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关于本刊
投稿须知
订阅指南
广告合作
投稿指南
旧版入口
联系我们
交流园地
.
大家都来交流新技术哦
常用软件及单据下载
《植物保护》投稿格式规范
版权协议
论文模板
专家审稿方法
火狐中国版 2010.9免费下载
期刊订阅
植物保护淘宝
植物保护微店
信息公告
关于开通万方论文重合率自查的通知
《植物保护》复合影响因子3.563
《植物保护》获2019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暨第五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学科排名第1位,再次获得“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植物保护》进入中国科技类期刊QI区
《植物保护》刊出的“中国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草地贪夜蛾春夏两季迁飞轨迹的分析”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论文遴选计划
《植物保护》启用电子发票
《植物保护》荣获2016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入选“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
《植物保护》加入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 录用定稿网络首发征稿启事
投稿时防止误入假冒网站提醒
更多
站内检索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关键字检索
按
文章编号
中文标题
英文标题
作者英文名
作者中文名
单位中文名
单位英文名
中文关键词
英文关键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金项目
搜索
关键词:
从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1966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到
2025年
2024年
2023年
2022年
2021年
2020年
2019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11年
2010年
2009年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1998年
1997年
1996年
1995年
1994年
1993年
1992年
1991年
1990年
1989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1984年
1983年
1982年
1981年
1980年
1979年
1966年
1965年
1964年
1963年
浏览排行
.
北京地区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
.
昆虫抗寒性的研究进展
.
生防芽胞杆菌脂肽抗生素研究
.
《植物保护》征稿简约(20
.
检疫性实蝇快速鉴定方法研究
.
温度对绿僵菌LA菌株孢子萌
友情链接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新闻出版总署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
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
期刊界
勤云公司
本期封面
《植物保护》创刊于1963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主办的侧重于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的学术类刊物。连续多次荣获政府和行业组织授予的荣誉,2018-2023年连续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入选第四届—第六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2024年获得“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二期项目”资助。主要刊登植物病理、农林业昆虫、杂草、鼠害及外来入侵生物等农作物有害生物、植物检疫、农药等植物保护学科各领域原创性研究论文和具有创新性、实用性技术成果等。
最新一期目录 2025年第2期
合并选项
专论与综述
我国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应用进展及对策建议
2025 Vol.51(2) 1-7
[摘要]
(222)
[PDF
1138k] (157)
陈燕羽1, 2, 罗劲梅1, 李 萍3*, 石旺鹏2, 王树昌4, 陈俊谕4, 迟元铭2, 陈丽丽5, 王昊祺6
有人驾驶航空器植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25 Vol.51(2) 8-17
[摘要]
(107)
[PDF
1057k] (87)
朱传银*, 赵富强, 罗伍周
研究报告
交配前后雌性橘小实蝇触角和脑部组织比较转录组分析
2025 Vol.51(2) 18-34
[摘要]
(130)
[PDF
8526k] (102)
刘晨浩1, 杨明寰1, 王 齐1, 严善春1*, 刘 伟2*, 王桂荣2
桃蚜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分析
2025 Vol.51(2) 35-43
[摘要]
(114)
[PDF
22257k] (71)
苗治国1, 洪 牛1, 刘东阳2, 徐蓬军3, 邓 全2, 闫芳芳4, 余佳敏5*, 李茂业1, 刘 苏1*
基于转录组研究哈茨木霉WF2诱导的烟草抗病分子机制
2025 Vol.51(2) 44-51
[摘要]
(104)
[PDF
2470k] (65)
危 潇2#, 黄大野1#, 姚经武1, 袁勤峰1, 汪汉成4, 黎妍妍3*, 曹春霞1*
新疆棉田主要害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研究
2025 Vol.51(2) 52-60
[摘要]
(120)
[PDF
4952k] (69)
王 淳1, 2, 刘 冰2, 3, 路 伟1, 陆宴辉2, 3*
扶桑绵粉蚧优良病原真菌的筛选及其初步应用
2025 Vol.51(2) 61-71
[摘要]
(115)
[PDF
20764k] (74)
邓嘉茹, 孙龙华, 徐树兰, 张劲蔼, 毕可可*
无患子‘粤硕菩提’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2025 Vol.51(2) 72-81
[摘要]
(99)
[PDF
49478k] (71)
曹秋丽1, 尹 群1, 刘俊涛1, 周 灵1, 罗水晶2, 贾黎明1*
罹病香蕉假茎象甲苏格兰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2025 Vol.51(2) 82-96
[摘要]
(105)
[PDF
27286k] (77)
丁明碧1, 2, 王永芬2, 3*, 吴 丽1, 2, 余宏伟1, 2, 番华彩2, 曾 莉2, 徐胜涛2, 郑泗军2, 4*
番茄斑萎病毒的分离鉴定与抗性烟草种质筛选
2025 Vol.51(2) 97-103
[摘要]
(109)
[PDF
40989k] (67)
申莉莉1, 张富强2, 张万红1, 江连强3, 宫燕伟1, 刘东阳3, 刘艳华1*, 沈广材2*, 杨金广1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及对烟叶品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25 Vol.51(2) 104-110
[摘要]
(106)
[PDF
6265k] (55)
阳 灿1#, 蒋蜜涵1#, 闫荣玲1*, 张 翼1, 罗金强2, 廖 阳1*
蠋蝽成虫对门源草原毛虫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2025 Vol.51(2) 111-117
[摘要]
(99)
[PDF
5190k] (84)
韩舜达1, 3, 冶文婷2, 李秋荣2, 徐博文1, 张茂森1, 申忠健1, 李玉艳1*, 张礼生1*
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和棉铃虫高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2025 Vol.51(2) 118-125
[摘要]
(108)
[PDF
20747k] (73)
孙淦琳#, 蔡浩升#, 杨 韵, 金思彤, 张秋瑾, 唐 垚, 陈 斌*
基于东方黏虫卵的异色瓢虫规模化饲养条件的优化
2025 Vol.51(2) 126-131
[摘要]
(106)
[PDF
19745k] (61)
吴钰薇1, 郑林浩1, 4, 朱立贺1, 高 鹏2, 商 晔1, 张国春3, 李启云2, 李飞武1*, 徐文静1*
免膜和覆膜种植模式下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的群落结构与消长动态
2025 Vol.51(2) 132-140
[摘要]
(112)
[PDF
1757k] (82)
程宛楠1, 2, 刘 冰2, 3, 潘洪生4, 吴少英1, 陆宴辉2, 3*
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和2, 4-滴二甲胺盐在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的消解动态
2025 Vol.51(2) 141-146
[摘要]
(103)
[PDF
1048k] (68)
牛树君*, 王玉灵, 赵 峰, 余海涛, 张新瑞, 胡冠芳
新疆紫花苜蓿田牧草盲蝽的种群动态、空间分布及调查抽样技术
2025 Vol.51(2) 147-154
[摘要]
(96)
[PDF
4302k] (63)
肖 彬1, 2, 邹 宁2, 王杰花3, 路 伟1, 刘阳天2, 陆宴辉1, 2, 4*
4个枸杞品种对棉蚜取食的化学防御响应
2025 Vol.51(2) 155-164
[摘要]
(95)
[PDF
3591k] (63)
于凤萍, 马银香, 顾 欣, 王新谱*
叉角厉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及捕食行为
2025 Vol.51(2) 165-171
[摘要]
(97)
[PDF
1361k] (75)
陈俊华1, 2, 张天海1, 刘红敏1, 2, 杨 森1, 徐孟飞1, 郭世保1, 2*
白刺夜蛾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形态
2025 Vol.51(2) 172-183
[摘要]
(103)
[PDF
19863k] (52)
史薛强1, 崔晓宁1*, 唐庄生1, 席驳鑫2, 李昌宁1, 彭 斌1, 常逢美1, 李宏刚1
4种微生物菌剂对为害油樟的黑绒鳃金龟死亡率、取食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25 Vol.51(2) 184-192
[摘要]
(89)
[PDF
3445k] (88)
胡连清1, 2, 刘雯雯1, 2, 冯瑞章1, 2*, 周万海1, 2, 查黎萍1, 唐馨宇1, 席万鹏3, 陈朝清4
实验方法与技术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16种农药在玉米吐水中的残留
2025 Vol.51(2) 193-201
[摘要]
(82)
[PDF
3089k] (75)
夏北齐1, 2, 李如男2, 董丰收2, 郑永权1, 张清明1, 李远播2*
研究简报
Wolbachia感染下松毛虫赤眼蜂Atg8基因表达特征
