
(68)
[PDF
2118k] (381)
王 璇1, 卢恩钰1, 周小妹1, 马文龙1, 康振生2, 陈万权3, 郭青云1*, 姚 强1*
青海省是我国小麦条锈病西北越夏易变区的关键区, 晚熟春麦、自生麦苗和冬小麦秋苗是条锈菌的主要越夏寄主。为明确冬小麦秋苗条锈病的流行动态, 2023年在青海主要冬麦区按不同海拔高度、播种日期设置小麦条锈病监测圃, 监测秋苗小麦条锈病消长动态, 结果表明, 各监测点小麦条锈病消长动态基本一致, 在10月中旬开始零星见病, 11月中上旬达到发病高峰, 随后病情逐渐下降, 至12月下旬病叶干枯死亡, 秋季能提供菌源的时长约为50 d。晚播7 d的冬麦避开了自生麦苗所带条锈菌的最佳侵染时期, 故而发病率低于正常播期的麦苗。研究结果明确了提供菌源的关键时间以及播期对小麦条锈病发生的影响, 对我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基地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水稻品种资源对胡麻叶斑病菌抗性评价及病菌致病特性研究
2025 Vol.51(4) 336-353
[摘要]
(65)
[PDF
9720k] (369)
冯爱卿#, 黄泽楷#, 陈 深, 汪聪颖, 陈凯玲, 封金奇, 朱小源, 苏 菁*
为明确水稻胡麻叶斑病菌的致病力分化情况和资源品种对胡麻叶斑病的抗性水平, 本研究应用苗期喷雾法测试了来自不同地区的4个胡麻叶斑病菌菌株对48个主栽常规稻品种、263个国内外稻种资源的致病性, 同时测定了来自6个省47个菌株对26个广东主推品种和11个资源品种的致病性, 并筛选毒力适宜的代表菌株对272个国内外品种资源进行了胡麻叶斑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水稻胡麻叶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叶片和叶鞘上的症状明显不同。菌株HM36、HM41、HM39、HM40对48个常规稻品种的致病频率分别是100%、87.5%、81.25%、77.08%, 对263个资源品种的致病频率分别是97.73%、87.45%、86.69%、88.59%, 来自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的HM36菌株无论是对常规稻还是资源品种, 均表现出比其他菌株更强的致病力; 47个试验菌株对37个品种和资源的致病频率最低为0, 最高可达100%, 47个菌株对37个品种和资源的致病性经聚类分析可分为3大类; 37个品种和资源对47个试验菌株的抗性频率最低为40.43%, 最高可达89.36%, 37个品种和资源对47个菌株的抗性经聚类分析可分为6大类; 说明水稻品种和菌株之间互作明显, 胡麻叶斑病菌的毒力存在分化, 水稻品种与胡麻叶斑病菌株之间存在致病专化性现象。在各类型资源稻种中, 籼稻品种总体比粳稻品种更抗胡麻叶斑病; 在鉴定的272个国外稻种资源中, 没有高抗品种, 表现抗和中抗的稻种资源有‘WAS 62-B-B-17-1-1-3’‘CHAHORA 144’‘AUS 196’等50份。本研究明确了水稻胡麻叶斑病品种的抗感表型、病菌的致病性分化和不同稻种的抗性水平, 初步挖掘了可用于抗病基因鉴定的稻种资源, 将有效推动水稻胡麻叶斑病的抗病育种研究。
一株生防木霉的鉴定及对山药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2025 Vol.51(4) 354-362
[摘要]
(77)
[PDF
8470k] (434)
王 刚, 万郅睿, 沈丹宇*, 窦道龙
由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引起的炭疽病和交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引起的黑斑病是山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 严重威胁着山药产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寻找高效环保的生物防治方法对提高山药的产量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山药块茎上分离得到一株木霉菌株TKN-1, 经过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认为拟康宁木霉Trichoderma koningiopsis。