2025 Vol.51(2) 202-207
[摘要]
(81)
[PDF
3265k] (61)
董 晴1, 马 跃1, 胡 杰1, 周金成1, 2, 车午男1, 董 辉1*, 张欢欢3*
一种寄生豇豆重要害虫豆野螟的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寄生蜂——爪哇脊窄径茧蜂Liragathis javana(膜翅目:茧蜂科)
2025 Vol.51(2) 208-214
[摘要]
(85)
[PDF
7561k] (80)
王嘉乐1, 唐 璞2*, 黄聪灵1, 唐雪妹1, 李振宇3, 黄健祥1*
基础知识
皂角豆象幼虫龄期指标与判别
2025 Vol.51(2) 215-224
[摘要]
(78)
[PDF
12257k] (64)
李和萍1#, 陈思雨1, 2#, 武承旭1*, 杨茂发3, 4*
调查研究
性信息素诱捕法和紫外光灯光诱捕法对我国西南区域番茄潜叶蛾的监测诱捕效率及成虫发生期分析
2025 Vol.51(2) 225-236
[摘要]
(92)
[PDF
3115k] (70)
张桂芬1#*, 张毅波1#, 冼晓青1#, 李 萍2, 刘万才2, 曾 娟2, 刘 慧2, 黄 聪1, 王玉生1, 3, 卞 悦2, 李亚红4, 王田珍5, 刘万学1, 万方浩1
张掖地区不同施药强度苹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
2025 Vol.51(2) 237-244
[摘要]
(81)
[PDF
2520k] (69)
周浩辉1, 2, 张大为2, 3, 刘沛林1, 2, 王森山1*, 陆宴辉1, 2*
辣椒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2025 Vol.51(2) 245-251
[摘要]
(83)
[PDF
34404k] (66)
沈会芳, 杨祁云, 张景欣, 蒲小明, 孙大元, 刘平平, 林壁润*
浙北地区双季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策略
2025 Vol.51(2) 252-258
[摘要]
(91)
[PDF
3434k] (68)
杨凤丽1, 宓 盛1, 姚军华2, 陈丽萍3*, 朱亚平4
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2025 Vol.51(2) 259-267
[摘要]
(84)
[PDF
1903k] (71)
赵 辉, 刘新涛, 倪云霞, 王 婧, 贾 敏, 赵新贝, 何碧珀, 刘红彦*
新疆荒漠绿洲主要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时空动态
2025 Vol.51(2) 268-276
[摘要]
(83)
[PDF
3344k] (62)
丁新华1#, 王小武1#, 付开赟1, 贾尊尊1, 王志慧2, 阿尔孜姑丽·肉孜1, 吐尔逊·阿合买提1, 夏里哈特·卡卡甫3, 杨 杰4*, 郭文超1*
甘蔗优良品系对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2025 Vol.51(2) 277-287
[摘要]
(88)
[PDF
1039k] (67)
郭 强1, 张木清2, 黎正英1, 唐利球1, 秦昌鲜1, 蒋洪涛2, 马文清1*
2021年-202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2025 Vol.51(2) 288-296
[摘要]
(82)
[PDF
1437k] (61)
张 勃1, 贾秋珍1*, 黄 瑾1, 孙振宇1, 曹世勤1, 金社林1, 骆惠生1, 李培玲2, 王万军3
浙江平湖地区二化螟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2025 Vol.51(2) 297-303
[摘要]
(82)
[PDF
1725k] (62)
潘秋波1, 杨 强1, 徐红星2, 郑许松2, 吕仲贤2, 鲁艳辉2*
安徽地区草地贪夜蛾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
2025 Vol.51(2) 304-308
[摘要]
(89)
[PDF
845k] (68)
林璐璐, 钟永志, 谢明惠, 张光玲, 陈浩梁*
环磺酮对玉米及后茬作物苗期生长的影响
2025 Vol.51(2) 309-315
[摘要]
(87)
[PDF
876k] (59)
万永乐1#, 沈运河2#, 张立磊3, 童绣云3, 王友定2, 赵晓俊2, 毕亚玲3*
技术与应用
4种苗前封闭除草剂对镉低积累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2025 Vol.51(2) 316-322
[摘要]
(83)
[PDF
10128k] (59)
彭亚军1, 2, 柏振东1, 谢智彪1, 马国兰1, 2, 毛毕刚2, 王天抗2, 李巳夫1, 2, 罗丁峰1, 2, 刘都才1, 2, 李祖任1, 2*, 柏连阳1, 2
不同植保机械喷雾施药的农药利用率和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
2025 Vol.51(2) 323-329
[摘要]
(89)
[PDF
6068k] (68)
邹婷婷1, 张瑞珂2, 杜亚辉1, 罗 嵘2, 王忠华3, 胡 彦3, 王 勇4, 杨代斌1, 袁会珠1, 杨春震3*, 闫晓静1*
油莎豆田茎叶除草剂的安全性筛选及除草效果
2025 Vol.51(2) 330-338
[摘要]
(85)
[PDF
3706k] (59)
别 海1, 张东举1, 付 尧1, 王瑞华1, 王会伟2, 张艺馨1, 刘明明1, 吴仁海2*
湿直播模式下水稻种子丸化包衣处理对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2025 Vol.51(2) 339-345
[摘要]
(96)
[PDF
2060k] (62)
于居龙1, 张 国1, 张新凤1, 朱阿秀2, 张海波2, 王晓琳1, 缪 康1, 张建华1, 束兆林1, 姚克兵1*
9种除草剂对移栽稻田多年生杂草扁秆荆三棱的防除效果
2025 Vol.51(2) 346-351
[摘要]
(88)
[PDF
866k] (72)
袁国徽1, 房加鹏1, 高 原1, 郑 涛2, 田志慧1*, 沈国辉1*
水稻二化螟对环丙氟虫胺的敏感性监测及其田间药效验证
2025 Vol.51(2) 352-356
[摘要]
(91)
[PDF
849k] (59)
张 帅1, 乔松涛2, 王云鹏1, 刘 冲2, 吴向辉3, 陈秋芳4, 王 希5, 杨凤霞2, 高聪芬2*
15种农药对桃小食心虫卵和初孵幼虫的毒力测定
2025 Vol.51(2) 357-362
[摘要]
(86)
[PDF
1461k] (75)
赵毅渊, 仇贵生, 何佳美, 李汪辣子, 张怀江, 闫文涛, 岳 强, 孙丽娜*
5种杀菌剂对小麦矮腥黑粉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盆栽防效
2025 Vol.51(2) 363-368
[摘要]
(103)
[PDF
870k] (99)
马骏豪1, 3, 郭笑维1, 贾玉凤1, 3, 刘 琦1*, 高 利2, 3*
技术与应用
我国豇豆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应用进展及对策建议
2025 Vol.51(2) 1-7
[摘要]
(222)
[PDF
1138k] (157)
陈燕羽1, 2, 罗劲梅1, 李 萍3*, 石旺鹏2, 王树昌4, 陈俊谕4, 迟元铭2, 陈丽丽5, 王昊祺6
豇豆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广泛种植,因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广受大众喜爱。豇豆病虫害多发重发, 广大种植户常常频繁过量使用化学农药, 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绿色防控技术是持续控制豇豆病虫害发生和确保农药残留不超标的有效手段。本文概述了豇豆主要病虫害及环境影响因子, 并从抗药性监测及筛选高效药剂,应用生防菌剂、筛选优势天敌昆虫(捕食螨)等生物防治技术,昆虫性信息素及能量转换膜等理化诱控技术,“防虫网+”IPM技术体系和技术规程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总结了部分省市在实践中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的效果。最后, 本文提出了优化IPM技术体系、重视科学用药管理、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等对策建议, 以期为我国豇豆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有人驾驶航空器植保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2025 Vol.51(2) 8-17
[摘要]
(107)
[PDF
1057k] (87)
朱传银*, 赵富强, 罗伍周
航空植保喷雾作业是一种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有效技术手段。2022年, 我国可用于航空植保的有人驾驶航空器达600余架, 年飞行作业时间近4.5万h, 由于其高效、灵活等特点在我国现代农业植保工作中应用广泛。文中简述了有人驾驶航空器喷雾作业国内外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 对我国有人驾驶航空器喷雾作业有关的作业前地面试验、流量等技术要求;作业中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喷幅宽度、侧风修正等主要技术环节和大田中实际应用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对提高我国航空喷雾作业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 制定航空喷雾有关技术规范, 推动航空植保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交配前后雌性橘小实蝇触角和脑部组织比较转录组分析
2025 Vol.51(2) 18-34
[摘要]
(130)
[PDF
8526k] (102)
刘晨浩1, 杨明寰1, 王 齐1, 严善春1*, 刘 伟2*, 王桂荣2
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是我国水果产业的重要害虫, 雌虫初次交配后再次交配的行为有明显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受神经系统调节。本研究通过行为学试验观察12日龄的橘小实蝇成虫初次交配后连续4 d的再交配行为;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对交配前后橘小实蝇雌虫的触角及脑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 分析交配前后差异表达的基因; 以P<10-4为标准筛选交配后雌虫脑组织中与交配行为变化相关的候选基因, 并利用qPCR对候选基因转录水平进行验证; 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全基因组中鉴定候选基因的基因家族成员并分析其在外周神经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 初次交配后连续4 d橘小实蝇雄虫交配率均在94%以上, 而雌虫在未产卵的情况下交配率均低于11%; 与未交配状态相比, 交配后橘小实蝇雌虫触角组织中有1个基因的转录显著上调, 3个基因显著下调; 脑组织中有20个基因显著上调, 22个基因显著下调。从交配后雌虫脑组织中20个上调基因中共筛选到5个候选差异基因, 其中2个属于卵黄原蛋白(vitellogenin, Vg)基因家族, 3个属于类蜕皮素激酶(ecdysteroid kinase-like, EcKL)基因家族; 橘小实蝇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到59个EcKL基因家族成员和11个Vg基因家族成员, 其中49个EcKL和9个Vg在脑和外周神经组织中有表达。本研究结合行为学试验及组学数据对交配后橘小实蝇雌虫触角及脑组织中转录组进行了分析, 并分析了与交配后再次交配行为相关的候选基因的基因家族成员和表达模式, 为进一步研究调控橘小实蝇交配行为的关键基因及开发相关防控技术提供了基础。
桃蚜几丁质合成酶1基因的分子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分析
2025 Vol.51(2) 35-43
[摘要]
(114)
[PDF
22257k] (71)
苗治国1, 洪 牛1, 刘东阳2, 徐蓬军3, 邓 全2, 闫芳芳4, 余佳敏5*, 李茂业1, 刘 苏1*
桃蚜Myzus persicae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本研究分析了桃蚜几丁质合成酶1 (chitin synthase 1, CHS1)基因MperCHS1的序列特征, 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了MperCHS1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 利用病毒介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技术解析了MperCHS1的生物学功能。结果表明, MperCHS1含有19个外显子, 开放阅读框为4 707 bp, 其编码的蛋白具有保守的几丁质合成酶结构域, 且与豌豆蚜CHS1亲缘关系最近。MperCHS1在1龄若虫期表达量最低, 而在2龄和3龄若虫期表达量最高。沉默MperCHS1后48、72、96 h和120 h, 桃蚜存活率分别下降至68.6%、57.1%、50.8%和49.2%。此外, 沉默MperCHS1导致41.7%的若蚜无法正常蜕皮, 雌成蚜的产蚜量也显著减少。本论文明确了MperCHS1在桃蚜生长发育和生殖中的重要功能, 研究结果为开发基于MperCHS1基因沉默的桃蚜新型防治技术奠定了基础。
基于转录组研究哈茨木霉WF2诱导的烟草抗病分子机制
2025 Vol.51(2) 44-51
[摘要]
(104)
[PDF
2470k] (65)
危 潇2#, 黄大野1#, 姚经武1, 袁勤峰1, 汪汉成4, 黎妍妍3*, 曹春霞1*
为了深入探究哈茨木霉WF2诱导烟草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与荧光定量PCR技术, 将经过哈茨木霉WF2处理的烟苗与对照的转录组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发现, WF2处理共诱导了37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 其中341个DEGs上调表达, 36个DEGs下调表达。通过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 发现WF2主要诱导乙烯(ET)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 其中包括大量植物防御抗性相关基因, 如编码ERF、WRKY、TGA等转录因子的基因。此外, 哈茨木霉WF2还诱导了非生物胁迫相关的信号调节因子如DREB、CRK、PYL等的上调表达。
新疆棉田主要害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生态位与种间联结性研究
2025 Vol.51(2) 52-60
[摘要]
(120)
[PDF
4952k] (69)
王 淳1, 2, 刘 冰2, 3, 路 伟1, 陆宴辉2, 3*
为明确新疆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发生情况, 本研究调查分析了棉田不同生育期主要害虫及天敌类群的动态变化、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指数, 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种间联结性。结果表明, 棉蚜Aphis gossypii在整个棉花生育期都是主要害虫, 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的为害主要集中在苗期和蕾期, 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和叶螨主要发生在花铃期。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发生时期主要在苗期至蕾期, 草蛉和黑食蚜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主要在花铃期发生。棉田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空间生态位随棉花生育期显著变化。从棉花苗期至花铃期, 害虫中以棉蚜、棉长管蚜、蓟马的空间生态位较宽, 苗期-蕾期的生态位宽度依次为259.62、199.34、51.25, 花铃期生态位宽度依次为244.79、139.20、184.79; 广谱性天敌中以多异瓢虫、草蛉、黑食蚜盲蝽的空间生态位较宽, 苗期-蕾期生态位宽度分别为225.41、97.39、58.32, 花铃期分别为110.22、204.29、148.93。不同害虫之间存在生态位重叠, 其中棉蚜与棉长管蚜生态位重叠度最高, 其次为棉蚜与蓟马。在天敌中, 多异瓢虫在苗期至蕾期, 草蛉在花铃期的空间生态位都较宽, 表明其在棉田空间上活动范围较广。苗期至花铃期与蚜虫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的为多异瓢虫、草蛉、黑食蚜盲蝽, 而苗期-蕾期与蓟马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的为黑食蚜盲蝽和异须微刺盲蝽Campylomma diversicornis, 花铃期各种捕食性天敌与蓟马的生态位重叠度均比较高。苗期-蕾期多异瓢虫与主要害虫棉蚜、棉长管蚜的种间联结性呈极显著正关联, 花铃期草蛉、黑食蚜盲蝽与棉蚜、棉长管蚜、蓟马呈显著正关联。上述结果综合说明, 新疆棉田的主要害虫为棉蚜、棉长管蚜、蓟马, 多异瓢虫、草蛉、黑食蚜盲蝽在棉田中的控害作用较强。本研究为明确新疆棉田害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的种间互作关系、进而解析新疆棉田害虫发生演替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扶桑绵粉蚧优良病原真菌的筛选及其初步应用
2025 Vol.51(2) 61-71
[摘要]
(115)
[PDF
20764k] (74)
邓嘉茹, 孙龙华, 徐树兰, 张劲蔼, 毕可可*
为获得防控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的病原真菌优良菌株, 本研究测定比较了3种昆虫病原真菌4个菌株的致病力、环境耐受力和胞外酶活性, 并结合扫描电镜观察和温室防控效果, 进一步评价供试菌株的应用潜力。致病力、胞外酶活性和农药耐受力测定结果表明, 爪哇虫草Cordyceps javanica IJID003和13ID-1的致病力、农药耐受力和胞外酶活性显著大于淡紫紫孢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 12ID-1和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 FE-1; 紫外辐射耐受力比较显示, 经UV暴露处理60 min和120 min后, 菌株IJID003孢子萌发率分别为98.50%、80.75%, 显著高于其余3个菌株。扫描电镜观察表明, 菌株IJID003侵染扶桑绵粉蚧的方式是在接触表皮处形成膨大的附着孢, 进而进入昆虫体腔; 温室盆栽扶桑上使用浓度为5×108cfu/mL IJID003菌株孢子悬浮液接种后8 d, 对扶桑绵粉蚧防效达到91.17%。爪哇虫草IJID003为防控扶桑绵粉蚧的优势病原真菌, 具有开发为生防制剂的前景。
无患子‘粤硕菩提’叶斑病病原菌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2025 Vol.51(2) 72-81
[摘要]
(99)
[PDF
49478k] (71)
曹秋丽1, 尹 群1, 刘俊涛1, 周 灵1, 罗水晶2, 贾黎明1*
‘粤硕菩提’是高产优质的无患子无性系新品种, 而无患子叶斑病的普遍发生会威胁无患子的良种化推广。本研究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 对分离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和形态学观察,并应用ITS、LSU、β-tub、rbp2基因序列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 同时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 分离得到的3个代表菌株YS2-8、YS2-9、YS2-13均为Didymella segeticola, 是无患子叶斑病的新记录病原菌。病原菌生长最适宜的培养基为PCA, 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0~25℃, pH为7、连续光照条件利于其生长, 病原菌菌丝致死温度为55℃。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无患子‘粤硕菩提’叶斑病发生流行规律及后续科学防控奠定基础。
罹病香蕉假茎象甲苏格兰白僵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2025 Vol.51(2) 82-96
[摘要]
(105)
[PDF
27286k] (77)
丁明碧1, 2, 王永芬2, 3*, 吴 丽1, 2, 余宏伟1, 2, 番华彩2, 曾 莉2, 徐胜涛2, 郑泗军2, 4*
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和昆明市东川区罹病的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进行了病原分离。通过形态学鉴定及rDNA-ITS序列比对, 确定分离到的4个菌株均为苏格兰白僵菌Beauveria caledonica。通过对这4个分离株的离体培养条件探索及毒力测定, 表明离体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光周期L∥D=24 h∥0 h、温度25℃、在加有虫粉的PDA培养基上培养18 d, 此条件下的4个菌株菌落直径和产孢量最高, 其中Cs-1达到(65.17±0.74) mm和1.01×108个/cm2, 乳糖和牛肉膏分别为最适碳、氮源。生物测定结果表明, Cs-1菌株在接种浓度为1×109个/mL时对香蕉假茎象甲致死中时(LT50)最短, 为9.254 d, 致死中浓度(LC50)为3.618×106个/mL, 20 d后的致死率为86.67%。本研究首次在云南蕉园发现并鉴定的4株昆虫病原真菌均为苏格兰白僵菌, Cs-1菌株对香蕉假茎象甲具有较好的生防潜力, 可望今后应用于香蕉假茎象甲的生物防治。
番茄斑萎病毒的分离鉴定与抗性烟草种质筛选
2025 Vol.51(2) 97-103
[摘要]
(109)
[PDF
40989k] (67)
申莉莉1, 张富强2, 张万红1, 江连强3, 宫燕伟1, 刘东阳3, 刘艳华1*, 沈广材2*, 杨金广1