生物学特性研究显示, 25℃和pH为6最适合拟康宁木霉生长。平板对峙培养试验显示, 该木霉对山药常见病原菌:胶孢炭疽菌、交链格孢、藤仓镰刀菌Fusarium fujikuroi和腐皮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均表现出显著的拮抗作用, 平均抑制率超过84%。显微观察显示, 拟康宁木霉通过缠绕和消解方式有效破坏了藤仓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室内防效评估结果显示, 该木霉对胶孢炭疽菌、交链格孢和藤仓镰刀菌引起的山药叶部和块茎病害的防治效果能达到44%以上。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拟康宁木霉TKN-1抑菌谱广, 具备良好的生防潜力, 可为山药种植中多种真菌病害的绿色防控提供新的生防菌种资源。
西南地区主栽杂交稻对‘宜香优2115’致病性稻瘟菌的抗性
2025 Vol.51(4) 363-372
[摘要]
(63)
[PDF
2507k] (274)
曹 月1, 2, 吴晗霖1, 黄衍焱3, 张 梅4, 彭云良1, 5, 姬红丽1, 雷树凡2*, 曹步暐1*
由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稻瘟病是威胁西南乃至全国水稻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 选育和利用抗性品种是控制稻瘟病最经济有效且对环境友好的措施, 但抗性品种因病菌群体毒性发生变化而丧失抗性, 已成为抗性品种选育和利用中的瓶颈问题。为筛选西南地区当前大面积推广品种‘宜香优2115’感染稻瘟病后的接班品种, 本研究于2022年-2023年利用其致病菌在病圃对24个抗病基因供体和西南地区100个杂交稻品种进行了抗性筛选。结果表明在两年间24个抗瘟单基因系均不能稳定表现抗性, 57个杂交稻品种和含有Pigm基因的‘谷梅4号’稳定表现抗病。对42个抗性表现不一的杂交稻所含抗性基因进行了检测, 结果表明, 抗性基因的数目越多, 品种抗性程度和稳定性越好, 含有Pigm或Pi9的基因组合的杂交稻能够稳定抗病, 含有Pikh/Pita/Pib的‘华浙优261’‘国泰香优2号’和‘成优4001’也稳定表现抗病。
苦荞根结线虫病流行规律调查及抗性资源和防控药剂筛选
2025 Vol.51(4) 373-379
[摘要]
(73)
[PDF
1726k] (376)
孙道旺1, 王 群2, 何成兴2, 张艳军3, 胡选江3, 刘 佳3, 卢文洁1, 王莉花1*
为有效防控苦荞根结线虫病, 调查了苦荞根结线虫病的田间流行规律, 并筛选了根结线虫病的云南苦荞抗性资源和有效防控药剂。田间调查结果表明:在苦荞1叶期时没有发现根结线虫为害症状, 3叶期症状明显, 随后在5叶期呈快速侵染, 并在开花末期-灌浆期达到发病高峰。抗性品种筛选结果显示, 在供试的 47 份云南苦荞地方品种中, 2份(4.25%)为高抗(HR), 35 份(74.46%)为抗(R), 9份(19.15%)为中抗(MR), 1份(2.13%)为感(S)。药剂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测试的6种杀线虫剂中, 有4个处理的防治效果在85%以上, 并且这4个处理间防效差异不显著(P>0.05)。这4个处理中, 用量为1.2 kg/hm2 的41.7%氟吡菌酰胺SC的防治效果最好, 达到 92.65%。其次是用量为 45 kg/hm2 的10%噻唑磷 GR、用量为 1.05 kg/hm2 的 41.7%氟吡菌酰胺 SC 和用量为 30 kg/hm2 的 2 亿活孢子/g 淡紫拟青霉 DP, 防治效果分别为 88.58%、86.14% 和 85.14%。本文明确了苦荞根结线虫病的流行规律, 筛选了2份高抗苦荞线虫病的地方品种资源(‘迪庆苦荞’‘泸水苦荞-1’)和3个高效防控药剂(氟吡菌酰胺SC、噻唑膦GR、2亿活孢子/g淡紫拟青霉DP), 研究结果为苦荞根结线虫病害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吉林省公主岭灯下甲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2025 Vol.51(4) 380-387
[摘要]
(69)
[PDF
5189k] (320)
孙 嵬, 潘艺元, 高月波*