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 TSWV)是危害云南和四川烟草生产的主要病毒种类之一。本文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和苗期汁液摩擦接种, 鉴定了云南保山隆阳和四川凉山盐源的烟草分离物毒株、病害表型和主栽品种抗性。结果显示:TSWV保山和凉山分离物在分子进化上与多个云南烟草TSWV分离物同源性较高, 序列相似性达99.43%。分离物引起的典型症状为不对称损伤, 半边叶上出现点状密集坏死, 顶部心叶变灰坏死, 半侧茎秆环斑状凹陷坏死、其对应髓部变黑。在供试的24份烟草种质中, 烤烟品种‘K326’‘NC89’‘G28’‘云烟85’‘云烟87’‘云烟105’‘云烟116’‘红大’‘中烟100’,抗TMV的N基因型野生烟黏毛烟草Nicotiana glutinosa和‘Samsun NN’, 抗PVY的va基因型烟草‘VAM’, 均对TSWV表现感病; 野生烟花烟草N.alata高抗TSWV, 且兼抗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 是抗病育种的重要基因资源。
银杏外种皮提取物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及对烟叶品质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025 Vol.51(2) 104-110
[摘要]
(106)
[PDF
6265k] (55)
阳 灿1#, 蒋蜜涵1#, 闫荣玲1*, 张 翼1, 罗金强2, 廖 阳1*
为探究银杏外种皮(Ginkgo biloba sarcotesta, Gbs)提取物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防治效果及对烟草幼苗生长、烟叶品质、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本研究测定和比较了不同浓度(2、4、8 mg/mL)银杏外种皮醇、水提取物作用下棉铃虫幼虫的校正死亡率, 及其烟苗生长、烟叶品质、土壤酶活性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 银杏外种皮的醇或水提物对棉铃虫幼虫均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 8 mg/mL的醇、水提取物持续处理60 h后, 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5.8%、48.9%; 醇提物对烟草幼苗株高、鲜重、干重均有一定促进效应, 但水提物对烟草幼苗的促生长作用不显著; 醇、水提取物均显著提升了烟叶的可溶性糖及总糖含量, 但对烟碱含量影响不显著; 相同喷施浓度和处理时长时, 醇提物对棉铃虫幼虫的杀虫活性,对烟草幼苗生长、烟叶品质的影响较水提物更明显; 银杏外种皮的醇、水提取物均未导致土壤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结果表明, 银杏外种皮醇与水提物在不影响土壤酶活性条件下, 可对棉铃虫幼虫表现出良好防治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烟叶的品质, 因此在防治烟草棉铃虫中具有一定应用潜力。
蠋蝽成虫对门源草原毛虫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2025 Vol.51(2) 111-117
[摘要]
(99)
[PDF
5190k] (84)
韩舜达1, 3, 冶文婷2, 李秋荣2, 徐博文1, 张茂森1, 申忠健1, 李玉艳1*, 张礼生1*
草原毛虫Gynaephora spp.是严重危害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环境和畜牧业发展的重大害虫。为筛选能防治草原毛虫的天敌昆虫, 本研究测定了蠋蝽Arma chinensis成虫对门源草原毛虫G. menyuanensis 6龄幼虫的捕食能力, 以及持续捕食门源草原毛虫对蠋蝽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以明确蠋蝽对草原毛虫的控害潜能。结果表明, 蠋蝽成虫对门源草原毛虫幼虫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 每日可捕食6龄幼虫(3 cm)1~2头。蠋蝽成虫连续捕食门源草原毛虫幼虫28 d仍保持存活和繁殖, 持续控害潜能较高。蠋蝽取食门源草原毛虫幼虫21 d内, 其捕食量无显著变化, 存活率在80%以上。本研究首次发现并证实了蠋蝽是能有效捕食门源草原毛虫幼虫的天敌, 结果为指导利用蠋蝽防治门源草原毛虫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黄带犀猎蝽对草地贪夜蛾和棉铃虫高龄幼虫的捕食作用
2025 Vol.51(2) 118-125
[摘要]
(108)
[PDF
20747k] (73)
孙淦琳#, 蔡浩升#, 杨 韵, 金思彤, 张秋瑾, 唐 垚, 陈 斌*
为探究黄带犀猎蝽Sycanus croceovittatus对2种玉米重要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高龄幼虫的控害潜力, 在室内测定了黄带犀猎蝽对2种害虫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及捕食选择。结果表明, 黄带犀猎蝽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2种害虫6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 Ⅱ模型, 捕食能力均为雌成虫>5龄若虫>雄成虫。黄带犀猎蝽对棉铃虫表现出正喜好性且对棉铃虫的控害效能(雌成虫:32.204; 5龄若虫:25.024; 雄成虫:16.527)强于草地贪夜蛾(雌成虫:29.970; 5龄若虫:25.018; 雄成虫:15.527); 雌成虫和5龄若虫对棉铃虫的日最大捕食量(7.353、6.273头)也高于草地贪夜蛾(5.179、4.787头)。黄带犀猎蝽的搜寻效应随害虫密度的增加逐渐下降, 对2种害虫的搜寻效应也呈现出雌成虫>5龄若虫>雄成虫。综上, 黄带犀猎蝽5龄若虫及雌雄成虫对于攻击性较强的草地贪夜蛾和棉铃虫具有较好的生防潜能。
基于东方黏虫卵的异色瓢虫规模化饲养条件的优化
2025 Vol.51(2) 126-131
[摘要]
(106)
[PDF
19745k] (61)
吴钰薇1, 郑林浩1, 4, 朱立贺1, 高 鹏2, 商 晔1, 张国春3, 李启云2, 李飞武1*, 徐文静1*
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是一种优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 能够捕食农林业中的多种害虫。利用异色瓢虫进行生物防治的前提是能够规模化繁殖, 合适的饲养密度是规模化繁殖的基础。本试验以东方黏虫Mythimna separata卵为食料人工饲养异色瓢虫, 在室内测定了在不同饲养密度下幼虫死亡率和成虫获得数, 以及成虫在不同饲养密度下30 d内的总产卵量和卵孵化率。结果表明, 在容积4 300 cm3养虫盒内饲养幼虫, 死亡率随饲养时间延长而提高, 幼虫自残高峰在卵孵化后的第5~9天; 成虫获得数随初始虫量的增加而增大, 初孵幼虫密度为110头/盒时成虫获得数最多, 为62.75头。在容积250 cm3养虫盒内饲养成虫, 饲养密度对30 d内总产卵量有显著影响, 总产卵量随成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大, 密度为4对/盒时总产卵量最大, 为2 405.50粒; 饲养密度对卵孵化率无显著影响。以此为基础建立异色瓢虫规模化饲养技术体系, 在7.56 m2 的养虫室内饲养幼虫, 每批次可以生产约3.61万头成虫; 在7.56 m2的养虫室内饲养成虫, 每日可收获92.37万粒卵。利用该技术能够连续、多代、大量地获得同一发育阶段的产品, 且有提升空间, 可满足市场需求。
免膜和覆膜种植模式下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的群落结构与消长动态
2025 Vol.51(2) 132-140
[摘要]
(112)
[PDF
1757k] (82)
程宛楠1, 2, 刘 冰2, 3, 潘洪生4, 吴少英1, 陆宴辉2, 3*
为明确耕作制度变化对棉花害虫及其天敌群落结构的影响, 于2023年6月-8月在新疆南疆调查了免膜与覆膜棉田植株生长状况,主要害虫及捕食性天敌种群消长动态, 分析了两类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以及捕食性天敌-害虫定性食物网结构差异。结果表明, 与无膜栽培模式相比, 覆膜棉田棉花株高、真叶数、果枝数、蕾数均有显著增加。两类棉田中主要害虫的发生趋势基本一致, 棉蚜Aphis gossypii在整个生育期都有发生, 棉长管蚜Acyrthosiphon gossypii在蕾期(7月份)密度较高, 而蓟马高峰期出现在8月份花铃期; 覆膜棉田蚜虫整体上发生比免膜田重, 蓟马在两类棉田中的发生在不同月份差异明显。两类棉田中主要捕食性天敌发生规律基本相似, 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和草蛉的种群高峰均出现在7月底盛花期, 捕食性盲蝽,如黑食蚜盲蝽Deraeocoris punctulatus、异须微刺盲蝽Campylomma diversicornis主要在8月中下旬盛铃期时种群密度较高。棉花生长前期(6月), 覆膜田害虫、捕食性天敌和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量, 以及捕食性天敌的优势集中度均显著高于免膜田, 但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集中度低于免膜田; 棉花生长中后期(7月-8月), 两类棉田中害虫的多样性、均匀度、优势集中度以及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量均无显著差异, 但8月覆膜田天敌均匀度显著高于免膜田, 整个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显著低于免膜田。两类棉田中捕食性天敌-害虫食物网结构有微弱差异, 但食物网参数如连接密度、普遍性、易损性、连通度、生态位重叠、消亡斜率、稳健性、分区多样性等并无明显差异。总体上覆膜田棉花长势好于免膜田, 覆膜显著促进了前期害虫与捕食性天敌的发生, 但对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组成影响较小。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覆膜种植对棉花害虫种群地位演替规律、发展棉田害虫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氨氯吡啶酸、二氯吡啶酸和2, 4-滴二甲胺盐在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的消解动态
2025 Vol.51(2) 141-146
[摘要]
(103)
[PDF
1048k] (68)
牛树君*, 王玉灵, 赵 峰, 余海涛, 张新瑞, 胡冠芳
除草剂混用组合2, 4-滴二甲胺盐+氨氯·二氯能兼防天然草原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披针叶野决明Thermopsis lanceolata和黄花棘豆Oxytropis ochrocephala等多种毒草, 施用除草剂后的安全放牧时间对确保家畜安全至关重要。本文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研究了甘肃省肃南县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和2, 4-滴二甲胺盐的残留消解动态, 旨在确定施用除草剂后的安全放牧时间, 并评价其在土壤和牧草中的残留期长短, 为制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 二氯吡啶酸、氨氯吡啶酸和2, 4-滴二甲胺盐在天然草原土壤和牧草中的残留消解动态曲线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3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6.9、26.7 d和8.6 d, 在牧草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8.2、1.8 d和12.0 d, 2, 4-滴二甲胺盐在土壤和牧草中均属于易降解除草剂, 二氯吡啶酸在土壤和牧草中残留期相对较长, 氨氯吡啶酸在土壤中残留期相对长, 而在牧草中则属于易降解除草剂。参照3种除草剂在牧草中的残留量和相应除草剂在矮生浆果、蔬菜、小麦、大麦、燕麦和油菜籽中的国内外最大残留限量标准评价, 在天然草原喷施2, 4-滴二甲胺盐+氨氯·二氯防除草原毒草, 施药后30~45 d二氯吡啶酸在牧草中的残留量为4.1~2.3 mg/kg, 氨氯吡啶酸在0.5 mg/kg以下, 2, 4-滴二甲胺盐在0.56 mg/kg以下, 此期放牧, 对牛、羊等家畜安全。
新疆紫花苜蓿田牧草盲蝽的种群动态、空间分布及调查抽样技术
2025 Vol.51(2) 147-154
[摘要]
(96)
[PDF
4302k] (63)
肖 彬1, 2, 邹 宁2, 王杰花3, 路 伟1, 刘阳天2, 陆宴辉1, 2, 4*
本研究于2022年—2023年通过小区试验比较了利用3种常规调查方法(目测法、盆拍法和扫网法)与2种理化诱集法(黄板诱集法和性诱剂诱集法)调查紫花苜蓿田中牧草盲蝽种群密度在效果与消耗时间上的差异。基于小区试验结果, 比较了目测法与盆拍法的田间实际效果。基于盆拍法的调查结果, 研究了33块紫花苜蓿田中牧草盲蝽种群动态以及发生高峰期的空间分布, 并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与基于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模型。结果表明, 小区调查效果比较试验中, 目测法获得的牧草盲蝽成虫数量与调查所消耗的时间均显著高于盆拍法、扫网法, 此外, 目测法无法在种群密度低时调查到若虫; 性诱剂诱集法所获得的牧草盲蝽成虫数量显著高于黄板诱集法, 调查消耗的时间显著少于黄板诱集法。田间调查效果比较中, 2022年目测法调查到的牧草盲蝽成虫以及成虫若虫复合群的整个调查期平均密度显著高于盆拍法, 2023年两种方法获得的成虫、若虫、成虫若虫复合群的整个调查期平均密度均无显著差异; 两年的调查结果均表明,盆拍法能更好地反映紫花苜蓿田中牧草盲蝽的种群发生动态。综上所述, 盆拍法与性诱剂诱集法均是较好的成虫调查方法。紫花苜蓿田中牧草盲蝽的种群密度受刈割影响, 4月底或刈割2周后, 紫花苜蓿生长达到一定规模, 牧草盲蝽的种群密度逐渐上升, 至下次刈割前达到高峰, 刈割后牧草盲蝽的种群密度下降。前3茬紫花苜蓿在5月底、7月初与8月初有3个牧草盲蝽的发生高峰, 均出现在刈割前。在这3个发生高峰期, 牧草盲蝽在紫花苜蓿田中均呈现为聚集分布。参考防治指标建立了新疆地区紫花苜蓿田中牧草盲蝽的序贯抽样模型。
4个枸杞品种对棉蚜取食的化学防御响应
2025 Vol.51(2) 155-164
[摘要]
(95)
[PDF
3591k] (63)
于凤萍, 马银香, 顾 欣, 王新谱*
为了探究不同枸杞品种对棉蚜Aphids gossypii Glover的化学防御响应机制, 本试验采用人工接虫法处理4个枸杞品种‘宁杞1号’(高抗虫)、‘宁杞5号’(抗虫)、‘宁杞7号’(抗虫)和‘宁杞10号’(高感虫)叶片, 接虫后0、24、48、72、96 h使用分光光度计法、比色法和羟胺法测定叶片内次生代谢物(单宁、总酚)含量、保护酶(SOD、PPO、POD)活性和营养物质(可溶性糖、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 接蚜前后, 枸杞叶片中次生代谢物质含量、保护酶活性在4个枸杞品种中都存在显著差异, 4个品种对蚜虫取食呈现出一致的变化规律, 其中高抗品种‘宁杞1号’中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和保护酶活性最高, 高感品种‘宁杞10号’中最低; 营养物质含量在不同枸杞品种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 总体含量仍然呈现出先增长后降低的变化趋势, 但在高感品种‘宁杞10号’中含量最高, 高抗品种‘宁杞1号’中含量最低。本试验分析了棉蚜为害对4个品种枸杞叶片内次生代谢物含量、保护酶活性、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为枸杞上棉蚜诱导抗性机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叉角厉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捕食能力及捕食行为
2025 Vol.51(2) 165-171
[摘要]
(97)
[PDF
1361k] (75)
陈俊华1, 2, 张天海1, 刘红敏1, 2, 杨 森1, 徐孟飞1, 郭世保1, 2*
为明确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对灰茶尺蠖Ectropis grisescens幼虫的生物防控潜能, 在室内测定了叉角厉蝽4~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灰茶尺蠖3~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及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捕食效率, 并探究了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的种内干扰效应。结果显示:叉角厉蝽4~5龄若虫和雌成虫均能捕食灰茶尺蠖3~5龄幼虫, 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叉角厉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控害效能表现为叉角厉蝽雌成虫>5龄若虫>4龄若虫, 同一龄期叉角厉蝽的捕食量随猎物龄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叉角厉蝽雌成虫、5龄与4龄若虫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依次为35.7、29.3头和25.3头。由此可见, 雌成虫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捕食能力最强。叉角厉蝽对灰茶尺蠖幼虫的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降低逐渐提高。此外, 叉角厉蝽5龄若虫和雌成虫对灰茶尺蠖3龄幼虫的捕食作用受到自身密度的干扰, 雌成虫的种内干扰作用大于5龄若虫。捕食效率以叉角厉蝽雌成虫的搜索时长和刺吸时长最短。
白刺夜蛾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形态
2025 Vol.51(2) 172-183
[摘要]
(103)
[PDF
19863k] (52)
史薛强1, 崔晓宁1*, 唐庄生1, 席驳鑫2, 李昌宁1, 彭 斌1, 常逢美1, 李宏刚1
白刺夜蛾Leiometopon simyrides是为害我国西北荒漠草地防风固沙植物白刺的重要食叶害虫。为明确白刺夜蛾成虫触角及幼虫头部感器的种类、形态和分布特征,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白刺夜蛾的雌、雄成虫触角和5龄幼虫头部感器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 白刺夜蛾雌、雄成虫触角均为丝状, 雄虫触角明显较雌虫粗壮。雌、雄成虫触角表面均分布有8种感器, 即B?hm氏鬃毛(Ⅰ型和Ⅱ型)、鳞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Ⅰ型和Ⅱ型)、栓锥形感器、锥形感器、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其中, 雌虫鳞形感器的长度和基部直径显著大于雄虫, 雌虫耳形感器长度显著大于雄虫。雄虫的B?hm氏鬃毛Ⅰ型和毛形感器的长度显著长于雌虫, 雄虫的刺形感器Ⅰ型和Ⅱ型较雌虫粗长。白刺夜蛾5龄幼虫头部发现6种感器, 即刺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指形感器、板形感器和感觉锥, 这些感器主要分布在触角、下颚和下唇, 上唇和上颚仅有刺形感器分布。本研究为深入探究白刺夜蛾触角感器的嗅觉感受机制提供形态学基础。
4种微生物菌剂对为害油樟的黑绒鳃金龟死亡率、取食及代谢酶活性的影响
2025 Vol.51(2) 184-192
[摘要]
(89)
[PDF
3445k] (88)
胡连清1, 2, 刘雯雯1, 2, 冯瑞章1, 2*, 周万海1, 2, 查黎萍1, 唐馨宇1, 席万鹏3, 陈朝清4
为探究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SW21、布氏白僵菌B.brongniartii SW22、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SW12及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SW23对为害油樟的黑绒鳃金龟Maladera orientalis的防控效果, 于菌剂处理后不同时间测定黑绒鳃金龟死亡率,取食量以及其肠道中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及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3种保护酶、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 CES)、多功能氧化酶(mixed-function oxidase, MFO)、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 CYP450)与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5种解毒酶和淀粉酶(amylase, AMS)、胰蛋白酶(trypsin)与脂肪酶(lipase)3种消化酶活性。结果表明:4种微生物菌剂对黑绒鳃金龟死亡率和取食量的影响强弱依次为布氏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球孢白僵菌>苏云金芽胞杆菌。4种微生物菌剂可不同程度地抑制黑绒鳃金龟肠道中SOD与CAT 2种保护酶活性, 促进虫体内POD、AChE、CES、CYP450、GST、MFO、AMS、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升高。研究结果表明, 4种微生物菌剂可通过持续抑制SOD与CAT的活性, 降低黑绒鳃金龟清除体内活性氧自由基的能力, 造成黑绒鳃金龟氧化损伤, 最终增加虫体死亡率; 而黑绒鳃金龟可通过上调POD、 AChE、CES、CYP450、GST、MFO、AMS、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4种微生物菌剂在黑绒鳃金龟绿色防控方面均具有一定的潜力。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16种农药在玉米吐水中的残留
2025 Vol.51(2) 193-201
[摘要]
(82)
[PDF
3089k] (75)
夏北齐1, 2, 李如男2, 董丰收2, 郑永权1, 张清明1, 李远播2*