为明确吉林省公主岭甲虫种类及发生动态, 提供甲虫群落多样性资料,本研究于2021年-2023年利用高空探照灯、虫情测报灯逐日诱集甲虫并分类, 初步探明了各甲虫的种群动态, 并依此分析了甲虫群落的多样性。结果共采集、鉴定甲虫16科58种, 优势科是步甲科(37.93%), 其次为鳃金龟科(12.07%); 明确了甲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及食性, 区分确认天敌昆虫34种, 中性昆虫8种, 害虫20种。主粮作物害虫包括玉米害虫12种, 大豆害虫8种, 水稻害虫1种; 其中, 7月的甲虫群落丰富度最高, 7月、9月的甲虫群落多样性较高, 不同时期群落均匀性无显著差异, 6月-8月间群落相似性较高。确定了不同月份的甲虫优势种及其优势度指数。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甲虫的预测预报及有效治理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北方春玉米区玉米大斑病经济阈值评估
2025 Vol.51(4) 388-392
[摘要]
(68)
[PDF
1663k] (262)
王 雪1, 2#, 孟玲敏1#, 贾 娇1, 白 雪1, 王义生1, 张 伟1, 吴宏斌1, 苏前富1*
为了摸清玉米大斑病的最佳防治时间、防治次数, 以达到最少投入和最佳的防治效果, 本研究通过设置大斑病不同病级梯度、不同防治次数的药效试验, 从而确定大斑病的经济阈值。结果表明:大斑病病情指数(X)与产量损失率(Y)的回归方程为Y=0.010 3X1.732 6, 以40%丁香·戊唑醇悬浮剂与25%嘧菌酯悬浮剂混配剂对大斑病进行防治, 与施药1次相比, 施药2次增加的净利润仅为147.89元/hm2, 从成本收益、农药减施角度考虑, 确定大斑病药剂防治以1次为宜, 以此为测算依据, 结合公主岭地区当地产量、价格、药剂、施药成本等因素, 确定大斑病经济损失允许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EIL)为32.20; 建立防治初期病情指数(x)与防治后病情指数(y)的回归方程y=19.681+3.141x, 确定大斑病经济阈值 (economic threshold, ET)为3.99。
赣南脐橙果园柑橘全爪螨对4种杀螨剂的抗药性监测
2025 Vol.51(4) 393-398
[摘要]
(72)
[PDF
1691k] (378)
郭青云1, 2*, 李 维1, 安 京1
为明确赣南地区脐橙种植园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田间种群对4种杀螨剂的抗药性现状和变化趋势, 采用叶碟浸渍法测定了2018年-2023年赣州、南康和寻乌3地柑橘全爪螨对阿维菌素、哒螨灵、乙螨唑和螺螨酯的抗性水平。室内生测结果表明:3个种群对哒螨灵处于高水平抗性(103~1 231倍); 对阿维菌素由低至中等水平抗性均上升为高水平抗性(104~297倍); 对乙螨唑和螺螨酯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赣州、南康和寻乌3地柑橘全爪螨种群对阿维菌素和哒螨灵已达高水平抗性, 建议生产上暂停或减少这2个药剂的使用;对乙螨唑和螺螨酯较为敏感, 可将这2种药剂作为防治的首选药剂, 并注意与其他杀螨剂交替轮换使用, 延缓柑橘全爪螨抗药性的进一步发展。
西藏青稞田入侵杂草曼陀罗适用除草剂的筛选
2025 Vol.51(4) 399-402
[摘要]
(74)
[PDF
1660k] (371)
赵 远, 陈新兰, 姚小波, 雷雪萍, 庞 博*
为了筛选能有效防除西藏青稞田中曼陀罗Datura stramonium的防除药剂, 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测定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560 g/L灭草松水剂、80%唑嘧磺草胺水分散粒剂和10%氟唑磺隆可分散油悬浮剂 4种除草剂对曼陀罗的株防效、鲜重防效。结果显示, 曼陀罗对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和560 g/L灭草松水剂表现出较高敏感性。药后21 d, 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对曼陀罗的株防效可达92.59%, 560 g/L灭草松水剂对曼陀罗的株防效在85.56%~89.26%之间; 两者对曼陀罗的鲜重防效均高于94.44%。综合考虑株防效和鲜重防效, 西藏青稞田中可选用10%唑草酮可湿性粉剂20 g/667m2和560 g/L灭草松水剂100 mL/667m2。