本研究基于改进的QuEChERS前处理方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建立了16种不同理化性质的农药在玉米吐水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利用乙腈提取玉米吐水样品, 经ACQUITY UPLCTMBEH C18色谱柱分离后用多反应监测模式进行定量分析, 最后通过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表明:在0.1~1 000 μg/L范围内, 16种供试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均呈现良好线性关系, 决定系数R2≥0.997 1; 定量限(limit of quantitation, LOQ)为0.1~0.7 μg/L; 在10、100 μg/L和1 000 μg/L的3个添加浓度水平条件下, 供试农药平均回收率均在77.3%~107.4%之间, 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RSD)为1.7%~13.5%。运用该方法对玉米吐水样品进行实测, 16种农药均可被检测出, 其中啶虫脒的检出浓度最高(548.8 μg/L)。该方法适用于玉米吐水中多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检测。
Wolbachia感染下松毛虫赤眼蜂Atg8基因表达特征
2025 Vol.51(2) 202-207
[摘要]
(81)
[PDF
3265k] (61)
董 晴1, 马 跃1, 胡 杰1, 周金成1, 2, 车午男1, 董 辉1*, 张欢欢3*
细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可诱导卵寄生蜂赤眼蜂发生孤雌产雌生殖现象。细胞自噬是细胞维持自身稳态和抵御病原物的重要机制, 是影响Wolbachia感染和增殖的重要因子。其中, ATG8/LC-3蛋白是细胞自噬的重要指示蛋白。本研究克隆了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细胞自噬关键基因TdeAtg8, 该基因编码的TdeATG8蛋白包含130个氨基酸, 具有ATG8蛋白家族保守结构域, 相对分子质量为15.25 kD, 理论等电点为9.432。检测不同发育阶段松毛虫赤眼蜂Wolbachia感染品系和未感染品系的TdeAtg8转录水平发现, 与未感染品系相比, 感染品系的TdeAtg8转录水平在蛹期和成虫期显著上调, 在预蛹期显著下调; 两种品系的TdeAtg8转录水平在卵期和幼虫期无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将为进一步揭示Wolbachia与宿主细胞自噬反应的相互作用机理奠定基础。
一种寄生豇豆重要害虫豆野螟的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寄生蜂——爪哇脊窄径茧蜂Liragathis javana(膜翅目:茧蜂科)
2025 Vol.51(2) 208-214
[摘要]
(85)
[PDF
7561k] (80)
王嘉乐1, 唐 璞2*, 黄聪灵1, 唐雪妹1, 李振宇3, 黄健祥1*
本研究发现一种寄生于豇豆重要害虫豆野螟Maruca vitrata(又称豇豆荚螟)的新寄生蜂——爪哇脊窄径茧蜂Liragathis javana, 是中国茧蜂科的大陆新记录种。本文详细描述了爪哇脊窄径茧蜂形态特征和寄生特点, 扩增了该蜂CO Ⅰ条形码序列。同时, 基于该序列构建了爪哇脊窄径茧蜂及其近源种共21个种24个样品的系统发育关系, 并就其分布与寄主、生物学特性、生殖系统及应用潜能4个方面展开了讨论。研究结果表明, 爪哇脊窄径茧蜂应用于豇豆田间生物防治豆野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 有望为我国农药残留重点治理品种——豇豆的绿色生产提供新的思路或途径。
皂角豆象幼虫龄期指标与判别
2025 Vol.51(2) 215-224
[摘要]
(78)
[PDF
12257k] (64)
李和萍1#, 陈思雨1, 2#, 武承旭1*, 杨茂发3, 4*
明确皂角豆象Megabruchidius dorsalis幼虫发育状况和最佳分龄指标, 有助于为其预测预报及种群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室内饲养, 逐日测量幼虫的头壳宽、上颚宽、体长和体宽等形态指标, 并运用频次分布、多峰拟合、核密度估计法、Dyar法则判断皂角豆象幼虫的龄数, 运用Crosby生长法则和回归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皂角豆象幼虫头壳宽和上颚宽多峰拟合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显示出4个明显的正态峰; 仅头壳宽的Crosby指数小于0.1且Brooks 指数较为稳定, 说明幼虫的头壳宽度可作为划分龄期的形态指标, 其1~4龄幼虫的头壳宽平均值分别为0.166、0.311、0.530、0.834 mm。室内28℃下饲养幼虫历期约为16 d, 根据幼虫头壳宽和日龄的关系, 1~4龄幼虫的日龄分别介于1~6、3~9、5~11 d和8~16 d之间。因此, 皂角豆象幼虫可分为4龄, 头壳宽作为其幼虫分龄最佳指标。
性信息素诱捕法和紫外光灯光诱捕法对我国西南区域番茄潜叶蛾的监测诱捕效率及成虫发生期分析
2025 Vol.51(2) 225-236
[摘要]
(92)
[PDF
3115k] (70)
张桂芬1#*, 张毅波1#, 冼晓青1#, 李 萍2, 刘万才2, 曾 娟2, 刘 慧2, 黄 聪1, 王玉生1, 3, 卞 悦2, 李亚红4, 王田珍5, 刘万学1, 万方浩1
为明确对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的最佳监测方法, 采用性信息素诱捕法和紫外光灯光诱捕法, 在我国西南区域对番茄潜叶蛾进行田间系统监测研究, 评价不同方法的监测效率, 分析成虫发生期。结果显示, 尽管紫外光灯光诱捕法对有益节肢动物(包括自然天敌和传粉昆虫)有一些不利影响, 但诱捕率较低, 仅占靶标害虫和有益节肢动物总诱捕量的0.53%, 而且紫外光灯光诱捕法对4个茬口番茄田的番茄潜叶蛾成虫诱捕率更高, 累计诱蛾量为2 158.5~16 966.4头/诱捕器, 是性信息素诱捕法的1.47~3.73倍, 逐日诱蛾量显著高于性信息素诱捕法(P<0.001), 可采用该诱捕法对盛发期成虫进行大量诱集诱杀。与灯光诱捕监测法相比, 性信息素诱捕法监测到的番茄潜叶蛾成虫具有蛾峰期早、蛾峰期明显的特点, 更能准确反映番茄潜叶蛾的田间发生趋势, 且具有专一性强、对有益节肢动物安全等优点, 可作为番茄潜叶蛾田间种群监测预报的一项重要手段。在西南区域的保护地条件下, 2月下旬至9月下旬为番茄潜叶蛾主要发生期, 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 1月上旬至2月中旬为发生低谷期, 10月初至11月底为偶发期; 基于性信息素诱捕法数据分析, 4月下旬-9月底, 番茄潜叶蛾每25~30 d发生1代。2023年春夏茬番茄田的4个成虫盛发期分别为4月下旬、5月中下旬、6月中下旬和7月中下旬; 2022年夏秋茬番茄田的2个成虫盛发期分别为8月中下旬和9月中旬。研究结果对番茄潜叶蛾的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张掖地区不同施药强度苹果园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种群动态
2025 Vol.51(2) 237-244
[摘要]
(81)
[PDF
2520k] (69)
周浩辉1, 2, 张大为2, 3, 刘沛林1, 2, 王森山1*, 陆宴辉1, 2*
为明确张掖地区苹果园的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不同施药管理对主要害虫与天敌种群发生的影响, 采用目测法调查了苹果树冠层节肢动物群落, 并分析了主要害虫与天敌的种群动态及生态位。结果表明:张掖地区苹果园节肢动物物种数量偏少。蚜虫和叶螨为绝对优势害虫, 二者发生数量随苹果园施药强度增加而增加; 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 punctillum为优势天敌, 发生数量随施药强度的增加而降低。施药显著降低了果园节肢动物的物种数量及植食性亚群落的丰富度, 并降低了主要天敌的生态位宽度及其与害虫的生态位重叠值。施药等人为干扰严重削弱了天敌的生防功能, 并刺激了果园小型害虫蚜虫和叶螨的种群再猖獗。本研究为张掖地区苹果园害虫的科学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辣椒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2025 Vol.51(2) 245-251
[摘要]
(83)
[PDF
34404k] (66)
沈会芳, 杨祁云, 张景欣, 蒲小明, 孙大元, 刘平平, 林壁润*
为明确辣椒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并筛选高效防治药剂,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 基于病原菌致病性、形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 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病原菌对杀菌剂的敏感性。分离获得形态特征一致的17个菌株。在PDA培养基上, 菌落灰绿色, 分生孢子器暗褐色、球形或扁球形, 直径为72.50~158.80 μm。分生孢子无色、透明, 椭圆、圆柱形, 单孢或双孢, 大小为(3.15~7.84) μm×(1.58~3.45) μm。基于rDNA-ITS、LSU、RPB2和TUB2基因序列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显示, 病原菌与Stagonosporopsis pogostemonis单独聚成一支。15%咪鲜胺微乳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EC50在0.2~0.4 mg/L之间。研究结果可为辣椒叶斑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浙北地区双季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控策略
2025 Vol.51(2) 252-258
[摘要]
(91)
[PDF
3434k] (68)
杨凤丽1, 宓 盛1, 姚军华2, 陈丽萍3*, 朱亚平4
通过田间调查、灯诱、性诱等技术手段对双季茭白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开展系统监测, 分析了锈病、茭白褐斑病、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和长绿飞虱 Saccharosydne procerus的发生规律。监测结果显示, 锈病夏茭发生期为4月下旬-6月, 秋茭为8月中旬-10月中下旬; 茭白褐斑病夏茭发生期为4月下旬-6月, 秋茭发生期为7月底-10月下旬; 二化螟发生期为4月上旬-10月下旬; 长绿飞虱发生期为4月下旬-10月中下旬。根据规律总结了一套完整的防控策略, 明确了协调应用农业防治、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综合防控措施, 实现茭白病虫害的有效控制, 为大面积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提供科学支撑。
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病抗性鉴定及评价
2025 Vol.51(2) 259-267
[摘要]
(84)
[PDF
1903k] (71)
赵 辉, 刘新涛, 倪云霞, 王 婧, 贾 敏, 赵新贝, 何碧珀, 刘红彦*
为筛选芝麻叶部病害抗性资源, 采用自然诱发法和相对抗病性指数对180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叶部病害抗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 供试材料对叶部病害抗性普遍较差, 未出现免疫和高抗类型, 抗病种质资源占比较低, 仅为7.22%; 感病品种占比较高。江汉夏芝麻区抗性材料数量和比例最高, 其次为黄淮夏芝麻区。供试材料中抗病种质仅有13份, 分别为:南召农家种, ‘鸭嘴芝麻’(ZZM1054), ‘ZZM0927’ ‘观音麻’(ZZM1271), ‘独苔’(ZZM1224), ‘ZZM03846’ ‘ZZM02488’, 野芝麻(WZM03156), ‘野芝1号’ ‘豫芝4号’(ZZM03410), ‘独脚黄’(ZZM1250), ‘襄芝2号’和修武农家种, 农家种中抗性材料的数量和比例高于现代培育品种。
新疆荒漠绿洲主要玉米产区亚洲玉米螟种群时空动态
2025 Vol.51(2) 268-276
[摘要]
(83)
[PDF
3344k] (62)
丁新华1#, 王小武1#, 付开赟1, 贾尊尊1, 王志慧2, 阿尔孜姑丽·肉孜1, 吐尔逊·阿合买提1, 夏里哈特·卡卡甫3, 杨 杰4*, 郭文超1*
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为制约当前新疆玉米高产稳产最重要的害虫之一。为全面准确摸清亚洲玉米螟在新疆各玉米主产区的种群时空动态情况, 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6年田间亚洲玉米螟发生数量的系统监测数据, 结合2015年-2023年气象数据测算了亚洲玉米螟近9年的理论发生世代数。结果表明, 北疆伊犁州、乌鲁木齐市以及南疆喀什地区亚洲玉米螟均出现了3个发生世代(成虫、卵和幼虫高峰期), 且这3个玉米主产区连续9年的热量资源均已满足一年发生3代所需的积温条件, 而北疆昌吉州东部、东疆哈密地区则呈现出2个发生世代(成虫、卵和幼虫高峰期)。这说明, 新疆荒漠绿洲生态区亚洲玉米螟已由以往“一年2代区”逐步向“2、3代混生区”转变, 其中部分区域已稳定演变为3代区。
甘蔗优良品系对黑穗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2025 Vol.51(2) 277-287
[摘要]
(88)
[PDF
1039k] (67)
郭 强1, 张木清2, 黎正英1, 唐利球1, 秦昌鲜1, 蒋洪涛2, 马文清1*
为明确自主选育的甘蔗优良品系对黑穗病的抗性水平, 采用浸渍接种法对135份甘蔗优良品系进行黑穗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35份甘蔗优良品系中综合抗性水平表现为高抗至中抗的品系有47份, 占34.81%; 中感至高感2的品系有88份, 占65.19%。其中综合抗性水平为高抗的甘蔗品系有8份, 占5.93%; 综合抗性水平为抗病的甘蔗品系有26份, 占19.26%; 综合抗性水平为中抗的甘蔗品系有13份, 占9.63%; 综合抗性水平为中感的甘蔗品系有32份, 占23.70%; 综合抗性水平为感病的甘蔗品系有50份, 占37.04%; 综合抗性水平为高感的甘蔗品系有6份, 占4.44%。综合抗性水平表现为高抗黑穗病的‘中蔗1613503’‘桂南蔗143001’‘桂南蔗142401’‘中蔗140802’‘中蔗151005’‘中蔗16183’‘中蔗144101’和‘中蔗15421’等8个品系, 可作为高抗黑穗病品种加以示范推广, 也可以作为抗黑穗病亲本进一步杂交利用。
2021年-2022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2025 Vol.51(2) 288-296
[摘要]
(82)
[PDF
1437k] (61)
张 勃1, 贾秋珍1*, 黄 瑾1, 孙振宇1, 曹世勤1, 金社林1, 骆惠生1, 李培玲2, 王万军3
小麦条锈菌 Puccinia striiformis f.sp. tritici 引起的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对小麦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本研究通过对2021年和2022年甘肃省928份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贵22类群为当前的第一优势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52.11%和61.87%,Hybrid类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33.31%和37.18%,水源11类群的出现频率分别为11.90%和0.69%,洛13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41%和0.23%,洛10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0.40%和0,中四类群出现频率0.40%和0;条中34号为第一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分别为30.71%和43.65%,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20.20%和28.87%,条中33号的出现频率分别为5.86%和0.46%。优势类群主要由贵22类群、Hybrid类群及水源11类群组成,优势小种由条中34号和条中32号组成。甘肃小麦条锈菌对主要的抗性基因Yr3、Yr3b/4b、Yr6、Yr9、YrA和Yr27的感病率在77.98%~99.08%之间,对Yr26的感病率分别为50.51%和61.75%,对Yr5的感病率分别为31.52%和0.69%,对Yr10的感病率分别为66.06%和73.27%。条中34号代表的贵22类群为当前甘肃条锈菌的第一优势类群,中四类群降低明显,已经很难被监测到。小麦抗条锈育种应以兼抗条中34号和条中32号为主,尤其在甘肃冬小麦育种上。
浙江平湖地区二化螟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2025 Vol.51(2) 297-303
[摘要]
(82)
[PDF
1725k] (62)
潘秋波1, 杨 强1, 徐红星2, 郑许松2, 吕仲贤2, 鲁艳辉2*
为明确平湖地区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田间种群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 连续2年测定了6个二化螟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抗性, 并测定了上述种群的主要解毒酶羧酸酯酶(Car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及多功能氧化酶(P450)活性。结果表明, 平湖地区二化螟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甲氧虫酰肼产生了中高等水平抗性。相同年份比较, 3个不同田间种群对同一药剂的抗性水平差别不大; 不同年份比较, 抗药性变化情况随药剂不同而变化。二化螟种群对不同药剂抗药性与解毒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 氯虫苯甲酰胺、四唑虫酰胺、阿维菌素、多杀霉素4种药剂的抗性与P450酶活性具有显著相关性。由此可见, 平湖地区6个二化螟种群对所监测的6种常用药剂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且大部分药剂抗性的产生机制与P450酶活性相关。
安徽地区草地贪夜蛾对4种杀虫剂的敏感性监测
2025 Vol.51(2) 304-308
[摘要]
(89)
[PDF
845k] (68)
林璐璐, 钟永志, 谢明惠, 张光玲, 陈浩梁*
为明确安徽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田间种群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水平变化情况, 2020年-2022年连续3年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宣城市宁国市、蚌埠市怀远县、宿州市埇桥区、阜阳市颍泉区5个地区采集草地贪夜蛾地理种群, 对农业农村部推荐的虫螨腈、虱螨脲、乙基多杀菌素和四氯虫酰胺4种单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年份安徽5个地区采集的草地贪夜蛾田间种群对虫螨腈、虱螨脲、乙基多杀菌素和四氯虫酰胺的LC50分别在0.95~1.41、12.56~16.06、0.25~0.55 mg/L和0.47~0.61 mg/L之间, 不同年份间LC50变化较小, 意味着草地贪夜蛾对4种药剂的敏感性变化不大。今后仍需加强草地贪夜蛾对常用杀虫剂的抗性监测, 以指导安徽地区田间科学用药, 减缓草地贪夜蛾抗药性的产生。
环磺酮对玉米及后茬作物苗期生长的影响
2025 Vol.51(2) 309-315
[摘要]
(87)
[PDF
876k] (59)
万永乐1#, 沈运河2#, 张立磊3, 童绣云3, 王友定2, 赵晓俊2, 毕亚玲3*
为明确环磺酮对玉米及后茬作物生长的影响, 通过温室盆栽法测定了环磺酮对10个玉米主栽品种及小麦、油菜、小白菜的安全性, 同时探究了不同温度条件下环磺酮对玉米产生药害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磺酮在216 g/hm2剂量下对供试10个玉米品种的株高抑制率均低于2.86%。其在玉米‘郑单958’‘浚单20’‘先玉335’‘登海605’和杂草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青葙Celosia argentea、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之间的选择性指数为4.34~27.12。在10℃∥20℃、20℃∥30℃和30℃∥40℃温度条件下, 环磺酮432 g/hm2处理对‘浚单20’的鲜重抑制率分别为40.69%、7.56%和18.25%。后茬作物出苗后30 d, 环磺酮108 g/hm2处理对小麦、油菜生长无影响, 而小白菜药害严重, 鲜重抑制率为53.35%。当环磺酮剂量提升至324 g/hm2时, 油菜出现药害, 鲜重抑制率为47.65%。综上, 低温易导致环磺酮产生玉米药害, 且后茬小白菜对环磺酮表现敏感, 应合理种植后茬作物, 避免环磺酮的残留药害。
4种苗前封闭除草剂对镉低积累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2025 Vol.51(2) 316-322
[摘要]
(83)
[PDF
10128k] (59)
彭亚军1, 2, 柏振东1, 谢智彪1, 马国兰1, 2, 毛毕刚2, 王天抗2, 李巳夫1, 2, 罗丁峰1, 2, 刘都才1, 2, 李祖任1, 2*, 柏连阳1, 2
为筛选镉低积累水稻田安全型封闭除草剂, 保障镉低积累水稻生产安全,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田间小区试验评价了异噁草松、氟酮·呋喃酮、苄嘧·丙草胺、苄·丁·乙草胺等4种除草剂对镉低积累水稻的安全性, 并测定了光合作用光系统Ⅱ抑制剂异噁草松对镉低积累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异噁草松会使水稻叶片白化、植株轻微矮化, 氟酮·呋喃酮会使水稻植株明显矮化, 但后期均能恢复正常, 苄嘧·丙草胺处理后水稻无明显药害症状, 苄·丁·乙草胺会使水稻缺苗; 水稻品种‘44-5’的耐药性最差, 苄·丁·乙草胺对作物药害最重; 叶绿素含量变化幅度与水稻品种自身的叶绿素含量正相关。本文可为镉低积累水稻田杂草管理提供科学用药清单。
不同植保机械喷雾施药的农药利用率和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
2025 Vol.51(2) 323-329
[摘要]
(89)
[PDF
6068k] (68)
邹婷婷1, 张瑞珂2, 杜亚辉1, 罗 嵘2, 王忠华3, 胡 彦3, 王 勇4, 杨代斌1, 袁会珠1, 杨春震3*, 闫晓静1*