对桃粉大尾蚜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筛选及其田间防效评价
2025 Vol.51(4) 403-408
[摘要]
(73)
[PDF
9488k] (488)
朱志伟1#, 余佳敏1, 2#, 宣泽兵1, 张 今1, 沈望熙1, 邓 全3, 徐蓬军4, 李茂业1*, 刘 苏1*
桃粉大尾蚜Hyalopterus pruni是重要的果树害虫。本研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筛选对桃粉大尾蚜成虫具有高毒力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 并通过田间试验评价高毒力菌株对桃粉大尾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供试的8株球孢白僵菌中Bb02对桃粉大尾蚜成虫的毒力最强, 5 d累计校正死亡率最高, 为73.12%; 致死中时间(LT50)最短, 为1.72 d。菌株Bb02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处理桃粉大尾蚜成虫后, 试虫累计校正死亡率随着孢子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 Bb02菌株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7.59×106 个/mL。在田间使用菌株Bb02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浮液进行喷雾处理, 处理后7 d浓度为1.0×108 个/mL的孢子悬浮液的校正防效最高, 达到82.90%。本研究结果表明, Bb02菌株在桃粉大尾蚜生物防治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二甲基二硫和棉隆联合生物菌剂对山药根结线虫病的防控效果评价
2025 Vol.51(4) 409-415
[摘要]
(82)
[PDF
5377k] (436)
万传旭1, 曾 荣1, 方文生2, 鄢明峰1, 华菊玲1, 黄水金1*, 孙 杨1*
根结线虫病是山药连作障碍的主要因子, 严重影响山药的产量和质量。为打破山药连作障碍, 本研究以瑞昌山药为研究对象, 在两年连作试验田块, 分别利用二甲基二硫(dimethyl disulfide, DMDS)和棉隆(dazomet, DZ)熏蒸剂配合生物菌剂进行联合防治试验。通过鉴定瑞昌山药线虫病病原、监测山药根际土壤线虫消长动态, 调查山药出苗率、蔓基直径、薯块发病情况及产量, 评价2种处理的防病和增产效果。结果表明, 瑞昌山药根结线虫病病原为南方根结线虫。与未处理田块相比, 处理组山药出苗率显著增加, 南方根结线虫的繁殖受到显著抑制。至收获期, 2种处理对南方根结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7.30%、89.63%; 对山药薯块的防病效果分别为92.85%、86.14%; 健康薯块产量增产114.17%、102.61%。综上所述, 二甲基二硫、棉隆联合生物菌剂进行土壤处理对抑制山药根际土壤中南方根结线虫及防控山药根结线虫病具有良好效果, 可以显著提高山药出苗率和产量, 实现山药增产增收。
警惕番茄灼烧病毒危害我国番茄生产
2025 Vol.51(4) 416-420
[摘要]
(78)
[PDF
7444k] (357)
廖富荣1, 杨小文3, 李献锋2, 胡淑青2, 冯黎霞2*
番茄灼烧病毒(Torradovirus lycopersici, ToTV)是一种新发植物病毒, 可侵染番茄等多种经济作物。番茄灼烧病毒已蔓延至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多个国家, 在欧洲和非洲番茄产区已造成严重经济损害。ToTV可以通过昆虫介体、种子、机械及嫁接传播, 一旦ToTV传入我国, 将严重影响我国蔬菜、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本文概述了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基因组特征、发生分布、经济危害性、检测方法, 浅析其传入我国的风险, 并提出预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