本研究旨在探究3类植保机械在马铃薯作物上的喷雾效果, 测定其农药利用率以及喷施相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 3种植保机械喷雾雾滴在马铃薯叶片上的密度、覆盖率和沉积量总体表现为上层>下层, 地面施药机械>T40植保无人飞机, 农药利用率表现为担架式机动喷雾器(59.37%)>T40植保无人飞机(25.23%)>背负式电动喷雾器(23.66%), 3类植保机械喷施相同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均达到80%以上, 植保无人飞机喷施药剂的作业效率分别是担架式机动喷雾器和背负式电动喷雾器的17.24倍和35.71倍。以上结果表明, 植保无人飞机和担架式机动喷雾器效果较佳, 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先选择, 该研究为不同植保机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油莎豆田茎叶除草剂的安全性筛选及除草效果
2025 Vol.51(2) 330-338
[摘要]
(85)
[PDF
3706k] (59)
别 海1, 张东举1, 付 尧1, 王瑞华1, 王会伟2, 张艺馨1, 刘明明1, 吴仁海2*
为筛选适用于油莎豆田的茎叶除草剂, 本研究通过室内和田间试验评估了26种茎叶除草剂对油莎豆的安全性和杂草防效。结果表明:室内盆栽试验中, 莠去津、辛酰溴苯腈和苯唑草酮对油莎豆安全, 鲜重抑制率低于20%。田间试验显示, 辛酰溴苯腈、莠去津、苯唑草酮和精喹禾灵对油莎豆安全, 不影响植株生长, 其中30%辛酰溴苯腈乳油1 620 g/hm2对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0.63%和91.49%, 对禾本科杂草防效弱; 10%精喹禾灵乳油120 g/hm2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均为100%, 对阔叶类杂草防效弱; 38%莠去津悬浮剂1 800 g/hm2对阔叶类杂草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4.31%和96.21%, 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76.84%和81.42%; 30%苯唑草酮悬浮剂108 g/hm2对阔叶类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91.51%和93.22%, 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为84.70%和85.73%。以上结果表明, 辛酰溴苯腈、莠去津、苯唑草酮和精喹禾灵在油莎豆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湿直播模式下水稻种子丸化包衣处理对主要病虫害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2025 Vol.51(2) 339-345
[摘要]
(96)
[PDF
2060k] (62)
于居龙1, 张 国1, 张新凤1, 朱阿秀2, 张海波2, 王晓琳1, 缪 康1, 张建华1, 束兆林1, 姚克兵1*
为了明确水稻利用药剂丸化包衣后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 为种子丸化包衣技术推广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在湿直播播种模式下, 以常规拌种包衣和裸种播种作为对照, 研究了种子处理药剂丸化包衣后对水稻出苗安全性、茎蘖动态、病虫害防效、缓释增效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和噻呋酰胺丸化包衣水稻种子后, 比拌种包衣和裸种处理出苗率分别提高2.25百分点和3.00百分点, 田间出苗成苗数、分蘖数及最终有效穗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 水稻种子药剂丸化包衣播种后45 d, 对田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84.29%、89.98%和90.86%, 播种后76 d, 对田间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的防效分别为85.24%、83.69%和81.69%, 防效优于拌种包衣处理; 播种后45 d药剂残留检测结果表明, 丸化包衣处理后氯虫苯甲酰胺在水稻叶片中、三氟苯嘧啶和噻呋酰胺在水稻茎秆中分布量均显著高于拌种包衣处理, 药剂利用率得到提升; 水稻成熟时, 丸化包衣处理田间有效穗达到384.0穗/m2, 千粒重为28.96 g, 实测产量达到9 321.30 kg/hm2, 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及实测产量均显著高于裸种对照。因此, 利用三氟苯嘧啶、氯虫苯甲酰胺和噻呋酰胺丸化包衣处理水稻种子, 可显著提高种子出苗率、增加分蘖数, 提升药剂利用率, 增强对病虫害防治效果, 且对水稻具有一定增产作用, 可为水稻湿直播安全生产提供一条新的解决方案。
9种除草剂对移栽稻田多年生杂草扁秆荆三棱的防除效果
2025 Vol.51(2) 346-351
[摘要]
(88)
[PDF
866k] (72)
袁国徽1, 房加鹏1, 高 原1, 郑 涛2, 田志慧1*, 沈国辉1*
为筛选防除移栽稻田多年生杂草扁秆荆三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的高效除草剂, 本研究利用田间小区药效试验评价了9种除草剂对扁秆荆三棱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 33%嗪吡嘧磺隆WG 99 g/hm2、75%氯吡嘧磺隆WG 45 g/hm2和19%氟酮磺草胺SC 34.2 g/hm2处理对扁秆荆三棱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 且持效期较长, 药后36 d, 其株防效为87.73%~88.96%、鲜重防效为90.77%~93.19%、株高抑制率为68.75%~71.45%、地下根茎的新芽抑制率为91.74%~94.50%; 56% 2甲4氯钠SP 630 g/hm2、10%吡嘧磺隆WP 30 g/hm2和30%苄嘧磺隆WP 90 g/hm2对扁秆荆三棱的防除效果一般, 且持效期较短, 药后36 d, 其株防效为38.96%~49.39%、鲜重防效为46.08%~58.22%、株高抑制率为30.30%~45.22%、地下根茎的新芽抑制率为25.69%~44.95%; 而4%双唑草腈SC 60 g/hm2、25%双环磺草酮SC 225 g/hm2和3%氯氟吡啶酯EC 36 g/hm2对扁秆荆三棱的防除效果略差; 所有药剂处理对水稻生长安全, 其中33%嗪吡嘧磺隆WG 99 g/hm2、75%氯吡嘧磺隆WG 45 g/hm2和19%氟酮磺草胺SC 34.2 g/hm2处理对水稻增产效果显著。
水稻二化螟对环丙氟虫胺的敏感性监测及其田间药效验证
2025 Vol.51(2) 352-356
[摘要]
(91)
[PDF
849k] (59)
张 帅1, 乔松涛2, 王云鹏1, 刘 冲2, 吴向辉3, 陈秋芳4, 王 希5, 杨凤霞2, 高聪芬2*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是威胁我国水稻生产安全的重要害虫之一, 被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由于长江中下游稻区二化螟已对多种主防药剂产生了高水平抗性, 导致二化螟的田间防控缺少高效药剂。环丙氟虫胺是新研发的间二酰胺类新杀虫剂, 与目前常用的二化螟防治药剂的作用机理不同。为明确其对抗氯虫苯甲酰胺二化螟的控制效果, 2021年-2023年间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3省7个不同抗药性水平的二化螟田间种群对环丙氟虫胺的敏感性, 结果表明环丙氟虫胺对二化螟具有很高的室内活性, LC50为0.015~0.059 mg/L, 所有测定种群对环丙氟虫胺均处于敏感水平。2023年, 分别在安徽池州、湖南祁东与江西泰和开展环丙氟虫胺对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 结果表明, 用10%环丙氟虫胺DC 30、40 mL/667m2施药, 湖南祁东药后14 d的杀虫防效均为95.2%, 药后24 d保苗防效为86.1%~94.2%; 江西泰和药后16 d的杀虫防效和保苗防效分别为92.9%~100%和93.7%~100%; 安徽池州药后16 d的杀虫防效为91.5%~92.7%, 28 d的保苗防效为90.0%~93.2%; 而对照药剂20%氯虫苯甲酰胺SC防效均低于45%, 且人工喷雾与无人机喷雾2种施药方式间环丙氟虫胺的防效无显著差异, 因此10%环丙氟虫胺DC对高抗氯虫苯甲酰胺二化螟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
15种农药对桃小食心虫卵和初孵幼虫的毒力测定
2025 Vol.51(2) 357-362
[摘要]
(86)
[PDF
1461k] (75)
赵毅渊, 仇贵生, 何佳美, 李汪辣子, 张怀江, 闫文涛, 岳 强, 孙丽娜*
桃小食心虫Carposina sasakii是我国北方落叶果树第一大害虫, 以幼虫蛀果为害, 田间主要防治卵和初孵幼虫, 筛选对其具有高活性且对环境安全的药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浸卵和浸果法分别测定了15种杀虫剂对桃小食心虫1~2日龄、5~6日龄卵及初孵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 虫螨腈、杀铃脲、多杀霉素、毒死蜱、灭幼脲和乙基多杀菌素对1~2日龄卵活性较高, LC50在3.41~9.13 mg/L之间。多杀霉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桃小食心虫5~6日龄卵具有较高活性, LC50分别为2.17 mg/L和8.23 mg/L, 显著低于其他药剂; 高效氯氰菊酯和多杀霉素对初孵幼虫毒力最高, LC50为1.89 mg/L和1.92 mg/L, 其次是高效氯氟氰菊酯、毒死蜱、乙基多杀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氯虫苯甲酰胺、呋虫胺、虫螨腈和四唑虫酰胺, LC50在4.00~9.58 mg/L之间。多杀霉素和乙基多杀菌素对桃小食心虫卵和初孵幼虫兼具较高活性, 该2种药剂在未来防治桃小食心虫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5种杀菌剂对小麦矮腥黑粉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盆栽防效
2025 Vol.51(2) 363-368
[摘要]
(103)
[PDF
870k] (99)
马骏豪1, 3, 郭笑维1, 贾玉凤1, 3, 刘 琦1*, 高 利2, 3*
小麦矮腥黑穗病是危害程度大、防治难度高的对外检疫性麦类黑穗病之一。为筛选出对其有效的杀菌剂, 本研究通过琼脂平板孢子萌芽法测定了5种杀菌剂原药对小麦矮腥黑粉菌的毒力, 再通过盆栽拌种试验评估了5种原药对应的商品制剂对小麦矮腥黑穗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 5种杀菌剂对小麦矮腥黑粉菌均有毒力, 其中咯菌腈和苯醚甲环唑毒力最强, EC50为0.495 7 μg/mL和0.652 9 μg/mL。在盆栽拌种试验中, 5种药剂均有一定防效, 其中25 g/L咯菌腈SC和30 g/L苯醚甲环唑SC防治效果均显著高于其余3种药剂, 防治效果分别为87.00%和85.42%。本研究为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化学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